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悬而未决的教学难题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_YAN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重复句的分析,是现代汉语的教学难点,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分析多重复句,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分句,什么不是分句,然后以“归并法”进行分析,确定层次。层次确定了,分析多重复句的难点就解决了。确定多重复句的层次,不能以关联词语为准。学习分析多重复句很有实用价值,可以增强说话作文的条理性、逻辑性,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应倾力解决这个教学难题。
  关键词:多重复句分析 确定分句 归并法
  
  关于多重复句的分析,虽然不是个新颖的命题,却是一个迄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且又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同行交流得知,不少学校的汉语教学在收集反馈信息时,学生仍然反映,分析多重复句就像老鼠咬龟,不知如何下手;分析多重复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迷迷糊糊,只凭感觉,对与不对没有把握。
  听公开课,教师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纵览海内各种刊物,也未曾有人提出行之有效、让人信从的见解。有鉴于此,笔者主张以“归并法”分析多重复句。
  一
  凡是能够独立成句的语言片断,进入复句以后,不充当构成复句的其他语言片断的内部结构成分,具有相对独立性,便是复句中的分句。例如:
  (1)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运动的、发展的,所以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性。
  构成这个复句的三个语言片断“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发展的”“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性”,都可以独立成句,进入复句后,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片断不作别的片断的内部结构成分,因而都是分句。
  在复句当中,带逗号的语言片断一般就是一个分句,但也不完全如此,一些语言片断带了逗号却不是分句。属于以下情况者,不是复句中的分句:
  (一)句首状语不是分句
   1.介词短语置于句首作状语,不是分句。例如:
  (2)当她束手无策的时候,陈亮给她出资五十万元,而且还为她订购了必备的器械。
  (3)按照过去的经营方式,不仅不能赚钱,甚至还会赔本。
  例(2)句首的“当……时候”和例(3)的“按照……方式”都是介词短语,置于句首作状语,不是分句。
  2.表示时间的短语置于句首作状语,不是分句。例如:
  (4)春天里美好的月夜,我们手挽手漫步在明湖畔幽长的曲径上,沐浴着清风,听着蛙声,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5)她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高兴得直跳。但一想到家里拿不出钱来,就双眉紧锁、满脸愁容了。
  例(4)和例(5)第一个逗号以前的部分,分别是以“月夜”和“时候”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是表示时间的句首状语,不是分句。
  (二)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不是分句。例如:
  (6)尽管刘总答应得很干脆,但是吴浩天心里很清楚,他不会照此办理的。
  (7)产品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认证,是他刻苦努力取得的,也得力于父母的全力支持,他从心里深深感激自己的双亲。
  例(6)“清楚”后面的主谓短语,是动语“清楚”的宾语;例(7)第一个逗号以前的主谓短语,作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
  (三)复句形式充当句子成分,既不是复句,也不是复句中的分句。例如:
  (8)父亲知道我弃文从商,不但不反对,而且在电话里说了许多勉励的话,我再也没有顾虑,只管甩开膀子大干了。
  (9)她看到偌大的果园里种满了荔枝,树树都挂红了,已经到了收获的最佳时节,可是还找不到足够的人手采摘,她真替大明哥焦急。
  例(8)“不但……而且……”本是递进复句,进入这个复句以后,做了“父亲……从商”的谓语,成了复句形式。例(9)从“偌大的果园”至“最佳时节”本是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并列复句,但进入这个复句以后,作了动语“看到”的宾语,也成了复句形式。
  (四)外位成分不是复句中的分句。例如:
  (10)既能文,又能理,这样的人才县里没有,就是市里也不多见。
  (11)突然,我的左前方出现怪异现象:平静的湖面上骤然翻腾起来,掀起很大的波浪,只见一头形似大鲨鱼的黑色怪物在水中搅动着,有鱼儿跃出水面,像在捕食,我睁大眼睛盯着,本想看个真切,可是一两分钟它就沉没了。
  例(10)中“既……又……”本是并列复句,在这个复句中作了外位成分,与“这样的人才”所指为同一对象,共同作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例(11)冒号以后直至“像在捕食”是外位成分,和“怪异现象”为同一体,共同作动语“出现’的宾语。
  综上所述,凡是作为分句的内部结构成分、失去相对独立性的语言片断,都不是复句中的分句。
  二
  分析多重复句,除少数特例,一般都以两分法进行切分。这是共同遵守的法则,只是如何两分,却见仁见智,各有所从。笔者所进行的两分,是在“归并法”指导下进行的两分。所谓归并法,是从句子表达的内容出发,把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分句归并在一起作为一个部分,另外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分句又归并在一起作为另一部分。归并以后两部分之间便是第一个层次。整个多重复句切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以后,这两大部分再分别进行归并。先归并前一部分,其归并办法也如第一层。这部分经过归并以后,又成为前后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便是第二层。层层归并,层层切分,直到没有相连的两个分句为止。
  整个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前面的部分切分完毕以后,再着手对第一层后面的部分作分句的归并、切分,其法如前。要注意的是凡切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后,这两部分再行切分,都是独立进行、互不干涉的,其层次只能在本部分内确定。
  结合例句加以说明:
  (12)这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好,‖有认真学
   ①并列②
  习,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由于他们在高中学习期间埋
  转折 ③
  头读书,‖‖很少顾及其他事情,‖︳而且所接触的知识
  并列④递进⑤
  仅仅限于升学考试所需要的范围,‖因而进入大学以后,
   因果⑥
  头脑中理想的信号比较微弱,‖︳有的甚至不明白什么是
   递进⑦
  理想,一个人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如上所述,“进入大学以后”不是分句,而是⑥⑦两分句的句首时间状语。
  “什么是理想”“一个人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本是复句的两个并列分句,但进入这个多重复句以后,作了动语“不明白”的宾语,失去了独立性,成为复句形式了。
  除以上两个语言片断,句中其他可以独立成句的语言片断都是分句。按顺序标上序号,一共七个分句。
  分句确定以后,就以归并法处理整个多重复句。
  总观全局,①②分句说的是大学生的优点,内容相同,归并为一部分;③④⑤⑥⑦各分句说的都是大学生的缺点,内容相同,归并为另一部分。前后两大部分之间为第一层。
  第一层前面只有两个分句,无需归并,两分句之间是第二层。
  第一层前面的切分完成了,再行切分第一层后面的部分。这部分共五个分句,该如何归并?③④⑤三个分句说的是这些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状况,⑥⑦两分句说的是进入大学以后的状况,所指不同,各自进行归并。归并以后又成为前后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应作第几层?第一层前面的部分已经切分为第二层,第一层后面的部分是否应作第三层?前文已述,凡切分为两部分以后,前后两部分再行切分都是各自独立进行、互不干涉的,其层次只能在本部分内确定,并不因为第一层前面的部分已经切分为第二层,第一层后面的部分切分开来就是第三层,而是以第一层为基准,切分开来也是第二层,因此③④⑤三个分句与⑥⑦两分句之间只能是第二层。学生们分析多重复句常常在这个环节上出差错,需作特别提醒。
  第一层后面切分为前后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成为第二层以后,这一层的前后两部分又各自再行归并,再行切分。如此归并、切分下去,就有了第三层,第四层。至此,已没有相连的两个分句,这个多重复句的切分才最后完成。至于分句之间的关系,不是难点,可略而不论。
  再举一例:
  (13)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许多
   ①转折②
  人不能做到,‖︳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
   并列③因果④
  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
  ⑤ 因果⑥
  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应付主义。
   并列⑦承接⑧
  这个多重复句的各个语言片断都可以独立成句,进入复句以后,没有哪个语言片断作别的片断的内部结构成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都是复句中的分句。一共八个分句。结构较为复杂,如何确定第一个层次?分析者可能在①②分句之间切分出第一个层次,也可能在⑤⑥分句之间切分出第一个层次。这两处确也有些使人迷惑,难以作出决断。然而总观全局,以归并法为准绳,我们就会发现:①②③分句说的是“人们虽知办法好,但做不到”, ④⑤⑥⑦⑧五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知道而做不到的原因”。整个多重复句其实是个因果倒置的复句:因为存在④⑤⑥⑦⑧五个分句所说的原因,所以导致“虽知办法好,但做不到”。以归并法加以分析,这个复杂的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就明朗化了。
  例(13)的分析,难点在于第一个层次的确定,难点解决了,前后两大部分的进一步切分就容易了。为节省篇幅,笔者不再一一赘述,只需按照例(12)的分析方法处置即可。
  需要指出的是:以往分析多重复句,过分依赖关联词语,以为从关联词语出发既可以定层次又可定分句之间的关系。其实关联词语只能说明分句之间的关系,不能靠它来确定层次。如例(12)在②③分句之间有关联词语“但是”,在④⑤分句之间有关联词语“而且”,在⑤⑥分句之间有关联词语“因而”,在⑥⑦分句之间还有关联词语“甚至”。众多关联词语到底以哪个关联词语作为确定第一层次的依据,又以哪个关联词语作为划定第二层次的标准,对这些问题很难作出明确的回答。
  以归并法分析多重复句,无论多复杂,都可以讲得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丝毫没有含混不清的感觉。
  归并法之所以切实可行,是因为这种分析方法是来自语言表达实际的:话是一句句说的,意思是一层层表达的,同一层里的各个分句在表意上都相通、相近或相同,可以归并起来,得出一个共同表达的意思。归并法既抽象于对语句的分析,又反过来对语句分析进行指导,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具体反映,因而决定了归并法是可行的、可靠的,能够解决多重复句分析这个教学难题。
  
  (朱峻之 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中文学院530000)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具体实例的方式指出新版《汉语大字典》在义项处理上存在的失收问题,可为《汉语大字典》的进一步修订完善和语文辞书编纂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 义项 商补    作为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字典》在义项处理上可谓优秀,修订后的新版在这方面更加趋于完善,但想要将所有义项全部搜罗,殊非易事。以下仅就笔者所见对新版《汉语大字典》失收义项加以简单补充。  本文所有引文
期刊
摘 要:《秦腔》使用了具有“秦声·秦腔·秦韵”的乡土语言。其审美价值表现为:使用方言词语增加作品的地域特点,唤起读者的形象感,标示作品的风格特征——古朴典雅,记录民俗文化。  关键词:《秦腔》 贾平凹 方言 地域特点    “我是农民”,作为农民,贾平凹用自己的乡音发言,使作品充盈着浓浓的秦腔秦声秦韵。《秦腔》是作者创作的里程碑,是名副其实的秦人之腔,它的长处就是语言——一种质朴的具有“秦腔·秦声
期刊
摘 要:汉语声调一直是欧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意义上,较之声母、韵母,负担重得多。学者对声调教学提出过很多分析和论断,有过不少教学尝试。综合各家之说和实际教学案例来看,阳平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大难点。本文通过整合前人关于阳平教学的特点分析和教学措施,进一步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阳平这一声调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提高留学生口语表达的清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不对称和标记理论来描写和解释“必须”和“不得不”在句法功能、语义表达上的差异。“必须”是无标记项,“不得不”是有标记项。在句法功能上,与“不得不”相比较,“必须”能出现在主语前,能单说;在语义表达上,“必须”预设的是未然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不得不”预设的是对已然事实的唯一选择;在语用上,“必须”除了能进入条件结果句,还能用于祈使句。  关键词:必须 不得不 不对称    “必须”
期刊
应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的邀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一行三人于5月23日~25日到山东大学调研指导工作。  23日晚上,徐显明校长与李宇明司长就山东大学的办学理念、国际交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语言经济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24日上午,在刚刚启用的知新楼3楼第二会议室,娄红祥副校长主持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李宇明司长首先高度评价了山东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成
期刊
由香港教育学院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汉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圆桌会议于2011年5月6日~8日在香港教育学院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应邀到会的内地学者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微软亚州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  与
期刊
摘 要:“型”是语言学中比较常用的词,属于范畴概念。“型”可分为“形”和“性”。“形”指的是句法层面,“性”指的是语义特征。“让我百度一下”中“百度”在句法层面上归属于动词的形式(动形),在语义层面上应该化为名词性(名性)。本文在类型学的理论框架下,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句法与语义类型的不对称性,即“形”与“性”的不一致性。汉语的的特征是“动形名性”,而英语则是“名形动
期刊
摘 要:在所有的电视节目中,访谈类节目可以说是最能发挥人际传播与人际交流优势的栏目,其最大看点就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话语的交流与碰撞。本文以2010年3月21日,由许戈辉主持的《名人面对面》栏目之《刘若英:祖父式的男人是我对男性幻想的全部》为节目实例,以话轮转换等相关理论为分析依据,分析该栏目主持人许戈辉独特的访谈方式、主持风格等,以归纳出其电视访谈的会话结构特点。  关键词:话轮转换 电视访谈节目
期刊
摘 要: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望庐山瀑布》 诗歌可译性 汉英语言差异    中国古
期刊
摘 要:预设逻辑是现代语言逻辑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王维贤认为,p→-q是转折句“p∧q”的预设,是“虽然p,但是q”这个由断定p而断定q的这一紧缩推理形式的推理前提。然而分析表明,王维贤p→-q的预设理论是值得商榷的,即p→-q并非转折句“p∧q”的预设,而仅只是它的一个隐涵,隐藏在转折句内层的内层转折含义才是其预设。  关键词:转折句 p∧q 预设 逻辑    一、引言  王维贤先生的预设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