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希腊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ang4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了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在海边炽热的阳光下只需借得几分云霭,立即凉意爽然。有一些简朴的房子,静静地围护着一个远古的海。一个立着很多洁白石柱的巨大峭壁出现在海边。白色石柱被岩石一比,被大海一衬,显得精雅轻盈,十分年轻,但这是公元前5世纪的遗迹。
  在这些石柱开始屹立的时候,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几乎同时在东方思考。而这里的海边,则徘徊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公元前5世纪的世界在整体上还十分荒昧,但如此耀眼的精神星座灿烂于一时,却使后世人类几乎永远地望尘莫及。这就是被称为“轴心时代”的神秘岁月。
  现代世界上再嚣张、再霸道的那些国家,说起那个时代,也会谦卑起来。他们会突然明白自己的辈分,自己的幼稚。但是,其中也有不少人,越是看到长者的衰老就越是觊觎他们的家业和财宝。因此,衰老的长者总是各自躲在一隅,承受凄凉。
  在现在世界留存的“轴心时代”遗迹中,眼前这个石柱群,显得特别壮观和完整。这对于同样拥有过“轴心时代”的中国人来说,一见便有一种特殊的亲切。
  石柱群矗立在一个高台上,周围拦着绳子,远处有警卫,防止人们越绳而入。我与主持人许戈辉小姐在拦绳外转着圈子抬头仰望,耳边飘来一位导游的片言只语:“石柱上刻有很多游人的名字,包括一位著名的英国诗人……”
  “拜伦!”我立即脱口而出。拜伦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与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队。我告诉许戈辉,拜伦在长诗《唐璜》中有一节写一位希腊行吟诗人自弹自唱,悲叹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而终于败落,十分动人。我还能记得其中一段的大致意思:
  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手中?
  拜伦的祖国不是希腊,但他愿意把希腊看成自己的文化祖国。因此,自己也就成了接过希腊琴弦的流浪者。
  文化祖国,这个概念与地域祖国、血缘祖国、政治祖国不同,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精神故乡的主动选择。相比之下,地域祖国、血缘祖国、政治祖国往往是一种先天的被动接受。主动选择自己的文化祖國,选择的对象并不多,只能集中在一些德高望重而又神秘莫测的古文明之中。拜伦选择希腊是慎重的,我知道他经历了漫长的“认祖仪式”,因此深信他一定会到海神殿来参拜,并留下自己的名字。猜测引发了好奇,我和戈辉都想偷偷地越过拦绳去寻找,一再回头,只见警卫已对我们两人虎视眈眈。
  同来的伙伴们看出了我们两人的意图,不知用什么花招引开了警卫,然后一挥手,我和戈辉就钻进去了。石柱很多,会是哪一柱?我灵机一动,心想如果拜伦刻了名,一定会有很多后人围着刻,因此只需找那个刻名最密的石柱。这很容易,一眼就可辨别,刻得最密的是右边第二柱,但这一柱上上下下全是名字,拜伦会在哪里?我虽然只见过他的半身胸像却猜测他的身材应该颀长,因此抬头在高处找,找了两遍没有找到。刚刚移动目光,猛然看见,在稍低处,正是他的刻名。
  刻得那么低,可以想见他刻写时的心情。文化祖先在上,我必须低头刻写,如对神明。很多人都理解了拜伦的心情,也跟着他往低处刻,弯腰刻,跪着刻。因此在他刻名的周围,早已是密密层层一片热闹。
  由拜伦的刻名,我想起了苏曼殊。这位诗僧把拜伦《唐璜》中写希腊行吟诗人的那一节,翻译成为中国旧体诗,取名《哀希腊》,一度在中国影响很大。翻译的时间好像是1909年,翻译的地点是日本东京章太炎先生的寓所,章太炎曾为译诗润饰,另一位国学大师黄侃也动过笔。苏曼殊借着拜伦的声音哀悼中华文明,有些译句已充满激愤,如“我为希腊羞,我为希腊哭”。
  苏曼殊、章太炎他们都没有来过希腊,但在20世纪初,他们已知道,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历史的可比性。同样的苍老,同样的伟大,同样的屈辱,同样的不甘。因此,他们在远远地哀悼希腊,其实在近近地感叹中国。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超越前人的眼光。
  我们在20世纪末来到这里,只是他们眼光的一种延续。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已不会像拜伦、苏曼殊那样痛心疾首。希腊文明早已奉献给全人类,以狭隘的国家观念来呼唤,反而降低了它。拜伦的原意,其实要宽广得多。
  不管怎么说,我们来希腊的第一天就找到了大海,找到了神殿,找到了公元前5世纪,找到了拜伦,并由此而引出了苏曼殊和中国,已经足够。
  1999年9月29日
  希腊雅典,夜宿Herodion旅馆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千年一叹》  作者:余秋雨)
其他文献
七足岁那年,我才上小学。学校坐落在虎坊桥附近,叫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父母让我上这个学校是因为离家近——那时我家已经从东华门搬到了天桥,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在1950年代,人们心中一般都认为楼房比平房好,因为楼房里有暖气,平房没有;楼房里有卫生间,平房没有。那是一座三层的小楼,层高比后来盖的楼房高很多,据说是出自苏联专家的设计或者是学的苏联。  我一开始去上学是坐一个带小房子的三轮车,就像现在大街上私自
期刊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所在地区的政府办事平台的“大名”,引发网友纷纷跟帖。  比如,湖南的政府服务号叫“新湘事成”,广东叫“粤省事”,安徽叫“皖事通”,江西叫“赣服通”,广西叫“壮掌柜”……  这其中,最多的是“办”系列,浙江叫“浙里办”,河北叫“冀时办”,湖北叫“鄂汇办”,重庆叫“渝快办”,天津叫“津心办”,贵阳有“贵人服务”,开封有“汴捷办”,深圳有“深i您”。  还有些政务号名字,既
期刊
从2019年7月1日至今,上海的垃圾分类施行满一年了。上海市政府晒出“成绩单”:居民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90%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0%;2020年6月上半月,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湿垃圾分出量同比分别增加71%、11.2倍、38%,干垃圾处置量下降19.7%;完成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处置总能力达到24350吨/日……总体来看,全面发力、进步很大、亮点
期刊
人类的思维很容易被那些吸引眼球的冷酷行为影响,但是,请尽力不要让自己被误导。数据清楚表明:善行远比恶行更常见,善良才是常态,并非例外。  以世界捐助指数为例,它综合了多项针对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人的大规模的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2016年,它记录了140个国家的居民对下列3个问题的答案,这3个问题涵盖了多种利他行为:1.你上个月是否给慈善  事业捐过款?2.你是否参与过志愿工作?3.你是否曾对需要帮
期刊
颇具玩味的细节、争论不休的结局,这个夏天,网剧《隐秘的角落》在口口相传中迅速走红。故事的最后到底是童话还是现实,社交媒体上网友的解读和讨论依然没有停止。但结局究竟如何并不重要,故事里3个孩子身上暴露出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正如导演辛爽所言:“我们想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在生活里,要及时审视自己,父母有没有正确地对待孩子?我们有没有错误地理解爱?有没有以爱之名去伤害别人?”  什么是隐秘的角落?
期刊
最新通过的《民法典》中,有关物业的表述掷地有声,既内涵丰富又态度鲜明,回应了长久以来群众的普遍呼声,为今后与物业相关的矛盾纠纷处置指明了方向。  這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由物业公司管理的商品房小区成为城市主流居住模式。小区业主与物业的矛盾逐渐上升为基层治理的难点与痛点。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输入“物业”一词,相关搜索记录达358万余条,其中与物业相关的超过76万条。  日常工作消极怠工,无法提供与
期刊
年少时,松浦弥太郎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在高二休学,到处游荡。由于没有学历,没有选择工作的资格,只能靠做零工过活。处于社会底层,被人疏离,没有丝毫所谓的“青春”之感。在《高村光太郎诗集》《北回归线》《在路上》的影响下,他决意逃离日本,只身来到美国。尽管没有得到想象中的自由,过的也是邋遢的生活,但因接触到二手书店,开始萌生“这也许可以成为工作”的想法,开始摆地摊售书。以此为起点,他开始做日本第一家“移
期刊
湖北省松滋市姜家岭村,村民们“不比做屋,只比读书”。全村仅有282户1058人,可这些年考出了11个博士、32个硕士、108个本科生,被称为“荆州博士第一村”。  姜家岭家家户户都以子女金榜题名、学业有成为荣,是一种“晴耕雨读”的精气神。在漫长农耕文明中形成的耕读之风,曾赋予很多地方不凡的精神气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晴耕雨读
期刊
我们的目标,是在大街上走的只有物流公司和快递公司的人,那其他人在干吗?他们都在等快件!   ——申通快递董事长 陈德军  从2009年春天,H1N1甲型流感就在全球蔓延。比甲流更让人揪心的,是2008年底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出口大幅下降、财政减收、就业困难增加……使得2009年成为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  快递人也感受到了寒意。在2
期刊
谁能想到,一夜之间,腾讯就从曾经的“霸道总裁”摇身一变,成了网友眼中的“傻白甜”。先是腾讯宣称老干妈拖欠费用请求查封其资产,然后老干妈回应不知情、没合作,接着警方一锤定音:腾讯被骗了。正当人们以为腾讯作为一家巨头企业,还会继续反击时,它又通过官方账号放出视频,主动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吃了假辣椒酱的憨憨企鹅”。于是乎,段子手一拥而上,“逗鹅冤”就此诞生,整件事也从闹剧彻底转变成了喜剧。  不得不承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