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常州产业转型升级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hen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常州处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常州产业发展重点和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创新办学体制和机制,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强化专业建设和发挥专业优势,推进高校和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融合,为常州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作者简介:曹玉春(1973-),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副教授;纪国剑(1980-),男,江苏句容人,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项目(项目编号:CDGZ201100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57-03
  一、常州产业转型升级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地处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常州为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人文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20世纪80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是全国最早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近年来,全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了国民经济和地方实力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常州着力振兴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十一五”末期五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4%,建设形成光伏、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LED照明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建设形成了科教城、创意产业基地、津通工业园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被评为“全国十大创意产业基地”。[1]近年来,常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形成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促转型的良好氛围和共识,建立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的科技创新之路,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2012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69.8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分别为3.2∶52.9∶43.9,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85036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3471美元。[2]
  由于常州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投资导向的特点,呈现“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投资类产品多、消费类产品少”的产业格局。纵观与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及周边苏州、无锡相比,常州产业发展存在结构依然偏重、企业规模偏小、产品附加值偏低、创新能力偏弱、核心竞争力不强、资源约束和节能减排压力大等制约企业发展等深层次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常州市钢铁冶金、工程机械、光伏等行业景气持续下降,生产经营萎缩。“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常州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模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发展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经济结构由传统产业偏重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向量质并举的方向转变,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常州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常州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常州的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常州行业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常州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是江苏省唯一的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首批“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现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7.6万余名,面向全国29个省市招生,每年向社会输送2万余名毕业生。
  但是,就常州高职教育的近况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常州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尤其是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尚未形成高度融合的适应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常州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产学研合作中在高校作用的发挥。从在常州各高职院校的现状分析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高职院校专业数量较多,规模小,品牌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相对较少;二是专业布局不尽合理。学校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多,比如大部分院校都开办了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商务英语、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相对热门专业,而与本地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功能材料、轨道交通等专业建设相对比较薄弱,从而造成院校专业结构与常州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太适应。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灯具地板行业等传统产业尚缺乏足够数量专业技术人才支持,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轨道交通、输变电装备、功能新材料等专业人才还主要依靠外部引进;三是与常州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度较差,现有专业结构的调整布局与新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产业链逐渐延伸等新趋势要求不相适应;四是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还不够密切,学校与企业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化和形式化现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2.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产业大规模集群式发展和转型优化升级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自主创新升级,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要求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和层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主要包括:高职专业结构设置亟需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还不够高精,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企业岗位要求,办学体制机制不够灵活,难以完全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式变革。[3]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二五”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常州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走创新驱动之路,传统产业要不断提升改造和促进转型发展,引导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延伸,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推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加快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常州从业人员总数277万人,而高技能人才总量仅仅12万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常州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00万人,要确保完成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人才指标任务,即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达到600人,那么高技能人才总量必须超过18万人。常州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将面临不小的压力。
  因此,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体制,逐步形成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常州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而作为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的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加快常州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包括先进装制造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
  三、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常州高职教育改革创新
  1.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同时要具有较强的适应产业升级变化的现场服务与管理能力。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也更加强调服务类的专业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4]高职院校发展应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行业和岗位需求特点、现代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缺口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坚持前瞻性和保险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专业布局,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建设方案,不断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层次。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培养模式,加强市场人才需求与专业内涵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的紧密衔接,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范、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内容,让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参与到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中来,确保设置的专业有据可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5]
  2.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形势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行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职能应是培养为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素质、技术型、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将设计、规划、业务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或服务。高职教育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过程中,要努力从专业规划、内涵建设、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实践基地等方面实现与行业产业的全面融通。[3]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包括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在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等实时信息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要积极推进和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使高职毕业生更好地与职业岗位贴近,学校密切联系企业,开展就业岗位调研,根据岗位需求开设专业和课程。学校针对企业需求批量用人的,在学生进校之初,直接根据“订单”开设专门课程和实践课程,学生实习直接到“订单”企业实习,这些毕业生到岗后无须再培训就可以实现零距离就业。
  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进一步协同梳理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表彰奖补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制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投入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带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完善高技能人才选评表彰办法,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个人荣誉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坚持市场配置技能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和企业认可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着力宣传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措施,努力构建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成长基础和社会氛围。
  3.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彰显专业特色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特色。重点专业群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并代表着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6]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为取向,重点围绕常州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产业和行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特点,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围绕常州五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对现有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和结构调整,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体现专业设置的自我调节机制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特色。   相关专业和院校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科学规划院校发展,合理规划和组建专业群。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行业产业特点,分析各专业之间的结构和关联特性,深入调研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差异,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及范围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确定课程计划,形成核心课程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交叉渗透、开放共享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产业岗位群特点,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规划设计实训基地,整合核心专业与关联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系列化建设,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个性化需求、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
  4.推进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深度融合
  以地方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充分发挥示范性高职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及服务行业产业发展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衔接;同时,院校要积极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安排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能力。
  进一步推行高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院校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要求,整合专业及行业领域内专兼职相关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优势,创新校企“双向交流”团队合作机制,打造具有现代职教理念、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的专业群式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重点专业群各专业教学实践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引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和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支持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国家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共建示范性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推动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企业科技人员和一线操作技术骨干到学校开展教学,将教学过程、人才培养和生产经营、科研等高度融合。[7]
  高职院校要围绕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包括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在内的情景教学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提高教学效果;要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紧贴重点行业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推进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深度融合,协同开展科研攻关,推进关键技术、工艺、流程研发,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高职院校技术研发和服务地方行业产业的能力,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7]
  四、结束语
  当前,常州正处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因此,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体制,逐步形成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市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地方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地方政府之间需要协同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常州产业发展重点和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创新办学体制和机制,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强化专业建设和发挥专业优势,推进高校和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为常州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大量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www.changzhou.gov.cn/ns_news/965512041809014.
  [2]常州市统计局.2012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cztjj.gov.cn/node/tjsj_3/2013-3-1/13311515436710155.html.
  [3]潘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5-6.
  [4]徐德香,陈丽能.基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人才培养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3(10):5-6.
  [5]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10-13.
  [6]唐树伶,吕昕.唐山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2,9(3):136-138.
  [7]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 http://www.ec.js.edu.cn/art/2012/3/5/art_4267_66116.html.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日趋深入的背景下,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策略,对食品类专业大学生进行食品文化教育是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可行途径之一。探讨了食品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在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提出了食品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食品文化教育;食品类专业大学生  作者简介:黄群(1977-),男,湖南武冈人,吉首大学化学化工
期刊
摘要: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但现实中科技竞赛存在学生受益面小、指导教师力量薄弱、竞赛前后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需要在竞赛体系、导师队伍、配套措施等方面加强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发挥科技竞赛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曾华英(1980-),女,江西瑞金人,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郭翠娟(
期刊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机器人大赛是一项高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它也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ABU ROBOCON)和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为契机,以机器人实验室为培养平台,对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机器人大赛  作者简介:胡发焕(1974-
期刊
摘要:介绍了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阐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提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对策,即培养“绿色学习”的理念、设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体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推进现有教学模式改革、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等等。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策  作者简介:丘莉(1963-),女
期刊
摘要:定义了研究生教学工作之瓶颈管理内涵,分析了瓶颈管理的过程,研究了将瓶颈管理运用于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生教学工作实施瓶颈管理的主要途径与管理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工作;瓶颈管理  作者简介:王海丹(1965-),女,河北保定人,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副教授;丁玉奎(1965-),男,河南濮阳人,军械工程学院弹药工程系,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期刊
摘要: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兴趣驱动,重在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国新(1980-),男,蒙古族,辽宁建平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
期刊
摘要:深入分析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现实挑战。针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重在结合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走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以提高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曾水玲(1975-),女,湖南湘乡人,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鲁荣波(197
期刊
摘要:在确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实际情况,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研究。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戴蓉(1965-),女,重庆人,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赵燕(1957-),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系主任,教授。(湖北 武汉 430
期刊
摘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在自动化及相近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分析了“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将课程内容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并给出了教学实例。教学试验初步证明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基础;
期刊
摘要:在电机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对电路和磁路、各种电机工作原理、基本方程、各种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对电枢反应、等效电路、异步电机与变压器的联系、异步电机与同步电机的联系、电机特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教学法对于电机教学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可帮助学生将各种电机知识融会贯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机教学;比较法;电机工作原理  作者简介:刘慧芳(1975-),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