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书为本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振甫先生引述张元善先生的话说,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是“点的懂”,记住了多少句子,是“线的懂”,点线的懂是不够的。点线的懂是平面的懂,平面的懂还不够。“我以为,把语文吃到肚子里,既有语文,又有人文,所以是‘立体的懂’。朱光潜先生说:‘私熟的读书程序就是先背诵后讲解。’所以吃的就多。现在语文课大都是读一遍课文就开讲,连‘点线面’的懂也还有限,哪里谈得上‘立体的懂’?既无语文,也无人文。”(王德俊《要走进语文,更要吃进语文》)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的要务,就是要使学生回到以读书为本中去。
  如何去读呢?
  1、读字词,读语言文字。“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语文的交际工具性”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所以,不重视字词的阅读教学,或把字词当作障碍一扫了之,或音形义三不全,有的居然没有字词的教学,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讨论问题,课堂教学确实热热闹闹,说句实话,只读一遍,许多中下等学生恐怕连稍长的句子就读不顺畅,更不要说内容了。而语文教学不管不问字与词,这能叫语文课吗?又何谈语文的工具性!关于字词的教学就像鲁迅说的:“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湘江秋景”的片断时,就不要急于讨论作者怎样把这幅秋景图写得如此色彩绚丽,而是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诗句,把作者把景物写活的一系列词语玩味透彻,品尝词语韵味,让学生走进文本,这样既符合通常人的阅读规律,又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心里感受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再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我们要让学生透彻地读,读通了,读懂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句中的“也早”的言外之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是老师教不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
  2、读句子,品味语言。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丽词佳句,这些句子也都是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诸如整齐的句式、恰当的修辞形式、不同的表现手法等,它们要么揭示中心,要么饱含哲理。好的句子应该掌握并学会运用,不能只是读读诵诵而已,要记住,要背会,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所以,好的句子,好的片段,乃至好的文章就是要反复地朗读,滚瓜烂熟,乃至背下来。语言的品味和文章的理解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优美抒情散文,特别是第四、五两段,有着意境优美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清新明快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朗读”一线贯串:首先指导学生朗读,从朗读中体会它的画面美、语言形式美,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神韵美、语言内涵美,这一环节又可采用读品结合的方式,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诵读形式多样化,可个别赏读、配乐轻读、听读、对比读等。轻声漫语的诵读会深深感染学生,通过阅读,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縷,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诗情画意,情意浓浓,画面的意境美、语言的清韵美、文章的结构美,通过诵读全然悟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领神会,感同身受。
  3、读文章,整体感知。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精思是学好语文——“有得”的起码条件。读字词,读句子,使阅读有了“感性认识”,而读文章也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如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时,学生在熟读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适时地引入新闻的结构——标题,其一语双关的含义不就明了吗,进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阅读课文,尤其是那些把一个个毫无联系的背景材料联在一起的议论抒情语段,让学生把握住语速、语调、重音等阅读技巧与方法,那么,对我国科技工作者们的敬意之情,对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的自豪与欣喜之情,以及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只要学生充分地阅读了,也就不需要老师去“指点文字”了,还愁如何去讲解吗?因此,学习语文最简单最实惠的办法就是阅读,务求读懂,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还须沉到筋肉里去。
  当然,读学有法但无定法,这法那法,唯有“读”“悟”是上法。心无杂念,读出个“子丑寅卯”来,读出个“心领神会”,读出个“忘乎所以”,如若再学不好语文,岂非咄咄怪事?
  
  凌平,教师,现居湖北南漳。
其他文献
阅读与写作互为表里、合二为一的实用阅读教学观脱胎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极力提倡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性。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也能在“做”上用功夫,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一.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
一、散文式架构是实现小说绘画化的基石    萧红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生活,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呼兰河传》几乎以散文式的结构来构架小说。小说共七章,可分可合,形散而神聚,形成了伸缩自如的开放性的散文化结构形态。传统用于构架小说的时间因素在这里成了一个个碎片。这种时间的断裂导致
一轮弦月,悬挂在仙岩禅寺的古樟树枝头  在静谧中成了,窥视禅寺的眼睛  大雄宝殿里,一只空心木鱼  早被白天的梵音填满  在夜色中渐渐,安然入梦  寺内,悬挂得整整齐齐的经幡  在夜风中有节律地飘拂,宛如立队排列虔诚的诵经人  后禅院墙角,一口七上八下忙碌  一整天的老石井  此刻终于闲静了下來  开始如约和星星对话  静坐山门前的菊花,独忆南山  山门外的荻花,是花非花  在夜色茫茫中,独自打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塑造学生鲜明的民族性格,使其树立民族意识并形成祖国观念;批判地借鉴和传播外来优秀文化,使学生具有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与文化使命。但是,语文课程不能被动地适应、反映和复制传统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美神维纳斯雕像,是古希腊雕塑艺术高潮时期最成熟的完美杰作。她以健美、匀称、圆润的身姿,自然、柔和、流畅的线条,典立凝视,充分体现了女性美,被人们赞誉为“美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尊高约两米的大理石雕像,于1820年在希腊米塔岛山洞里发掘出土时即失去双臂和其他一些部位。正因为如此,一百多年来,它不仅吸引了无数的观赏者,而且引起了难以胜数的艺术家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要给美人雕像安装手臂
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但这个目标的落实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厚积”过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和特定形式,挖掘其中的多种元素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也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诵读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点击、拨弄的高妙艺术。在阅读教学中,巧用“点拨”艺术,有利于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扉,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出现“豁然开朗”的教学境界。这里的“点拨”,即指点与启发。具体地说,“点拨”就是教师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开启智慧之门,撷取串串知识之果。这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此叩彼应的教学艺术。    一.点拨于关键    每一篇课文都有重
语言既是情感的负载物,更是情感的形式。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阅读老师眼球的,也是语言。作文训练中,语言的磨砺与提升始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散文篇目较多,《读本》也提供了许多美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语段,感受语言的形式之美,使学生能有意识的借鉴模仿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关注语言的形式之美呢?    一、语言“形的对称”“音的对称”。郁达夫《故都的秋》语言优美,韵律妙绝。
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王鸿《柳絮泉》:“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诗中的“扫眉才子”指李清照,她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能诗善词。她的作品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该诗前两句甚赞其文才,后两句隐括其人品:“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不愧“一代文宗作女师”。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李清照集》问世。  “扫眉才子”出自唐代王建《寄蜀中薛涛
在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中作文教学是最大的一块,也是中考命题三大部分中分值最重的一部分。中考作文分值达50分,占整个卷面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决定整个中考的成败。广大学生都“怕”作文,就是有些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考场特定的氛围中,也难以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中考作文辅导实践谈谈应试作文的要诀。    1、标题要抢眼    首先进入读者视线的是标题,标题具有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