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养老服务。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状态。”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为此,建设城镇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龄文化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得到老龄人口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真正给老龄人口带来实惠。本文以南京、扬州、无锡、淮安四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江苏城市为例,探求江苏老龄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为政府推进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献计献策。
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养老,文化敬老工程建设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对解决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老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从需求角度看,江苏老龄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服务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江苏省四市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江苏省已步入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老年群众的关注度得到提升,老龄工作得到重视,各级政府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日益突出。江苏省老龄文化事业发展基础不够扎实,养老保障水平尚不够高,公益文化性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老年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薄弱,老龄文化事业在城乡发展间不平衡,社会提供的文化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因此,江苏推进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南京市老龄文化事业建设目标明确、保障到位
南京作为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城市,是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的城市之一,其人口老龄化特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状况来得早,增幅快;老年人口内部高龄人群不断增加;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上升,但性别程度差异大;老年人口寿命不断延长。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六项老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确立了南京市区县老年活动中心、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确立了九条保障措施:强化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机构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社会多方参与、营造发展环境,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发挥老龄协会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专业管理,加强信息建设、促进老龄科研,开展督查评估、促进工作发展。
(二)扬州市积极老龄化战略目标进入全面转型加速发展期
扬州市于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增长速度快、高龄化突出、空巢化加剧和需求多样化等特征。“十二五”时期是老龄化加速发展期,扬州市老龄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使社会保障面临更大的压力;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凸显社会供给的不足;亟待发展的老龄文化事业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更加明显;复杂多变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老龄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的要求更高更严。
扬州市制定的积极老龄化目标是使得老龄文化事业实现转型发展和加速发展,必须把老龄文化事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大力推进积极老龄化战略,从制度、物质、文化、组织、精神五个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工作,在切实保障老年家庭和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后,大力推进老龄文化事业的广泛发展。
(三)无锡市“年轻型老人”文化事业发展任务艰巨
随着无锡市社会经济发展,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近年来,无锡市出现不少未到退休年龄,就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人群。在这批提前进入老年行列的知识型、智力型 “年轻型老人”中,出现思想、环境和经济“空白点”的情况不占少数,这需要靠文化兴趣更为广泛、文化品位更为高雅、科技手段更为精良的新型文化需求方式得以解决。
无锡市在“十二五”期间是加强老龄工作、加快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进程中,无锡市的老龄工作与老龄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身份保障对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养老需求。
(四)淮安市把老龄文化事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
淮安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人口老龄化比重逐年增长;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老年负担系数不断增大;老化指标快速增加。人口老龄化来势快、发展猛,社会并没有做好足够准备以承接数量日渐庞大的老年队伍,文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老年文化事业亦没有形成产业气候。
淮安市老龄工作与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老龄工作机构和队伍难以适应老龄事业发展的要求,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身份保障对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养老需求,老龄文化事业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更加明显。“十二五”时期是淮安市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江苏省四市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缺陷
(一)老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文化养老财政支出比例有限 目前江苏人口老龄化水平排在全国第三位,人口老龄化已进入迁移老龄化阶段。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老龄化,户籍人口老龄化和常住人口老龄化都发生了分离,本地居民老龄化并未减缓,而外来人员不是未婚就是组成“2+1”式“小家庭”,孤寡老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升高。2011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至1300多万,占户籍人口总数17.4%。尽管政府财政部门加快了事业单位工资绩效制度改革,企事业单位退休老人的工资收入得到了增长,但是财政直接拨款用于老龄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还是较为短缺,老龄人口的文化生活内容匮乏。
(二)老龄人口寿命不断提高,文化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匮乏
预计到2015年,江苏省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岁,比2005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岁。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剧,老龄人口寿命不断上升,利用仅有的财政拨款金额,进行老龄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养老资源有限,社区养老机构初步建成,用于提供文化养老设施的机构数量少,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会进一步加剧发展。
(三)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各地老龄文化事业发展差距大
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1至9月份,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46元,同比增长14.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690元,同比增长14.2%。后者虽然只比前者多0.1个百分点,却是江苏首次出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这表明农民收入差距在城乡统筹中开始缩小。虽然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进行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在三个方向加大投入:公共服务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住房和生活环境建设。但各地区的文化养老方案差异较大,正真贯彻落实还有待商榷。
(四)老龄文化主观能动性弱,疏忽老龄人口自我管理
老龄人口退休在家大多过着相似的退休生活:早晨起床去公园晨练、吃完中饭后午休、下午去学校接家里第三代孩子放学、准备晚饭等待子女下班回家。老年人的空余时间充足,但是由于传统家庭原因的制约,老人真正空闲时间都用于操劳家务,进行文化精神消费的动机较小,主观能动性弱。更何况,老年委员会等基层老人自治组织建设不完善,老人无处进行文化物质消费,自我管理意识不高。
江苏省四市老龄文化事业发展建议
(一)各级财政部门加大财政力度,建立健全老龄文化事业发展机构
各地区建立健全老龄文化事业发展机构,特别是各级老龄委和老龄办不能兼任或挂靠,杜绝有其名无其实的现象存在,真正做到老龄事业有领导、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巩固发展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老年机构网络。加大财政投入,满足老年人文化需求,切实抓好老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把老年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解决好老年文化设施问题。
(二)加强多元化老龄文化建设,强化老年活动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老年人虽然身体在衰老,但仍有学习热情。以社区为基地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是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活动的最好模式。社区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点,设置台球、棋牌类等项目,建立书画室、图书借阅室等活动场所,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的文化活动需求。首先,社区图书馆可提供一些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书刊及音像资料,开办一些诗词、书画、饮食健康讲座,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办好老年大学,为更多的老年人就近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有条件的社区还可开办老年人计算机操作培训,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生活。其次,加强对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指导,鼓励支持各类老年文化体育群众组织,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可以分别开设老年专栏,强化涉老宣传,从而真正使老年人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状态。
(三)切实加强文化部门工作指导,进一步加强各地区老龄文化事业交流
文化部门是政府对社会文化实施管理、指导的职能部门,各级文化行政、事业单位要为老年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一是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群众文化馆要把老年文化活动纳入自己的业务范围,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展业务指导和辅导工作。二是要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展不同类型的老年文化活动。三是要开辟老年活动阵地,拓宽老年活动项目,设置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多形式、多内容的活动项目。
(四)鼓励老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社会发展,加强老年人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老年人中有组织领导能力的老年干部,利用他们的自身优势,自己管理好自己。一是要加强老年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开展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采取自选活动项目、自筹资金、自定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整体作用,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文化需求。二是充分发挥老年人各自专长,充分挖掘高龄人才,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当好老师。三是支持老年人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移风易俗、社区文化活动等文化事务工作,发挥老年人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加强老年社团组织建设和管理,促进老年社团组织健康发展。做到基本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居)四级老龄协会组织网络。
项目编号:2012JSSPITP3276
本文作者为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丰富老年文化,亮出别样老年风采——江苏老龄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查》项目主持人,其他成员为路燚、吴曼君、朱曼、张梦炎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养老,文化敬老工程建设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对解决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老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从需求角度看,江苏老龄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服务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江苏省四市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江苏省已步入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老年群众的关注度得到提升,老龄工作得到重视,各级政府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日益突出。江苏省老龄文化事业发展基础不够扎实,养老保障水平尚不够高,公益文化性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老年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薄弱,老龄文化事业在城乡发展间不平衡,社会提供的文化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因此,江苏推进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南京市老龄文化事业建设目标明确、保障到位
南京作为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城市,是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全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的城市之一,其人口老龄化特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状况来得早,增幅快;老年人口内部高龄人群不断增加;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上升,但性别程度差异大;老年人口寿命不断延长。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六项老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确立了南京市区县老年活动中心、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确立了九条保障措施:强化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机构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社会多方参与、营造发展环境,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发挥老龄协会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专业管理,加强信息建设、促进老龄科研,开展督查评估、促进工作发展。
(二)扬州市积极老龄化战略目标进入全面转型加速发展期
扬州市于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增长速度快、高龄化突出、空巢化加剧和需求多样化等特征。“十二五”时期是老龄化加速发展期,扬州市老龄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使社会保障面临更大的压力;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凸显社会供给的不足;亟待发展的老龄文化事业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更加明显;复杂多变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老龄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的要求更高更严。
扬州市制定的积极老龄化目标是使得老龄文化事业实现转型发展和加速发展,必须把老龄文化事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大力推进积极老龄化战略,从制度、物质、文化、组织、精神五个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工作,在切实保障老年家庭和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后,大力推进老龄文化事业的广泛发展。
(三)无锡市“年轻型老人”文化事业发展任务艰巨
随着无锡市社会经济发展,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近年来,无锡市出现不少未到退休年龄,就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人群。在这批提前进入老年行列的知识型、智力型 “年轻型老人”中,出现思想、环境和经济“空白点”的情况不占少数,这需要靠文化兴趣更为广泛、文化品位更为高雅、科技手段更为精良的新型文化需求方式得以解决。
无锡市在“十二五”期间是加强老龄工作、加快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进程中,无锡市的老龄工作与老龄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身份保障对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养老需求。
(四)淮安市把老龄文化事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
淮安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人口老龄化比重逐年增长;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老年负担系数不断增大;老化指标快速增加。人口老龄化来势快、发展猛,社会并没有做好足够准备以承接数量日渐庞大的老年队伍,文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老年文化事业亦没有形成产业气候。
淮安市老龄工作与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老龄工作机构和队伍难以适应老龄事业发展的要求,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身份保障对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养老需求,老龄文化事业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更加明显。“十二五”时期是淮安市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江苏省四市老龄文化事业发展缺陷
(一)老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文化养老财政支出比例有限 目前江苏人口老龄化水平排在全国第三位,人口老龄化已进入迁移老龄化阶段。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老龄化,户籍人口老龄化和常住人口老龄化都发生了分离,本地居民老龄化并未减缓,而外来人员不是未婚就是组成“2+1”式“小家庭”,孤寡老人家庭、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升高。2011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至1300多万,占户籍人口总数17.4%。尽管政府财政部门加快了事业单位工资绩效制度改革,企事业单位退休老人的工资收入得到了增长,但是财政直接拨款用于老龄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还是较为短缺,老龄人口的文化生活内容匮乏。
(二)老龄人口寿命不断提高,文化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匮乏
预计到2015年,江苏省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岁,比2005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岁。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剧,老龄人口寿命不断上升,利用仅有的财政拨款金额,进行老龄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养老资源有限,社区养老机构初步建成,用于提供文化养老设施的机构数量少,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会进一步加剧发展。
(三)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各地老龄文化事业发展差距大
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1至9月份,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46元,同比增长14.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690元,同比增长14.2%。后者虽然只比前者多0.1个百分点,却是江苏首次出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这表明农民收入差距在城乡统筹中开始缩小。虽然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进行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在三个方向加大投入:公共服务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住房和生活环境建设。但各地区的文化养老方案差异较大,正真贯彻落实还有待商榷。
(四)老龄文化主观能动性弱,疏忽老龄人口自我管理
老龄人口退休在家大多过着相似的退休生活:早晨起床去公园晨练、吃完中饭后午休、下午去学校接家里第三代孩子放学、准备晚饭等待子女下班回家。老年人的空余时间充足,但是由于传统家庭原因的制约,老人真正空闲时间都用于操劳家务,进行文化精神消费的动机较小,主观能动性弱。更何况,老年委员会等基层老人自治组织建设不完善,老人无处进行文化物质消费,自我管理意识不高。
江苏省四市老龄文化事业发展建议
(一)各级财政部门加大财政力度,建立健全老龄文化事业发展机构
各地区建立健全老龄文化事业发展机构,特别是各级老龄委和老龄办不能兼任或挂靠,杜绝有其名无其实的现象存在,真正做到老龄事业有领导、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巩固发展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老年机构网络。加大财政投入,满足老年人文化需求,切实抓好老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把老年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解决好老年文化设施问题。
(二)加强多元化老龄文化建设,强化老年活动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老年人虽然身体在衰老,但仍有学习热情。以社区为基地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是为老年人提供文化活动的最好模式。社区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点,设置台球、棋牌类等项目,建立书画室、图书借阅室等活动场所,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的文化活动需求。首先,社区图书馆可提供一些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书刊及音像资料,开办一些诗词、书画、饮食健康讲座,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办好老年大学,为更多的老年人就近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有条件的社区还可开办老年人计算机操作培训,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生活。其次,加强对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指导,鼓励支持各类老年文化体育群众组织,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可以分别开设老年专栏,强化涉老宣传,从而真正使老年人达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状态。
(三)切实加强文化部门工作指导,进一步加强各地区老龄文化事业交流
文化部门是政府对社会文化实施管理、指导的职能部门,各级文化行政、事业单位要为老年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一是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群众文化馆要把老年文化活动纳入自己的业务范围,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展业务指导和辅导工作。二是要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展不同类型的老年文化活动。三是要开辟老年活动阵地,拓宽老年活动项目,设置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多形式、多内容的活动项目。
(四)鼓励老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社会发展,加强老年人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老年人中有组织领导能力的老年干部,利用他们的自身优势,自己管理好自己。一是要加强老年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开展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采取自选活动项目、自筹资金、自定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整体作用,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文化需求。二是充分发挥老年人各自专长,充分挖掘高龄人才,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当好老师。三是支持老年人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移风易俗、社区文化活动等文化事务工作,发挥老年人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加强老年社团组织建设和管理,促进老年社团组织健康发展。做到基本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居)四级老龄协会组织网络。
项目编号:2012JSSPITP3276
本文作者为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丰富老年文化,亮出别样老年风采——江苏老龄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查》项目主持人,其他成员为路燚、吴曼君、朱曼、张梦炎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