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运输理论:隐喻、模型与运用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运输理论是当前西方叙事传播研究中的热点议题。自2000年该理论正式提出至今已有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与方法模型。叙事运输意指以某种媒介作为交通工具将故事接收者从现实世界运输进入故事世界,从而影响被运输者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叙事运输理论的主要模型包括运输—意象模型、扩展的精细加工似然模型、娱乐克服阻力模型、扩展的运输—意象模型等。叙事运输理论为中国人物形象塑造、中国故事述本创作、故事逻辑结构布局、中国故事寓意传达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rn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湖北省巴东县因教育而声名鹊起.从文盲充斥到人均接受教育9年以
期刊
[摘要]《四库全书》以“钦定”为本质特征,与乾隆的政治宏图互为表里。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因消弭汉族中心主义思想而造成的学术破坏大加挞伐。其实,《四库全书》贯彻了清代民族和睦的理念,固然有钳制汉民族反抗意识的倾向,但也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对数千年中华文明进行整合,保存了各民族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正是因为抛弃了传统的“华夷之辩”,基本坚守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才使其能在民国时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
[摘要]文章立足于清代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探讨了汉藏连接地带汉藏通婚的历史过程,汉藏通婚得以实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并对通婚对汉藏社会、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探析。指出以男丁为主的汉族移民和男少女多的藏族社会存在结构性互补,是“汉男娶番女”这一通婚模式的人口学基础;勤劳、体健、能对汉族男丁在藏地的事业发展产生助益是藏族妇女成为汉族男丁理想婚姻对象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身份、财富、劳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命运与共而形成的。中国在战“疫”中实现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与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蕴含着中国国家建构的价值指向,是验证中国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中缅边境战“疫”叙事,即境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边境疫情防控网格治理现代化的认知,强调在后疫情时代,各民族同胞要坚守为民、团结、奉献、奋斗及天下等战“疫”精神,增强“五个认同”,确保战“疫”的伟大胜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
对“权”字的研究,以往学者只注意到称、锤、变、反经等涵义,而其黄华木或黄英木本意很少引起重视。以字源考辨与义理诠释为基础更能澄清权与其引申义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权”字如何从木属植物引申出称锤、反经之意,进而扩大“权”之义界。公羊学语境中的权并非无底线地变,而是儒家坚守“衡量”本分的道德主张。权虽反经,但却不离善、道、仁、义,甚至本质上就没有背叛过经。行权比执经困难、复杂、危险得多,需辅以高度的理性考量和事态审视,非常人所能为之。
[摘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当前,我国政府和学者已从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学术与应用成果,但也出现了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健康化”、“单一学科化”的窄化趋势。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认真梳理这些政策、理论与实践脉络,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合理构建其理论体系。具体来看,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依据我国的国情、各民族的传统文
[摘要]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始终是连续的超稳定体系,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携手共进,这是中华民族自然空间、历史起源、文化发展和媒介叙述共同作用建构的。这些“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景象,值得影像媒介去系统化深描。各民族节日影像志以一种深描的方式,从根深蒂固的民族节日文化中,洞察鲜活的中华各民族文化新常态: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各具特色”,少数民族节日中地方文化与官方话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当今世界广受关注的一个全球性话题.一个人或集体的成功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巩固自己的思想之本、民心之本、传统之本、
为探析城市婴幼儿家庭中一孩与两孩父母所面临的养育压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中部武汉市中心城区204名婴幼儿父亲与202名婴幼儿母亲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结果显示:(
历代书目对“小说(家)类”的知识建构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汉书·艺文志》试图解决“小说家类”在书目中的身份定位,《隋书·经籍志》尝试确立“小说类”的存在本质及其知识特征。宋明书目试图对“小说家类”的知识特征进行体系化归纳,重点关注时代知识趣味转移对其知识扩容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进一步强化《汉志》以来所确定的“小说家类”的政教意义。历代书目中“小说家类”本质特征的扩容与知识特征的适调,不仅深受“书之多寡及性质既变”的影响,更是不同时期文教环境提出新要求的体现,应予以辩证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