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自在生活的底气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aoji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在餐厅的啤酒杯里发现了苍蝇,上海人、山东人、广东人、浙江人、东北人、四川人会有什么反应?精明的上海人会马上吩咐侍者:“请换一杯啤酒来”;豪爽的山东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会将这杯啤酒倾倒一空;广东人则不屑一顾,直接留下钞票默然走掉;浙江人会让侍者把经理叫来,训斥对方:“你们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东北人干脆把侍者叫来:“我让你喝……”只有四川人会微笑着对侍者说:“以后请把啤酒和苍蝇分别放置,可由喜欢苍蝇的客人自行把苍蝇放在啤酒里,你觉得怎么样?”
  这就是四川人的幽默,用流行的网络用语形容:淡定但是强大。
  川人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四川人的幽默定然有一个祖宗源头:川人素有“嗜好语言”的传统,但是这种语言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雅正之音。宋代文豪苏轼就是典型代表。
  据说有一次,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为“風”,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聪明的苏小妹一听,气得扭头就走。
  也许古代有些遥远,那我们来看看近代的川人。
  将军陈毅是川式幽默的高手。据说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向陈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高空侦察机,请问,你们用的是什么武器?是不是导弹?”对这样一个涉及我国国防机密的问题,陈毅没有用外交家“无可奉告”的一贯辞令顶回去,而是举起双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向上捅的动作,然后停顿半天,在众人正疑惑不解之时,才以俏皮的口吻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话音一落,与会记者都为陈毅的机智、幽默所折服,报之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2006年,有一本以四川方言写作的书风靡全国,就是桑格格的《小时候》。在一种天真和童趣中,成都妹儿桑格格写下了四川人最为幸福幽默的童年,也让人看到了四川人是怎样地活得有滋有味:
  我热爱废品收购站,我知道一个啤酒瓶可以卖两角钱。我爸有一瓶茅台,我认为这么高级的酒,瓶瓶肯定能卖个大价钱,就把还剩半瓶的酒倒了,兴冲冲把瓶子送到废品收购站,人家说:“这种瓷罐罐,只值五分。”
  《出水芙蓉》上映是一件万人空巷的大事,我们去晚了,只买到两张第一排的座位。那是大电影院的第一排,我和我妈仰起脑壳,看到银幕的人,上半截和下半截的大小是完全不同的,但我们还是非常满足,笑得肠子都要炸出来了。但是最后,起码有三天,我们看东西都是斗鸡眼。
  我妈离婚后,一改沉闷形象,开始娇艳儿了。她说,一白遮十丑,于是拼命地往脸上擦粉,还是那种紫罗兰散装粉,一说话,“沙沙沙”地往地上掉。后来,她脸上不晓得咋的,越来越黑,从某些角度看还泛着金属光泽,到医院一检查,铅中毒!
  家里耗子横行,我和三姐怂恿我妈养只猫儿,我妈把脑壳摇得像拨浪鼓:“不,耗子还吃得少些。”
  我妈说我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我很伤感,总是去垃圾堆旁边站着,见了捡垃圾的就哭兮兮地问:“请问,你是我爸爸吗?”
  我妈爱财如命,经常一个人在一边数钱:“差99元又是100!”
  平日,就我妈一个人在屋头。虽然她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日子久了,还是寂寞。一天到晚没有哪个和她讲话,她看到花就和花说话,看到草就和草摆龙门阵。有一天,她就严厉地批评了前阳台左数第二盆芦荟:“龟儿子的,老子喊你往右边长,你偏要往左边长!不听话嘛,看老子哪天不把你娃娃连根根一哈扯了!”
  摘自《格老子,四川人》
其他文献
近三年来,无论春晚还是各地电视台,甚至连普通的演出都不再见腾格尔露面。这位昔日“草原歌王”为何悄悄隐退歌坛?  原来,三年前,他两岁的女儿嘎吉尔得了一种极为罕见的怪病:因病毒感染引发急性脊髓炎,导致腰以下部位瘫痪……  腾格尔女儿的病目前世界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让当时已大小便失禁的女儿摆脱终生坐轮椅的命运,这位蒙古族硬汉从此隐退歌坛,尝试用西方医学专家推崇的音乐疗法为孩子治病。  终于,奇迹
期刊
21岁参加工作,终于体会到了她的难处。一个人,种六亩地,九分田,养十几头猪,还有两个尚在读书的孩子。这便是她,我苦难的母亲。  22岁,我往家里邮了第一笔生活费,我让她把一切农活都停下了。劳动了一辈子,她不习惯这样的生活。每天6点,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烧水,拖地,抹桌子,楼上到楼下,一遍又一遍。  为了让她过上安逸的生活,我决定把她送到街坊组织的文艺团里面去,跟着那些退休的老太太们跳跳舞,唱唱
期刊
1937年,南京。  天空不见一丝蓝色,废墟般的城市里,烧焦的残肢断臂随处可见。溃败的中国士兵蝗虫般涌出挹江门,面无表情地踏上同伴的尸体。子弹和炮弹编织成密集的网,城在网中,毫无还手之力。  第一波日本人很快扑进了城。他们嗷嗷叫着,将每一个活动的目标射杀。突然,一排轻飘飘的子弹从一栋摇摇欲坠的楼房里射出,几个日本兵猛然栽倒。他们戴了钢盔的脑袋上,冒起淡淡的青烟。  躲在楼房里的,也许是最后一支战斗
期刊
一老先生有慢性病,每半月就要去医院开些固定的药。挂号费有三种:5元的,全免费;15元的,个人自费一半;还有50元的,完全自费。但是,老人每次都要挂50元的。理由是:5元的医生不听他说话也不跟他说话;15元的医生只听不说;50元的医生不仅听他说,还陪他说。确实,药不全装在瓶子里,还在心里,甚至嘴上。  成思危先生在访谈节目里,讲了一个有关“服务到家”的故事——  在巴黎,朋友请他到一日本餐馆吃饭,点
期刊
迷恋赵本山二十年,本山大叔从来就不是个传说。在春晚舞台上,“挺大个脸,年年都出来”,不论成与败,总是被关注。  你有没有发现,本山大叔那些幽默捧腹的台词,在博得观众一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大众的语言。  怕老婆的男人,最怕别人说他怕老婆,显得没面子。就如那个“老乐”,家里一套、外面一套;就如那个“黑土”,忍气吞声、言听计从。生活中哪个男人若是被人取笑怕老婆,用一句“怕就是爱,爱就是怕”自嘲,
期刊
通往西藏的高原路上,每一公里都有一个筑路兵年轻而崇高的灵魂,每一个脚印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他们工作、生活在危险中,时刻都在付出,时刻都有牺牲,就像在战场上一样,尽管那里没有硝烟……    作者:党益民  出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在中国西南部一块隆起的土地上,有一条被人们称为“天路”的公路,那就是通往雪域西藏的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1954年建成,是我国解放后修建的里程最长工程最艰巨的一条
期刊
无论油价多高,奔驰车还是要跑;无论海鲜多贵,海鲜城依然人头攒动;无论茅台五粮液怎样提价,一桌八个人还会喝去五六瓶;无论总统套房怎样天价,仍然有人订不到房间……中国的物价和消费形成了悖论,越是不断上涨,越是迎着涨价的潮头消费。茅台贵了,专喝茅台;五粮液贵了,专喝五粮液,喝得市场断了货,喝得商场买不来,看你还贵不贵?看你还涨不涨价?这就是中国上流社会和权贵阶层存在和泛滥的一种消费心态。  消费心态和消
期刊
在浙江打工的29岁重庆黔江女子李春凤,半夜梦见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是血跟耗子抢东西吃,第二天决定立即回家看儿子。她独自骑上摩托车,耗时六昼夜奔走两千多公里回到重庆黔江老家。一路上,她把自己装扮成男人,只喝了半瓶矿泉水、住了四小时旅馆。  这是一则令人动容的奇闻,短短的140个字里,传递出一系列让人揪心和难过的信息——因一个梦境,29岁的女人李春凤假扮男子骑摩托狂奔六昼夜,穿越两千多公里
期刊
我们小区的煤气抄表员实在太厚道了。昨天,她看完我们家的煤气表后,对我说:“我给你多抄几个字凑个整数吧。下个月煤气费涨价,这个月多交些,好节约点。”  我感激涕零、千恩万谢。抄表员表扬我是老实人,她说隔壁一栋楼有户人家逼着她多抄200个字,为难死她了。  我心想,那家人也真是的,水电煤老涨价,涨涨就习惯了嘛,要沉着、要淡定。不要像我妈,煤气涨价就去买电水壶,后来电费也涨了,晚上10点以后电费半价,我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惶惶不可终日。不是因为写了敏感文章,而是因为——看病。  我的肩膀有问题已经一年多了,当然,可能不止肩膀的问题,胳膊、肘关节或许也有问题。起初以为是运动拉伤,我去了医院,医生开了一堆治肌肉损伤和肩周炎的药,100多块。  我吃了以后,并不见好,反而日益严重了。  于是,我又去了另一家医院。外科大夫不在,一个内科老专家给我看的,怀疑是颈椎问题导致了对胳膊上神经的压迫,让我去拍片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