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应历和银崇甯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qh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首先要推荐的是四川成都苏国治先生的文和图,“应历通宝”本身就是古钱中的稀见品,而苏先生的藏品,更具有几点独特之处。首先其造型很不一般,背部为一高浮雕龙纹,龙形生动雄健富有动感,颇具“飞龙九五见尧天”之气势,比之普通龙纹花钱,尤显尊贵。其次,据作者云,此钱为金质,此点从图片上难以判断。如为属金质,则为皇家用品的可能性极大,即使为镏金,以龙的造型与工艺判断,也应是官铸并具有重大意义的庆典、赏赐或镇库钱,遗憾的是没有放大或细部特写镜头,特别是龙的爪部是四爪或五爪,使人难以尽兴。本刊无权为文物定级,该钱币出土传世的历史背景亦难以考证,但以我个人之见,此钱之出现,应为近年钱币界的一件令人瞩目的事。
  另外,本刊前几期曾发表宁夏作者的“崇通宝”一文,因“”字书法与“宁”字不同,似为另类,以期引起讨论。当时编者限于视野,曾认为该钱为孤品特例,但是最近又意外收到了北京一位藏家的来稿,在北京又出现了一枚“崇通宝”,而且材质为银,这真是无独有偶,令人兴奋。
  相同的版式,出现在相距千里的两地,一枚为青铜,一枚为银质,这种颇为有趣的现象,似乎证实了一种想法:它不是近人受到利益驱使自编自演的拙劣笑话。
  编者还要陈述原来的看法:“崇通宝”四字钱文书法,均属瘦金书体,“”字置于其中,并无不协调之感,如果不是官方所铸(这是历朝历代不允的现象),那么,当时私铸和稍后年月铸造的高手,其文化素养、书法水平和工艺技能,况非一般造假者,总之,以直觉而言,它有着浓厚的宋元时代气息。
  这枚来历不明的钱,也许有特殊的不为人知的历史背景。
  谜底还是留给众位读者吧!
  本刊同期还刊登了镏金贝币与“元丰重宝”等钱币,使用时期应在春秋或其以前,应早于刀布,也可能后期并用通行。铜贝除镏金外,尚有包金,外包金箔,薄如蝉翼,金质纯净,编者曾有一枚铜质炭化,金箔灿然完好。
  “元丰重宝”,北宋尤物,难得一见!(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契丹民族给后世留下无数难解之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随着辽国的覆亡,契丹人亦随之神秘消失,且消失得无影无踪,令人不可思议。唯有那些契丹贵族墓葬中保存的殉葬品记载了这个曾经辉煌过的民族,目前在我们发现的有限的殉葬品中,尤以生动形象的木俑为稀少。  辽代在统和以后,随着契丹封建化的加深,连“杀牲为祭”都在禁止之列,殉人当然也就逐渐消失,而以俑取而代之。在辽墓中多次发现的木俑或石俑,正说明辽代契
期刊
被誉为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展品最齐全的“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于2011年9月27日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大唐西市国际展览馆再次开展。  “大唐西市海外文物回流展”是大唐西市每年定期举办的文化盛事,今年有来自美国、法国、瑞典、阿富汗、台湾、香港、澳门、大陆等地区50余家知名收藏机构参展,共展出珍贵文物艺术品万余件,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杂项等六大类,上至新石器时代的祭祀用具,下至明清
期刊
眼看着到年底了,朋友送来一盆水仙花,置于窗台上。浅浅的紫砂盆,盆内四五株水仙,吐出肥厚而鲜绿的苗叶,白色的花朵呈六瓣,如六棱的玉盘,盘里的花心像个金黄的酒杯,“玉台金盏”或“金盏银台”,配上翠袖绿裳,微低着头,藏着淡淡的羞涩。阳光透过来,花叶仿佛是半透明的,明亮而娴静。如果说女人是水做的,那么,这株水仙是谁呢?是东坡居士家里的朝云,抑或是曹雪芹心中的林妹妹?  水仙花是花中的“凌波仙子”,常被文人
期刊
陆俨少,現代山水画大师,他和北京的李可染并称“北李南陆”,代表着当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陆俨少是一位天赋极高的艺术大家,他的画能够融汇古今,独步天下,出于传统又异于传统,山水画成就最大,风格也最为鲜明,特别是表現云和水的动感最为精彩。上世纪七十年代是陆俨少绘画生涯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即是“留白”,在画中分别布白,白似云气、岚气、雾气和露气或日光、月光,“留白”形成了陆俨少画作特别是山水画的招牌和绝
期刊
2011年10月10日,西安首家国有钱币专题博物馆于西大街中国人民人行西安分行大院内隆重开馆,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宓唯新、人行西安分行行长郭新明、中国钱币学会党委书记温克勤、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人行西安分行营业部主任张志峰等领导参加了开馆典礼。  西安钱币博物馆是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投资建立的,历经数十年的收集整理,馆内藏品涵盖了中国历代货币形制,陈列展览我国四千多
期刊
金秋十月,瓷都景德镇风清气爽,来自全国各地的青白瓷收藏家、研究青白瓷的专家学者以及收藏爱好者,齐聚这座风景秀丽而又因瓷享誉世界的历史名城,一个凝聚各方意愿的决定在这里产生,一个以专门收藏研究青白瓷的学术团体——宋元青白瓷研究理事会于2011年10月8日在这里正式成立。  青白瓷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一个瓷器品种,又称“影青”“映青”,创始于北宋早期的景德镇窑,南宋时,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
期刊
去岁于香港某藏家处见一宋定柳斗杯,因感其靓罕,遂有探寻梳理古代柳斗纹器之念,现将心得供诸同好。  该柳斗杯轻盈小巧,呈半圆球状,小平底略呈正方形,上有数枚支钉垫烧痕,高约6厘米,薄胎,胎质细腻,施牙黄釉,釉面局部有垂釉及杂质斑点,堆垛如脂。器内光素无纹,器外口沿饰两道弦纹,在弦纹之上等距离平錾两道一组的竖纹,呈用绳捆绑扎编柳条状,器身以下通体饰柳编纹,系模制成型﹙图1A、1B﹚。    柳斗杯  
期刊
地摊上淘得一只直径仅5厘米高4厘米的小圆盒,一面粉彩绘一淡雅女子(图1),一面墨书潦草四字(图2),一个都不认识。放在案上把玩半年之久,忽一日灵光一闪,悟出此四字乃“美人如玉”也,心中大喜。这四个字省笔狂草,率性天真,真是别有风味。不用说,此玲珑小盒乃仕女化妆用胭脂盒也。  古代女子闺房中常备一种圆形粉盒,内装香粉、胭脂或搽头油之类,赣东民间呼为“油饰盒”。早年藏友转让过两套给我,每套连盖四层,每
期刊
《收藏界》编辑发给我一份电子邮件,嘱我为一幅绘画作品写几句话。打开电脑,一个熟悉的身影来到了我的面前,啊,原来是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先生。  由于我长期生活在杭州,又曾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浙江的书画家我都比较熟悉,特别是陆俨少先生,我还曾为了编辑《京杭运河书画集》去陆先生家组过稿,跟他当面有过交流,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陆先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鉴于他的绘画造
期刊
在晚清浅绛彩瓷器中,有一种形状各异的盘子。关于她的名称,专家和学者们各有不同的说法。《浅绛彩瓷画》的作者陈建欣先生称之为“什锦盘”,《谦益堂藏瓷》的作者熊中荣先生则称之为“博古器”,但更多的大众收藏者称之为供盘。而安徽黄山的晨欣先生则称之为画盘。本文依晨欣先生之说,把这种流行于同光年间极具文人气息的浅绛瓷盘称为画盘。  在清同治以前,此类盘子以祭祀使用为主,当时民间多称之为供盘。在同治晚期,随着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