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有教职工47名,学生587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2%。学校认真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严格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综合防控学生近视上下功夫,2017年、2018年近视率为零,2019年为0.4%,2020年又实现清零。
让学生“壮”起来
自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屏边县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湾塘小学从2012年3月起实现食堂集中供餐,“有肉吃”成为学生的常态。从2014年开始,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4元,学生在学校比在家里“吃得好”成为常态。现在,湾塘小学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里吃,每天都有肉吃,供应的菜品和搭配也各有不同,还配有牛奶,既保证学生吃饱,又保证搭配合理有营养。比如,周一到周五早餐中,鸡、猪、羊、牛肉会进行调换搭配;中餐和晚餐保证四菜一汤,让学生自己打饭菜、吃多少打多少,第一次不够还可以再加菜饭;学生运动量大时,食堂还会给孩子们煮鸡蛋吃;假期放假时,给孩子们发鸡蛋让他们在路上吃。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补助力度,有力保障了学生吃得好、吃得营养。学校结合乡村实际加强对学生的体质锻炼,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引导学生在校内校外积极锻炼身体。
让学生“玩”起来
湾塘小学是一所绿色学校,抬头就能看见山、看见树、看见蓝天与白云。学校充分保障学生在室外的活动时间,从不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段,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和跳绳等器材,一下课学生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有跳橡皮筋的、有跳绳的、有玩双杠的、有打篮球的、有打乒乓球的、有踢足球的、有玩石子的、有追跑打闹的,校园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下午课后到晚饭前,学校还有大约1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读书声与游戏声交织在一起,校园更是充满了“童趣”与欢声笑语。
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音体美课程,配备有3名体育老师、1名专职2名兼职美术老师、2名专职音乐老师,每个班每周至少有3节体育课、2节美术课和2节音乐课,从不挤占音体美课时。学校为每名学生都配备了一个小板凳,只要有适合在室外上课的,就会把教室搬到校园里的大树下或操场上,让学生们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探究学习。一天下来,学生的室外活动时间至少有3个小时。
学校坚持眼保健操制度,每天进行2次眼保健操。学校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除了教室里的电子白板、计算机课堂外,学生几乎接触不到别的电子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眼睛。
让学生“动”起来
湾塘小学2015年9月启动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每年有3万元建设经费,依托学校场地、教室和设施,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教师、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学校每周二、周四下午开设一节乡村少年宫活动课,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开设课程,有织毛衣、花样篮球、呼啦圈、踢毽子、苗家刺绣、小发明、诵读、毛笔书法、中国象棋、乒乓球等18个兴趣小组。学校还利用有限空间,改造了一间专门的舞蹈教室,开展苗族舞蹈兴趣活动。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加入不同的兴趣小组,不分年级、不分年龄、全体参与,定期汇报表演、展示自我。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不聘请保洁员,校园卫生全部由学生动手完成。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划分班级劳动区域、安排轮值,在重点区域按照“扫把扫一次、拖把拖一次、毛巾擦一次”的要求,每天分别在7:40、13:40、16:20这三个时间点开展“清垃圾、扫厕所、洗手盆、整理宿舍内务”等劳动。
让学生“立”起来
湾塘小学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作为重要抓手。一年级学生一入学,学校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睡眠习惯、用餐习惯、卫生习惯,通过高年级带低年级学生的方式,慢慢学会叠被子、梳头、洗碗、洗衣服、洗澡等基本生活技能,逐步养成了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作息习惯。学生每天21:00熄灯睡觉,6:30准时起床,每天12:30~13:30为午睡时间,学生一天的睡眠时间保证有10.5个小时。从早晚读、宿舍文化、校园卫生、一日三餐、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到校园广播,每一项活动都由学生参与自主管理。500多名学生,因训练有素、管理到位,25分钟就能全部打完饭,完全不需要老师和后勤人员帮忙。学生在学校里养成的这些好习惯,还延伸到了家庭中,有的孩子会在家里教大人做眼保健操,有的孩子能帮着家里种玉米,有的孩子能给年迈的奶奶做饭……这种自主习惯的养成,“立”起了孩子的精氣神,让好习惯融入日常、成为经常。
“学校将不断总结经验,落实好红河州和屏边县签订的综合防控近视责任书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多措并举抓好近视防控工作,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负责人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