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淡水湖十年禁渔改变渔民千年生活方式(节选)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908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2岁的“船老大”吴华山站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象山镇堤坝上,远眺对岸的一座鄱阳湖码头,仅三两艘渔船靠岸,不见过去熙来攘往的场面。
  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丰水期湖面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被称为“长江之肾”,是无数水生生物和候鸟的天堂。
  吴华山出生在鄱阳湖的渔船上,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会了打鱼。如今,他是当地渔业协会的负责人,带领着三十多户渔民,150多艘渔船。不过,就在2020年2月开始,吴华山响应政府的号召,逐步弃船、收网、登岸,告别近30年的打鱼生涯,开始另谋生路。
  为了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在2020年1月1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作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鄱阳湖湖区的300多个渔村,2万户总计超过10万名像吴华山一样的渔民将结束千百年的生活方式,“洗脚上岸”。在吴华山看来,鄱阳湖如同母亲一般,但现在这位“母亲”需要休养生息。
  “2005年后,捕到的鱼开始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吴华山说,20世纪90年代初,他和父亲一天能捕到上千斤鱼,现在最多时也不过数百斤。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渔业部门曾对鄱阳湖的鱼类进行了一次普查,当时鄱阳湖的鱼类共有158种。而如今,鄱阳湖鱼类减少了30余种。鲥鱼、胭脂鱼等濒临灭绝,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的产量也越来越少。
  拥有400余种鱼类的长江渔业资源锐减。“高峰时期,长江捕鱼量每年达到100万吨,如今一年不足10万吨。”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官员说。
  而长江仅剩的淡水鲸类——江豚,数量也在急剧下降,2017年长江江豚数量降至1000头左右,如今已不足千头。
  实际上,这并不是鄱阳湖第一次开始禁捕,以前每年的3月至6月是长江鱼类洄游产卵期,也是鄱阳湖的禁渔期。三个月的禁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鄱阳湖鱼类资源的状况,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大趋势。
  “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吴华山说,一方面绝户网、电鱼、毒鱼、炸鱼等层出不穷的捕鱼手段严重透支渔业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泥沙堆积,湖床抬高,枯水期时间延长,水生动植物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占。“冬天大片湖床裸露出来,野草疯长,如同北方大草原。”他描述道。
  吴华山带头向政府上交了渔民证、4艘渔船和全部渔网。按照政府的补偿政策,他领到7万余元补贴。捕捞协会的30多户渔民也纷纷跟随。
  交了船开始二次创业的吴华山依旧离不开水。动用多年的积蓄,吴华山在象山镇的堤坝附近承包了近400亩水田,开始养小龙虾。“其他技术不懂,鱼虾的生活习性我可是内行。”吴华山说,养殖小龙虾的关键是保持水质的洁净,种上水草,让小龙虾自我清洁。
  今年,他往水田里放了1萬斤虾苗,按照今年的行情,等到5月份小龙虾上市,可赚20万元左右。捕捞完小龙虾后,6月份他还要在水田里继续种水稻。
  过去鄱阳湖渔民靠天吃饭。吴华山算了一笔账,在鄱阳湖里打鱼抓小龙虾,年景好的时候一年能赚10余万元,若是遇到早旱,一年不过四五万元收入。
  早在2012年,中国政府就启动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政府为吴华山划拨了一块宅基地,补贴3万元帮助他建房。在渔船上娶妻生子的吴华山在陆地上才有了落脚之地。
  南昌市新建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谭云平说,政府还将为渔民提供技能培训。“我们已经将渔民全部纳入城镇社保范围,让他们离开船也能维持正常生活。”
  “我们还将聘请渔民组成鄱阳湖‘护鱼队’,协助政府打击禁渔期非法捕捞的行为。”谭云平说,渔民变成鄱阳湖“守护神”,将是中国最大淡水湖最美好的图景。
其他文献
一、研究综述  近年来印度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量不断攀升,国内众多学者对印度媒体的研究也随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在知网上以“印度媒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200余篇研究文章,主题集中在“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媒体发展”和“中印关系”等方面,而聚焦印媒对中印双边外交事件报道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在推进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会晤和战略沟通起到把舵定向的重要作用,是中印关系发展的
期刊
讨论人:  章晓英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周 亭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沈 斌 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研究室主任  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王洪波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  物的丰盈是人类生活走向美好的最基础资源。“贫”而至困的问题,又不仅仅是物质稀缺与丰盈的问题。实际意义上,自古以来,人类的所有族群都在与贫困问题斗争,并形成了丰富的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我国主流媒体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更具重要意义。在对外扶贫报道方式上,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成为扶贫对外传播中的叙事基石。在报道中,以人为本是关键理念,产业扶贫和互联网+、绿色扶贫和多民族团结共进成为亮点。相关报道具有国际化视野,采用了相应策略达至国际受众。在对外扶贫报道中用生动的人物与故事阐释了我国扶贫事业的核心理
期刊
【内容提要】如何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不相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泰国、越南和老挝的三份主流官方媒体涉华扶贫报道显示,其对中国的扶贫事业是认可和赞赏的,同时对中国帮助本国减贫寄予希望,但中国故事尚未得到充分的讲述。因此,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应重视针对受众需求、传播内容精准化,同时拓展传播渠道,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讲述,真正促进民心相通。  【关键词】东南亚 发展中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话语是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路径建议:传播主体要结合不同传播渠道,坚持树立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科学传播理念;充分利用和搭建各类新型传播平台与媒介,关注和尊重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文化间性特征;始终持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中国武术文化在传播客体间的认知度与接受度;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能力,增
期刊
喀麦隆位于西非东部,面积约为47.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400万(2017年)。由于自然地质与人文的多样性,喀麦隆被称为“非洲的缩影”,其自然地理风貌相当丰富,有大小部族230余个,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约有200种民族语言。葡萄牙人于16世纪抵达喀麦隆,是最早到喀麦隆的欧洲人。当时的主要居民是巴卡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喀麦隆南部和东部省份的森林里。18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世纪初,信仰伊斯兰教的富
期刊
【内容提要】如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在当前世界格局大变革的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思考全球秩序趋势的演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拥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客观的他者认知,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心态将更加理性成熟且自信务实,应对国际交往问题更加自信,这为构建与世界的平等对话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国际传播 国民心态 全球交往 平视观  国民心态与国际传播外部
期刊
【内容提要】《马尼拉公报》在政党更替语境下塑造的中国形象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媒体所呈现的话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各自政府及其官方代表对此议题态度的媒介化呈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被阐释、加工的过程中,两届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华态度,塑造“积极的菲律宾”和“消极的中国”的界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利用不同主体、不同话题的关注度,探寻对外传播新空间与新策略,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跨越式升级。 
期刊
【内容提要】近年来,江苏地区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吴文化相关公示语在改善江苏当地公示语总体质量、语言价值赋能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为其他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提供公示语改善经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江苏地区公示语在学术界尚存在吴文化专有名词直接音译或单一罗马化、文化负载词源语语义表达不明或阐释不足、深度挖掘和传播工作有待加强等公示语标准化问题,利用现代技术采集调研公示
期刊
一、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企业的认知情况,2020年7月至9月,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国际知名调查机构凯度集团(Kantar)共同开展了第七次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此次调查在1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涵盖了亚洲(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欧洲(俄罗斯、意大利、塞尔维亚),非洲(肯尼亚、埃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