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低效一直是困扰基层教师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出现思维惰性。这既有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滞后,以及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中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架子,把自己摆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协作。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多包涵、多宽容,多从正面引导,不挖苦、不讽刺,有的只是善意的提醒、激情的鼓励、热心的帮助,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高涨,思维才能活跃,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进各种感官在大脑中形成最佳心理准备,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课前我作了调查,发现班上没有2月29日出生的学生。于是,我问学生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是在哪天过的。学生回答后,我羡慕地说:“你们真幸福,年年都能过生日,老师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8次生日。”学生疑惑地问:“老师,你为什么不一年过一次生日呢?”我假装无可奈何地说:“不是老师不过生日,只是老师从出生到现在只有8个生日。”学生惊奇地问:“不是一年有一个生日吗?你怎么只有8个生日?”我说:“是呀!我从出生到现在的确只有8个生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这样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引发了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2.创设数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趣的数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年级“分类”的教学中,我把模拟超市搬进课堂,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对摆放零乱的货架进行分类整理,顿时教室热闹非凡,学生按照分工,各司其职。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引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除此之外,设置悬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游戏、故事,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富有挑战性的练习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习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主要办法就是依赖直观操作,而直观操作又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能发现知识的内涵,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激起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直观操作要有充分的操作准备、明确的操作目的、具体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将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其中,否则实践操作活动有可能会流于形式、走过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摆成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并计算出所摆的长方体的体积,初步感悟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中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每层小正方体的排数和小正方体的层数与所摆的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排数×列数×层数”实际上就是长方形的“长×宽×高”。到此,学生恍然大悟,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宽×高”。这样,让学生在直观操作过程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取得成功时,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获得再次努力的机会,争取成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促使其保持积极进取的心理,推动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
(责编陈剑平)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中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架子,把自己摆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协作。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多包涵、多宽容,多从正面引导,不挖苦、不讽刺,有的只是善意的提醒、激情的鼓励、热心的帮助,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高涨,思维才能活跃,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进各种感官在大脑中形成最佳心理准备,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课前我作了调查,发现班上没有2月29日出生的学生。于是,我问学生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是在哪天过的。学生回答后,我羡慕地说:“你们真幸福,年年都能过生日,老师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8次生日。”学生疑惑地问:“老师,你为什么不一年过一次生日呢?”我假装无可奈何地说:“不是老师不过生日,只是老师从出生到现在只有8个生日。”学生惊奇地问:“不是一年有一个生日吗?你怎么只有8个生日?”我说:“是呀!我从出生到现在的确只有8个生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这样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引发了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2.创设数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趣的数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年级“分类”的教学中,我把模拟超市搬进课堂,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对摆放零乱的货架进行分类整理,顿时教室热闹非凡,学生按照分工,各司其职。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引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除此之外,设置悬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游戏、故事,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富有挑战性的练习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习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主要办法就是依赖直观操作,而直观操作又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能发现知识的内涵,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激起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直观操作要有充分的操作准备、明确的操作目的、具体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将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其中,否则实践操作活动有可能会流于形式、走过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摆成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并计算出所摆的长方体的体积,初步感悟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中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每层小正方体的排数和小正方体的层数与所摆的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排数×列数×层数”实际上就是长方形的“长×宽×高”。到此,学生恍然大悟,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宽×高”。这样,让学生在直观操作过程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取得成功时,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出现错误或失败时,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获得再次努力的机会,争取成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促使其保持积极进取的心理,推动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