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主体前提在于教师的素质。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不断探索总结出更多更好的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高追求。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意义,主体前提,课堂方法
“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2001年提出后,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今天,笔者试着综合各方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语文味儿”与语文课相联系谈几点浅见:
一、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
(一)何为“语文味儿”
我们探讨语文课与“语文味儿”正是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的新形式之一。“语文味儿”应既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也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因此,关于“语文味儿”的探讨必须深深植根于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展开。
首先,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味儿”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其次,从文化归宿来看,语文是母语课程。如果纯粹为了学习语言,特别是口语,学生几乎没有必要到学校来上语文课。
第3,从课程目标来谈,“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4,“新课标”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改革重点和实践追求,即课程方法。
综上所述,“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課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紧扣母语教育独特性,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深入挖掘祖国语文乃至文化内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和实践追求。
(二)“语文味儿”对语文课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们对于“语文味儿”概念的界定,“语文味儿”对语文课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体现:
1、“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语文课异化的必要纠偏匡正
“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正是因为“语文课‘串味’太常见了”(程少堂语)。这些“串味”的现象实际上已偏离语文课程性质,异化了语文课。
2、“语文味儿”应当作为衡量一堂语文课合格乃至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既然“语文味儿”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那么一堂合格的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儿”。而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必然应当是绝佳地贯彻“新课标”理念,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深入挖掘祖国语言文字文化内涵,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语文味儿”浓郁的语文课。
由此可见,无论是语文学科建设、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育理念甄选、课堂把握与评判、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与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堂“语文味儿”浓郁,始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语文课更毋庸怀疑教学效果与最终质量。因此,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
二、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1、反复咏诵,教出语感
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叶老讲:“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新课标”也特别重视朗读,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立足文本,深入挖掘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而教材(文本)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要善于钻研教材,从内容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契合点,对此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比如要善于抓课文中的“空白”以深入品味。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概括写或有意不写,留给读者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新教材中留有许多这样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散学生的想象,读“厚”文本,读“出”语文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甚至标点中。如《故乡》一文闰土语言描写中的多处省略号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品味出闰土前后言语及性格的巨大变化。
3、巧用手段,感染熏陶
“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绝不是靠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而主要靠感受、领悟、体验。”(1)巧用语言手段。也就是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激发力与其他方面的表达技巧,如教师的朗读、讲析,过渡语及课堂评价语言的生动运用,多采用规范生动的书面语,常引用诗词名句,时不时发点精辟的人生哲理,穿插一些机智的幽默风趣。(2)巧用组织手段。即教师的调动手段,或者说是课中活动形式的组织与安排,如独立阅读、小组交流、分组辩论、师生共议、集体朗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学在其中。(3)巧用资料手段。就是用扩展的方式、引入的方式、穿插的方式,适时适当引进课外文字、挂图资料及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资料,以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知识面,达到触类旁通之效。(4)巧用活动手段。即多开展诸如征文、演讲、朗诵、辩论、讲故事,甚至是办墙报、校刊,手抄报等语文性活动。这些活动本就是一种或几种语文能力的实践运用,实践性强,形式又生动活泼,能够切实训练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四种手段的巧妙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浓浓“语文味儿”。
总之,“语文味儿”应该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一堂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儿”。虽然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它应当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并且是最高境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韩向东.《破除功利思想,弘扬人文精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5).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意义,主体前提,课堂方法
“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2001年提出后,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今天,笔者试着综合各方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语文味儿”与语文课相联系谈几点浅见:
一、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
(一)何为“语文味儿”
我们探讨语文课与“语文味儿”正是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的新形式之一。“语文味儿”应既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也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因此,关于“语文味儿”的探讨必须深深植根于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展开。
首先,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味儿”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其次,从文化归宿来看,语文是母语课程。如果纯粹为了学习语言,特别是口语,学生几乎没有必要到学校来上语文课。
第3,从课程目标来谈,“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第4,“新课标”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改革重点和实践追求,即课程方法。
综上所述,“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課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紧扣母语教育独特性,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深入挖掘祖国语文乃至文化内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和实践追求。
(二)“语文味儿”对语文课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们对于“语文味儿”概念的界定,“语文味儿”对语文课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体现:
1、“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语文课异化的必要纠偏匡正
“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正是因为“语文课‘串味’太常见了”(程少堂语)。这些“串味”的现象实际上已偏离语文课程性质,异化了语文课。
2、“语文味儿”应当作为衡量一堂语文课合格乃至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既然“语文味儿”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那么一堂合格的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儿”。而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必然应当是绝佳地贯彻“新课标”理念,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深入挖掘祖国语言文字文化内涵,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语文味儿”浓郁的语文课。
由此可见,无论是语文学科建设、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育理念甄选、课堂把握与评判、教师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与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堂“语文味儿”浓郁,始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语文课更毋庸怀疑教学效果与最终质量。因此,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
二、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1、反复咏诵,教出语感
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叶老讲:“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新课标”也特别重视朗读,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立足文本,深入挖掘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而教材(文本)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要善于钻研教材,从内容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契合点,对此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比如要善于抓课文中的“空白”以深入品味。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概括写或有意不写,留给读者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新教材中留有许多这样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散学生的想象,读“厚”文本,读“出”语文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甚至标点中。如《故乡》一文闰土语言描写中的多处省略号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品味出闰土前后言语及性格的巨大变化。
3、巧用手段,感染熏陶
“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绝不是靠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而主要靠感受、领悟、体验。”(1)巧用语言手段。也就是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激发力与其他方面的表达技巧,如教师的朗读、讲析,过渡语及课堂评价语言的生动运用,多采用规范生动的书面语,常引用诗词名句,时不时发点精辟的人生哲理,穿插一些机智的幽默风趣。(2)巧用组织手段。即教师的调动手段,或者说是课中活动形式的组织与安排,如独立阅读、小组交流、分组辩论、师生共议、集体朗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学在其中。(3)巧用资料手段。就是用扩展的方式、引入的方式、穿插的方式,适时适当引进课外文字、挂图资料及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资料,以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知识面,达到触类旁通之效。(4)巧用活动手段。即多开展诸如征文、演讲、朗诵、辩论、讲故事,甚至是办墙报、校刊,手抄报等语文性活动。这些活动本就是一种或几种语文能力的实践运用,实践性强,形式又生动活泼,能够切实训练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四种手段的巧妙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浓浓“语文味儿”。
总之,“语文味儿”应该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一堂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儿”。虽然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它应当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并且是最高境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韩向东.《破除功利思想,弘扬人文精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