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共享改变出行方式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seking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出行”改变了什么?
  你是不是已经受惠于此?
  共享,正在给人们的
  出行方式创造更多欣喜。
  今天,你在用什么方式出行?
  是站在马路边望眼欲穿地等出租车?还是在拥堵的路段上开慢车?抑或是不得不像逃难一样挤地铁、坐公交?
  无数人体验到:每天行走在上班路上,生命在奔波中消耗。有限的交通资源,让上班族很无奈:自驾车面临道路拥堵、限号,乘公交地铁出行如打仗。
  10年前,就有少数上班族开始寻求自救,一些私家车主在城郊结合处,停一下捎几个顺路的人回家,每位乘客收费5-10元,一方面可以贴补些油费,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路上和乘客聊聊天。然而,这种小规模的自发拼车行为,不可能真正地改变糟糕的出行状况。
  不过,三年前滴滴打车出现了。它让出行一族兴奋不已,同时也让传统出租车垄断者如坐针毡,甚至提出抗议、罢工。然而,抵抗无济于事,“先约后出行”已日渐成为互联网一代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当滴滴旗下顺风车业务于2015年6月1日上线后,它作为滴滴平台上唯一的一个C2C(个人与个人)业务,仅用三个多月就累计注册了550万顺风车主、使用过的乘客达到840万,单日最高订单量达223万,“出行共享”真正让人们看到了共享经济的美好面貌和社会价值。
  是什么催生了滴滴顺风车的爆发式增长?为什么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和资源量?为什么共享经济的不期而至,让垄断行业猝不及防?
  出行共享引爆需求“痛点”
  一直以来,中国的交通领域,是一个较封闭的系统,人们真正可以选择的出行工具很有限,而公交、地铁和出租车的运力,又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僵化局面,虽然看似与传统体系产生了不小的冲突,但本质上不是政策的冲突,而更多的是观念冲突。
  事实上,互联网在交通领域实现的技术突破,与过去10年相比没有本质改变,都是基于搜索、大数据挖掘的垂直分类信息的匹配。共享经济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本质上并没有多少新的技术门槛,只是在技术应用的场景上发生了变化。而由于应用场景的变化,使得互联网在交通领域爆发了更大的价值。
  “由于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好的导航技术,没有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没有很好的手机定位,以及没有养成出门要用一个软件打车的习惯,那么不可能催生‘出行共享’这样的信息平台。”滴滴顺风车总经理黄洁莉对《中外管理》说。
  “出行共享”符合共享经济的逻辑。真正的共享经济,就是C2C(个人对个人),所有的服务提供者本身也是一个消费者。“事实上,这是一个对等的、去中心化的资源和价值交换的社群经济。”黄洁莉这样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共享经济。
  连接和匹配出行人群
  那么,用户在一个共享平台上,如何更精准地找到匹配的信息,从而完成价值交换?
  当你进入滴滴顺风车的App后,除了要表达第一需求,像我去哪儿、我在哪儿、什么时间去,平台会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让用户越来越多地进行自我表达,比如像上传一下头像,起个昵称,透露一下性别、年龄、星座、兴趣、偏好等个人标签。当用户表达的元素越多,这个人就越立体,越真实。而有些用户,还会为乘客或车主完善其个人标签。当平台的用户规模足够大时,你可能一瞬间就能与1万个人进行匹配。
  “其实,所有的匹配本质上都是婚恋模型。”黄洁莉这样比喻。引导用户一步一步地表达和完善需求,找到那个更匹配的乘客或车主,从而遇见你喜欢的人,并与其一路同行,这是多么美好的体验!
  在滴滴顺风车平台上,首先你会看到“遇见美好,一路同行”的宣传语。同时,平台传递的都是互信、友善的社交氛围。而制定的规则和流程,也是在追求美好同行的用户体验。比如:会引导用户尽量坐副驾驶位,友善地与车主聊天,订单结束后双方要进行评价等。事实上,作为车主,通常都有很强的社交意愿,而如果乘客坐在后排且不与之交流,车主会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司机,体验就会很差。
  另一方面,开顺风车是带有“麻烦”的“公益”行为,车主要与乘客约定时间、可能要绕路,或者还要等一下。车主是带着一颗友善的心上路接人,而每一个乘客是带着一颗信任他人的心去发单。中国目前有1亿辆私家,如果有三成的私家车主愿意开顺风车,整个城市生活的感觉会怎样?构建诚信社会的目标就不再遥远。同时,出行共享让资源实现更充分的利用,减少尾气排放,使整个社会充满互信的积极氛围,还会使人获得新的社交场景。甚至,因拼车而结缘,成为挚友、同事、客户的现象已经很常见。滴滴顺风车的好几员大将,都是在拼车路上“挖”来的。
  伴随着共享经济的风潮,不少上班族,已经开始了这样的上班方式:一个家庭有一辆车,夫妻两人所在的公司一东一北。于是,丈夫开车拉上一个顺风车乘客,妻子作为乘客搭乘另一辆顺风车。
  “共享资源让每个人得到便利,同时也让大家都去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改变。”黄洁莉说。“但是对于不太善于社交的中国人来说,顺风车的普及依然需要一个观念上的改变和认同过程。”
  规模+体验是共享的本质
  滴滴顺风车在“大规模地连接和匹配出行人群”时,将做大规模和做好体验视为平台的生命线,而且规模和体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有人说,顺风车业务的门槛低,因此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黄洁莉不这么认为:“其实门槛很高,因为最高的门槛是规模。”
  在顺风车上线之前,滴滴的“潮汐战略”就明确要整合社会上的专业运力和零散运力,通过分档运营策略,以灵活地满足高峰期、低谷期不同时段人们的出行需求。因此,滴滴内部已经形成了各业务之间的共同促进和协同,有的车主既开顺风车,也开专车,规模优势日益显现。
  当然,很多人提到滴滴,都知道它这两三年来投入十几亿的烧钱之举。如今,“补贴”策略依然是滴滴沿用的营销策略,“补贴自然会让用户动心,因为所有用户对价格都很敏感。”黄洁莉毫不避讳这个策略的有效性。但事实上,“补贴是让用户进来,形成规模效应,而最终能不能留住用户却是要靠体验的。”黄洁莉特别强调,规模+体验才是做好共享经济的左右手,对于技术门槛不高的顺风车市场尤其如此。
  规模对乘客和车主双方都有极强的影响,车主越多,乘客体验越好,因为等待时间会缩短;乘客越多,车主体验越好,因为车主的选择更多、路线匹配度更高。也就是说,滴滴的每一分补贴都直接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不仅仅是以订单量和市场份额为目的的“促销”。当用户在一个平台上持续获得更好的体验,乃至形成习惯时,就会削弱对价格的敏感度。
  “规模越大,成本自然就会降得越低,但我们最终目的是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黄洁莉说。
  目前来看,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不烧钱的。但是,“做好用户规模、打磨好体验、做好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其他都是水道渠成的事。”黄洁莉认为,互联网的属性就是免费,只要是立足于用户,这个事业能够真正地解决社会根本需求问题,未来商业变现是毫无疑问的。正如十余年前,谁会预料到阿里巴巴会成为如此成功的公司?
  打造可信任的出行平台
  近期,滴滴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定位于“一站式出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将融合各式各样的出行业务,包括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和巴士等。“我们就是要做出行领域的淘宝。”黄洁莉对滴滴的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未来对于一个基于共享经济的互联网平台来说,可靠性依然是令人十分担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关乎生命安全的交通出行。而这就是共享经济的特点:我们在享受着它甜果的同时,也要接受它的潜在风险。
  黄洁莉说,滴顺风车车主在注册时,要提供车辆的保险单、驾照,要进行微信的“真身验证”。从而,让平台可以借助互联网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注册人背后大量的个人信息和信用信息等,保证有据可查。值得一提的是,滴滴顺风车还为车主和用户双方都上了50万元保险。
  作为定位于出行服务的平台,必须要将小概率(安全事件)控制到最低点。
  “共享出行,这是以往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一种场景体验,很难想像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黄洁莉说,未来一定要让顺风车业务具有更强的社交属性。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近年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可能除了军事技术之外,中国人几乎可以生产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但是中国人缺乏创新和自己的发明创造。第二个问题是:不管沿海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多么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地区贫困现象仍旧十分严重。但问题或许能得到缓解:这要感谢网络经济。  邱震海:德国媒体的第一个评价,相信大多数中国人听了都觉得不舒服,但其中确有实情。至于第二个评价,完全都是实情。由于中国地大,偏
期刊
与互联网约租车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之时,“找市场”是比“找市长”更为积极的应对,这预示着北京传统出租车行业自我变革的开始。但“首汽约车”迈出的这一步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存量调剂无法缓解出租车市场总量供应紧张的问题。北京6万多辆出租车,是1990年代数量管控核算的结果,出租车总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还可能造成市场生成新的不公平。在交通部对约租车经营模式的管理设计还未出台的情况下,社会车辆性
期刊
从道德上来看,李嘉诚的这种行动似乎有点背信弃义,但对于一个商人来说,首先需要遵守的是法律,而不是商业道德。舆论要求李嘉诚完成“三大使命”,但无论是“回报穷人”,还是“稳定香港”,还是“做更多善事”,这都是政府的本份,而不是商人必须完成的法律义务。没有必要用道德、信义之类的绳索来“绑架”他。  李嘉诚离去,不管是对内地还是香港,换个角度看也不是没有好处。多年来,李嘉诚在市场上的高速扩张对其他资本形成
期刊
山东新稀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汤传忠  目前,企业界有一种氛围在弥漫:焦虑与疯狂。一方面,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赢利的企业还是亏损的企业,大家都不自觉地感到紧张、焦虑;另一方面是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不少企业家也不顾自己企业的规模大小、发展阶段、承受力度、行业特点,一拍脑袋就疯狂跟风、推行。越是焦虑和疯狂的时代,越需要企业家有清醒的头脑和处变不惊的风范。企业运营,贵在平衡:  一、变与不变的平
期刊
来源:hbrtaiwan.com  (中国台湾),2015年9月  作者:Leonardo Baldassarre、  Brian Finken  为了打造获得授权、协同合作、跨功能运作的团队,GE公司一直在实验绩效增长的新方法。我们的团队参与一项实验,率先实行新方法,结果在过去12个月中,生产力提高了5倍。这个方法目前正推展到GE上下,预计至2016年底,会取代原本的员工管理系统。  这个方法的
期刊
来源:《商业周刊》  (中国台湾),2015年9月  作者:Jim Collin(吉姆·柯林斯)  《从优秀到卓越》作者吉姆·柯林斯在为《追梦企业家》一书所作的序中,分享了他从该书主角“巴西三雄”——雷曼(巴西首富)、泰列斯、斯库彼拉创造商业传奇的历程中总结的10个宝贵经营力。  1.最重要的投资是投资人才。  2.以远大的梦想,维持前进的动能。  3.建立绩效奖励及合伙人制度,公司文化要以绩效论
期刊
中国的新兴智能手机厂商正在陷入混战,他们相继发售低价高能的新机型。目前,中国以追赶小米为目标的新兴智能手机厂商超过60家,他们被称为“小小米”,正在从传统智能手机巨头手中一点点夺走市场份额。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呈缩小趋势,供给过剩色彩浓厚。  邱震海:中国手机在设计上互相抄袭的问题正在凸显。曾经有一个大公司的老总这样说:“做手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关键是如何销售。”这家大公司原来是做空调的,而非
期刊
他集财经作家与商人于一身,名与利皆有,粉丝众多,  并且始终保持着很多知识分子难以坚守的独立性。  但是,他却说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他想占有。作一个  有态度的观察者,以及思考者,他——是如何审视  自己、审视造就他的这个时代的?  他是中国最出色的财经作家。他的图书常年位居畅销书行列,其中《大败局》一书累计销量超过百万册,被称作“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  他是拥有自己岛屿的“杨梅岛主”。他
期刊
近日,又一条好心人做好事被讹的新闻在网上传播。淮南师范学院大三学生小袁因扶助一名跌倒的老人而惹麻烦上身,不得不在网上求助见证人。这则新闻再一次考验人们本已相当脆弱的道德底线。就在该事件发生前几天,南京一位老人在雨中街头跌倒,因无人扶起竟在马路积水中溺毙!  这种所谓“好心人该不该做好事”的疑问,在任何社会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在中国却成了几乎无解的重大社会问题,可见当下社会道德价值观之混乱,人们
期刊
来源:gartner.com,2015年9月  作者:Christy Pettey  一、未来五年中,企业的移动战略需要超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走向多渠道方式,包括利用物联网。  二、到2020年,社交媒体是一个应该为整个企业,而不是某些部门单独使用的渠道,创造一个多渠道、多重目的的客户体验。  三、顾客不会容忍那些忘记他们及其偏好的公司,这使得公司必须识别客户,提供适合的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