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市场的品牌化之路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著作中表达了他的洞见,“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抓住了机会”。未来20年的市场机会恰恰就在本土市场的品牌化、全球化与产业链结盟化,“把战略资源配置到发展趋势上”将是中国制造业的三种探索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机会就是本土市场的品牌化。
  
  中国消费市场“质的变化”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而且日益显示出持续增长的动力。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种趋势已经从少数企业的判断变成了多数企业的共识,更多的全球品牌企业把主要资源配置在中国市场,他们认识到“不能在中国取胜,就会在全球败北”。以汽车产业为例,5年时间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翻了两番,在2007年达到900万辆。
  但中国消费市场在经历量的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质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全面性的供应不足,当时只要有企业找到新产品并大量生产,几乎都能获得成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市场转向低价格需求的强劲增长阶段,那些早一步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和价格的企业获得青睐;而到了21世纪,中国市场的深刻变化是“与世界同步的分化式增长”,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甚至碎片化,需求的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
  这种变化的早期,中国企业难以适应,从过往延续下来的“少品种、大规模、低价格”的制造遭遇了“多品种、小批量、高价值”的需求变化,一时间形成了较大的“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大量单调的低成本制造不被消费者接受,同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消费者需求的分化与决速变化足够复杂,也将更复杂下去,不能简单用“从价格到价值的变化”就予以概括,也自然不是“升级版的性价比”就能包含,“中端市场”的论述也只是现象而非本质(尽管笔者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消费者需求的分化在不同行业也表现出差异,但总体上仍能把握其中的趋势:第一,需求仍然以“性价比”作为基础,但性价比已经不是决定性因素,只有性价比的产品或服务将被抛弃;第二,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个性化体验”被满足,消费者愈发强烈地要求尊重他们的生活或生产方式、心理和价值观。
  当然,不同产业中的具体需求会有差异,但总体上处于从“以性价比为基础的功能性需求”到“以个性化为根本的心理需求”上的过渡,有的产业更接近功能性需求,另外一些产业更接近心理需求。我们相继看到的生活家电、消费电子甚至汽车的逐步时尚化的过程,此前难以想象。
  
  中国产品突围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界的关注重心不应该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而是如何“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后者是更本质的问题。因为认识上的不到位,我们正在一些领域失去机会或遭受挫折。比较海尔和三星,差不多同时发力的两个企业,当我们的海尔矢志不渝地强调“服务到永远”的时候,别人的三星已经带领中国消费者走入“数字娱乐世界”。
  需求分化及变化的复杂性,给了“中国产品”突破的机会: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我们都更接近消费者,这是天然的优势。中国市场和文化的独特、深刻与复杂,并不容易被全球品牌所理解。放眼望去,只有宝洁、可口可乐和诺基亚等少数已经深入本土化的全球品牌,因为对本土消费者的理解而持续成功;但即便如此,也有王老吉这样的后起之秀来挑战他们的领袖地位。张瑞敏先生断言“你离客户的心越近,你离竞争对手的距离越远”,这是极具智慧的洞察,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走近消费者、走进消费者的心,感受、影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产品的品牌突围,有两个有利的条件:其一,中国制造的十年功力使其“质量”获得了本土消费者的认可;其二,“扁平化的世界”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使本土企业有机会直接利用全球水平的基础研究和设计。奥康皮鞋到意大利米兰设立研发中心,奇瑞汽车与全球顶级的意大利、日本、美国和奥地利的设计师进行合作开发,华为更是早在1993年就在美国硅谷建立芯片研究所,并先后与摩托罗拉、北电网络等全球企业建立技术合作。这些中国品牌先驱者的共性,是把自己的力量配置在“营”销环节,专注于了解、研究和理解消费需求,而把原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外包给全球的专业工作室或研究所。在消费者需求向应用、个性、心理和价值观方向变化的时代,“贴近顾客去把握消费需求”是价值链的核心支点。
  
  本土“品牌化突围”的成功者
  
  在生活家电领域,我们见识了美的与格力的竞争,走品牌化路线的美的逐渐显示出更强的竞争力。有关美的的研究与论述已经较多,而在小家电领域向飞利浦、松下、好运达和LG发起冲击的龙的电器被关注较少,龙的是另一个实施本土品牌化突围的成功者。
  以电水壶市场为例,传统的中国企业关注单一、大规模、低成本的制造,尽管满足了消费者的功能需求(可以烧水),但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外观不够时尚,与家居环境不匹配);全球一流品牌的外观造型和色彩搭配,尽管有科技和金属质感,但很难满足中国消费者的柔和、明亮和多彩的审美情趣。而龙的注意到顾客对家居消费的需求逐步走向精致化、时尚化和个性化,并且把生活电器作为家居环境的一个部分,他们围绕顾客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能够体现“时尚、精美、人性”的造型与色彩的产品。具备了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从电水壶到吸尘器、电吹风、榨汁机、电磁炉等生活小家电的延展,对龙的来说只是个简单的复制过程,这些都使其在本土市场的生活小家电领域逐步确立了与全球一流品牌抗衡的力量。
  在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领域,无论是生活家电的美的和龙的、服装鞋帽领域的百丽和奥康、酒类和饮料领域的张裕和王老吉,还是汽车领域的奇瑞和吉利,都充分利用了消费者需求从功能性转向心理性的这种变化。奇瑞QQ以时尚、可爱的外观,明亮、个性的色彩,切合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个性追求与价值观念,一举博得了本土微型车市场的老大地位。甚至在心理性消费最前沿的服装领域,李宁、美特斯邦威、杉杉等直接走向所谓的“轻资产模式”,依靠捕捉和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与全球一流品牌抗衡,他们的成长自然带动了制造型供应商的成长。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制造的突围并不需要所有企业同时转身,但确实需要产生足够多的品牌化企业成为各自产业的领袖,进而带动相关制造型企业形成整体突围。
  在面向工业消费者的领域,华为这样的设备提供商面临的情况略有不同。这类领域的消费需求不是转向心理与个性,而是转向整体服务感受和应用体验,但原理是同样的,都要 求企业从更关注产品,转向更关注顾客。华为把组织中70%的力量放到为客户提供应用型的、一体化的系统服务而非单一产品上。例如,全球电信业从2G到3G的转型中,全球一流品牌的关注重心都在技术的升级以及新一代产品上,只有华为贴近客户去考虑如何帮助电信运营商在转型过程中有效利用2G设备,有效规避一次性全部转换为3G设备的投资压力,并据此开发出分布基站产品而进入欧洲主流市场。华为的分布基站产品并没有高深的原型技术,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应用型技术。
  在设备制造领域,山东法因数控是另外一个成功的实践者,他们用7年时间成长为本土最大的电力铁塔和钢结构等领域的数控成套设备和服务提供商,本土市场占有率高达95%。早期的数控成套设备市场完全是国外品牌垄断,因进口设备价格高昂,一些本土企业试图以低价格切入市场,但这些工业企业客户总是担心本土厂家的技术能力而宁愿选择进口品牌。法因数控采用完全不同的做法:他们发现进口设备对使用环境和操作技术要求很高,工业企业购买后有大量的维修和保养需求,而国外的设备提供商因为地理位置、语言、成本等诸多因素导致服务跟不上顾客需求;于是,法因数控成立500人的技术队伍,从进口设备售后服务做起,通过为别人做售后服务在客户心目中建立起法因数控的服务品牌,再适时导入自己在中低端市场的替代产品,并在高端市场以服务客户的能力与全球技术领先者意大利菲赛普结成战略联盟,获得菲赛普产品在本土市场的独家经销权以及部分产品制造技术,同时让菲赛普成为法因数控的国际分销商。
  
  必须建立真正的营销职能
  
  在个人消费市场和工业消费市场,都已经有更多的企业利用本土市场的机会实施品牌化突围。这种突围的成功前提有两个:
  第一,把企业的重心从制造环节、从大规模分销环节转向营销环节,要在企业中建立真正的营销职能,尤其是市场研究职能,包括消费需求研究、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策略研究。龙的、奇瑞,或者华为、法因,尽管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总体而言,我们相对于宝洁、可口可乐或诺基亚等全球品牌的差距还非常遥远,本土企业需要重拾早年学习国外生产技术的态度,来学习全球品牌的市场能力。
  第二,重建企业的价值流程,从生产和研发导向真正转变成市场和客户导向。市场职能与研发职能的对接是其中的关键,这也是决定中国品牌能否成功的根本。纯粹的研究所或工作室,或者说纯粹的研发人员往往带有强烈的技术导向和偏好,容易忽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应用导向,而这也是远离中国消费者的全球品牌的弱点,也是本土企业的机会点。但如果不能强化市场职能,并以市场职能引领研发职能,进而带动生产和分销的职能,企业的成功可能仅仅是短期内的偶然成功,而难以做到依靠功能的持续发展。
  在现实中的组织转型过程中,企业遇到的最大麻烦是如何从生产导向、研发导向、分销导向——统称为“产品导向”——转向“市场导向”,这需要把市场职能作为整个企业的最重要职能来对待才可能成功。
  
  规避潜在风险
  
  客观地说,那些取得一定成功的企业,仍然仅仅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带着一定的偶然性。若想把这种偶然持续下去,直至转为必然,企业必须着眼于洞察产业变化规律,专注于发育核心职能和整体功能,而不被短期的繁荣或纷繁的表象所误导。如同约翰·奈斯比特所言,“只有能够分辨出常量和变化规律的企业,才能有效应对新的市场,并从变化中获利”。
  在中国品牌的突围道路上,有三个潜藏风险:
  首先是颠覆性的技术换代。消费从功能性需求逐步向心理性和应用型需求偏移,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特征,而非持续不变的趋势,在那些更可能产生换代技术的产业领域,本土企业必须给予足够警惕,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参与到核心技术的合作开发中,中集集团的成功对比彩电业企业整体陷入平板困境,较能说明这个道理。
  其次,全球性品牌对区域性品牌的替代,相比技术换代,是更接近眼前也更有机会规避的风险。中国制造在家门口迎来了全球化,说不清幸运还是不幸,我们还没来得及圈住本土市场就面临了全球竞争;同时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世界更快地扁平化,区域文化与消费需求的趋同性,已经在一些产业领域出现了,这很可能意味着未来“不再有本土品牌而只有全球品牌”,尽管你面临的仅仅是本土市场。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吗,中国制造的突围如何利用全球化,笔者将在续篇中讨论。
  最后,价值流程再造带来的变革难题。流程再造的思想与方法已然成为公开的技术了,本土企业也作出了卓绝的努力。但如何围绕客户重构制造链、分销链和供应链,如何让价值链适应不断变化和个性化的顾客需求,即增加价值链的柔性化而不仅是生产线的柔性化,如何不断提高价值链运行的效率和速度,达到甚至超过诺基亚“从了解客户需求到把合适产品送达客户,仅需一个月”的“音速”水平,本土企业还差得很远,如同张瑞敏先生坦承的那样,海尔学习丰田生产方式,历经8年而尚未做到人单合一。
  虽然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丰田生产方式历经三四十年方才成型并且仍在不断发展,岂是简单就可照搬——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可以慢慢学习的理由,竞争的升级没有给中国制造太多的时间,“机会窗”很可能一闪即过。
  
  (作者为北京迈普生企业成长研究中心合伙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
其他文献
主讲人:施 炜  类型化的营销不仅能够满足需求细分下千变万化的个性化市场要求,同时,能够实现相对的规模化经营;类型化定位不仅有利于引导和塑造消费者的期望,而且有利于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创新。    寻找细分与规模的平衡    在一些审美价值、情感价值比重较大的消费领域,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较高,需求的分布呈离散化特征。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主流消费群趋于年轻化、消费者主体意识增强,以及网络等沟通
期刊
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2008上半年,中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沉重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中小企业出口受阻、民间债台高筑、被迫停产、资金链断裂的惨败景象。  鉴于此,2008年7月23日马云一封《冬天的使命》的内部邮件,迅速冲出阿里巴巴,走向全国,大江南北一片共鸣  而冷上加冷的是,信贷紧缩、人民币升值、生产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都不是短期可以缓解的
期刊
主讲人:陈香花  国际化成功的企业一般都先在本土市场取得了成功。只有在中国市场领先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具有成长的能力。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记录了他采访微软二号人物史蒂夫·鲍默尔的一个问题。他问史蒂夫·鲍默尔:“微软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企业,微软衡量力量的标准何在?环顾世界,哪个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为什么这么看?”史蒂夫·鲍默尔简单地回答说:“我们衡量的标准就是看一
期刊
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和各种经济危机的绞结,使企业突然进入了高成本的年代,面临着一波又一波的“亏损”、“裁员”、“倒闭”,如何在一片肃杀的寒气之中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不仅成为众多美国企业的心头隐忧,也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切实关心的重大课题,  在此背景下,“水泥+鼠标’的企业低成本创新模式有了更加现实而具体的意义。毫无疑义,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创新将成为传统企业改善自身状况的最佳途径。“鼠标”也不仅
期刊
你想要创新型的管理吗?那就让创新的人获得更多的利益。你想要更多的创新吗?那就给员工的创新以更多回报。如果没有创新激励,你就不能期望员工像企业家一样工作。    与20世纪后半叶发生巨大变革的技术、生活方式相比,管理就像一头缓缓行动的蜗牛。当我们惊叹于今天实时供应链的灵活性、全天候的服务能力时,我们仍会发现其所在的组织鲜有变动。  源自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已经到了S型曲线的尽头,已经没有发展的余地了。
期刊
主讲人:韩庆祥  以营销为基础制定的企业战略才能体现出市场竞争价值,也才能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以战略思想为指导的营销才不会陷入误区,从而始终保持正确的竞争方向。    以营销为基础制定的企业战略才能体现出市场竞争价值,也才能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而以战略思想为指导的营销才不会陷入误区,从而始终保持正确的竞争方向。实际上,任何企业战略都不可能独立于企业所制定的各种策略之外,而是通过各种策略体现出企业
期刊
主讲人:包政  关注消费者,研究、把握市场需求,提炼市场需求的概念,发挥营销职能的作用,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把握市场变化的机会,占领市场需求的战略制高点。    提高响应市场的速度,减少各环节的存货,只能在期量上维持供求平衡。面对不断深化的供求矛盾和难以缓解的竞争压力,企业更多地需要借助于“产品概念开发过程”,围绕着“提炼需求概念(诉求)”和“刻画产品概念(卖点)”,发挥营销职能的作用,把握市
期刊
声音    温总理救灾语录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数万人伤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站在救灾第一线,他的话是那么饱含深情:  “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12日晚,温总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机部队领导发出指示。  “我给遗体三鞠躬。”——12日晚,看到都江堰市聚源镇中学广场上摆放的遇难群众遗体,温总理心情十分沉重。 
期刊
1972年艾·里斯和他的合伙人提出了定位理论,在营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定位”观念被誉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2007年,艾·里斯先生被评为全球十大顶尖商业大师,是营销界中唯一入选人选。  2008年6月4日,艾·里斯先生首次中国公开巡讲在上海金茂大厦举行,会后本刊记者进行了独家专访。里斯先生对《销售与市场》在中国营销实践领域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杂志题词“《销售与市场》是
期刊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他的一个感受。20多年前,他去美国上学,第一堂课是战略管理,第一个问题就是:“What business you are in(你在做什么生意)?”当时他想,老美真傻,这叫什么问题?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生意,还教什么商学院?美国人的思想真简单。可是20多年后当他再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确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生意。事实上仍然有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个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