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准卡姆斯特地区中侏罗—渐新世古气候环境分析及对砂岩型铀矿的影响

来源 :新疆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haid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砂岩型铀矿属沉积盆地内表生水渗入成矿类型,古气候条件、沉积环境对含矿建造的形成、后生改造及铀元素的富集成矿等具重要影响。本次研究主要对该区内多个钻孔不同层位、不同颜色岩石系统采样测试,據测试结果对卡姆斯特地区不同地质时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条件、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并探讨古气候条件对该区铀元素迁移富集的影响。本次共采取234件侏罗—新近系岩石样品,开展常、微量元素分析、有机碳含量分析及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从中侏罗世西山窑期至古近纪中晚期研究区气候总体为温湿-干旱,中侏罗世头屯河期早期沿袭了温湿气候,后期逐渐向干旱转变,为一个气候过渡期,有利于卡姆斯特地区与氧化带相关铀成矿作用的发育。
  关键词:卡姆斯特地区;古气候;沉积环境;砂岩型铀矿
  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受控于氧化-还原作用,古气候不仅决定了含矿岩系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性质,同时对沉积期后蚀源区及地层中铀的淋滤、迁移及沉淀具重要影响。因此,古气候条件研究在某一地区砂岩型铀成矿条件评价工作中是不容忽视的。陈戴生等对我国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及对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1],杨烨、何中波通过寻找古生物、沉积体系、孢粉证据,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特征,并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2]。另有学者通过研究地球化学指标(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有机质等)的变化规律及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对古气候、古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3-5]。本次通过对卡姆斯特地区多个钻孔岩心样品的系统采集和分析测试,开展了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条件研究,并探讨了古气候条件对铀元素迁移富集的影响。
  1  研究区概况
  准噶尔盆地及周边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石炭纪早期为洋盆,在海西构造运动中完成与周围板块的拼合。新生代前发育各种继承性、持续性或阶段性隆起与坳陷。研究区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构造上纵向横跨索索泉凹陷及滴北凸起(图1),发育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分别构成盆地基底和盖层。盖层由中新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组成。侏罗系发育较齐全,包括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头屯河组和齐古组。八道湾组岩性以灰色泥岩、砂岩、碳质泥岩、褐煤互层为主,底部为砾岩层;三工河组岩性以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为主,底部为砾岩或含砾砂岩层,下部主要为低弯曲度砂质辫状河沉积,中、上部沉积了一套以滨湖、浅湖相为主的泥质粉砂岩及泥岩,局部夹有分流河道相砂体;西山窑组岩性以灰白色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为主,夹煤层和碳质泥岩、砾岩,总体沉积相以滨湖相、湖相为主,下部沉积了一套辫状河相砂体;头屯河组下部为原生灰色层,由砾岩、砂岩、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组成,为一套辫状河、滨湖、浅湖相、分流河道沉积物,底部泥砾岩为标志层;上部为一套杂色层,以河道相、河漫滩相、滨湖、浅湖相沉积物为主,由灰、灰绿色与紫红、褐红色砂泥岩互层组成,以泥岩为主;齐古组为一套棕红色、紫红色细碎屑岩,下部为中、细砂岩,中上部为粉砂质泥岩、泥岩;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仅在钻孔中被古近系超覆,地表未见出露。岩性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为主,夹细砂岩、中细砂岩,底部砾岩层;古近系乌伦古河组岩性为厚层浅黄、浅黄白及灰白色中细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底部为砾岩、砂砾岩;新近系沙湾组以黄色、浅褐色砂砾岩、砾岩为主。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234件样品的加工及常、微量元素分析、有机碳含量分析均由核工业新疆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完成,沉积岩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分析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分析测试。按规范EJ/T1121-2000、DZ/T0130-2006,样品加工粒度物理项目80~100目,化学分析项目160~200目,质量200 g/样。本次研究Th、微U、CaO、MgO、Al2O3、Ga、Rb分析项采用ICP-OES,ICP-MS分析, B分析项采用一米平面光栅摄谱仪WWP1分析,FeO、Fe2O3、有机碳分析项采用滴定管滴定,沉积岩粘土矿物相对含量x衍射分析采用D8 X射线衍射仪分析。
  3  古气候及古沉积环境分析
  3.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与富集特征是古气候环境的忠实记录者。地球化学元素迁移与富集同盆地演化的构造背景、物源区地质特征等因素有关。目前很难采集与地层沉积时期相一致的物源区岩石样品进行比对研究,因此,本次研究仅讨论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与富集对古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
  沉积岩中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某些元素的比值被广泛用于恢复古气候和判别沉积环境[3-6] 。粒度粗的沉积物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接受沉积,水动力较强的分选作用使得粒度细的颗粒被带走。在弱水动力条件下,粒度较细的沉积物(粉砂级、泥级)经较长时间搬运和分选后沉积,因此,较细沉积物中会保留反映该时段完整丰富的地球化学记录[4]。本文用来分析古气候及沉积环境的样品主要来自卡姆斯特地区侏罗—渐新世地层中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共计72件。下白垩统吐谷鲁群24件,上侏罗统齐古组24件,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上段7件,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下段10件,中侏罗统西山窑组5件。
  常量元素中CaO、MgO、Al2O3对古气候环境具敏感反映,Al2O3喜湿, CaO/MgO值高指示古环境气温相对较高,CaO/MgO值低指示古环境气温相对较低[7]。据分析(图2),Al2O3含量平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晚侏罗世齐古期至早白垩世吐谷鲁期略有升高,反映中侏罗世西山窑期至中侏罗世齐古期,该地区古气候逐渐由湿润向干旱转变,齐古晚期至早白垩世吐谷鲁期,该地区古气候干旱程度降低,向半干旱气候过渡。CaO/MgO值变化不大,中侏罗世西山窑期略有下降,说明该时期气温较之前有所降低,但还属温热气温。硼元素(B)在海相泥质沉积物中含量较高,稼元素(Ga)多富集在淡水沉积物中,利用泥质沉积物的硼与稼的比值指示古盐度是有效的[8-9]。Fe2+/Fe3+的值及有机碳含量往往对地层沉积时的氧化、还原环境有一定指示作用,当Fe2+/Fe3+>1时为还原环境[8]。   研究表明,B/Ga值越大古盐度越大,陆相环境B/Ga比值一般小于3.0~3.3[9]。如图3所示,卡姆斯特地区中侏罗世西山窑期至早白垩世吐谷鲁期沉积物B/Ga值都小于3.0,但整体呈增加趋势,表明該地区这一时期为淡水环境,古盐度略有增加。下白垩统吐谷鲁群砂岩及粉砂岩中见大量钙质结核也印证了这一推断。中侏罗世西山窑期至早白垩世吐谷鲁期,样品Fe2+/Fe3+均值呈递减趋势(图4),中侏罗世西山窑期至头屯河期早期Fe2+/Fe3+值大于1,为还原环境,其中西山窑期Fe2+/Fe3+均值为18.641,远大于1,呈强还原环境。头屯河晚期各地层中Fe2+/Fe3+均值小于1,呈氧化环境,说明头屯河期为一个由还原环境向氧化环境转变的过渡时期。古近系—中侏罗统齐古组有机碳含量具有同Fe2+/Fe3+值一致的变化趋势。有机碳高值区基本重叠于还原相带,且位于古盐度较低处,可见Fe2+/Fe3+>1及较低的古盐度有利于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升高。
  3.2  粘土矿物组分分析
  粘土矿物为次生矿物,广泛分布于地表沉积物中,其组合特征及结晶程度与外部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在风化作用下,绿泥石水镁石层内的二价铁易被氧化;高岭石常发育于高温多湿及强酸性条件下;碱性、高镁的温暖气候条件有利于蒙脱石的形成;干燥气候、弱淋滤作用有利于伊利石的形成和保存[10-11];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指示着其出现时的成岩强度[12]。
  本次采集样品中粘土矿物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表1),卡姆斯特地区西山窑期高岭石含量最高,伊利石含量较低,绿泥石含量不高但略高于其它时期。说明当时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检出,但未检出蒙脱石,表明成岩过程中存在蒙脱石向伊利石的转化;头屯河期高岭石含量骤减,绿泥石含量较低,伊利石含量较前一时期略有增加,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蒙脱石均有检出,说明该时期较前一时期温度和湿度有所降低,但仍属于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且成岩过程也存在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齐古期未检出高岭石,绿泥石含量较低,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检出,蒙脱石含量略低于与相邻的两个时期,伊利石含量与蒙脱石呈相反趋势,说明齐古期相对其它时期较干燥,气温较前期增高;吐谷鲁期未检出高岭石,绿泥石含量低,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检出,蒙脱石含量较前期有所增加,伊利石含量与蒙脱石呈相反趋势,说明吐谷鲁期该区仍处于温暖环境,相对前期干旱程度有所降低;乌伦古河期未检出高岭石和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检出,绿泥石含量低,伊利石含量接近于零,反映乌伦古河期该区气温较之前有所下降且转向干旱环境。
  4  古气候及古环境对砂岩型铀矿的影响
  样品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及粘土矿物组分特征表明,东准卡姆斯特地区中侏罗—渐新世古气候逐渐由温热、潮湿向亚热、干旱转变,虽有冷干与暖湿波动,但总体上呈较温暖的气候特征,沉积环境均为淡水环境,但古盐度增加。本次采取的样品中铀含量结果显示(图5),古近系、新近系样品U含量均小于3×10-6;上侏罗统齐古组、下白垩系样品U含量2×10-6~6×10-6;中侏罗统头屯河组U含量相对偏高,为3×10-6~7×10-6,部分样品U含量高达10×10-6;西山窑组U含量2×10-6~5×10-6。
  铀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突出,在氧化环境中迁移强,还原环境中迁移性弱。中侏罗世西山窑期沉积阶段气候湿热,头屯河期呈过渡型特征。早期延续了西山窑期潮湿的古气候,气温略有降低。西山窑—头屯河早期,地层中有机碳含量较高,为还原沉积环境。岩石中氧化物CaO、MgO、Fe2O3、Al2O3、SiO2等,经地面温湿气候作用,与含氧水共同产生碱性、酸性溶液,并将岩石中铀元素溶解、搬运,遇到地层中有机碳、黄铁矿等还原介质,溶液中铀元素被还原沉积。头屯河晚期湿度逐渐降低,至晚侏罗世齐古期转为干旱气候,为氧化沉积环境。干旱气候有利于大气氧深入到地下水位以下,甚至渗入到承压水系统中[16]。蚀源区高铀地质体中铀元素被富氧的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淋滤、活化迁出、运移,至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下段和西山窑组还原为砂体,在水动力作用下,形成稳定的层间氧化带,并在氧化-还原过渡部位持续铀的富集。早白垩世吐谷鲁期湿度增加,转为半干旱、暖热气候。丰富的地表含氧水的补给,有利于氧化带的持续发育。古近纪后,该区气候逐渐变得温凉、干旱,为氧化沉积环境。这种湿润-干旱-半干旱-干旱的交替变化,有利于地层中氧化发育及铀元素的富集。头屯河组底部及西山窑部分灰色砂体中发育较大规模工业铀矿体。
  5  结论
  (1) 元素地球化学及粘土矿物组分显示,东准卡姆斯特地区中侏罗世西山窑期为温湿的古气候,头屯河晚期至晚侏罗世齐古期,气温升高变为干旱,齐古至晚白垩世吐古鲁期气温继续升高,但湿度略有增加,进入新生代古近纪后转为温凉干旱气候。
  (2) 中侏罗世西山窑期至头屯河期早期,地层中有机碳、黄铁矿等还原介质丰富,为还原环境, 头屯河晚期之后为氧化环境。
  (3) 东准卡姆斯特地区中侏罗—渐新世古气候及古环境,有利于蚀源区富铀地质体中铀元素迁出,并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下段灰色砂岩中的氧化带的持续发育和铀矿形成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戴生,刘武生,贾立城.我国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及其对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J].铀矿地质,2011,27(6):321-326.
  [2]   杨烨,何中波.准噶尔盆地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特征及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制约 [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6,33(3):140-145.
  [3]   金明,李妩巍.乌兰花地区下白垩统、上新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演变[J].铀矿地质,2003,19(6):349-353.   [4]   許中杰,程日辉,沈艳杰等.闽西南地区晚三叠-早侏罗世温湿-干热气候转变的沉积记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41(5):783-791.
  [5]   王明振,吴朝东,王陆新等.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泥岩粘土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4,33(4):421-429.
  [6]    靳建辉,李志忠,陈秀玲,等.新疆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全新世晚期沉积微量元素反映的古气候变化[J].沉积学报,2011,29(2):336-346.
  [7]    陈敬安,万国江,陈振楼等.洱海沉积物化学元素与古气候演化[J].地球化学,1999,28(6):
  [8]    邓宏文,钱凯.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分析[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63.
  [9]    王益友,郭文莹,张国栋.几种地球化学标志在金湖凹陷阜宁群沉积环境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1979,2:51-60.
  [10]  陈涛,王欢,张祖青.粘土矿物对古气候指示作用浅析[J]. 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2(4):416-419.
  [11]  洪汉烈.粘土矿物古气候意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质科技情报,2010,29(1):1-6.
  [12]  黄思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的鉴定及其成岩意义[J].岩相古地理,1990,5:23-28.
  [13]  王粉丽,洪汉烈,殷 科等.循化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35(5):829-836.
  [14]  王国栋,程日辉,于民凤等.沉积物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与盆地构造、古气候背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2):202-206.
  [15]  杜杰,唐湘飞.新疆卡姆斯特地区中侏罗统铀成矿控制因素与找矿前景[J].铀矿地质,2017,33(3):129-136.
  [16]  马克西莫娃,什玛廖维奇.层间渗入成矿作用[M].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〇三所.1996,12-13.
  [17]  Dietz R S.Clay minerals in recent marine sediments[D].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41.
  [18]  Millot G.Geology of clays:Weathering,sedimentology,geochemistry[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70,1-429.
  Abstract:The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belongs to the type of the mineralization that sedimentary basin in which the surface water infiltrates for mineralizing,the paleoclimatic condition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re-bearing,  the epigenetic alteration and the enrichment of uranium elements for mineralization.In this study, the systematic sampling and testing of rock samples from different layers and various color rock systems in multiple boreholes in this area were carried out.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s formed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periods,paleoclimatic condition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Kamuster area were studied, and the influence of paleoclimatic conditions on th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uranium elements in this area was discussed.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234 Jurassic-neogene rock samples were taken for the analysis of ordinary and trace elements,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relative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from the Xishanyao period in middle Jurassic to the middle-late paleogene had a climate that is generally by temperature humidity-drought,the early of Toutunhe period in middle Jurassic followed humid climate,which gradually became drought in the late and it was a transitional climate that is benef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xidation zone in this area.
  Key words:Kamuster area;Paleoclimate;Sedimentary environment;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
其他文献
摘 要: 吉木乃组是西准萨吾尔山地区地质时代久存争议的地层,也是火山岩占地层总厚度比例最高的火山-沉积地层。采用同位素年龄标定火山岩准确的地质时代,是解决本组时代分歧的有效手段。吉木乃组顶部新发现的流纹岩中获得(304.1±2.5)Ma(n=15,MSWD=1.07)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确认成岩时代为晚石炭世晚期(大致相当于卡西莫夫期)。结合前人在本组下部层位采集的植物化石,限定
期刊
摘 要:最近新疆西昆仑地区锰矿勘查实现重大突破,伴随大型优质锰矿的发现和勘查,锰已成为新疆区域优势金属矿种之一。通过系统收集资料,总结新疆锰矿成矿类型及区域时空规律。指出寒武纪、二叠纪、石炭纪是新疆锰矿成矿的3个重要时代,西昆仑-昆盖山裂谷带、塔里木陆块北部边缘活动带是新疆锰矿成矿的重要构造单元,以海相沉积型锰矿为主要成矿类型。同时,对比中国南方重要锰矿成矿特征,指出新疆奥尔托喀讷什、穆呼锰矿与
期刊
近年来,我国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以塔里木油田和长庆油田为典型代表。低渗透油气藏是指采用常规开发技术无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必须是采用特殊工艺技术开发的的油气藏,不同岩性都可形成低渗储层,以致密砂岩、碳酸盐岩最发育。《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一书,从地质、钻井、油藏、采油及地面工程等方面,講述了低渗透油气田地质特征、面临的难题和采取的技术方法,对不同开发技术进行了实例论证,为进一步提高我
期刊
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作为研究影响油气开采的地质要素及演化学科,是地质学与油气藏工程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油气藏开发地质在致密油气藏、泥页岩油气藏、高含水阶段的中高渗油气藏及缝洞型油气藏方面等取得较大发展,有效的推动了地质基础学科的发展。《油气藏开发地质学》一书以油层物理、储层地質为基础,对地震地质、测井地质、钻井地质、生产测试等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获取油气藏地质资料,计算油气
期刊
摘 要:新疆吐鲁番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但该地区新构造运对古遗址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结合该地区新构造运动背景,以苏公塔、交河故城为代表性古遗址进行病害调查,对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基本查明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是影响古遗址规划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即:①交河故城所在的台地、沟谷及街道、房屋墙壁走向基本为NW向、NE向,推测其本身就受到该方向上地质构造的控制;②因受呈100°~110°走向的肯德克逆断裂-背
期刊
摘 要:将高密度电法技术引入到新疆磁海地区某铜多金属矿点详查工作中,应用长剖面测量技术,获取长测线的高分辨率数据。通过对不同数据质量的测量电阻率的反演RMS值进行研究,验证子剖面连接法的可行性;对长剖面数据进行连接的具体流程进行规范化,为实际工作提供重要指引。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区分矿区0~180 m深度范围内与成矿有密切关系的下寒武统双鹰山组的电性结构特征,进而指导地表探矿工程的开展,达到浅部间接
期刊
摘 要:舍勒高金矿是位于额尔齐斯构造带东部的小型金矿。通过野外观测,将矿床的形成分为石英黄铁矿化、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及碳酸盐化3个阶段。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赋矿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K,Rb等元素,亏损Nb,Ta,Ti等部分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元素( LREE) 较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Nb/Ta值为16.39~20.50,反映岩浆可能源于下地壳或上地幔的熔融,并有上地壳物质混入,为大陆岛
期刊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可称得上是一堂好课?这似乎很难为它定个科学的定義。因为语文课本身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很难量化。就目前语文课教学而言,大家对“好课”的认定有许多的共同点: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2.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很有章法;3.教学方法恰当,能突出学生主体,能启发引导,能重视师生互动;4.教学效果良好,该读的读了,该写的写了,该背的背了,该理解的理解了,所有
期刊
《油田开发地质学》一书讲述了合理开发油田开展的地质综合研究,通过有效建立油气开采与驱替系统,实现用最少的投入采出更多油气,达到提高油田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全书以地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地球化学及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对开发地质学理论、方法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精细构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微相、储层特征、油藏动态分析、油藏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等,采用静态和动态方法相结合,对剩余油分布控
期刊
我国许多大中型油田已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地质分析》一书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为主线,运用地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地球化学及生产动态等资料,介绍了油藏精细描述、不同介质驱动下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和方法,总结了国内外油田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和方法。本书内容具较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对从事油田开发研究的科技工作具指导意义。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过程中涉及油田开发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