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能:商业远见者的逆势良方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j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迫使企业不断压缩成本,减少非必要开支,以图通过最传统的方式度过这个严冬。但是一些有广博见识和远大抱负的企业,正在逆势而动,大规模地投入到企业的数据管理、整合,企业级的商业智能平台建设和精细的数据分析挖掘上,并由此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尤其是市场及销售领域)。苦练内功,不再是一句口号,它是优秀企业在寒冬中为下一个春天打下的坚实伏笔……
  
  商业智能全面理解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的完整概念,已由Gartner Group提出了近14年的时间,而如果我们更加细致地追溯它的身影,20-30年的跨度恐不为过。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商业智能的全貌:
  从技术角度讲,商业智能是一个完整的平台,它需要集成企业多个业务系统的相关数据资源,通过ETCL(数据的抽取、转换、清洗和装载),在数据仓库(或针对业务主题的数据集市中)形成完整、标准化和统一的数据视图,再通过固定报表、动态报表、即席查询、OLAP(联机分析处理)乃至动用更复杂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多重的分析和探查,并最终通过企业信息门户的展现方式服务于企业的战略、战术和操作层。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商业智能更强调企业通过利用客户、供应商以及内部业务操作系统的各类有关信息来提高企业商业绩效(最终的表现形式即各类业务的开源和截流)。商业智能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内部各类用户转变其数据和信息管理职能,从数据的生产者变成信息的消费者,对数据
  进行深度分析从而使企业有机会增加收入或者节省成本(消费大量有关数据并生成指导各类业务的信息和策略)。
  从理念层面来讲,我们还是忠实在于Gartner Group提出的原作:商业智能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商业智能技术提供使企业迅速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然后分发到企业各处。
  通过以上的烦冗阐述,我们可以从技术、应用乃至理念的高度来充分理解商业智能给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和决策业务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普遍压缩各项成本和开支,并不能成为决策者无为而治的理由;而口口声声的逆势飞扬,也不如为企业打造一个集成、动态、高效和有预见性的经营决策系统来的痛快和实在。商业远见者,必当有所作为。
  
  数据及平台乃坚实基础
  
  在确定大政方针的基础上,建设商业智能平台的首要步骤是确定相关的业务主题(即针对哪项业务,市场的,销售的,还是财务的?),并通过ETCL过程,导入到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包含历史数据的并支持管理决策的数据仓库当中(而这将完全区别于企业面向应用的、有限集成的、经常更新、仅有当前值的、并只支持日常业务运作的业务型数据库)。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ETCL的工具有很多,数据的抽取、转换和装载也可以大体实现自动化的管理,但是在数据清洗方面,特别是中文数据清洗方面,企业往往会遇到巨大的障碍,表现在:
  中文的分词:企业内部数据的凌乱性千差万别,对中文数据的分词成为必经的一步。而中文做为自然语言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分词难度远远超过英文;
  查删重技术:重复的数据不但浪费企业的成本,也会误导经营决策,这就要求企业在建立同义词、近义词、忽略词、语料词库的基础上,掌握基于相似度计算的模糊查重技术;
  数据的标准化方法:企业中的不同的信息(如地址、邮编、电话等),均有其不同的行业标准、企业规格,这就要求企业为不同的信息建立标准而完善的分类和标准化方法(如针对区域从省至县级市的标准化分类) ;
  交叉验证信息的知识库:企业的各项信息之间均存在巨大的关联性,如身份证号码可以和行政区域、生日和性别关联,这也需要企业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库,不断的验证各类信息的真实几率。同时,也可以利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对各个字段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在通过ETCL把企业各项业务主题信息导入到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中后,企业便可以通过各种应用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分析、探查乃至预测:
  报表(包括固定报表和动态报表):报表是商业智能最基础的应用,通过报表系统的应用,可以把企业管理人员从烦冗而海量的报表制作工作当中解放出来,而通过拖拽式、过滤式、旋转式、预警式甚至和图形关联的形式(如和地图的关联),更可将企业的报表应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仪表盘: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如汽车仪表盘般可视化的指标展示,更可以进行不同关联指标间的即时关联预测,令使用者可以享受到“管理驾驶舱”的乐趣;
  OLAP:联机分析处理:令用户可以通过对多维数据库的切片(Slice)和切块(Dice)、钻取(Drill down和Roll up)、以及旋转(Pivot)等操作,从不同维度任意考察和分析数据的应用。
  通过以上一些基础性应用,可以令企业高效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来自内部、产业链和宏观环境的信息,以Back office的视角来服务于公司的主要业务主题,为管理层提供基于数据和事实的战略决策的支持,更灵活地把握市场动态和先机,更好地把握企业的未来走向。同时也可以解决企业内部的信息整合问题/数据质量问题/信息实效问题/信息的分析的利用方法和手段问题/经营分析和决策的工作流程、机构、保障等问题,以期在企业内部形成高效/完整/动态的经营分析和决策闭环。
  通过商业智能应用,企业的决策层可以更加聚焦于全局视野和长远目标,管理层将更便利地进行不同业务间的协调、沟通和共赢,而执行层也会在业务应用方面找到一种高效、便捷、精准的指导工具。
  
  深度应用发挥全面价值
  
  在商业智能基础应用成功的平台之上,企业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行业的特性和成型的业务模型,开发更深层次的应用。如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的深度应用,平衡计分卡在国内知名度很高,但真正成功应用的企业可谓屈指可数,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平衡计分卡本是企业战略管理工具,“化战略为行动”便是其标榜的口号,但是大多数企业却宁可把它作为一种绩效考核工具来看待,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区;二是企业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或载体,用以承载平衡计分卡的复杂应用和动态改善。而商业智能平台正是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工具最佳之媒介选择。
  又如,企业财务管理中常用的杜邦分析(即将权益报酬率进行细度分解的财务模型)和现金流预测模型,均可以通过仪表盘等方式快速实现,方便企业CFO做出高效、准确的财务决策。以此类推,商业智能可以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本管理、供应链、生产管理、风险管理、流程管理等,为企业的经 营管理者提供坚实的数据和分析基础。
  同时,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普及及工具的成熟,企业更可以借助商业智能平台,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如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等),针对不同业务主题更精细地分析和挖掘企业的信息资源,并建立企业特有的业务数学模型,更精准的指导企业的业务实践。如,在市场营销领域,我们可以利用商业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建立客户营销响应、交叉销售、垂直销售、流失预警和客户挽留等多重模型,实现真正的“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
  而在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方面,商业智能更是大有可为。如在电信、金融、传媒等富客户接触点行业,呼叫中心的应用极为普遍,但是如果能在客户呼人时,自动导人客户的基本信息、消费记录、消费偏好、投诉反馈、流失倾向甚至针对性的可推荐产品/服务包或优惠包,必将协助呼叫中心的服务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判别、刺激、吸引和挽留客户。
  
  聪明的系统不如聪明的人,聪明的人不如聪明的组织
  
  如果我们把商业智能系统的需求调研、开发、测试和上线比做其婴儿期的话,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应用开发便是其青春期。随着商业智能系统成功上线,其业务重点将从技术平台向业务分析应用主导型转化,企业就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复合型业务团队,从业务数据、建模、分析和应用等多个角度服务于企业的各大业务系统,灵活应对内外部变化。同时,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能力支持中心,也需要对这个组织在能力、制度保障、经营决策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以形成能力和业务的常态,而这便是商业智能的成熟期,这个组织便是企业的商业智能能力中心。
  商业智能能力中心(BICC,Business Intelligence Compcetency Center)是企业正式设立的常设的机构,由来自业务和IT方面的代表组成,有明确的任务、岗位、职责和流程,其职能就是促进和提升企业商业智能化的能力,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经营战略,其职能包括:
  提升商业智能化能力;
  指导企业正确使用商业智能化技能;
  制订和推广最佳商业智能化惯例;
  规划、协调和执行企业内部商业智能项目;
  规划和区分商业智能化活动优先次序;
  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设定、执行跨部门的商业智能应用策略;
  确保商业智能融入企业的日常运作;
  根据Better Management的调查,设置了商业智能能力中心的组织会收到以下的效益:
  提升了商业智能化的应用范围(74%)
  提升了业务用户的满意度(48%)
  更深刻地理解了商业智能化的价值(45%)
  加快了决策制定的速度(45%)
  降低了员工的成本(26%)
  降低软件成本(24%)
  综上,只有企业真正建立起自有的商业智能能力中心,才能真正实现商业智能业务的常态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商业智能的成熟和深度应用。
  
  尾言
  
  经济危机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彷徨和无措,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短视和保守思维,在于企业管理没有逆势而为和长远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同样,商业智能也并不复杂,其复杂之处在于我们不能拨丝抽茧,认清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路线图。
  希望中国的企业,在危机四伏的成长历程中一路走好,在下一个春天来临前的寒冬,强身健体、夯实基础,满怀自信地迎接期待中的繁荣。
  
  责编 谢海峰
其他文献
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这种“节”才是使企业再次成长的支撑,并使企业的结构变得强固而坚韧。    世界经济自去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迅速恶化,而且已经殃及实体经济,出现了全球经济同时萧条的景况。本来预测景气已落人谷底,年内将开始复苏,但是继续下滑的风险依然存在,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中国的情况也一样,从去年起景气也迅速恶化。这一次全球性经济萧条超越了国界,给各国的经济都带来了
期刊
《销售与管理》:在你看来,什么样的公司才称得上全球化公司呢?    古普塔:有些人或许认为,全球性公司是在所有重要的经济体,尤其是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追求客户资源的公司。另一些人或许认为,只有植根于所有主要市场,进行本地化生产和销售,你的公司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公司。然而,还有一些人认为,真正检验一个公司是否为全球性公司,要看你的业务单位的总部是否分布在世界各地,你的高层管理团队是否由来自五
期刊
近几年,尽管很多消费者已经将目光转投向了品牌产品,但以“免费体验”为主题的商业活动依然能够吸引大多数消费者积极的参与,为体验经济留出了足够的市场空间。然而,很多管理者或营销专家认为,体验中心不该盈利,甚至不该卖产品。基于这种理念,绝大多数的体验中心都是“成本中心”而非企业的“盈利中心”。但据我们对部分企业杰出的经营模式研究后发现,“盈利型体验中心”更能赢得消费者的追逐和忠诚,那么,要如何把“成本中
期刊
“2006年,纽兰药业开始积极推行深度分销,大力开拓第三终端。2008年,不到100人的分销队伍,召开深度分销会超过2000场,分销回款突破亿元。”当纽兰药业的王总说出这组数据的时候,我们不由得对纽兰药业深度分销的执行力充满了敬意·这样的成绩,放到任何一家推行深度分销的普药企业里,都会让人竖起大拇指。  但是,2008年下半年,深度分销会越来越难开了,一是终端客户越来越难请;二是终端客户订货额越来
期刊
也许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如何也让采购经理得到补偿。就像对销售人员支付佣金时完全基于销量是不可行的,只通过能否以较低的成本购买产品来衡量采购人员否是具有效率是远远不够的。    削弱你销售成绩最糟糕的情况是:在经过一个似乎是永远的漫长时间的销售周期,清除了许多障碍后,你的销售人员终于与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做成一笔销售,但是结果在产品交付时出现状况。顾客这时候就会变得很愤怒,要求退款,并表示今后再也不会在
期刊
从推介产品的方式上来看,销售人员的成长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背书型,第二个阶段是问答型,第三个阶段是提问型,这三个阶段的销售人员的表现是不同的,接受的训练方式也是不同的,最后的一种是最高的销售阶段,他的核心技术就是“SPIN”的训练。SPIN的解释应当是:“S”是“Situation”的缩写,意即“现状”;“P”是“Problem”的缩写,意即“问题”;“I”是“Implication”的缩写,
期刊
注意权衡淡、旺季的资源投入,不要顾此失彼。    每年到这个季节,有些客户、朋友,尤其是建材、农资行业的,都经常问笔者淡季做什么?业务人员怎么管?淡季不花钱、不做事,旺季想花钱都花不出去了。一个成熟的操盘手,这种市场质感是最基本的。  打个比喻来说,淡季工作就好比要修好高速公路,淡旺季过渡期或旺季来临之前工作就好比要做好车辆维修和保养,这样才能高速行驶——旺季取得好的销售业绩。因此,营销人员,尤其
期刊
淡季的营销策略在于守正出奇,守正出奇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挖掘新的卖点和产品组合创新。    一提到淡季,人们容易首先想到金九银十之前的夏三月,想到冬天才会出现在商超的羽绒服、取暖器、皮草等等,殊不知,夏三月的淡季不仅仅反映在商超的一些时令货品上,还反映在一些产业链的上游行业。不仅与季节时令相关,还与人们在夏天的收入和消费习性有关。  一些从来不会出现在商超的工业产品,比如煤炭,钢铁,化肥,甚至笔者
期刊
经营关乎企业生存和盈亏,管理关乎效率和成本。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对。    作为一名管理顾问,在为民营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发现,民营企业的老板无论是身家上千万还是过亿,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非常独特的创业故事,每一个老板又都是经营上的高手,都靠经营的胆识从抓住机遇掘得第一桶金开始到逐步做大,成为某个行业的、某个业务领域的行家里手。但是我也发现,太多的民营企业老板们在企业快速发展后
期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打乱了人们对发展的预期,也颠覆了旧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中国占据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贡献了国家60%以上的GDP,在国家税收中所占的比例也超过50%,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的有力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在金融危机后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政策是顺向调整,适度放松各种生产要素,应对金融危机,但无论是在紧缩还是放宽的调整中,中国的中小企业实际上一直是在逆境中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