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沟通学生在与课文“同化”中的阻隔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_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乡下人家》(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老师问学生:“你们去过乡下人家吗,谁来说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哪些美好印象?”于是去过乡下人家的孩子纷纷举手争说乡下人家怎么好。这时,突然有一个女学生说:“乡下人家蚊子太多,去年暑假我随妈妈去乡下大姨家,才吃了一餐午饭,腿上就被蚊子叮了13个大包,太可怕了!”教师挺不耐烦地一挥手,叫她坐下。其他学生又举手说起乡下人家的好来。
  老师要学生说乡下人家好,是为接受新学课文《乡下人家》的新信息作铺垫,可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并不都认为乡下人家生活美好。这本来很正常,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学生、文本和教师的对话中来消除这种阻隔,又怎能把如此可贵的教学机遇挥手弃之呢。
  阅读心理和学习图式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旧图式)与阅读文本中的新信息必然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新图式),这便是学生可贵的阅读收获。但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和过程不是很简单的:有的比较适合学生原有的认知。能为学生直接悦纳。这是“同化”;有的不太适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同化阻隔,必须调整、补充和修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才有接受文本新信息的基础,这叫“顺应”。所以,阅读教学的心理机制,就是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把课文中的新信息刺激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达成对新信息的顺应。从而丰富阅读收获,建构成新的认知图式。这种阅读的同化、顺应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在我国古典阅读理论中,也有朴素的表述。如孔子的“温故知新”,孟子的“以意逆志”(朱熹把这里的“逆”解释为“迎娶”,表达了阅读顺应的动态过程),张载的“学至如化”……其实都已经触摸到了阅读过程中的同化、顺应机理。
  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的新信息或可以接受、实行同化,或发生冲突,接受不了,形成“同化阻隔”,需要在平等对话中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以顺应课文的新信息,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这不仅很正常,而且是必然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导读”的重要方面便是因势利导、现场生成,去沟通阅读同化中的种种阻隔,而这个沟通、顺应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中,我们对比较常见的“同化阻隔”又如何去沟通呢?
  
  一、沟通表层的“同化阻隔”
  
  在小学阅读的同化阻隔中,很多是因为只对语言表层意思作了肤浅的理解,自己以为读懂了,其实并没有读懂所致。这种表层的“同化阻隔”的沟通,有助于学生不仅明白“课文说什么”,而且能体悟到“课文怎么说”,逐步养成用心读书,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如教学《火烧云》(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叫‘火烧云’,应该叫‘火红云’才好,因为这云是红色的。说‘火烧云’,云怎么会‘烧’呢?”这位学生的同化阻隔在于他只对“红”和“烧”的字义作了肤浅的理解,让学生读懂这一点,正是深入理解课文,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抓手。于是,教师应学设教,让大家来讨论是“火烧云”好,还是“火红云”好:
  ——“因为课文中说‘好像天空着了火’,所以用‘烧’字好,是‘着了火’的那种情形。”
  ——“我觉得书中已经有‘红彤彤’的词语,再用‘火红云’就重复了。”
  ——“比起来当然是‘烧’好,天上的云是变化的,逐步红起来的,是一步步‘烧’过来的,用‘烧’有一种动的感觉。‘烧’字用得真好,‘红’字太一般了。”
  ——“人们已习惯把这种云叫‘火烧云’,课题也是‘火烧云’,已经定了的名称怎么能随便改呢?”
  这番讨论,就把同学们对“烧”的字义理解深化了。显然,这个顺应过程也就是真正的阅读、质疑、深入理解、重新建构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
  
  二、沟通片面的“同化阻隔”
  
  因为年龄、经历等原因,小学生的认知有明显的局限性,他们在接受课文新的信息刺激时,就容易发生种种阻隔:有的是生活经验的局限:有的只看到了语言内容而忽略了情感因素;有的只抓言内之意而难以理解言外之意;有的未能正确理解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所有这些都会造成认识的片面性。如古诗《春晓》(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理解时,一些孩子硬是在争论“既然‘不觉晓’,那就是说睡得很熟,睡得熟又怎么会听到‘夜来风雨声’呢?”
  这就是认识的片面性。其实,有较多生活经历的人都理解,“不觉晓”应该是早上睡得熟,这跟春天日长夜短有关。即使是整夜都睡得香,也不等于晚上就一定听不到风雨声。再说,诗人写诗重在意象,“夜来风雨”、“早上贪睡”、“花落”无一不是春晓的特征,诗人把这些特征凝聚在一首五言绝句之中。短短二十个字,竟把春晓的“景”和“情”写得如此出神入化。如果教师能从“不觉晓”是指什么时候睡得香,早上睡得香是不是晚上的“风雨声”就一定听不到,诗人写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诗题叫“春晓”等问题去启发孩子思考,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就不难实现有效的沟通了。
  
  三、沟通孤立的“同化阻隔”
  
  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课堂上,一名学生提出质疑“白求恩为什么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他是外国人又不是中国人,在我们这里为什么就不是客人呢?”教师觉得学生与课文之间发生的这种冲突,很有教学价值,就说:“你的想法有些道理,白求恩不是客人那就是主人了。大家再认真读课文,仔细想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纷纷发表不同意见:
  “我觉得白求恩当然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是加拿大人,来帮我们打日本鬼子的。”
  “他不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不是我们请来的,是自愿来的。”
  “不是请来的也是客人。昨天晚上。我们家正在吃饭,小李阿姨来了,妈妈说‘客人来了,倒茶!’我们没请小李阿姨,妈妈照样称她是客人。”
  “我说他不是客人。是主人。书中有‘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这样一句,说明他已经参加了八路军,当然就不是客人了。”
  “我从课文的插图看到白求恩穿的是八路军的军装,手臂上还挂着八路军的徽章,怎么还会是客人呢?”
  老师说:“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么人呢?”
  “是自己人,所以他才会在炮火中连续动手术六十九个小时。”
  “他跟八路军是一家人。”
  “他跟中国人民是一家人。”
  此时,阻隔已经消除,老师便激情高昂地说:“大家说得真好。他是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许多学生一起快乐地回答:“看成自己的事业”。(教师导入新课时介绍过毛主席 对白求恩的评价)。
  从这个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课文信息的同化阻隔源于孤立地看问题,没有联系全篇课文来理解,以致在白求恩是不是客人的问题上发生了解读障碍,而教师沟通阻隔的过程也正是引导学生整体细读、深化理解课文的过程。
  
  四、沟通粗疏的“同化阻隔”
  
  儿童阅读时往往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再加上语感相对较弱,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阅读中或丢三落四或理解粗疏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同化阻隔,导致阅读的非解。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教《桂林山水》(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例很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师:……先仔细读读课文第一句话,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先指名读,教师再范读,让学生体会。)
  生:作者特别赞美漓江的水最好。
  师:大海的水,西湖的水好不好呢?
  生:不好,前边两种水都不好,后边漓江的水好。
  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生:有个“却”字在中间,“却”是转折的意思,前面的水不好。后面的水好。
  师:我们再读课文体会体会(让学生反复读,教师范读)。作者说大海、西湖的水不好吗?
  生:三处地方的水都好,但漓江的水更好。
  生:我也认为三处的水都好,可为什么要用“却”呢?“却”是表示转折的呀,这我就不明白了。
  师:你能提出问题,非常好。“却”是表示转折的,也就是说“却”前后的意思不一样。那么课文中这个“却”前面是“看见过”、“欣赏过”的,后面漓江的水是以前没看见过的。“却”的转折意思,只在这一点。它并不表示前面的不好,后面的好。我换种说法,请注意听:“我看见过渡澜壮阔的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多么壮观啊!我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西湖的水平得像面镜子,多美啊!我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是突出漓江的水更好,一个“却”是从“看见过”到“从没看见过”的转折,对不对?
  生:(齐答)对!
  由一个“却”的粗疏误读带来的同化阻隔,在霍老师的点拨下,令学生恍然大悟,优秀教师“四两拨千斤”的功力于此可见一斑。
  
  五、沟通错失的同化阻隔
  
  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错失,原因比较复杂,有缘于知识性的错失,生活经验性的错失,阅读片面性带来的错失等等,这些对课文内容的曲解必然会产生同化阻隔。一般地说,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语感能力总会略低于阅读课文的水准,当学生与课文之间要建立认知联系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化阻隔,发生这样那样的理解错失是正常的。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沟通这种同化阻隔中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教学《穷人》(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一名学生提出了与课文不同的看法:为什么同是穷人,桑娜家会“温暖而舒适”,西蒙家却“又阴冷又潮湿”?我觉得桑娜家不能算是穷人。桑娜家是不是穷人是事关课文主旨的大问题,在这个根本点上发生同化阻隔,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于是,教师抛开教学预设,围绕这一由学生提出的质疑来组织一次现场生成的深读探究。教师明白,学生的这一同化阻隔,原因在于没有细致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便布置了相应的思考题:(1)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2)为什么桑娜家很穷,却感到“温暖而舒适”?这是怎样的“温暖而舒适”?这种“温暖而舒适”跟桑娜有什么关系?(3)西蒙家也是穷人,比桑娜家更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桑娜为什么要去帮助西蒙?能不能认为西蒙家比桑娜家更困难,桑娜家就不是穷人了?为什么?课文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
  显然,这些问题都会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从而认识到“穷人”的本质特征,不能仅仅由“温暖而舒适”这个词语,或者因帮助了更穷的西蒙一家来判断谁穷谁不穷。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5月60例在医院呼吸科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另选取医院2016年6~10月60例呼吸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是机体对炎症和损伤的全身性反应。创伤、休克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肌梗塞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均属于这个范畴,目前认为细
暂住证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推进,其不适应性也逐渐浮现,退出舞台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北京暂住证制度的变迁    北京市实施暂住证制度始于1986年。1985年11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暂住人口户口管理的规定》,要求凡从本市行政区域以外来京暂住人员,均应向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登记。其中十六周岁以上(含十六岁)暂住期拟超过三个月的
1997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和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对西藏西部札达县境内的皮央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时,了解到当地群众曾在该遗址杜康大殿中挖掘出一批铜佛像。结合该年度对杜康大殿的考古发掘清理,我们对这批新出土的铜佛像也作了调查记录。
1984年10月,新泰市政工程处在府前街市政府门东约120米处施工时发现青铜器等文物。市博物馆闻讯后即派人赶赴现场勘查,因地层已被严重扰乱,从残存痕迹看,出土地点为一长方形
复苏室紧急胸腔手术后纵膈感染的防治吴春齐,李金声,张立溪,李全启南方医院胸外科,广州市,510515关键词胸腔手术;纵膈;感染;复苏室1978年6月至1995年7月在复苏室内紧急开胸抢救成功的42例病人中,16例发生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语文教师只有深入挖掘,引领学生走入经典,通过自觉阅读领悟,才能浸润心灵、感受文化、领会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有相当的分量。因此,怎样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我认为:一、认真备课、上课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前提;二、注意文言词语的新旧联系,是搞好文言文教
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写字教学,要研究
颅内郎格罕细胞肉芽肿1例谢泽宇张增良吴育典△周志韶患儿,女,13月。左眼球进行性外突18天。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致家人发现其左眼球外突,呈进行性,且内视受限,吸乳嘻闹均正常。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