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造型体系

来源 :收藏界·古文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造型自有其体系,应成为我们审美教育的典范,从而使中国美术特有的美学原理、造型规律、艺术风格特征及时有效地融进我们的艺术观念。美术院校造型基础课程中以西方造型观念为主的知识系统参照互补,形成多元的造型观念。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素描、造型
  中国的古代雕塑具有历史悠久和极富艺术价值的特点,在世界的雕塑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具有特殊的造型观念,经常受到许多古代的佛学和道家等层面的影响。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还显示了明显绘画性的特点,特别是深受古代绘画的影响,尤其是古代的佛教雕塑更加体现了古代绘画很多特点。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及造型观念,与美术院校造型基础课程中以西方造型观念为主的知识系统参照互补,形成多元的造型观念和对审美素质的全面引导和培养。这些不同的艺术样式,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造型理念、语言特点,都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坚信,中国造型自有其体系,应成为我们审美教育的典范,从而使中国美术特有的美学原理、造型规律、艺术风格特征及时有效地融进我们的艺术观念。
  造型艺术包含绘画与雕塑,本意“形”的表达。点、线、面,都是“造型”的载体。造型也依赖于对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基本的物质形体内在结构的理解,帮助我们能够更主动地在绘画中概括、生发、塑造形象。素描的方式更利于直接概括“形”的表达。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兼理论家瓦萨里对“素描”的描述: Disegno(素描),我们所谓的三项艺术之父……从许多事物中导出了一个一般判断,即自然万物的形式或理念。因此,素描不但在人和动物的躯体中,而且也在植物、建筑、雕塑和绘画中清楚地确认了整体与部分之间、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而这又引出了一个特定的判断,此判断在心中确立起那个后来通过手工成形之物,这也是素描。他认为“迪塞诺”应该包涵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层基本含义。所谓形而上是指造型理念,指素描的理性认识。所谓形而下,是指素描必须通过具体的物质手段,将理性认识把握到的理念清楚地表达出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中国古代雕塑为写生对象,结合中国传统造型相关知识,分析寻找不同艺术门类(如雕塑、绘画)或不同题材内容(如人物、动物)的类似造型风格的对应,并按照类似风格整理归类(异中求同)。同类题材内容在不同时代或地域的造型差异。同类题材如:佛、菩萨、韦陀、天王、力士、马等,可以时代为线索进行整理分析,体会各个历史时期或地域的不同造型特点(同中求异)。“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方式对传统雕塑进行造型体验分析,这样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造型的特点,丰富学生的造型及人文素养,使之与西方造型观念中关于“空间”、“结构”、“形象”这些造型思维模式互为对比,进行再认识,并结合自身体验尝试探索具有中国造型特色的艺术语言。研究内容包括素描的实践,中国传统造型理论课,文化考察课。其中素描实践分为长期训练和慢写两种形式进行造型体验,运用中国传统造型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造型与创造的关系,体会中国传统造型对形体结构以及空间的认识,形成多元的审美创造思维。文化考察主要考察本地历史博物馆现存古代雕塑及绘画,并进行写生和临摹。需要强调的是训练的目标不是研究雕塑,而是在实践中以中国古代雕塑为媒介,通过写生实践以加强对中国传统造型观念、方法的深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对中、西造型不做对立式的厚此薄彼的比较,而是从人类文化的整体角度看待、研究中国传统造型,并且在这一研究中与西方美术互为参照,研究中、西方艺术的特点有更客观的认识。
  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创立,便选择西方经典雕塑的翻制石膏作为艺术训练的基础。这种教育模式产生是按照西方古典艺术的发展历史,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这也使中国现代美术的进程,以西方艺术观念为导引,“拿来”西方教育模式开创了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启发与训练了中国艺术家们观察世界、理解世界、表現世界的造型能力,完全不同于中国几千年来特有的文化方式。这条西方古典美术教育的模式影响至今,在美术教育方面,学习、拿来,加上一些改头换面的路数,从基础到创作的学习逻辑,都以此为模版参照。因此,传统文化、传统学科在所有专业中占不到一半,就中国画来说,全国的美术院校都以西画的造型方式为基础,国画系一半课程都是西画课程。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50多年,但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来反省过。 中国古代传统雕塑的造型特征是建立在写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立象以尽意”,作为中国文化艺术“写意论”的精神出处,是对传统造型观念的确定。所以接受“造型基础”训练的时候,就将中华民族的传统雕塑艺术品作为教具来介绍给学生们。这样不但能够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本民族的审美观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位的认知能力,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雕塑的临摹、学习与研究,激活了我们内心深处深藏的、经过千万年延续的艺术遗传基因,体会东方艺术的华贵之美与庄严、彰显着传统艺术高妙的造型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 2010年黄山书社版
  2、《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乔尔乔·瓦萨里(意大利)2003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1992年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地区的玲珑公园西墙外,发现了一座四周带有壁画的唐代墓葬。可惜的是墓葬早期已被盗掘,随葬器物早已不知所终。幸运的是在塌陷的墓室四周,遗留下了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精美壁画,尤其是北壁上牡丹芦雁图壁画,被认为是我国北方现存唐墓壁画中最为重要的发现。它是以大幅的牡丹花为中心,并在左右两侧配有两只栩栩如生、相互呼應的鸬鹚乌,以及花草中两只灵动的蝴蝶所组成的生动画面。而根据墓
期刊
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术全面成熟期及第一个辉煌时代,相对于刚刚发轫的唐朝,其可谓跨越式发展。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从官府到私人,皆重视刻书,最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产业,实现了商业化,出现了大批刻书作坊。镂刻区域广泛,各行政区皆有,并出现了浙江、福建、四川三大刻书中心。在此背景下,宋刻书成了中国典籍史上光彩夺目的存在。其内容丰富,囊括经史子集。版式美观大方,字体雅致,确立了中国刻印书籍的基本面貌,此后近千年无
期刊
丹佛艺术博物馆(Denver Art Museum)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丹佛艺术博物馆的收藏涵盖了非洲艺术、建筑和设计、美洲古代艺术、亚洲艺术、1900年以前的欧洲和美国艺术、拉丁美洲的艺术、海洋艺术、现当代艺术、摄影、纺织艺术和时尚、北美原住民艺术和美国西部艺术共计12个主要门类。博物馆的收藏为当地居民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而“纺织艺术和时尚”藏品门类中的一套20世纪早期蓝
期刊
李传新表现江南风光的山水画,拥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形成了带有作者自身识别标签的画风。在山水画摹古之风大肆流行的今天,他的画一改荒寒萧瑟,冷峻清郁的避世哲学,展现出一派就在我们身边,而不轻易为人所发现的朴实美景,有着浓郁的当代田园生活气息,是画家追寻自己内心的世外桃源的心迹流露。他的画总能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脱俗,雅致雋永,意趣天成的感受。生活在江南的他受地域文脉的影响,以及对一方水土的眷恋,把自己的感
期刊
尚玉之风,千古一同,南宋时亦然,对玉器的尊崇更在金器之上。追求时尚、讲究品位的社会风尚,使得玉器成为帝王将相、士夫富贾的珍爱之物。  青白玉莲苞形瓶 南宋  浙江衢州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史绳祖墓出土,衢州博物馆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南宋的玉器走向世俗化。南宋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商业贸易发达,手工业兴盛。新兴市民阶层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民间碾玉作坊和买卖玉器的店铺林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
期刊
明末清初,正当新旧王朝更替的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已不见郁勃的生命力,恋古与创新相互激荡。此时,幸有王铎振臂一呼,以其雄强豪迈的书风一洗当时书坛萎靡不振的风气,以卓荦不羁的超凡之才、自信勤奋的探索精神,创造出“风樯阵马、笔走龙蛇”气势夺人的新书风。其个性解放与艺术风格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发展变法的主要思想,对当时的书法起到了重要意义,也为当时书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和生机,对明末清初以及后来的书坛
期刊
我们知道,故宫博物院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官旧藏,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许多人去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那你去过故宫的珍宝馆吗?  北京故宫珍宝馆1958年开馆,是故宫博物院重要的常年开馆的陈列馆之一。与钟表馆一道以展示清代宫廷文物珍玩为主,并同书画、陶瓷、青铜、工艺等各馆共同组成故宫陈列体系,与古建筑原状群展示相互辉映。
期刊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5号大道上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遥遥相对。  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它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SaintPetersburg)的列宁格勒美术馆(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也称冬宫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共收藏有30
期刊
中古汉人从席地坐改为垂足坐,这种民族重大礼俗的演化过程极其缓慢,起始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过渡期,直至唐宋才最终完成,历时800余年。  坐姿的演变,乃由多种因素促成,其中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高型坐具的使用。西域胡床的传入,竺国佛座的泊来,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目前所见,古代高型坐具史料,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西部和中原地区,而地处东北的高句丽的相关文物材料,或许受限于零散和交流的不畅,尚未被古代家具研
期刊
民国时期的上海,有这样一位海派画家,他是清末词宗的长子,秉承家学,诗词功力深厚;亦曾跟随赵叔孺学习治印之法;同时又是吴昌硕的得意弟子,精善丹青。时人称他诗、书、画“三绝”,此人便是海派名家况维琦。  一、况维琦生平及家世  况维琦,字又韩、幼韩,别字苕民。画室名“惠风移”。广西临桂(今桂林)人,为清末大词人况周颐之长子。别署小蕙风、凭霄。幼承庭训,广有涉猎。家学深厚,天资聪颖,擅画山水,诗词极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