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故事不仅记载了中国人的智慧发展历史而且沉淀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基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特别喜欢听叙事性强的特点,选择幼儿喜欢的民间故事作为语言教育的内容,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 民间故事 语言 倾听 理解 表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204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人类用语言交流相互之间的思想,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类必备的条件和手段。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 如何让幼儿喜欢,并能大胆去表达呢?
一、运用民间故事,培养语言倾听能力
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语言输入是第一步,因为语言输入的过程也就是幼儿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倾听能力作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能力之一。幼儿还没有掌握文字,因此可以通过让幼儿倾听民间故事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1.把握内容,准备教具。在让幼儿倾听民间故事中,教师担负着讲故事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给幼儿讲民间故事时应该熟练把握故事的内容,要把故事的情节和语言熟练地记在心中,并深刻理解故事的意义。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语言生动,而且要富有表情和动作,并能根据幼儿倾听的实际情况对文本作出灵活地调整和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讲故事的质量,才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语言具有抽象性。因此,教师在生动地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时,还应该结合故事的内容准备一些形象化的玩具、图片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
2.吐字清晰、声情并茂。教学实践表明,幼儿对生动而充满悬念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给幼儿讲民间故事时,应该做到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这样才能深深吸引幼儿,从而提高他们听故事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听民间故事时感受快乐。首先,教师要吐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幼儿能够听清楚故事中的语言,以便于理解故事内容。其次,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故事角色。在讲故事时根据内容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用于表现不同的人物角色。例如, 要体现出对智者的赞扬、恶者的憎恨、勇者的钦佩和弱者的同情。这样,才能有效感染幼儿,使他们也进入到故事角色中。第三,要善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讲故事时,要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对话灵活变换语调、表情和手势,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和保持幼儿倾听的积极性。
二、利用民间故事,培养语言理解能力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倾听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幼儿会用自己的语言经验对故事内容进行思考与分析,这就是幼儿理解民间故事的过程。理解民间故事是幼儿输入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真正构建语言系统的过程。
1.利用提问,引发注意。教师在给幼儿讲完民间故事以后,可以这样对幼儿进行提问“小朋友,听完故事以后你最喜欢哪一句话?”或者“你觉得故事中的哪些话与你听过的故事不同?”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幼儿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进行理解,从而引发他们对故事语言的注意。
2.抓重点词,理解意义。语言学研究表明,“意义的建立过程必须首先从词义着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抓住故事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并运用图片、道具等手段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思,这样才能使他们深入理解故事的语言意义。
3.关注背景,理解内容。在民间故事中,一些描写背景的语言往往会被幼儿忽略,但这些背景语言往往是十分有利于他们把故事的内容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或者教具的形式来展示故事的背景。例如,对民间故事《愚公移山》的背景描述:在很久以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描绘两座大山的风景图,这样就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背景语言。
三、利用民间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倾听民间故事和理解民间故事都是幼儿输入语言的过程,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表达民间故事是幼儿将输入的故事语言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天性,并结合民间故事内容引导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表达,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创设表达的环境。教师要根据民间故事的内容特点,给幼儿布置好表演场景及道具,适当地在教室的角落设置一个表演区,为他们的故事表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幼儿天生爱制作,因此可以让他们一起参与进来制作故事人物的服饰、头饰及道具。这样,幼儿对表演活动才感兴趣、才会认真、才会深入。教师还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相关理念,把班级中的幼儿分成几个组,让每一组的幼儿分工准备,轮流表演,共同评价。这样,就能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
2.开展表达的活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相关的民间故事内容对幼儿的故事表达进行相应的指导,保证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表达。在表演之前,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表演动作和语言的创编,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表演时,教师更要放手让幼儿自己创作,自己去领悟,如果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碰到困难,也应该让他们自己先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在表演后,教师对幼儿表演效果的正确评价和指导是很重要的,要充分肯定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幼儿集体创编表演的动作和语言,自由讨论分配角色,而不要主观轻率地代替幼儿做出决定;对表演的效果教师应正确看待,不能以自己的预想来衡量,而要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幼儿语言及思维的程度。这样,教师才能使幼儿轻松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进行语言交流,在表演艺术中发展语言能力。
四、使用多样化的民间故事教具,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水平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直观形象的教具能更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民间童谣的兴趣。因此,充分运用教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水平。以下几种教具是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童谣时常用的:
1.颜色鲜艳的图谱。
有些民间故事的内容比较抽象,可将故事里的内容逐句按需要描绘下来,制作成图谱,使故事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化。在教学中,孩子们往往会被图谱而吸引,看着图谱讲着故事,一下子就学会了,活动结束后将图谱投放在语言区里,孩子们可以看着讲故事。
2.形象逼真的动画。
孩子对动感的画面特别感兴趣,而电化教具具有色彩鲜艳、形象具体、动感强等优势,弥补其他教具的不足。为此可以经常制作幻灯片或网上搜索课件进行教学。
3.利于表演的手偶。
手偶通常以一个角色的形象出现,它幽默夸张、鲜明有趣、操作性强而深受幼儿喜爱。因此充分利用指偶、木偶来进行教学活动,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在活动中孩子们为了能戴上手偶都争先恐后的来讲故事。
总之,民间故事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民间故事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怎样培养幼儿语言能力》郑亚茹 东北师大
[2]《幼儿语言教育指导》 郑佳珍,朱炳昌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关键词】幼儿 民间故事 语言 倾听 理解 表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204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人类用语言交流相互之间的思想,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类必备的条件和手段。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 如何让幼儿喜欢,并能大胆去表达呢?
一、运用民间故事,培养语言倾听能力
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语言输入是第一步,因为语言输入的过程也就是幼儿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倾听能力作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能力之一。幼儿还没有掌握文字,因此可以通过让幼儿倾听民间故事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1.把握内容,准备教具。在让幼儿倾听民间故事中,教师担负着讲故事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给幼儿讲民间故事时应该熟练把握故事的内容,要把故事的情节和语言熟练地记在心中,并深刻理解故事的意义。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语言生动,而且要富有表情和动作,并能根据幼儿倾听的实际情况对文本作出灵活地调整和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讲故事的质量,才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语言具有抽象性。因此,教师在生动地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时,还应该结合故事的内容准备一些形象化的玩具、图片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
2.吐字清晰、声情并茂。教学实践表明,幼儿对生动而充满悬念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给幼儿讲民间故事时,应该做到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这样才能深深吸引幼儿,从而提高他们听故事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听民间故事时感受快乐。首先,教师要吐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幼儿能够听清楚故事中的语言,以便于理解故事内容。其次,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故事角色。在讲故事时根据内容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用于表现不同的人物角色。例如, 要体现出对智者的赞扬、恶者的憎恨、勇者的钦佩和弱者的同情。这样,才能有效感染幼儿,使他们也进入到故事角色中。第三,要善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讲故事时,要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对话灵活变换语调、表情和手势,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和保持幼儿倾听的积极性。
二、利用民间故事,培养语言理解能力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倾听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幼儿会用自己的语言经验对故事内容进行思考与分析,这就是幼儿理解民间故事的过程。理解民间故事是幼儿输入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真正构建语言系统的过程。
1.利用提问,引发注意。教师在给幼儿讲完民间故事以后,可以这样对幼儿进行提问“小朋友,听完故事以后你最喜欢哪一句话?”或者“你觉得故事中的哪些话与你听过的故事不同?”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幼儿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进行理解,从而引发他们对故事语言的注意。
2.抓重点词,理解意义。语言学研究表明,“意义的建立过程必须首先从词义着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抓住故事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并运用图片、道具等手段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思,这样才能使他们深入理解故事的语言意义。
3.关注背景,理解内容。在民间故事中,一些描写背景的语言往往会被幼儿忽略,但这些背景语言往往是十分有利于他们把故事的内容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或者教具的形式来展示故事的背景。例如,对民间故事《愚公移山》的背景描述:在很久以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描绘两座大山的风景图,这样就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背景语言。
三、利用民间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倾听民间故事和理解民间故事都是幼儿输入语言的过程,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表达民间故事是幼儿将输入的故事语言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天性,并结合民间故事内容引导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表达,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创设表达的环境。教师要根据民间故事的内容特点,给幼儿布置好表演场景及道具,适当地在教室的角落设置一个表演区,为他们的故事表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幼儿天生爱制作,因此可以让他们一起参与进来制作故事人物的服饰、头饰及道具。这样,幼儿对表演活动才感兴趣、才会认真、才会深入。教师还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相关理念,把班级中的幼儿分成几个组,让每一组的幼儿分工准备,轮流表演,共同评价。这样,就能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
2.开展表达的活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相关的民间故事内容对幼儿的故事表达进行相应的指导,保证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表达。在表演之前,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表演动作和语言的创编,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表演时,教师更要放手让幼儿自己创作,自己去领悟,如果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碰到困难,也应该让他们自己先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在表演后,教师对幼儿表演效果的正确评价和指导是很重要的,要充分肯定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幼儿集体创编表演的动作和语言,自由讨论分配角色,而不要主观轻率地代替幼儿做出决定;对表演的效果教师应正确看待,不能以自己的预想来衡量,而要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幼儿语言及思维的程度。这样,教师才能使幼儿轻松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进行语言交流,在表演艺术中发展语言能力。
四、使用多样化的民间故事教具,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水平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直观形象的教具能更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民间童谣的兴趣。因此,充分运用教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水平。以下几种教具是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童谣时常用的:
1.颜色鲜艳的图谱。
有些民间故事的内容比较抽象,可将故事里的内容逐句按需要描绘下来,制作成图谱,使故事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化。在教学中,孩子们往往会被图谱而吸引,看着图谱讲着故事,一下子就学会了,活动结束后将图谱投放在语言区里,孩子们可以看着讲故事。
2.形象逼真的动画。
孩子对动感的画面特别感兴趣,而电化教具具有色彩鲜艳、形象具体、动感强等优势,弥补其他教具的不足。为此可以经常制作幻灯片或网上搜索课件进行教学。
3.利于表演的手偶。
手偶通常以一个角色的形象出现,它幽默夸张、鲜明有趣、操作性强而深受幼儿喜爱。因此充分利用指偶、木偶来进行教学活动,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在活动中孩子们为了能戴上手偶都争先恐后的来讲故事。
总之,民间故事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民间故事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怎样培养幼儿语言能力》郑亚茹 东北师大
[2]《幼儿语言教育指导》 郑佳珍,朱炳昌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