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学《天净沙.秋思》想到的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nyun_117_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难上,要上一堂好的语文课更难。一篇生动优美的文章,读起来很有味,但一旦要在课堂上教学,往往很容易教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得也是没有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这个问题,相信是困扰很多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语文课让语文老师尴尬,也让学生慢慢地对语文兴味索然。
   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该如何解决呢?近日教学《天净沙·秋思》,心里生出一些感触,因此说出来,期望与大家商讨。
   古诗词教学往往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因为古诗词重在对意境的体会,而意境这种只能意会,很难言传的东西往往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因此,我们中国的古诗词虽然美轮美奂,但我总觉得课堂上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中国古诗词的美。
   下面是我教学《天净沙·秋思》的片段。
   师:前三行诗中总共有几个词/
   生:9个
   师:怎样9个?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师:看第一行中三个词,枯藤是怎样的藤?老树又是怎样的树?昏鸦中的“昏”表明是什么时候的乌鸦?
   生:枯藤表明是枯萎的藤条,老树是指枯老的树,“昏”表明是黄昏时的乌鸦。
   师:“枯藤”,“老树”表明是什么季节?
   生:深秋季节。
   师:深秋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萧瑟,萧条,清冷。
   师:黄昏时的乌鸦该怎样了?
   生:该归巢了。
   师:乌鸦归巢,但谁还不能回家?
   生:游子。
   师:这三个词所描绘的景象是什么颜色?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生:灰褐色,是冷色调。
   师:游子面对这样的景象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离家的孤独,凄凉,悲苦。
   师:第二行诗中“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一副怎样的景象?这景色美吗?
   生:很像优美的江南风光。
   师:这样优美的画面带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温暖,温馨。
   师:游子面对这样的景象,心中会产生什么感觉?为什么?
   生:更孤独,凄凉。因为这样温馨的景象不属于他,他在旅途中,有的只是孤独寂寞,没有家的温馨。
   师:第三行中“古道”是怎样的道路?
   生:古老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曾经留下许多游子的足迹。
   师:“西风”又是怎样的风?
   生:西风是秋风,是萧瑟的,凄冷的秋风。
   师:“瘦马”中,马为什么是瘦的?
   生:游子长年漂泊在外,所剩盘缠不多,马吃得不好,再加上长年奔波,所以消瘦。
   师: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诗中主人公游子身影也应该是怎样的?
   生:消瘦。
   师:因为什么?
   生:因为长年奔波,思家,吃得不好。
   师:这幅画面中的三样事物是什么色彩?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生:灰褐色,冷色调。
   师:给人什么感觉?
   生:清冷,凄凉,萧瑟。
   师:这三行诗表现了游子怎样的一种心境?
   生:内心的凄凉,孤独,悲苦以及对家的思念。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冷色调展现的是凄凉的画面,表现得正是游子离家的悲苦。第二行虽是暖色调,但这温暖的景象不属于游子只能更让他想起自身的孤独,悲苦,别人的温暖更是触痛了游子内心的伤痛。
   师:(小结)因此这三行诗通过写游子眼中的景物,渲染了一种凄凉,悲苦,孤独,落寞的意境。很贴切地表现了游子离家的伤痛以及对家的思念。所谓:“凡景语,皆情语”,正是如此。所以,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这三行诗,只有9个词,28个字,但它展现的意境却是深远的,通过读它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了游子内心的伤痛。
   师:经过这样的铺垫,主人公情感的抒发也就自然而然了。面对着西下的夕阳,游子内心的伤痛到了怎样的一种程度?
   生: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断肠”说明其思乡之痛已到了极点。
   师:(总结)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游子这个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愧为“秋思之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去割裂这首小令整体的美,而是从内部入手,顺着作者的思路去剖析这首小令。
   小令先是写景,我就直接和学生探讨所写景物表现的特色,以期让学生感受诗中表现的凄冷,悲哀的意境。学生通过自己的描述就能很真切地感受到小令传达的意境。体会到了写景的妙处,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这首小令的要点,对这首小令的体会也就基本到位了。
   由此,我想,我们平时上语文课,总是习惯于去套既有的模式。一篇课文导入之后,就是先整体感悟,如果是写景文章,就先找出写景的句子,然后笼统地说一说它如何优美。探讨分析了之后就是总结。如果是写父爱母爱的文章,也是找一找表现关爱的句子,然后品析一下,就算是体会了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
   所以,我觉得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一点是不要用固有的模式去割裂文章自身的完整性。
其他文献
一、“听”是基础   按照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最早获得的语言就是听来的。听懂了,再运用,语言就完成了内化的过程,成为自己的了。所以,“听”是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学生对于最早接触的语言文字会留有极深的印象。如果留下的印象是不正确的,今后再改,往往比较困难。虽然如此,“听”在日常教学中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为不少教师已接受了“教师少说,学生多讲”的观点。殊不知,针对烦琐的问答,分析而提出的该观
期刊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她)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为了寻找到我们自身,我们需要共读我们的神话与历史,而通过阅读其他民族所拥有的历史与传说,从而使我们和整个人类的文明在更大的生物圈里融为一体。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共同思想基础的形成,必须从学校开始,它亟须我们通过共读,通过对话和相互用文字交流(共写),来实现真正的共同生活。“  ——朱永新   在文化多元化、
期刊
一、学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学生,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着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针对自卑心理很重的学困生。我常告诉他:“你很行,只要你做定能做好!”只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立刻表扬他们。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说一个人是贼,说多了除了别人怀疑也可能自己也要质疑自己。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我们口中的美丽语言
期刊
一、口头作文与书面写作的关系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的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是相同的,都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也有不同的一面。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从语言的发展顺序看,口语领先,书面语居后。因此,可以说,“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收简》中这样说:“口
期刊
什么是语文?“语”就是“语言”,就是“话语”,就是“说话”;“文”就是“文字”,就是“文章”,就是“作文”。通过学习语文,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同一种意思,学会把话说通顺,说得有美感;通过学习语文,让学生学会写字,学会汉字排列组合的各种规则,学会把文章写通顺,写得有韵味;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学生讲真话的勇气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同情心、自制力。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是工具性与
期刊
一、教师为什么要写作   首先,写作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同医生、科学家一样,属专业技术人员,理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写作功底。处于职业需要,教师必须要经常写写文章,像魏书生从1978年2月开始写日记,一直笔耕不辍,直到今天已经记了81本。   其次,教师通过写作可以进行自我反思,让课堂教学真正走向创新与成功,让自己也走向精神的丰富和成熟。纵观有成就的教育家或名师,有哪一位没有丰硕的写作成
期刊
一、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意义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可谓是关系到课堂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自主地思考,不
期刊
一、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注重生活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材料的积累对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专家于永正说:“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经常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 精要、精彩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剖析、
期刊
(一)审清题意   审题,就是动笔前,认真读题,对题目中每一个字和标点(有的题目中含有标点)都要认真阅读。如《再见了!亲爱的母校》一题中有个感叹号,这就要求写作时有真情实感,充满对母校的爱恋之情。在审题中正确把握住文章的重点、中心、材料范围以及主体要求。每一个作文题目对作文内容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习作时要弄清这种限制,一般有这样几种范围。   1、时间范围。有的题目,从时间上规定了写作范围
期刊
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