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构筑梦想 科技缔造未来

来源 :中学政史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材料】
  2011年8月,以“创新·体验·成长”为主题的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呼和浩特市举办。来自全国35支代表队的461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与195位科技辅导员参加了各项活动。本届大赛共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板块,活动内容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竞赛活动包括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展示活动包括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等。
  【知识链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全国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竞赛活动,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该大赛的举办,有利于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代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长远的竞争实力,也决定着民族的未来。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广大青少年搭建展示科技成果和才华的舞台,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3.当今世界竞争激烈,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在科技和教育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既是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4.我们青少年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一代,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善于从细小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质疑,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等。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大力鼓励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是因为 ()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 ③这是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④能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老师讲黄河泥沙能吸附水中污染物,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的施南迪由此联想到内蒙古广泛分布的黄土,她利用10个月的时间探索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煤矸石淋滤液对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方法。凭借《用黄土治理煤矸石对地下水污染的实验研究》这个项目,在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施南迪独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奖”、“21世纪科技创新奖”、“中鸣科学奖”和“学生项目一等奖”四项大奖。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②青少年也可以在科技创新中有所作为 ③创新是我们青少年当前的主要任务 ④青少年只能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不可能有大的发明创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每年全国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的不同层次活动。青少年参加此项活动 ()
  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局面 ③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 ④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选项中不利于青少年培养创新精神的是 ()
  A.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B.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C.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D.死记硬背教材知识
  
  二、简答题
  
  5.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成为我国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活动探究题
  
  6.为了配合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你所在的学校决定举办“科技活动节”活动。
  (1)请你为该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学习科学家 争做创新者”为主题的故事会活动。你打算讲哪位科学家的故事?(请简述其事迹)
  (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青少年应如何做?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D
  二、5.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在全国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等。
  三、6.(1)增强创新能力,服务科学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2)略。(3)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②敢于并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③敢于质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④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等。
其他文献
[热点点击]  2008年9月23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区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宁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向宁夏回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鼎名.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宁夏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2007年国内十大新闻  1.物权法审议通过并施行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自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的制定历时1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了八次物权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  2.全国开展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5月底,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窑虐工案在中央的重视和舆论的关注之下,山西黑砖窑事件走上快速处理的轨道山西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受害人
林下参是将人参种籽播种于林下,种植到乔木、灌木、杂草等组成的针叶、阔叶或针阔叶混交的森林中,其原理在于模拟野山参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利用天然条件,在人工管理看护下,自然生长。本文从生产实践探索中总结了林下参种植的技术要点,阐述了林下参适宜生长条件、种植技术、生长期管理等,供种植者参考。  一、林下参适宜生长条件  1、生态条件  林下参适宜生长在北纬40°-48°,东经117°-134°的地区。
阅读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犹如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身旁缓缓流过,一股清新怡人之风扑面而来,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精神振奋。纵观整套试卷,可谓材料鲜活,情境新奇,题题皆是精品;可谓主题鲜明,文字优美,处处诗情画意,尤其是“活题”与“主题”的巧妙组合,更成为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笔者认为,本试卷之所以能让考生愉悦、教师称道、家长满意、社会关注,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四
石漠化作为一种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地质灾害,因其少水、少土、少植被,山多、石多、人口多成为一个生态环境恢复的治理难点。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大、脱贫难度大,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缺乏、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因而脱贫攻坚之路“难上加难”、“坚中之坚”。  一、基本情况  猪场乡硐口村是纳雍县西部脱贫攻坚战区的深度贫困村之一,位于纳雍县西部、猪场乡政府驻地东部,距县城47
【试题设计】    2009年4月20国伦敦峰会期间,美元国际地位成为热门话题。如何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亦成为焦点话题。有报道称,“欧元之父”蒙代尔近日表示,预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明年12月五年一度修改特别提款权(SDR)的一揽子货币构成时,会加入人民币作为第五种货币,届时美元所占比例将降至40%或以下,英镑降至5%,人民币可望占到10%左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人民币有望进
分析历史事物的本质(实质)和性质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涉及,学生一般对两者的区别比较迷惑。如何才能对两者进行有效区分呢?笔者认为充分理解两者的概念十分重要。  1.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现代汉语词典》)历史事物的本质一般具有不易改变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简单地凭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例如,我们在分析文
从1851年第一届英国伦敦世博会到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世博会已经存在了150多年,世界在这150多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离不开精彩的创意,而世博会正是展示这些创意的一个重要舞台。其实,1851年开始举办第一届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精妙绝伦的创意。  世博会从其开创伊始就是一个展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舞台,许多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用品都首次现身于世博会。世博会有一个著名
多年来,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科特点,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命题风格,研制出一大批精美试题,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2012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在全面体现考试要求、落实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发展和超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对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笔者就此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直面现实,注重学以致用  例1:(2012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
2012年对崛起的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有高歌猛进的骄人业绩,又有漩涡险滩的严峻挑战。  “神九”飞天揽月  如同孩子向往外面更大的世界,中国也从未放弃“离开地球摇篮,扩大生存空间,向着宇宙更深更远处进发”的梦想。而航天事业,正是这一梦想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古人万户先行的接力棒被新中国的航天健儿拾起,开始了艰难的急步快跑。“东方红1号”是太空里出现的第一个中国航天器,随后中国的卫星发射捷报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