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褪尽 回归文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真美》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课文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语言优美,情趣盎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教学时,我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触摸文字、感悟语文的魅力。
  
  一、咬文嚼字、入木三分——简简单单教文本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老师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吕叔湘先生讲的“挑几处”应该就是每篇课文的语言的最精妙所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一双语文的眼睛“挑选、找准”文本的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夕阳真美》虽然只是一篇写景小文,但是语言生动而又形象。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一些值得玩味的重点字词句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他们通过品读。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去感悟文字中内含的美,
  如在进行“壮丽”一词教学时,我采用了“意会”的方法,先从错误的理解人手,用“孙老师披上金色的衣裳”作反面例子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壮丽不等同于“华丽、美丽”,不是所谓的“小家碧玉”。接着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中“壮丽”一词是用来形容连绵起伏的群山的,运用多媒体展示披着夕阳余晖的雄伟西山,并配上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一座一座有高有低的山在深蓝天空的映衬下,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显得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一幅壮丽的夕阳斜照图,也就可以“意会”到“壮丽”指的是壮观而美丽的“大气之美”,即所谓的“大家闺秀”。
  再如第三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涨红了”这个词,我让学生先联系实际说一说:你什么时候小脸会红呀?学生交流后,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中的“涨红了脸”的夕阳,引导学生想象这夕阳红扑扑的小脸蛋呀,除了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还像什么?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把词语鲜活地放在学生的记忆里,以后学生就可以随时根据情境的出现而灵活运用词语。
  
  二、读中悟“美”,入境悟神——扎扎实实读文本
  
  《夕阳真美》这篇课文是按事物自身变化的规律来描写夕阳的,我觉得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安排教学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就按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让学生自主读出文中优美的词句并加以品味。他们陶醉于课文中,对“夕阳真美”做了多元的解读:夕阳真美,美在太阳自身的位置与脸蛋的变化之中;夕阳真美,美在西斜时柔和的余晖、深蓝的天空和壮丽的西山;夕阳真美,美在下沉时缓慢的步伐、涨红的脸蛋、多彩的云朵;夕阳真美,美在落山时变红的脸儿、轻轻的脚步和灿烂的霞光;夕阳红。映红了爷爷的脸庞,夕阳美,美得令爷爷陶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了“壮丽、连绵起伏”等关键词句,体悟文中人物的心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文中的“爷爷、奶奶和我”产生共鸣,学生在诵读中领略到了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夕阳美。
  学生充分透彻地读了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欣赏太阳落山的整个过程,那动情的配乐朗诵、绚丽的色彩、灿烂的霞光,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使阅读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学生开阔了眼界,受到了美的感染。对夕阳美景的心驰神往,又使本课教学成为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最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感想,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认识得到了深化。
  
  三、凭借教材,渗透学法——实实在在用文本
  
  “得法于课堂”才能“得益于课外”。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只是一个例子,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经典的范例,引导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在《夕阳真美》这课的教学中我立足文本,不仅精心地“授之以鱼”,而且还努力地“授之以渔”。
  《夕阳真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根据“文中有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一个含有省略号的句子:“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为了让学生读出云朵的多彩,我先让学生说说太阳还会把身边的云染成哪些颜色,再抛出疑问:“这么多颜色都藏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出省略号,强调省略号的作用,接着让他们用表示颜色多的四字词语概括,出示“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等词语引导积累。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积累了许多描写颜色的词语;又让学生再次了解“省略号”的用处,真正学会使用省略号的,同时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再如在指导学习如何书写生字时。在教学“蓝”这个生字时,为了增强书写的示范性,我摆好“头正、肩平、背挺、足安”的姿势,在实物投影下规范地握着铅笔在纸上写生字,通过我的示范告诉学生书写的正确姿势、运笔方式。这样的课堂效果远远优于我平时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的示范书写。
  “如果把课文中的‘我’比作早晨刚出来的朝阳,朝气蓬勃,那爷爷奶奶好像无限美好的夕阳,他们已经为我们、为我们家、为我们社会操心了一辈子了。”课文学到这,我顺势让学生联系生活来说一说准备为爷爷奶奶做什么。学生自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很多维持家庭和睦的好办法,表达了敬老爱幼的感情。至此,大自然的美景与人世间的幸福浑然天成,相映成趣。
其他文献
镜头一:在初读课文之前,教师让学生把生字及生词读一读,把几个难写的生字讲解一下,又让学生对照手边的教辅资料,把一些生词的意思抄写到语文书上。  镜头二:教学生字词时,请学生说一说字的间架结构,找一找形近的字,然后进行组词,接着带领学生把生词读一读,写一写,然后开始读课文。  这样的词语教学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很多的语文教师认为词语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认认字,读读词,然后把课文读通顺就可以了。笔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教师面对生成的课堂,能否沉着应对、巧妙引导,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的导学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巧妙进行引导,体现“导”的艺术呢?  一、掌握“时间艺术”  “时间艺术”指的是引导的时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诱导的契机,该诱导时及时诱导,不失时机地伸出援手,为学生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引领学生从
“生活作文个性化”课题原是我校一项省级立项课题,2003年8月,经过专家论证,成为国家级课题“生活作文”教学研究的子课题。2003年9月开始,我校积极地以“生活作文个性化”研究为载体,以开放的心态、崭新的理念,大胆实施作文教学创新,恪守以生活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引领学生走进大千世界、多维时空,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的涓涓细流中捕捉情感的浪花,找寻习作的素材,展示
每个小学生都思考,但思考的品质却有区别。蒙台梭利说:“儿童的思维决定其一生。”因此,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高品质的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成功思考力”,从而由日本教育学意义上的“勉强”跨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阶段?在笔者看来,“问题就是答案”。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培养他们的成功思考力,要结合阅读文本蕴含的问题元素,激发各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喜欢听故事,就像喜欢吃糖一样,故事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一些经典的故事,他们可以百听不厌,而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是深刻而长远的。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来点拨课堂,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故事内容包罗万象、用之不竭,传承着人类集体的
所谓意境,即诗中所描绘的自然图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进入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渐渐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小学生年龄和情感的客观障碍,导致学生即使能说出诗句的解释,也依然游荡在诗歌之外,难以入情,难以入境。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呢?我认为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每位教师都在精心地研究与实践,也曾总结出不少的方法,如,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导读法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理论指导实践,觉得导读法更适合现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此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导读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启发,学生循导学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
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典范。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短小精练,一些教师的古诗教学还是停留在“读熟——解释诗意——背诵(默写)”这三部曲上。怎样打破常规,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呢?    一、趣读,唤起诵读的热情  小学教材中出现的诗歌,浅显而又经典,类似于儿童常念的儿歌,文辞优美,押韵上口,便于记诵。  要做到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滋养学生之人生,引领学生诵读是经
“语文味”一词最早由程少堂先生提出。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因而,充盈“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  “语文味”随着年级的递升而变化。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味”,在继续巩固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应“怎样想就怎样表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与习惯,自由自在地表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令人担忧,怕动笔写作文,写作兴趣索然。加上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将作文单纯地看做考试的题目,让学生多看优秀作文书,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甚至给学生定固定模式要求他们背诵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