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小城的三国记忆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iang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

  保山位于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江、怒江之间。在中国版图上,保山颇为低调,甚至还不如它下辖的县级市腾冲有名,若非一次出差采访的偶然机会,我恐怕也很难选择这座偏僻的小城作为旅游目的地。然而当我查询起保山的历史遗迹时,顿时兴奋起来了,没想到在如此偏远的地方,还留存着三国蜀汉的历史往事。
  保山一带原为哀牢国,在汉朝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今日保山市区,在汉末三国时是永昌郡不韦县。“不韦”之名,来自于历史上声名显赫的秦相吕不韦。而这一地名的由来又得從汉武帝灭南越国讲起。
  公元前112年,南越国国相吕嘉叛汉,汉武帝发动大军前去征讨,很快便捷报频传。当得胜的消息传来时,汉武帝正在河西一带巡视,于是大喜之下,诏令当地改名为闻喜。不久汉武帝又巡幸到黄河中游,得到擒获“逆首”吕嘉的消息,又在当地建新县名“获嘉”,以纪念这场大胜。为惩治吕嘉一族,以彰显其罪恶,汉武帝下令将吕嘉宗族全部迁徙于西南边陲之地,因为吕不韦是吕氏之祖,而古人最忌讳直呼先祖的名讳,所以在他们迁徙的地方设立了一个叫“不韦”的县。就这样,一场战争带来了三个新地名,其中闻喜和获嘉至今依然在山西、河南两省延用着。
  被迁徙到保山的吕氏家族原本被写上了历史的诅咒,然而到了三国时期,一位吕氏族人却上演了一段忠义的故事,他就是吕凯。
  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建宁太守雍闿在南中发动叛乱。当时刘备刚刚在夷陵遭遇惨败,蜀汉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无暇顾及南中。因此,雍闿的叛乱迅速蔓延,南中的多数郡县都倒戈到了叛乱者的一方。然而位于南中最西端的永昌郡,功曹吕凯与郡丞王伉组织军民死守城池,封闭边境,拒绝与叛乱者同流合污。在他们的坚守下,永昌郡一直打着大汉的旗帜,直到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大军到来。南中平定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赞颂吕凯的忠义:“我想不到永昌的风俗居然如此敦厚正直!”
  在古代,当一个地方发生战乱或灾难,而行政长官缺位的时候,当地的大族首领往往就成为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吕凯作为不韦县的大族代表,在蜀汉最为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保存了这一郡百姓的安宁,避免他们卷入战火之中。这样的事迹,即便是在乱世中深受儒家忠义教化的中原地区都不多见,更何况是当时的“化外之地”的南中。作为表彰,吕凯随即被封为新设的云南郡太守,拜阳迁亭侯。可惜的是,他还没上任,就被叛军余党所害。然而吕凯的名字和事迹在当地世代相传。
  如今的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就是汉永昌县城的故址。汉家城阙早已无存,这里的人们过着质朴无争的生活。我试图在这座村落里寻找吕凯的遗迹,歪打误撞来到了一条名为“凤仪古街”的街道。这条古街据说形成于汉晋时期,两边的民居都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斑驳的门板和长满茅草的瓦顶,确乎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街口有一处财神庙,街的尽头则是一座古戏台。戏台一般被视为一座村子的中心,是村民聚会、娱乐的地方。不过戏台旁边开茶棚的大叔告诉我,时代变迁,看戏的人越来越少,这座戏台已经荒废多年了。
  带着唏嘘走进了这家茶棚,抬眼却看见屋内挂着一张历史人物的画像。我心中暗喜:“是他了。”果然,大叔介绍说,这是吕凯,是本村的历史名人。我笑着说,我早看出来了。因为这张画像我再熟悉不过了,这是一款著名三国游戏中吕凯的头像,我作为这款游戏的老玩家,自然是一眼就能认得出。大叔也无奈地说,他是在网上搜索的,吕凯的名气不大,能搜到的就只有这张了。
  诚然,吕凯在灿若群星的三国人物中并不算出名的,但作为一个边远小城的郡吏,他忠义的事迹不仅为他赢得了在正史《三国志》立传的资格,更是在《三国演义》中都有出彩的亮相。书中让吕凯给诸葛亮献上《平蛮执掌图》,成为诸葛亮后来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的重要依仗。如今成都武侯祠从祀的28名蜀汉名臣中,吕凯也有塑像位列其中。据金鸡乡的大叔说,当地原本也有纪念吕凯的吕公祠,但今已无存。不过如今村内还存有民国时当地官绅所立的“吕凯故里石表”一座。我反复询问村民,才在金鸡中学旁的一座石桥桥头寻到它。石表有三米多高,自上而下书“汉阳迁亭侯云南太守吕季平先生故里”。
  保山还有两处与三国有关的遗迹,一是位于城南的汉代古城址,当地传为诸葛营,是诸葛亮在此驻军所设大营,如今已是一片农田;一是太保山武侯祠,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与成都、勉县、襄阳等地武侯祠不同的是,祠内除供奉诸葛亮外,两侧还有吕凯、王伉两位本地英雄的塑像。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太保山上,还有一座杨慎纪念碑。杨慎是明朝大臣,因为忤逆嘉靖帝,被流放云南三十余年,最终客死保山。他与三国有什么关系呢?还记得《三国演义》开篇那首《临江仙》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很多人误以为它是罗贯中所作。实际上,它的作者就是杨慎。


其他文献
李华雷  今年接父母来延安过年,他们来了后,很不习惯,总觉得家里暖气太热,不停地开窗户。母亲说道:“看我娃现在多享福,不用下死苦,公家给发着工资,我也跟着享福哩。”看着母亲满脸的幸福,我心里酸酸的。  除夕夜那天,母亲念叨,今年都来延安过年了,你爷你奶的坟上没有人去烧纸、送灯,不能总是住在你这儿,过几天我们就回啊。以后我和你爸不在人世了,这么远的路,每年烧纸你就不要回来了,逢年过节心里想一想就行了
期刊
司马祎琳  自小到大,我的学生时代,在一条街上读了十二年。  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城墙边的建国路读书。这是一条古旧,也很有市井烟火的老街,上学途中会经过明城墙,学校对面是张学良公馆。小时候听姥爷说,我们学校是张学良当年为解决东北军将士子女的入学问题创办的,学校的小楼很有西式的味道。  姥爷同我讲,四十年代抗战时,我们学校底下有个防空洞,当年他还在里面躲过飞机轰炸。上学路上,杨絮飞在空中惹得鼻子酸
期刊
冷思逸  在内蒙古依旧纷纷扬扬地撒着片片雪花的时候,我仓促地带着行囊,闯入了南方温柔如童话的樱花季,遇见了一个美好的女子,搭建着古代文学与现代诗歌的桥梁。她如此热爱写作,日复一日,让我想起曾经也有些许文艺的那个自己。  许是正值高考结束,大家在微信群里回忆着去年今日,喊着我组织聚餐说想念彼此;许是再次打开落了灰的日记本,电影般闪过的青春;许是看到朋友圈文学老师每日更新的小诗。我确实,想写点什么了。
期刊
编者按:   高考是一种磨砺,更是考生一生难以忘记的经历。在如今,高考是一个家庭数年中要集体承压的关卡,是家庭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突破的一项系统工程。如何面对高三的压力,恐怕没有标准答案,有参考,总会减少歧路。我们通过一位家长的日记,回顾她在过去一年陪着女儿走过高三的心路与行路,她的女儿如今已经考入了985的大学。她的回忆也为那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与家庭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按说高三开始了
期刊
我是一个象棋爱好者。我的父亲是一个彻底的象棋迷。受他的影响,我年少时就喜欢上了象棋,并且在耳濡目染中,在与父亲对弈中,棋技也愈发精湛。  摆开棋谱,楚河汉界,红黑分明。将士象马车,二炮加五兵,九宫无数线,走妙正劣着开中残局盘,将杀捉打兑,棋里风雨起,棋外人面红。棋里争输赢,棋外夺胜负。  托父亲的福,我棋艺甚好,所以同我们班同学下棋时,我总是赢的时候多,输的时候少。那时我横扫天下,被喻为“常胜將军
期刊
天空有鸟儿相伴,有云朵点缀;大地有山水相伴,有植物簇拥;我有伙伴相伴,有家人携手。  夏天就像无声的风,不知不觉来到了你的身边。夏日的老天,像戴错了帽子,变化无常。早上刚顶着烈日去上学,傍晚坐在教室却不期而遇一场大雨。雨来得干脆自然,像一个干练的人雷厉风行,虽说排场不大,但也少不了风婆婆、雷公公一股脑儿的凑热闹。我看这雨还有点不好说,不像春雨柔情似水,不像秋雨延绵惆怅,也不是夏雨珍珠一般,更像是豆
期刊
海棠花开,春去秋来。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是村子里有名的小美人,虽然已花甲之年,却是神采奕奕,一袭白发梳得很认真,没有一丝凌乱;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看上去很有神;腰杆子挺得直直的,很有精神气。  记得在我去外婆家前一天母亲嘱咐我说:“外婆最喜欢的花是秋海棠,最喜欢的食物是海棠糕,最喜欢做的事是去照顾院子里的秋海棠。所以,在外婆不高兴的时候你就去给她买海棠糕,但不要瞎乱碰院子里的海
期刊
春天是吃笋的好时候。  第一场春雨过后,笋就漫山遍野全是了,也因此它们生的挨挨挤挤。固然这样找笋是容易百倍,可若是要吃到真正的好筍,还是需要不少走山闯林的经验。  故乡的人偏爱口感爽脆的笋肉,所以那些外壳红黑色的细竹笋常被吃货们视为佳品。而那些口感粗涩、硕大无比的笋大多是挖来晒干之后做笋丝、笋干,是鲜少有人会拿来直接烹饪上桌。可是那些人们都喜爱的细笋往往长得小,身板细,比起粗笋要更难找也更难挖,若
期刊
我曾想过这样的问题,肥胖对于大多数人意味着什么,可能是痛苦、折磨、自卑。甚至是危及到了健康。无数的男男女女想要改变现状,于是产生了一个词“减肥”。  在综艺节目《奇葩说》中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社会对肥胖的歧视和偏见,肥胖是耻辱吗?”人们往往将超重归因于可调节的内部原因,诸如缺乏锻炼、不良的饮食习惯。语有云,心宽体胖。因此,体型肥胖的人就必须心宽似海,笑纳所有的歧视和羞辱。否则那就是玻璃心。更有人
期刊
或许大多数人的人生亦如此,过了一定的年岁,总要摊开手,将曾经得到的东西一件件地交还回去。1  美国有三千八百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在法学院读书的时候,我选过一节名为“贫穷”的课,教授让我们做了一个类似《人生选择题》的网页游戏:在美国做穷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开局有一千元,目标是保持到月末都不破产,否则便出局。在游戏里,我是个单亲妈妈,做着廉价的体力工作——搬运工、清洁工、服务生,穷人大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