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古窑场纪录片《时空》创作手记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嘉,绘画出身,摄影作品中的人物诙谐而灵动。同样这位周铁怀老人,既是李嘉摄影作品里的主人公,也是李嘉关于陕西尧头镇的人类学纪录片《时空》中的人物。影片中记录的黑瓷,是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古窑场中产出的粗瓷,“非遗”的光环并没有使古窑场有所改变,老周一家仍然一如既往地在粗糙的日子里磨砺着老黑瓷。
  曾经辉煌的历史
  2011年底,当摄制组踏上尧头这块被历史封尘许久的土地时,我就产生了一种创作的欲望,在拍摄途中我总是被这里的一草一木,以及这里的留守老人们所感动。
  古往今来,尧头镇主要烧制黑瓷。尧头镇是一个古窑场,隐没于陕西省澄城县,它从未进入过中国陶瓷史,此前也从未被古陶瓷研究界所关注。原来尧头镇出产粗瓷是地地道道的民间陶瓷,民间陶瓷不仅是针对官窑“细货”而言,它是“粗货”,更重要的是它是面向广大群众的生活器皿,产量多、成本便宜,是用于广大群众的民生器皿,满足于大众百姓家庭。
  尧头窑场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北方传统民间窑场,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尧头陶瓷是全国上榜的12家陶瓷类代表作之一,成为中国著名的窑口之一。具有古窑30多座,上百家的古民居,国内如此规模的古窑场现在非常的罕见。
  古窑场是一代代人共同积累起来的财富。在久远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尧头人守候着自己的家园,在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
  留在古窑场的老人
  然而,村子的现状却令人扼腕。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原来独有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后,微薄的陶瓷行业收入导致青壮年外流。同时由于常年开矿,导致这里的环境恶化,原来清清的河水不见了,沿河而建的各种泥场因而消失了。现在沿着干枯的河床走,满眼都是杂乱的植被,干燥的风声,干枯的河床、石头和沙子。
  整个环境被煤场所污染,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一次天灾。大雨使得很多窑洞塌方,原来的居民不得不搬迁至新址。人走了,整个村子里面只剩下了几户老人,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舍不得离开,依旧每日做着相同的事:早上放羊,中午休息打草,下午再去放羊。
  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是这里的陶瓷手艺人,只是大雨冲塌了他们的窑炉,周围的环境恶化导致现在放弃了制陶手艺。但是在他们之中,有一位老人非常的特殊,虽然他带着全家搬迁到了新镇上生活,但是他每天还是要回到窑上看看,每年还是要按计划的做点陶瓷,烧几炉子漂亮的瓷器。这位老艺人就是黑瓷技法的民间传承人老周——周铁怀。于是,他成为我纪录片和摄影作品中的主人公。
  陶如其人
  我问老周,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还坚持做陶瓷?老周笑得很憨:虽然一炉一炉的黑瓷卖不了多少钱,但是现在整个尧头就只有他一个人在做了。能够每天到自己心爱的窑上看看,做点东西就很满足了。而且,老周不光自己做,有时候也会拉上儿子。他想把手艺传给儿子和儿媳,让黑瓷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村子放羊的老人们,一说起这片土地时,体现出来的是惋惜和淡淡的忧伤,只能在谈话中感觉曾经的辉煌。我不由得被这些老人感动,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以及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正像黑瓷上闪闪的黑釉一样,是经过历史沉淀的色彩。虽说彩陶缤纷的绚丽感,青瓷的典雅以及青花瓷的悠然自得,但这透亮的纯朴的黑色,仿佛凝聚着当地人的血液充满着希望。
  由于拍摄需要,剧组约在村民周铜栓夫妇家吃饭。每天拍摄后,剧组成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奶奶精湛的厨艺。记得最初主食是白馍馍,我们大部分是南方人,所以感觉不是很习惯。于是奶奶便天天给我们做馍米饭,需要把很硬的冷馍用手捏碎,用凉水泡,然后放在锅里面蒸。一道简单的主食增加了很多时间,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找到家乡的感觉。
  有一天,饭前休息的空档,周铜栓爷爷叨咕着他的粮食,说准备将今年产的粮食用粮桶装起来。在他那不大的房间里,有两个大概有两米高,两米宽的大桶。我问爷爷,为何不卖掉换钱。周爷爷说:“我现在才60多岁,我还能做几年的活儿,等70岁做不动时也有得吃,不必靠别人。”这时,周爷爷吐了一大口烟圈说:“不管你们什么时候来,都有饭吃嘛!”
  在《时空》中体味尧头镇
  我的目标是从全新角度深度讲述一个真实却非凡的尧头镇故事,其中也会有我对生活的理解。尧头镇的黑瓷虽已延续了几百年甚至千年的过程,但却从未有过这样的状态描述,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为的过度开采煤矿导致这里环境恶劣,落后的手工业制作让昔日的繁华不再。
  这里有留守的老人,破旧的窑洞,我想用真实的镜头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心灵上的探访。于是,在整个故事的线索中,我加入了似诗歌抒情一样的表现手法,利用大量的空镜,来营造气氛。用时空的变化表达我激荡的思想和思考的过程。
  在生活中,我总是为一种新鲜的声音,好看的颜色,有意思的器物而心动,这样来认识我本身以外的生活。就像读书一样,在生活上用对不同事物了解的过程来理解生活。我们喜欢在阳光下去寻找认识大千世界所需要的光线,奇特的色彩,万汇百物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奥秘。为了找寻一种新鲜的感觉、颜色和事物,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重新认识我原来的生活,重新吸收新的养料。以至于让我的创作思维不至于因情感的停歇而凝固。一切光景的优美划过,就像早上初升的太阳,这里好似潺潺大河中的一派独特的清波,在我原来固有的思维中增添了一笔重重的色彩,就像我离开了家乡到另一个世界上去寻找新的知识,新的希望。在自然的精心安排下,我感觉到人类的简单言语与动作的笨拙守候,几个世纪以来的守候到底换回怎样的心态?
  老人们默默追求和给他们留下丁点希望的东西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在人类还没有踏上这片热土前就已经被大自然精心的准备好了。
  只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他们淳朴的风俗,浑厚的生活方式进行再一次的演绎。一切光、一切声音,都被这黑夜所抚慰,显得这样的安静,就像是春天带来的一丝丝阳光雨露,送来了各种的花香和淡淡的泥土的味道。
  这里所体现出来神秘而厚重的感觉和地域、民族特性紧密相关。老人们的影像,以及我的种种幻想情绪,被紧紧地孕育在这一方环境之中。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我的心里滋长成为影片中一幕一幕如诗的描述。我想永远地保存它,在同样或者是不一样的时空中,最后混合成一缕缕的清波,伴随着橹歌阵阵,永远回荡,最终而彼此同化。
其他文献
“水墨宏村” 其实是我第一份用Premiere 做的作品。有幸获得此次南京大学主办的宁港大学生微电影训练营三等奖和最佳美术奖是因为有指导老师刘惜时的帮助和南京市摄影家协会五位摄影家们提供的高品质的素材。“水墨宏村”的创作灵感来自皖南宏村的美不胜收的景色,徽派建筑色彩主要以黑白为主,正好和中国水墨画的浓淡表现相吻合。再加上水墨晕染加入点点色彩更有一种水墨画的意蕴,宏村那种如诗如画,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
期刊
故事大纲:  潘玉良,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然而早年的她命运多舛,14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幸好在她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在潘赞化的帮助下,潘玉良在美术上逐渐走向成功。本片就是根据潘玉良的真实故事为原型,以舞蹈为情感
期刊
故事大纲:  《金陵旧事》是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品,受近两年毕业季南京大学学生新意迭出的民国风毕业照启发而拍摄的一部跨越民国时期与现代、展现南京大学文化风貌与南大学子青春、情感的电影短片。是一本南大毕业生的纪念相册、一张南京大学的时尚名片。  导演:刘栩嘉  制作时间:2013年7月  作品类型:剧情片  前期设备:SONY A99、珂玛 CM-LED5500K  后期软件:Adobe Pre
期刊
故事大纲:  方东是个业余摄影师,她为了可以成为职业摄影师,努力迎合各大杂志社的要求,拍摄合它们口味的照片,她不停装备自己,获得不少摄影家的肯定,她亦对自己充满信心,就只欠一个机会。DP杂志社对她的作品感兴趣,但偏偏因为她是个女生而拒绝了她。她初时感到气馁,到最后她在皖南的人文风情之下释怀了。可是,男和女受到不同待遇的情况又会有什么改变呢﹖  导演:陈乐诗、蔡一品  制作时间:2013年7月11日
期刊
通过前几期有关纪录片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目前市场主流的大画幅摄影机,这些大画幅,既有照相机35mm规格,也有电影S35mm规格,还有APS-C和稍小一点的4/3系统。之所以都把这些摄影机归结为“大画幅”,其实主要是和传统的广播电视摄像机传感器来比较而形成的概念。  当然,这些画幅比例的摄影机现在已经完全以数字传感器为介质,如果对画质极度苛刻,并执著于更大画幅的影像,传统的胶片摄影机还是占据着
期刊
好像一夜之间,云服务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对于剪辑师来说,刚刚还在为找不到合适的iPad专业影视软件发愁,转眼间市面上就出现了好几款靠谱APP。今天我们就来看几款非常有趣的ipad应用,看看它们是如何影响专业影视人的工作习惯的。  Dale Grahn Color 01  有人说,模仿是最好的老师。调色师Dale Grahn与CrumplePop工作室合作,推出了这款3.99美元的有趣应用,它
期刊
从南京、香港汇聚到皖南的宏村,21世纪和民国时代影像的交错重叠,传统水墨效果与现代数码技术、静态照片与动态视频,周围投射和自我的回归,多样的元素、理念、表现形式等交织是宁港青少年微电影训练营的作品给观者的感受。本刊为您在随刊光盘中全面呈现这些精彩作品,虽然有些是初试啼声之作,但其用心和创意都洋溢着年轻人的才情。更多幕后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从老师和营员的文字中去了解,帮助我们走进如今年轻学子的丰富内心
期刊
故事大纲:  以一个旅行者为线索,演绎数十年前的故事:当一对恋人面对物质和爱情的冲突,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在那个年代,当爱情和面包必须两者择一时,往往爱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了。  导演:冯亚雄  制作时间:2013年7月  作品时长:9分24秒  作品类型:言情片  前期设备:佳能EOS C100、佳能EOS 6D、印迹山猫稳定器、  VARAVON SLIDECAM LITE 80CM轨道  后
期刊
故事大纲:  微电影《归》是作为这次微电影训练营的作业,由我们王老五剧组集体创作完成。它的剧情立足点在父子之情上,力图真实反映农村生活场景和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  导演:麻骏  制作时间:2013年7月  作品类型:剧情片  前期设备:佳能EOS C100+EOS 700D、EOS 5D Mark II  后期软件:Adobe Premiere CS6+AE CS6  微电影对于我们这个剧组的五位
期刊
在参加训练营之前,无论是微电影还是纪录片,我对它们都不是很了解,想着参加训练营一定能对自身提高许多,我和同学就报名参加了。没想到挑战来得这么快:老师把拍摄训练营纪录片的任务交给了我和同学。我们两个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对纪录片没什么了解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入手,那天的心情有些down,本想着拍部有情节有情感的微电影,一下子变成了纪录片,有些摸不着头脑,有些失落。  结果证明,这是个学习的最好机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