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及创新的设计与实施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2003年起我们在“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管理经济学”等双语教学中进行了十多年几十次的各种创新教学形式的试验,对如何设计和开展双语教学及创新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和认识。本文概括、讨论了基于这些教学实践的六点启示。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教学创新 教学设计与实施 经管类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2.053
  Abstract Since 2003,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finance", "management economics" etc. in bilingual teaching for more than and 10 years dozens of various innovative forms of teaching experiment on how to design and carry out bilingual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obtain some useful results and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six revelation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y
  經管类专业课程普遍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突出,包含很多理论派别及内容,同时又涉及很多实际的案例或者应用内容。即便用母语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双语专业课程,既要教授体系完整的专业内容,又要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这两个目标能够有效兼顾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在具体教学实施环节又如何进行或者如果改变教学形式才更有效呢?这些问题尚未有令人满意的答案。[1]我们根据在重庆邮电大学十几年、几十次的经管类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试验、思考和分析,得到一些启示,对非985/211学校的双语课程教学及创新或有些许参考意义。
  自2003年开始,我们在“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管理经济学”等本科生、研究生双语课程中先后反复尝试过的创新教学形式,包括学生讲课、专题研究性学习、角色扮演、专题讨论、对抗辩论、自备案例等。总体而言,我们的多数创新尝试是有效果的。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基于这些实践的启示(关于这些创新教学方式具体的方案设计、实施情况以及结果分析,我们另文予以介绍和讨论)。
  1双语课程设置应当量力而行
  相对于非双语专业课程,开设双语专业课程,必须更好地综合考虑整体的必要性,以及评估学生、教师、内容、教材等各方面情况的适合性。在双语课程必要性和学生素养确定的前提下,教师的能力最为重要。而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好多显得“高大上”的双语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通常的情况是,专业过硬的教师英语不行,而英语好的教师又不懂专业,两方面都行的教师在一般大学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好像许多人认为能够阅读外文文献或者写过外文文章的老师,上双语课就没有问题,这也是一种误解。双语教学要求的英文口头表达能力,是比较严谨的学术性表达能力,而这一点,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
  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必须也能做到且做得更好。关于这点所指的反例,在本校以及其他大学并不十分少见。一种现象是:教师的英文口头表达,无论是发音还是流利程度均勉为其难,但却要求学生做英文陈述,不知教师现场如何点评、指点学生的表现。管理者多半认为似乎一位教师比其他教师的英文水平较高,就可以胜任双语专业课教学,好像只要到国外去过一阵子,英文水平就突飞猛进了,从而开展双语课程就根本不在话下,而没有对承担双语课程教师的外文水平有硬性要求和测试。据我们观察和体会,要真正地进行有质量的双语教学、双语之间来回自由转换,还不是那么容易。
  2不是所有的班级、课程都适合双语教学或创新
  为了满足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抑或是学校管理部门的主张,设置双语课程似乎成了高校的一种时尚,有的未必就切实地研究过其必要性。当然,要准确地评判一门课程是否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在没有(也不可能有)客观标准的情况下,是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充分考虑学生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及班级的特点,应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回答双语课程的必要性问题。
  首先,培养目标如果明确要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平及国际化能力,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双语课程,如果学生毕业后几乎没有可以预见的使用英文的机会,设置双语课程就与学生培养目标无关,而与其他目标或利益有关。
  其次,课程内容如果有大量的专门英文术语、概念,只有更多地使用英文教学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双语教学是必要的。反之,如果更多地使用英文不能更清楚地讲解课程内容,或者甚至会降低专业内容的学习效果,比如用英文对中国学生讲《论语》,那就是为了双语而双语。有些学术性强、晦涩难懂的内容,即便是母语讲解都不容易使学生理解,进而导致的结果就是既没有提高英文水平,专业内容也没学懂。
  第三,如果学生普遍的英文水平较好且有前置的专业基础、学生班级较小(30人以下), [2]可考虑实施双语教学或者创新教学。否则,若学生的英文能力太差,学习起来会非常吃力,双语要求很可能会干扰课程内容的学习。如果学生班级太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参与互动,就会耗用太多课时,会影响教学进程,不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创新教学要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难度须适中
  相对于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形式,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下环节,新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多的探究和思考来完成任务,[3][4]而不是给学生提供更轻松、更容易的过关机会,或者设计的创新有名无实。这需要教师精心思考和设计内容、环节,使学生必须要经历、投入、参与。比如,设置课堂陈述可使学生更多地参与、锻炼,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功的有效方法,而仅仅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报告,则很难知道学生是否真的用功投入(当今网络资源丰富、抄袭之风更盛)。
  同时,在创新教学环节中学生要完成的任务难度须适中:综合评估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专业基础、学习积极性等因素,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使多数学生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能够力所能及。
  4课堂教学创新最好有配套的考试改革
  任何教学创新必须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配合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创新应当有相应配套的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變或者创新,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挑战。对教师而言,创新可能源于自我职业道德的驱使,也可能是因为各种考核、竞争的硬性要求。
  但对学生而言,教学创新多半都会要求增加他们的参与程度或者学习量,虽然学生可能也希望变革且主动地、积极地面对挑战,但多数学生会把这种挑战视为额外的负担,学生应对挑战需要增加其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从笔者的观察和体会看,当下的大学生多半都不愿意主动给自己加压,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上进心和用功程度似乎一直在稀释。1988-1992年,笔者在另一所大学任教,在笔者任教课堂上,学生普遍表现出的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努力用功的场景,给人印象深刻。反观过去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时常都会出现一些尴尬的局面:无论你变换什么方式,学生都不参与、不配合。
  虽然创新的教学方式可能确实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但至少在学习一门具体课程时,短期的预期收益——考试过关并取得好分数,是决定学生投入的关键激励因素。如果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不能增加学生的预期收益反而要增加学生的投入,导致收益与成本错配,学生理性的最优决策是实质上不额外增加自己的投入来“配合”教师的创新教学变革。
  因此,进行教学创新,最好同时设计配套的考试改革:增加学生参与新的教学过程在总成绩中的权重,从而使学生因付出更大的投入收获更大的收益。[5]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对创新教学的预期,[6]改善其迎接挑战的态度,驱使学生主动地、更多地参与和投入,进而增加创新成功的可能性。根据笔者多轮的试验,有两种参考方案。最优的配套考试改革是取消期末卷面考试,代之以全面的过程化考试,即对学生参与的所有环节的表现给予合适权重并计分(包括出勤);其次是大幅降低期末考试的权重,如降为30%以下。当然,考试的改革更多地受学校教务部门的政策限制,不过教务部门应该意识到教改与考试制度的依存和影响关系,同时,出台配套的考试规定改变或者给予教师足够的考试方式选择的自由度。[7]
  5创新部分的课时及内容占比要适中
  “国际经济学”等经管类课程普遍内容丰富、理论比较多,即便是非双语教学,要在48或者32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都不容易。在双语模式下又增加创新教学形式,必然会使有限的学时数更显紧张。而且,正如前文所述,要求当今时代的学生额外付出很多时间、精力来“配合”教师设计的创新教学,并不十分具备可行性。再者,学生在课下的付出是不容易观测的,必须通过其获得的结果及与教师互动情况来检查、验证学生的过程投入水平,也就是说,多数的创新环节应该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展示的时间,同时得到教师的点评、指导以及共同的讨论。以每个学生陈述占用10分钟再加点评、讨论5分钟来计算,30人班就需要课时10节课。因此,据笔者十多年的试验,创新部分与常规的授课课时占用比例,最多为5:5,一般3:7比较合适。
  常规的讲课听课教学模式,可以按时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创新,也不是一创新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效。常规的“讲听”应该是主体,创新是对常规“讲听”的加强及对部分合适内容的非“讲听”教学。我们认为,受课程教学大纲任务完成和课时总数的限制,创新部分完成的课程内容比例最高为30%左右。
  对当今颇受追捧的微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创新稍加审视和思考,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以“国际经济学”课程为例,仅最重要的理论就不止20个: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HO三个延伸定理”、“特定要素”、“产品生命周期”、“产业内贸易”、“战略贸易政策”、“关税阶梯上升”、“关税同盟”等等,到国际金融理论中的“汇率决定”、“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论、弹性论、货币论、资产组合论”等,如果这些内容都以微课或者翻转课程的形式来完成,如何制作那么多“精彩”的微课?学生真的会花时间主动学习这些微课吗?有“一流”的大学花人民币10万元以上来请电视台专业技术团队与任教教师“打造”精彩的15分钟微课,如果微课全覆盖仅仅20个主要理论,那岂不要200万元的预算?这种面子工程,对有的学校没有问题(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希望看到的),并且有好的“收益”,但一定不适合所有的大学。精彩的课件、内容呈现当然好,但不管谁来做,都是要时间、精力、金钱的。笔者曾被组织参加微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培训教师声称“30分钟学会制作精美课件”。培训教师展示、教授了如何运用近30个不同的软件处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各种炫酷的方法技巧。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笔者的感受是:这几十个软件的娴熟运用,恐怕永远都实现不了。因为仅其中很多个非正规渠道软件的成功安装,就需要反复地使用“特殊技巧”。培训教师说了:“一时半会儿学不会不要紧,可以继续学习他的网上付费课程,或者寻求他的团队有偿服务:400元做一页PPT。”
  6学生成绩提高不等于创新教学效果好   要非常科学、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并不容易,任何评估方法都有优缺点。不少创新教学研究,好像只要总结就是有效的、成功的,或者用学生平均成绩的提高来证明创新试验是成功的,[8][9][10]凡此种种,应该说都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课程的最终成绩似乎是评估教学效果的综合性指标。但是,大学的课程成绩几乎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出考试题、自己阅卷评分,用这样更高的成绩来说明自己的教学改革是有效的、成功的,就是相当于“王婆卖瓜”式的自圆其说。
  我们认为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应当是“两维度、三方面”的。教学效果评估要注重“两个维度”,即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过程和结果并不一定是匹配的,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过程,故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进行分别的评估,可以更好地考核教学质量。教学的结果评估使用“平均成绩”这个代理指标似乎是客观的,但成绩分数不是那么可靠,除非成绩测定主要来自第三方测试(操作难度大),故学生对自己收获的评估很重要。对教学过程的评估,更多地要参考学生的评估(“学评教”),第三方的过程评估只具有一定的修正、参考意义,因为第三方不太可能全程参与所有教学过程。
  “三方面”中,学生方面的评估最重要。就像商品给消费者带来效用一样,学生进行教育消费得到的效用,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故教学效果最重要的评估方是学生,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估即“学评教”和对课程收获的评估即“学评课”。“学评教”已经基本形成成熟的操作方法,评定结果直观明了。“学评课”除了成绩分数外,还应当包括学生的实际收获的评估。其次,来自第三方如学校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相对客观的评估,也非常必要和重要。作为教学服务的提供者,教师应该多少都有“自吹自擂”的倾向,因为目前几乎所有教学成果奖的关键评定基础之一,就是教师自己填报的“优秀事迹”或“优秀成绩”。我们不能假定每个教师都非常高尚、没有私心。客观地讲,教师自己总结的“成功”并不完全可靠。
  7结束语
  我们所概括的上述启示,是基于我们在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多门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及创新多年实践的总结和分析。这些启示或许对如何进行双语教学及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创新并是万能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几乎作为教育普惠制度推行。在大学生规模扩大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带来了生源质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力的下降。在如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设计双语教学,使双语专业课程教学“好看”、“好吃”、“学生爱吃”又有“营养”?以及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估双语教学?答案仍然有待进一步探寻。
  但不管怎样,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接地气”。上述启示就是试图就如何使双语教学或者创新更加“接地气”提供一定的参考。只有充分地、客观地考虑和评估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才可能有更好地落实双语教学及创新。
  *通讯作者:张鹏
  本研究受重庆邮电大学经管学院教改项目(JGXYJG201611)资助和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化教育专业建设项目(D21022015003)资助
  参考文献
  [1] Zhou Ye. The Study of the Teaching Models and Prospect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of China - A Case Study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Vol. 9, No. 6; 2016:147-153.
  [2] 杨艳琴.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反思与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4(29):184-185.
  [3] 李源.《国际经济学》参与式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5):65-67.
  [4] 王峰.《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互动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4):103-105.
  [5] 王威,朱廣华.《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3):134-137.
  [6] 赵维.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研究——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上):48-49.
  [7] 蒋春艳.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0-211.
  [8] 许全胜.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 30(2):212-214.
  [9] 王铂.国际经济学课程全英文教学探索[J].对外经贸,2014(2):150-155.
  [10] 杨志远.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152-153.
其他文献
摘 要 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林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浙江农林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地方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具有独特的素养、精神、能力和品质,应从文化氛围、政策保障、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强化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培养。  关键词 地方农林院校 创新创业人才 能力要素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传统的PC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武汉工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调研、论证、试运行,建立了计算机桌面虚拟化和服务器虚拟化实验教学管理新模式,创建功能强大的虚拟资源中心,实现教学智能化、管理集中化、维护便利化,将教学、科研、考试、管理等方面有机结合。  关键词 虚拟资源中心 桌面虚拟化 服务器虚拟化 实验教学管理  中圖分类号:G424 文献标
期刊
([1]福州机电工程職业技术学校 福建·福州 350007;  [2]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福州 350009)  摘 要 学徒制是我国传统早期的专业技能传授方式,有着其特殊的传承模式。传统重知识传授的中职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促进并提升中职人才质量,培养理论实践并重的人才成为中职教育者的一道难题。笔者以技能大赛为例,在技能大赛训练过程中,创新现代学徒制,为广大中职教育者提供借
期刊
摘 要 基于何克抗语觉论、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本文论述了低段小学英语教学(口语)应以视听说为导向,体现“新知学习”关键环节中教师主导的“视听激趣”优效作用和实现小学生“敢说乐话”用英语交际的心理基础条件。  关键词 低段小学英语教学(口语) 视听激趣 敢说乐话 课堂优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
期刊
摘 要 高中思政教材留有大量空间。本文论述教材空间对于正文表达的作用及探讨起不同作用的教材空间的使用策略。  关键词 教材空间 先决条件 预热 深化 承接 直接使用 摒弃 模仿 选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2.060  Abstract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
期刊
摘 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同样,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家园双方建立的和谐人际关系不仅是良好家长工作的重要体现,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家园的沟通交流仍存在诸多障碍,因此需要从家园沟通交流的现状入手,剖析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存在障碍的原因,旨在提出改进家园沟通质量、促进家园和谐关系且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 家园共育
期刊
摘 要 以微信为主的新媒体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论文以浙江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深入探讨微信在提升留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微信 留学生 跨文化適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89  Abstract The role of new me
期刊
摘 要 在教学观念不断转变的当代幼儿教育中,混龄教育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趋势。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有效帮助幼儿教师提升其自身的专业能力,还能针对幼儿帮助其构建更加正面阳光的情感体验,对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要切实有效地落实幼儿园混龄教育,就必须科学全面地对其课程进行构建,这也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能遵循混龄教育的特征,坚持主体性、针对性、整合性等多方面的原则,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
期刊
摘 要 PBL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教师从单一的权威角色转变成多元角色。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引导、促进、合作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PBL 听说课程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2.025  A
期刊
摘 要 构建高效生物课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遵循学生客观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实现新课改对培养学生生物思维品质与生物学科素养的要求。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目标,需要一线教师从课堂的有效导入、教学手段的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开展等多方面进行反思。本文以高中生物新课程人教版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第4节的一堂公开课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