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画艺苑中提到“赵、管风流”,都知道指的是元代书画家赵孟、管道夫妇。说起赵孟(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真可谓是大名鼎鼎。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因钦赐其五世祖第宅于湖州,遂为湖州人。他作为贵胄,却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宋室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但他才艺绝世,宋亡入元,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利用文学艺术之士的“博雅渊深之学”,来“藻饰太平之美”。遂将各地艺文之士网罗到大都,歌功颂德,感化世风。赵孟经行台侍御史程钜夫的荐举,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出仕元朝。在仕途中他尽管曾受到元世祖赞赏其才貌,给予种种礼遇,并先后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拜翰林侍读学士,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元仁宗又将他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元仁宗还把他譬作唐朝的李白、宋朝的苏轼,称他“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但在此“荣华显贵”中,作为宋室贵胄的他,内心始终充满着矛盾和自惭,加上仕途中倍受人妒忌和朝廷的摆布,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长期生活在郁闷痛苦之中。在他“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中,幸亏他娶有一个“自有幽香似德人”的爱妻——一代才女管道,才使得他无论是游宦还是闲居,夫人管道以其杰出的天资和才华,不仅是丈夫生活上的贤内助,而且也成为丈夫艺术创作上的得力助手和伙伴。然而,当谈到旷世才女管道其人其事,由于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使得在正传野史中很少有她的记载,所以我们今天能知道并依据的有关文献也少得可怜,连在赵、管夫妻“合传”中也只是以介绍赵孟的事迹为主。因此,在此只能从赵孟自述的一些相关文字中,和赵孟的学生杨载所记“(管夫人)有才略,聪明过人,亦能书,为词章,作墨竹,笔意清绝”等这些零星的记载中来领略这位旷世才女的丽质雅韵,并结合她传世的一些诗词和书画妙迹一窥她的艺术风采。
赵、管风流 相得益彰
管道(1262-1319年),字仲姬,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苕溪南岸栖贤山下一个村镇的管姓人家,江南管氏系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大学问家管仲之后。她的父亲管伸,字直夫,是当时这个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一位长者。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长女名道杲,次女即管道,故字“仲姬”。从管氏的家世来看,姊妹俩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管道有着极高天赋,使得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已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培养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所以才有“翰墨词章,不学而能”的美誉。
有关管道与赵孟的结合,因至今学术界对赵、管的成婚时间究竟是哪一年,赵、管结婚之前,赵孟是否有过前妻尚有争议。在此也不妨简要地略为一说,据赵孟五十九岁所撰《管公楼孝思道院记》中说:“吾妻仲姬……至元廿六年(1289年)归我。”按《说文解字》:“归,女嫁也。”由此可知,管道与赵孟成婚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1289年(至元廿六年),管道是年二十八岁,赵孟三十六岁。用今天的话来说两人实是一对“剩男剩女”的大龄青年,这在男女早婚的封建时代几乎是难以想象的。这也便是有学者提出争议的主要原因吧!另外,在赵孟六十六岁所撰《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说:“夫人讳道升,姓管氏,字仲姬,吴兴人也。……考讳伸,字直夫。妣周氏。管公性倜傥,以任侠闻乡间。夫人生而聪明过人,公甚奇之,必欲得佳婿。予与公同里,公又奇予,以为必贵,故夫人归于我。……廿六年,以公事至杭,乃与夫人携至京师。”所以又有学者认为,赵孟只是回家乡接夫人去京师,结婚似应在此之前。然而,至延六年(1319年)五月,管道病逝于返乡途中。六月二十八日赵孟为亡妻超度事致信中峰和尚的信中说“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距延祜六年(1319年)正是整三十年,这与《管公楼孝思道院记》所记“廿六年归于我”又相吻合。因而有关上述争议的孰是孰非?看来只能有待新材料的发现了。
在以上材料中,在此值得注意的倒是赵孟自述的“予与公同里,公又奇予,以为必贵,故夫人归于我。”和“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因为其中既道出了管道与赵孟婚姻的渊源,即由于赵孟与管道的父亲是同乡熟人,又因管道的父亲对赵孟的赏识,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荣华富贵,就将女儿仲姬许配给他。其次可以反映赵、管夫妇在生活、艺事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依靠,而相得益彰。管夫人还凭着自己的“才略,聪明过人”,无论是丈夫出仕为官随同在侧,还是独居乡里,她不仅在生活上对丈夫处处悉心照料,而且在思想上也做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如丈夫因出仕元朝,在政治上受元廷摆布,成为“花瓶”,做了一些没有选择余地的违心事,或许也不为同代人所理解,因而长期处于心情矛盾而自惭的痛苦之中。她为此填有《渔父词》数阕,以劝丈夫解官退归山林,从事其擅长的诗文书画艺术来聊以自慰。其中有一阕是这样写的:“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从中也反映她对功名利禄的淡薄,而对自由、清闲生活的向往。又如丈夫因种种原因而对婚姻的忠贞开始动摇,准备纳妾。在这婚姻危机的紧要时刻,她以一种高雅、通达和积极严肃的态度填了一阕《我侬词》,其中写道“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写得软语温存,她用真心去打动、规劝丈夫。当赵孟看到她的这首词后,从此也就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以上面这些事例,难怪赵孟在《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称赞她“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辞章,不学而能。处家事,内外整然。岁时奉祖先祭祀,非有疾必齐明盛服。躬致其严。夫族有失身于人者,必赎出之。遇人有不足,必周给之无所吝,至于待宾客,应世事,无不中礼合度。”可见她确实是位贤淑无比,且精于翰墨词章的一代才女。因此,清初戏曲作家洪在杂剧《四婵娟》中有《管仲姬画竹留清韵》一折,将她与晋代才女谢道韫(书圣王羲之儿媳)、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并称为古代四大才女。
书称“管夫人”画竹留清韵
管道以“有才略,聪明过人,亦能书,为词章,作墨竹,笔意清绝。”而向为艺林传称。她曾因“妻以夫贵”而先后册封为“吴兴郡夫人”、“魏国夫人”,加上她的“亦能书”,因而“管夫人”便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继东晋卫夫人之后,第二位杰出女书法家的美誉。而她于书法确实精能,如《书史会要》有记,元仁宗尝将赵孟、管道及赵雍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可见她的书法在当时堪称冠绝一代。明代书画鉴赏家张丑有称:“仲姬作草书,得章草帝索靖、皇象遗意。”皇象、索靖是三国、西晋时的大书法家,均以精擅章草名世。章草是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书写中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不连写,为“今草”的前身。从中便可见她在习艺中取法高古,和掌握书体的宽博了。而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容台集》中有称:“管夫人书牍行楷与鸥波公(赵孟)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后无俦”,称赞她书法的风格、功力当与其夫君赵孟相埒,所以才推崇她为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之后一人。
若要探究“管夫人书牍行楷与鸥波公(赵孟)殆不可辨同异”的原因,当在于赵、管夫妇之间长期相互耳濡目染和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才使得夫妇俩的书法和平婉约、工稳丰腴的书艺风格极为相近。在此选采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管道书《致中峰和尚尺牍》(纸本,行书,31.7×72.9厘米。图1-图4)。此尺牍书法遒媚圆润,结字匀称规整,其点法、捺法、转折、使转,皆与赵孟相近,然而又具有她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如行笔圆润,而圆润中见方折,故丝毫不显浮滑,字虽遒媚却又不失古朴。她的书法结构布置精巧,结体秀丽,字与字顾盼有致,天机逸出,生气盎然,堪为管道的代表作。
管道于绘画,以墨竹见长,兼工山水、佛像。据相关著录记载,她作有临吴道子《鱼篮观音图》,《长明图》,《烟雨丛竹图》卷,《墨竹图》等,还曾经画有悬崖朱竹一枝,由杨廉夫(维桢)为之题诗,从中便可见得她于绘画涉猎之广了。
管道墨竹画有其夫君赵孟风骨,名声在当时不在其夫之下。据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有一种“晴竹新篁”的画法,即由她所创。这种晴竹的特点是竹竿修长,竹叶较短,向背正侧,错综有致。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管道《竹石图》轴(纸本,墨笔。图5),此图画修竹两竿并辅以一石,竹竿修长,劲挺拔直,诚如传统写竹口诀有所谓“只依弯节不弯竿”。所写竹叶以浓墨作“重人晴竹”(传统写竹口诀)法,用笔劲挺、爽利,一笔完成。撇叶先重后轻、叶片较为肥腴。格调高雅,作品劲挺疏朗,秀逸生动,雅韵绵长。
按明清鉴藏家所见到管氏所绘墨竹“以丛见长”。如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述,他曾在钱塘鲍廷博家中见到一卷管氏墨竹,画款有诗云:“窗外何所有?修竹千万竿。密叶敷下阴,劲节当岁寒。”所画当为丛。《石渠宝汲》著录管氏的《画竹》轴、《丛玉图》卷和《碧琅庵图》卷,从画款或后人题跋看,所画也可以判断为繁竹。但她传世的繁竹画作品却十分稀少,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烟雨丛竹图》卷(纸本,水墨,纵23.1厘米,横113.7厘米。图6),在此图卷中所绘溪水沙渚,两岸烟雨迷蒙,而层层丛竹隐现。笔墨淡雅而灵秀,构图巧妙,布置虚实相间,写实和写意相兼,意境如同观水中之月而意味深远。清代大鉴藏家安岐评此画:“万玉幽深,茫茫有渭川千亩之势”。此作堪为她丛繁竹画中的精品了。
一门风雅 艺传百代
管道不仅是一位诗词书画兼擅的才女,同是一位“德言容功”的贤妻,和善于言传身教的良母。她的儿子赵雍(1289-约1360年,字仲穆)于书画能继承家学,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写兰竹腴润洒脱。书法善正、行、草,亦长篆书。孙赵凤、赵麟俱擅书画。赵雍的能继承家学,当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其母管道曾在一首《题画竹》的诗中写道:“春晴今日又逢晴,闲与儿曹竹下行。春意近来浓几许,森森稚子日边生。”即是她借竹来表达对儿女茁壮成长的殷切期望。赵氏一门,自赵、管夫妇以来,三代俱擅书画。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赵孟、管道、赵雍的《赵氏一门三竹图》卷(纸本墨笔,纵34厘米,横108、57、65厘米),即为赵、管夫妇和其子赵雍画竹的合卷。其中赵孟所画之竹题为“秀出丛林”,竹枝茂密,用笔沉着稳健,墨色变化细腻丰富。第二段为管道所画,枝叶茂密,用笔尖劲有力,墨色温润,颇见女性娴淑气质。右下角自题“仲姬画与淑琼”(图7)。第三段由赵雍所画,笔法劲健,以重墨写出,枝干多见干笔,更有一种生机勃勃之势。又如赵孟与子赵雍、孙赵麟还作有《人马图》,世称《三世人马图》卷,而被艺林传为佳话。可惜三件画作均已流失海外,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再说管道以画墨竹知名,尤善画繁竹丛。据当代美籍中国古代绘画研究学者李铸晋认为:“赵孟书画本来同以书入画的理论,在管道的画上却不明显,主要也由于她画她自己的繁竹。”确实她的画竹对后世影响甚大,清初大画家恽寿平的《山水画》册(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其中有一开题为“管夫人竹窝”,画溪流两侧细丛生,竹林中一茅屋掩映其中。竹子画法取法管夫人,追求疏朗淡逸之气。又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石谷,“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画《谷像图》轴(图8)等,所画繁竹丛亦多取法于她。清书画鉴藏家安岐《墨缘汇观》中有记:“余见唐伯虎墨竹一幅,虽用群鸦入林之法,竹叶排如蟹爪。自题诗内有‘夜潮初落蟹爬沙’之句,因名其图为‘蟹爬沙’,观此则知伯虎写竹来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管氏《竹溪揽胜图》,其中竹叶的画法,竹叶尖利劲健,即如横爬的蟹爪。唐伯虎称之为“蟹爬沙”的竹叶画法,应为管夫人所始创。乃至近现代画苑中在墨竹作品上题有“仿管夫人笔意”、“拟仲姬法”者,更是多得不胜枚举。管夫人的墨竹妙绘影响之深远,也就可见一斑了。
(责编:李禹默)
赵、管风流 相得益彰
管道(1262-1319年),字仲姬,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苕溪南岸栖贤山下一个村镇的管姓人家,江南管氏系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大学问家管仲之后。她的父亲管伸,字直夫,是当时这个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一位长者。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长女名道杲,次女即管道,故字“仲姬”。从管氏的家世来看,姊妹俩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管道有着极高天赋,使得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已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培养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所以才有“翰墨词章,不学而能”的美誉。
有关管道与赵孟的结合,因至今学术界对赵、管的成婚时间究竟是哪一年,赵、管结婚之前,赵孟是否有过前妻尚有争议。在此也不妨简要地略为一说,据赵孟五十九岁所撰《管公楼孝思道院记》中说:“吾妻仲姬……至元廿六年(1289年)归我。”按《说文解字》:“归,女嫁也。”由此可知,管道与赵孟成婚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1289年(至元廿六年),管道是年二十八岁,赵孟三十六岁。用今天的话来说两人实是一对“剩男剩女”的大龄青年,这在男女早婚的封建时代几乎是难以想象的。这也便是有学者提出争议的主要原因吧!另外,在赵孟六十六岁所撰《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说:“夫人讳道升,姓管氏,字仲姬,吴兴人也。……考讳伸,字直夫。妣周氏。管公性倜傥,以任侠闻乡间。夫人生而聪明过人,公甚奇之,必欲得佳婿。予与公同里,公又奇予,以为必贵,故夫人归于我。……廿六年,以公事至杭,乃与夫人携至京师。”所以又有学者认为,赵孟只是回家乡接夫人去京师,结婚似应在此之前。然而,至延六年(1319年)五月,管道病逝于返乡途中。六月二十八日赵孟为亡妻超度事致信中峰和尚的信中说“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距延祜六年(1319年)正是整三十年,这与《管公楼孝思道院记》所记“廿六年归于我”又相吻合。因而有关上述争议的孰是孰非?看来只能有待新材料的发现了。
在以上材料中,在此值得注意的倒是赵孟自述的“予与公同里,公又奇予,以为必贵,故夫人归于我。”和“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因为其中既道出了管道与赵孟婚姻的渊源,即由于赵孟与管道的父亲是同乡熟人,又因管道的父亲对赵孟的赏识,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荣华富贵,就将女儿仲姬许配给他。其次可以反映赵、管夫妇在生活、艺事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依靠,而相得益彰。管夫人还凭着自己的“才略,聪明过人”,无论是丈夫出仕为官随同在侧,还是独居乡里,她不仅在生活上对丈夫处处悉心照料,而且在思想上也做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如丈夫因出仕元朝,在政治上受元廷摆布,成为“花瓶”,做了一些没有选择余地的违心事,或许也不为同代人所理解,因而长期处于心情矛盾而自惭的痛苦之中。她为此填有《渔父词》数阕,以劝丈夫解官退归山林,从事其擅长的诗文书画艺术来聊以自慰。其中有一阕是这样写的:“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从中也反映她对功名利禄的淡薄,而对自由、清闲生活的向往。又如丈夫因种种原因而对婚姻的忠贞开始动摇,准备纳妾。在这婚姻危机的紧要时刻,她以一种高雅、通达和积极严肃的态度填了一阕《我侬词》,其中写道“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写得软语温存,她用真心去打动、规劝丈夫。当赵孟看到她的这首词后,从此也就再没有提过纳妾之事。以上面这些事例,难怪赵孟在《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称赞她“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辞章,不学而能。处家事,内外整然。岁时奉祖先祭祀,非有疾必齐明盛服。躬致其严。夫族有失身于人者,必赎出之。遇人有不足,必周给之无所吝,至于待宾客,应世事,无不中礼合度。”可见她确实是位贤淑无比,且精于翰墨词章的一代才女。因此,清初戏曲作家洪在杂剧《四婵娟》中有《管仲姬画竹留清韵》一折,将她与晋代才女谢道韫(书圣王羲之儿媳)、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并称为古代四大才女。
书称“管夫人”画竹留清韵
管道以“有才略,聪明过人,亦能书,为词章,作墨竹,笔意清绝。”而向为艺林传称。她曾因“妻以夫贵”而先后册封为“吴兴郡夫人”、“魏国夫人”,加上她的“亦能书”,因而“管夫人”便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继东晋卫夫人之后,第二位杰出女书法家的美誉。而她于书法确实精能,如《书史会要》有记,元仁宗尝将赵孟、管道及赵雍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可见她的书法在当时堪称冠绝一代。明代书画鉴赏家张丑有称:“仲姬作草书,得章草帝索靖、皇象遗意。”皇象、索靖是三国、西晋时的大书法家,均以精擅章草名世。章草是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书写中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不连写,为“今草”的前身。从中便可见她在习艺中取法高古,和掌握书体的宽博了。而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容台集》中有称:“管夫人书牍行楷与鸥波公(赵孟)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后无俦”,称赞她书法的风格、功力当与其夫君赵孟相埒,所以才推崇她为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之后一人。
若要探究“管夫人书牍行楷与鸥波公(赵孟)殆不可辨同异”的原因,当在于赵、管夫妇之间长期相互耳濡目染和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才使得夫妇俩的书法和平婉约、工稳丰腴的书艺风格极为相近。在此选采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管道书《致中峰和尚尺牍》(纸本,行书,31.7×72.9厘米。图1-图4)。此尺牍书法遒媚圆润,结字匀称规整,其点法、捺法、转折、使转,皆与赵孟相近,然而又具有她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如行笔圆润,而圆润中见方折,故丝毫不显浮滑,字虽遒媚却又不失古朴。她的书法结构布置精巧,结体秀丽,字与字顾盼有致,天机逸出,生气盎然,堪为管道的代表作。
管道于绘画,以墨竹见长,兼工山水、佛像。据相关著录记载,她作有临吴道子《鱼篮观音图》,《长明图》,《烟雨丛竹图》卷,《墨竹图》等,还曾经画有悬崖朱竹一枝,由杨廉夫(维桢)为之题诗,从中便可见得她于绘画涉猎之广了。
管道墨竹画有其夫君赵孟风骨,名声在当时不在其夫之下。据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载,有一种“晴竹新篁”的画法,即由她所创。这种晴竹的特点是竹竿修长,竹叶较短,向背正侧,错综有致。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管道《竹石图》轴(纸本,墨笔。图5),此图画修竹两竿并辅以一石,竹竿修长,劲挺拔直,诚如传统写竹口诀有所谓“只依弯节不弯竿”。所写竹叶以浓墨作“重人晴竹”(传统写竹口诀)法,用笔劲挺、爽利,一笔完成。撇叶先重后轻、叶片较为肥腴。格调高雅,作品劲挺疏朗,秀逸生动,雅韵绵长。
按明清鉴藏家所见到管氏所绘墨竹“以丛见长”。如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述,他曾在钱塘鲍廷博家中见到一卷管氏墨竹,画款有诗云:“窗外何所有?修竹千万竿。密叶敷下阴,劲节当岁寒。”所画当为丛。《石渠宝汲》著录管氏的《画竹》轴、《丛玉图》卷和《碧琅庵图》卷,从画款或后人题跋看,所画也可以判断为繁竹。但她传世的繁竹画作品却十分稀少,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烟雨丛竹图》卷(纸本,水墨,纵23.1厘米,横113.7厘米。图6),在此图卷中所绘溪水沙渚,两岸烟雨迷蒙,而层层丛竹隐现。笔墨淡雅而灵秀,构图巧妙,布置虚实相间,写实和写意相兼,意境如同观水中之月而意味深远。清代大鉴藏家安岐评此画:“万玉幽深,茫茫有渭川千亩之势”。此作堪为她丛繁竹画中的精品了。
一门风雅 艺传百代
管道不仅是一位诗词书画兼擅的才女,同是一位“德言容功”的贤妻,和善于言传身教的良母。她的儿子赵雍(1289-约1360年,字仲穆)于书画能继承家学,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写兰竹腴润洒脱。书法善正、行、草,亦长篆书。孙赵凤、赵麟俱擅书画。赵雍的能继承家学,当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其母管道曾在一首《题画竹》的诗中写道:“春晴今日又逢晴,闲与儿曹竹下行。春意近来浓几许,森森稚子日边生。”即是她借竹来表达对儿女茁壮成长的殷切期望。赵氏一门,自赵、管夫妇以来,三代俱擅书画。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赵孟、管道、赵雍的《赵氏一门三竹图》卷(纸本墨笔,纵34厘米,横108、57、65厘米),即为赵、管夫妇和其子赵雍画竹的合卷。其中赵孟所画之竹题为“秀出丛林”,竹枝茂密,用笔沉着稳健,墨色变化细腻丰富。第二段为管道所画,枝叶茂密,用笔尖劲有力,墨色温润,颇见女性娴淑气质。右下角自题“仲姬画与淑琼”(图7)。第三段由赵雍所画,笔法劲健,以重墨写出,枝干多见干笔,更有一种生机勃勃之势。又如赵孟与子赵雍、孙赵麟还作有《人马图》,世称《三世人马图》卷,而被艺林传为佳话。可惜三件画作均已流失海外,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再说管道以画墨竹知名,尤善画繁竹丛。据当代美籍中国古代绘画研究学者李铸晋认为:“赵孟书画本来同以书入画的理论,在管道的画上却不明显,主要也由于她画她自己的繁竹。”确实她的画竹对后世影响甚大,清初大画家恽寿平的《山水画》册(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其中有一开题为“管夫人竹窝”,画溪流两侧细丛生,竹林中一茅屋掩映其中。竹子画法取法管夫人,追求疏朗淡逸之气。又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石谷,“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画《谷像图》轴(图8)等,所画繁竹丛亦多取法于她。清书画鉴藏家安岐《墨缘汇观》中有记:“余见唐伯虎墨竹一幅,虽用群鸦入林之法,竹叶排如蟹爪。自题诗内有‘夜潮初落蟹爬沙’之句,因名其图为‘蟹爬沙’,观此则知伯虎写竹来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管氏《竹溪揽胜图》,其中竹叶的画法,竹叶尖利劲健,即如横爬的蟹爪。唐伯虎称之为“蟹爬沙”的竹叶画法,应为管夫人所始创。乃至近现代画苑中在墨竹作品上题有“仿管夫人笔意”、“拟仲姬法”者,更是多得不胜枚举。管夫人的墨竹妙绘影响之深远,也就可见一斑了。
(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