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汪枪手之孙揭秘“刺汪事件”真相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lh6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人物钧沉
  在徐州市铜山区的档案馆里,有一支美国制造的51型派克金笔,还有厚厚的一沓书信。这支金笔就是当时刺杀汪精卫的志士孙凤鸣,担任晨光通讯社记者时的贴身之物,也是其唯一遗物。在收入档案馆之前,这笔属于铜山区黄集镇小台子村的村民孙大林,他的祖父就是刺杀汪精卫的孙凤鸣。孙大林现已年过六旬,他对记者说,这支笔是华克之转交自己的。华克之就是当年晨光通讯社的创办人,刺汪事件的指导者、刺杀汪精卫组织中的唯一幸存者。事实上这支笔是孙凤鸣加入通讯社时,华克之送给孙凤鸣的,孙凤鸣又在刺杀汪精卫当天临行前将这支钢笔交予华克之。而那多封珍贵的书信,则是孙凤鸣去世后,其孙孙大林与刺汪的幸存者华克之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还原了一个“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史实。
  记者在铜山区档案馆诸多资料中见到了刺汪当天的新闻报道。当时正值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礼毕后,众人在第一会议厅门口摄影,就在此时发生了刺杀。孙凤鸣是以晨光通讯社记者的身份参加这次会议的,在摄影时他趁着人员拥挤秩序混乱,开枪击中汪精卫。当时很多媒体都在现场,从报道中可以看出,汪精卫三枪全中。其中,一枪中左臂,一枪中左颊,一枪打在背部的脊椎骨上,惨叫声中汪精卫应声倒地,现场大乱。中委张继拦腰抱住孙凤鸣,张学良将他手中的枪踢落,汪精卫的卫兵还击,孙凤鸣当场中枪被捕。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汪精卫在九年之后的1944年,因孙凤鸣行刺留在其脊椎骨中的子弹中毒,死于日本名古屋。
  据孙大林介绍,在刺杀行动之前,婚后无儿女的孙凤鸣将从大哥那里过继而来的儿子(即孙大林的父亲),送到香港避难。在华克之信中,他对孙凤鸣的后人说,你爷爷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刺杀汪精卫的。在他被击倒后,士兵从他身上只搜出六角毫洋和可作为自杀用的鸦片烟炮一枚,看样子是服用后多下来的一枚,说明他早有求死之决心。
  孙大林也经常在信中与华克之进行交流。在1987年的一封信中,华克之与孙大林说起了这次行动的计划。他们的行刺目标是国民党政要,前后共三次。第一次是1934年12月,国民党四属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当时孙凤鸣第一次携枪采访,由于人群拥挤,政要匆匆退场。行刺未能得手。第二次是1935年春,国民党在江西庐山主持军官训练团,华克之前去打探,但因警戒太严而放弃行动。第三次便是孙凤鸣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刺杀汪精卫一事。华克之在信中说,孙凤鸣刺杀汪精卫的事件是经过多次研究后决定的。
  孙凤鸣原名孙凤海,1905年出生,因为家中贫困,他只上过几个月的冬学(抗战时期的一种群众教育机构),16岁出外谋生,投身国民革命军。在十九路军中,他由战士升至班长、排长、代理连长。华克之在信中说,其间,孙风鸣练得一手好枪法,可“百步穿杨”。由于在军队中耳闻国民党对外不抗日,却把精力集中在对内发动战争上,孙凤鸣以及几位热血青年决心将矛头对准国民党政要。曾经担任铜山县政协文史办主任的董尧,曾就行刺事件与华克之进行过多方面的交流。他告诉记者,华克之、孙凤鸣、贺坡光、张维等人经常在出租房(他们自称其为危楼)内谈论时事交流思想。孙凤鸣意志坚定,坚持要怀揣利刃充任荆轲,他表示高超的射击对刺客来说最为重要,以此说服其他人。最后,大家考虑到孙凤鸣的思想、道德、情操、胆识都相对更突出,于是决定遂其心愿。
  为了四处打探消息,“危楼志士”们决心成立一个通讯社,并将孙凤鸣打造成一名优秀的记者。于是,1934年11月,一个名为“晨光通讯社”的牌子,挂在了南京陆家巷23号。董尧对记者说:“当时晨光通讯社有小中央社之称,小有名气。”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孙凤鸣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可以独立进出各大机关,进行采访、交换材料并出席各种招待会。董尧告诉记者,在两次行动失败后,“危楼志士”们将目标锁定1935年的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刺汪行动当天,华克之在出发时将一支西班牙六响小左轮手枪交给孙凤鸣。在华克之与孙大林的信中,他曾经提到,汪精卫中枪倒地后,喘着粗气对蒋介石说:“蒋先生,你今天大概明白了吧,我死之后,要你单独负责了。”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则抓住蒋介石说:“你不要汪先生干,任先生可以不干,为什么派人下此毒手?”据研究员董尧称,当时不明所以的蒋介石恼羞成怒,表示一定要留活口问个清楚,以便还自己清白。于是,他要手下一定要奋力抢救孙凤鸣。医生奉命每小时注射强心针,无奈孙凤鸣早有求死之心,最终离开人世,年仅三十岁。孙凤鸣的妻子也在事发后被捕入狱,性格刚烈的她受尽酷刑却不吐一字,最终英勇就义。而当初一起策划刺杀行动的其他人,也均遭逮捕,先后被捕的有40多人,其中十多人被杀害。仅华克之隐姓埋名躲过一劫。
  华克之在信中介绍,刺杀汪精卫是自发自愿的爱国行为,这些人没有任何组织,只是因为爱国,看到日军频频进犯,却不见国民党采取合作方针,因此决定在国难关头,通过奉献自己来促成国共合作。他在信中对孙大林说,此事与历史上各种刺杀不同,因为这是不带个人恩怨的举动。“此事发生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以前,起到了促使人民觉醒,坚持反对内战周结抗日的作用,你爷爷孙凤鸣是真正的抗日爱国英雄人物。”
其他文献
高毒农残频现形 成癌症高发诱因  “我们家那位从来都不注意,有时候黄瓜、西红柿用手擦两下就吃,说他都不听。”日前,市民王女士打进热线,向工作人员讲述了自己老公的经历,“开始还没事,也没出现拉肚子这样的问题,可去年却查出了胃癌,胃切掉了一大半。”虽然医生没明说是农药残留直接导致的癌症,可王女士坚持认为,这和老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王女士的猜测,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消除
期刊
近日。著名作家王蒙出现在南京太湖论坛,为与会者举办了一场题为《文化生活的繁荣与困惑》的讲座。对王蒙,业界有非常多的称呼,文学界的泰斗、文学大师。另外,他还做过3年零5个月的共和国文化部部长。10年的中央委员、15年的政协委员…王蒙说,“我这一辈子,最主要的活动还是文学著述。”如今。忙碌依然是他的主题。王蒙说:“我永远纪念着过往的60年、65年、80年,我期待着仍然奋斗着未来。当然,如我的小说的题目
期刊
近日,北京卫视红星剧场热播的大型抗日传奇剧《打狗棍》引发强烈社会反响,11月1日的北京地区平均收视高达9.97。11月4日,《打狗棍》播出近半时,该剧编剧、导演郭靖宇携剧中主演杨志刚、于毅、陈洁、王靖云、肖茵、刘智扬等来到潘家园街道,与这里的观众展开亲密互动。郭靖宇说:总买假货的他在潘家园街道收获了最真的观众情。许多社区居民表示:北京电视台“欢剧一堂”进社区活动实实在在、贴心接地、欢乐和谐,真正拉
期刊
北京电视台《真情互动》栏目邀请了两个遭遇几乎完全一样的家庭到电视台做节目。这两个家庭都很不幸,女主人都因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第一个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原在街上摆摊卖小吃,生意很不错。她们唯一的孩子在读初中,成绩也很优异。原本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可是,无情的病魔却把幸福从他们手中夺走了。妻子患病后,他们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外债。丈夫整天守着妻子,寸步不离,害怕妻子寻短见。成绩优
期刊
一个鸡毛做的手工毽球,卖价不过5元。86岁的老婆婆陈玉珍在春熙路天桥上卖这些毽球,已经有12年了。  不过她并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鸡毛毽球,在刚过去的周末里,给寒冬中的成都市中心增添了一抹暖色:她的儿子去年患重病,家里需要治疗费。本来把卖毽球当养老爱好的陈玉珍,每天加大毽球制作量,为的是给儿子凑治病钱。2014年12月20日,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将此事发布在网上,引发网友和市民热议。大家纷纷
期刊
到今年年底,北京援藏前线指挥部就成立整两年半时间了。眼看着援藏项目一个个稳步推进,智力援藏产业等项目也日渐有了成果,北京援藏指挥部副指挥胡蕴刚心里很是欣慰。“援藏不仅要尽职’更要尽心。援藏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们援藏干部的光荣使命。”胡蕴刚说。  入藏新挑战  援藏模式的创新参与者  2011年5月份,西藏的冬季刚褪去不久,雨水又远未丰沛起来,空气干燥缺氧。胡蕴刚带领首批17名专职干部抵达拉萨,映
期刊
10月30日,在央视的演播大厅里,主持人乐嘉喊道:“有请过云月老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走了上来,袁国光连忙站了起来,两位老人走到了一起,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双目对视。“你好!你好!”似有千言万语,都融进了简单的“你好”两个字。要知道,当年袁国光22岁,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名志愿军;过云月15岁,是杭州师范学校的一名女学生,写了不少温情书信鼓励他。他们相约战后在杭州见面,可这个相见却迟到了62年…
期刊
一天,我在经过一个街区时,看到一个留着又长又白胡子的老男人正在打理着一根长长的帆绳,他用一个铁片在它上面来回刮着,就像磨刀一样。然后,他又将帆绳的两端分别系在两棵树上。他戴着一顶牛仔帽,微笑着向我点头。我以前也在这个街区住过,但我并不认识他。我也向他微笑了一下,但是没有说话。等我回来时,竟然看到他正站在那根悬在半空的绳索上,时而来回走动,时而上下跳跃,下面的草地上铺着两块防护垫。  我问他在这摇摇
期刊
他曾是孙中山的警卫,后又成蒋介石“剿共”的干将;他既为老蒋立下赫赫战功,又敢于和老蒋唱对台戏;他在抗战中屡立大功,胜利后却被解除了兵权;他在辽沈战役中暗做解放军的“内应”,事后却成了中共公布的头等战犯;他在蒋介石下野后,逃到香港隐居,1955年初又突然返回大陆  他就是国民党将领卫立煌,其一生可谓曲折而传奇。  卫立煌与“立煌县”  1897年,卫立煌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卫杨村。青年时期投身行伍,在
期刊
清晨,夹杂在送孩子上学的家长  人堆儿中,有这么一位父亲,说他普  通,那简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和身边其他孩子的家长一样,简单利  落却不起眼的着装,推着一辆自行  车,车筐里放着孩子的书包……说他  不普通,来到校门口,就会有不少的  家长认出他来,大家都会友好地和他  打着招呼,他也非常谦和地回应着。他可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中国足球甲A时代北  京国安队黄金一代后防中坚、队长——谢朝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