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药穴位贴敷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药穴位贴敷,观察两组肢体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高(P<0.05)。结论:将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偏瘫;中药穴位贴敷;常规治疗和护理;肢体功能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指同侧上下肢、舌肌和面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腦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是瘫痪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候。导致偏瘫发生的原因较多,常见原因有大脑和脑干血管性疾病、脑外伤、脑肿瘤、脑炎等,偏瘫严重者可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需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1]。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以药物治疗、康复锻炼等为主,为进一步提升疗效,应联合其他方案共同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偏瘫体现出一定优势,中医方案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本院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偏瘫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中药穴位贴敷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探讨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55例,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2.53±8.14岁)和研究组(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2.41±8.38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给予患者抗凝、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并加强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药穴位贴敷,敷贴方剂:肉桂、三七、血竭、川芎、附子、当归和丹参各50g,混合后研成粉末,以姜汁和蜂蜜调成膏状,外敷于患者上肢的合谷、肩髃、曲池、外关、臂臑、手三里和臑俞等穴位,以及下肢的血海、风市、涌泉、浮兔、环跳、三阴交、阴阳陵泉和足三里等穴位,1次/d,每次保留4h,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有皮肤发红、痒、起泡及时给予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肢体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数据作以分析。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价,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肢体功能改善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偏瘫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候,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面部麻木、流涎、口角歪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类患者肢体功能较为低下,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仅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无法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总体效果欠佳。康复治疗可借助一系列有效的功能训练措施,增强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促使脑组织重组,并可有效提高患肢自主活动能力,但康复治疗见效较为缓慢,需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2]。
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体现出一定优势,中医将偏瘫称为“偏枯”、“半身不遂”,认为其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加之肝阳亢盛于上、阴亏于下,血随气逆,夹痰夹火而形成瘀血,瘀血阻滞上冲于脑,蒙蔽心神、横窜经脉、脉络失养,所致,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中药穴位敷贴是指在一定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该方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良好的药理效应,具有双重的治疗作用[3]。
本研究中贴敷方剂为肉桂、三七、血竭、川芎、附子、当归和丹参,其中肉桂可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三七、血竭可活血化瘀,川芎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附子可温阳散寒,当归可活血通络,丹参可祛瘀活血,穴位选取合谷、肩髃、曲池、外关、臂臑、手三里、臑俞、血海、风市、涌泉、浮兔、环跳、三阴交、阴阳陵泉和足三里等,将药物贴敷于以上穴位可发挥良好的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高(P<0.05),可见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方案是切实有效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综上所述,将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颖. 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对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 饮食保健, 2018, 005(046):82-83.
[2]龙燕凤, 梁海英, 黎燕洋. 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在中风偏瘫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000(027):54-54.
[3]林晶. 中医烫熨疗法联合穴位贴敷对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009(014):24-25.
关键词:偏瘫;中药穴位贴敷;常规治疗和护理;肢体功能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指同侧上下肢、舌肌和面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腦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是瘫痪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候。导致偏瘫发生的原因较多,常见原因有大脑和脑干血管性疾病、脑外伤、脑肿瘤、脑炎等,偏瘫严重者可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需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1]。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以药物治疗、康复锻炼等为主,为进一步提升疗效,应联合其他方案共同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偏瘫体现出一定优势,中医方案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本院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偏瘫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中药穴位贴敷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探讨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55例,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2.53±8.14岁)和研究组(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2.41±8.38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给予患者抗凝、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并加强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药穴位贴敷,敷贴方剂:肉桂、三七、血竭、川芎、附子、当归和丹参各50g,混合后研成粉末,以姜汁和蜂蜜调成膏状,外敷于患者上肢的合谷、肩髃、曲池、外关、臂臑、手三里和臑俞等穴位,以及下肢的血海、风市、涌泉、浮兔、环跳、三阴交、阴阳陵泉和足三里等穴位,1次/d,每次保留4h,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有皮肤发红、痒、起泡及时给予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肢体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数据作以分析。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价,总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肢体功能改善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偏瘫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候,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面部麻木、流涎、口角歪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类患者肢体功能较为低下,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仅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无法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总体效果欠佳。康复治疗可借助一系列有效的功能训练措施,增强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促使脑组织重组,并可有效提高患肢自主活动能力,但康复治疗见效较为缓慢,需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2]。
近年来,中医治疗该病体现出一定优势,中医将偏瘫称为“偏枯”、“半身不遂”,认为其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加之肝阳亢盛于上、阴亏于下,血随气逆,夹痰夹火而形成瘀血,瘀血阻滞上冲于脑,蒙蔽心神、横窜经脉、脉络失养,所致,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中药穴位敷贴是指在一定穴位上敷贴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该方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良好的药理效应,具有双重的治疗作用[3]。
本研究中贴敷方剂为肉桂、三七、血竭、川芎、附子、当归和丹参,其中肉桂可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三七、血竭可活血化瘀,川芎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附子可温阳散寒,当归可活血通络,丹参可祛瘀活血,穴位选取合谷、肩髃、曲池、外关、臂臑、手三里、臑俞、血海、风市、涌泉、浮兔、环跳、三阴交、阴阳陵泉和足三里等,将药物贴敷于以上穴位可发挥良好的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更高(P<0.05),可见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方案是切实有效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综上所述,将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颖. 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对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 饮食保健, 2018, 005(046):82-83.
[2]龙燕凤, 梁海英, 黎燕洋. 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在中风偏瘫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000(027):54-54.
[3]林晶. 中医烫熨疗法联合穴位贴敷对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009(01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