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气象 生动寂寥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江帆楼阁图》是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中国美学的基本原理,就作品亲历美、含蓄美、人性美、和谐美、笔墨美的艺术特点,结合构图、笔法、墨法、色彩等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亲历美 含蓄美 人性美 和谐美 构图 线条 设色
  李思训是中国第一位以山水为主的画家,史载“国朝山水第一。”此前,山水只是作为背景出现在人物画中。李思训在继承前代优秀画法的同时,与其子李昭道共同进行了青绿山水技法与图式的创新完备,开创了唐代青绿山水的顶峰局面,被称为“大小李将军”。
  《江帆楼阁图》是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李思训在李唐王室中有较高的地位,曾经享受着富贵华美的贵族生活,但是政局动荡之际,他又经历归隐的生活。归隐的二十年间,正是李思训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为其艺术思想及绘画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一 亲历美
  在中国古代的审美观里,美常与美感混在一起。自然之美之于文人,除是庇身之所外,更昭示他们以无穷的玄理奥文,也因观者的个人修养、人生阅历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朱良志在《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中提到:中国画家推崇荒寒,是因为他们在此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家园,其荒寒中包孕着生命的温热。中国山水画家也在笔下宁静的氛围中,融入画家身世阅历。
  这幅《江帆楼阁图》中,参考了展子虔的《游春图》,但又比《游春图》有了更雄浑的气势,是其艺术表现的继续与发展。在题材方面,本作品一反同时代画家们习惯的荒寒和冬雪之态,作者用心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初春景色。在构图上,该图描绘的场景,是从楼台之上俯视江面,近景则为临江山麓,成功营造了“咫尺而有万里之遥”的深远感。在画面的表现技法上,画面的季节特征非常明显,烟波浩淼、山林静寂、绿树红花、青松长藤、岸坡曲转、游人行进,画面中人骑马挑担,沿着山路缓路前行,通过这宁静的静穆意象,将人的情感与自然风光密切连接,构成一个趣味空间场景。画面正是作者亲历的自然之美。只有亲历了空间境象,才能将这种恬淡闲逸的心情生动地描绘出来。
  因青绿山水画在造型和色彩的表现上更接近于写实,在写实中注重笔墨和感情的抒发,在此作品中,为达到画面的完美,画家凭借其高超的绘画技艺,在实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想象和演绎,以严谨有度的形体穿插、细致入微的形态发现以及变化丰富的色彩渲染,留下了对客观自然生动的感悟。画面山势起伏绵延,用笔密疏相宜,墨色近深远淡,画面的空间感得到了极好的表现。右下方留出的三角形水面,和右上方的江面,穿过画布而遥相响应,江天空阔之势展示无遗。画面的下方和右方施以重色,平衡了画面的布局。在本作品中,画家将亲历之美的本质完全挖掘展示。
  二 含蓄美
  本作品中,就其美学风格而言,其含蓄的情感外化于画画所展示的视觉形式。画面采用了半鸟瞰全景式的构图方法,突破性地以江水和山石构成三角形的构图,以此前的作品中,几乎都是“满壁铺开”的涂绘,只有如李思训般经历了人生的沉浮,以一种物化心态,摆脱了外在功利欲望的束缚,才能以忘我的艺术心态创作出听从内心召唤的审美对象,表达自己的意识和胸襟。作品成功达到“咫尺千里”的境界,这种独创的山水画竖构图的形制,三角形的构图形式,也成为后世的典范。就画面而言,如果是正常的视觉观察,在江山苍郁的山前往山后看,视线会被树木遮挡,但在画面中,作者以一种含蓄的、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把现实观察中完全看不到的被阻挡在视线之后的景色,逐层绘制,移远就近,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以物象呈写心象的先河。
  李思训的皇室贵族生活和弃官出隐的动荡生活经历,促使在其绘画作品中得以描绘人生沉浮。一方面,金碧山水呈现富丽堂皇,另一方面,在山水中也寄情于心向秀逸山林的深切愿望,出世情怀一览无余。《江帆楼阁图》中只见江帆,而楼阁被层层山林遮掩,更见含蓄之美。画面中浩淼的江面,江面上二片渐远的风帆,江面近岸边的渔舟,近处山林楼阁中游人,这一部分着笔极少,但是在占到整个画面构图的右上方的二分之一,以使作品的右上方全部留白。这种绘制方法,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画面)中,以一种空白来表达无尽江水江面,将画面的情趣延伸至空间之外,都在静谧的初春,散发出一种含蓄的春光之美。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品鉴此画,均只着眼于近景七人,即行进中四人,一主三仆,廊内一人,江边堤岸赏景二人,但是仔细观察,江面远景三只小船,最右边的船上一人垂钓一人持桨,中间小船隐约可见一人,左上方远处只见空舟横江,这几只舟船独占画面三分之一的篇幅,一种恬淡无争、悠然自得的纯朴生活景象,也正构建着作者超功利的艺术心灵的审美态度。
  三 人性美
  李思训笔下的山水内容,和六朝之后的求仙访道的主题不同,已经开始在山川景色中寄寓情怀。这种情怀,通过其作品中的色彩和线条的装饰性,达到感染人、引发观者共鸣的艺术高度,这也是中国艺术审美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即人性美。
  唐代因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社会秩序比较稳定,此时期的绘画也得到空前繁荣发展。李思训的这幅作品中,已经独立于人物画背景,也有别于作者其他作品中表现神仙信仰与宫廷的富贵之趣,并不是烟霞仙圣的虚无缥缈,而是以小的情调,画面的大雅,细节的刻划,视觉的体验,都具有了生命的意义。画面的近处,林木丰茂,山石江边坡岸,远处江帆飘移,都是作者在创作上实践的主动性上的创造和发展,也是其逃避政治风险和抒发情趣的集中体现。
  本作品中,空间和时间的布势描绘,都是传统国画意蕴深刻的体现。空间上,视觉之远,江面孤帆,直达心灵深处;时间上,江水波动,游人行进,又在记录着时间流逝。所绘景致,为性灵之自适,宜居宜修,也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表现。这种个体对生命和宇宙的领悟,是耳所闻、目所睹、心所感的乐山乐水的幻梦写真,也是在还原自然美景的同时,将人生乐趣的快慰,为自己的生命性灵找到安居之所,并以美的形式把生命力量表现出来。
  四 和谐美   一般情况下,作品的审美体现在三个层面:造型语言的形式、图像组合的方式和精神趣味的指向。宗白华认为,中国美学存在着“芙蓉出水”和“错彩镂金”两种美。李思训被推为“青绿之祖”。李思训所在的唐初,“错彩镂金”之美就是社会主流的审美观念。初唐是壁画兴盛的年代,李思训的画风,也受到壁画中“金壁辉煌”展示效果的影响。李思训在本作品中,借鉴了壁画中的效果,将“金色”应用到极致。金色是古代壁画中性质较为稳定的、常用的颜色,但是其金色光彩难以保留。清代画家王安节说:“金着雄黄,数月后即烧成惨色矣。”由此可知用金色须格外小心,要注意它的和胶材料的比例及应用。能够将金色应用在卷轴画中,并使其金色的光泽度及持久性得以留存,正是李思训通过大量实践而总结的宝贵经验,此后,画家们在此基础上,采用泥金、洒金、描金等成熟工艺手法拓展绘画材料,这些都离不开李思训的拓荒功劳。
  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傅熹年曾撰文《论几幅传为李思训画派金碧辉煌山水的绘制时代》,发表于1983年11期《文物》杂志,文中通过唐、宋建筑的演变及历史实物、典籍记载,得出“金碧设色山水”萌芽于北宋,李思训父子不可能超越其时代风格,画出“金碧设色山水”,其画风应与陕西乾县诸盛唐墓壁画中的青绿设色山水相近,水平会高于它们。但是,因年代久远,考证较难,又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传世作品稀少,历代画目中重复录著,以讹传讹。所以,在之后的30多年中,极少有学者专家就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讨。本作品已被考证为宋人临作,但李思训对青绿山水的晕染及细密繁巧的绘制技法的完善,也引领了后世青绿山水的审美,功不可没。
  五 笔墨美
  墨分五色,水墨至上,是宋元以后逐渐形成的中国画的主要标志。青绿山水因其“数月而毕”的严谨、工细特点,要求绢材更加精良,而唐代高度发展的纺织业,制墨与制笔业的发展,绘画颜料制作工艺的突破,都为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本作品中,虽然是青绿山水,但笔法厚实,笔墨中,已经在前朝勾勒、渲染、着色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独特创新。其独创的镶嵌法,成为青绿山水的独特特征。镶嵌法是以染色敷彩,将颜色多重叠加,这样画面色彩绚丽明亮,既透明又艳丽,装饰性极强。凹凸效果也成为青绿山水的另一特点,早期的山水画均是平面性,物体的形体效果不明显,而青绿山水的凹凸效果则增强了山石树木的立体感,如此画中近处的松树根部,笔墨皴出凹凸,根部留白,明暗对比强烈,加之长藤攀绕,已经具有现代绘画的真实感。
  色彩方面,设色是根据山石的形体来进行色彩皴染。以江边堤岸为例,下部是赭石罩染,顶面以石绿渐变色皴染,配以周围的绢本颜色的江水,和相邻处的青色山石,营造出对比强烈又极具空间感的画面效果。红色的使用也是独树一帜,近处树叶的红色和江边树上的红花,两种红色,均密布在绿色枝叶中,这种生动的对比,形成丰富的视觉色彩感触。
  在山石的绘制技法上,作品是勾画出山石的轮廓,然后在山石内部以曲折的短线分出脉络,通过结构来体现山石的质感。画面树木的绘制种类较多,各种夹叶技法更是层出不穷,个字点、介字点、椿树叶点、卷心叶状等。线的造型也呈现出作者的审美趣味。山水及树木、人物,均采用“线”来表现。李思训对树木的绘制方法相较于前代也有了很大的突破。除了单独的树本身的造型,还强化了单独树木和相邻树木的交叉取势,因此,在画面中既有独秀于林、枝叶繁茂的大树,也有被各种密叶堆垒而不见枝干的杂树,树木交叉取势,偃仰穿插。作品用线塑造形体,树干、枝均采用双钩填色法,对松针的描绘技法也有了创新,先用石绿色点染,再用两笔石青交叉勾勒。在用笔上,也以“转折的方笔”为风格,在外轮廓线内又细分山石结构,线条疏密有致,开创后世皴法之端。李思训的这种刚硬方折的“勾斫”笔法,也成为后世青绿山水的代表性笔法。
  探讨《江帆楼阁图》作品中国美的艺术特点,离不开其文化根源。正因为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画家们才在构图制式、用线技巧、着色设置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这幅《江帆楼阁图》作为李思训青绿山水画的传世名作,也因兼具着充实美、意境美、中和美,一直吸引着无数人继续探讨它美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朱良志:《真水无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贾涛:《中国画论论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3] 贾涛:《唐代绘画用墨实践及用墨理论雏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 邢鹏飞:《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5] 王惠:《精工焕烂的盛唐气象——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6] 杨惠东:《中国早期青绿山水形态与成因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7] 邱石冥:《“宋代美术政策”的探讨》,《美术》,1956年第10期。
  (阎飞,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异常总是发生得无声无息。  比如今天早晨,G先生先起床,再洗漱,然后出去买早点,最后踱到楼下信箱处拿晨报。这一切与之前千百个早晨一样,除了他在报纸以外还拿到了一个小小的、貌似平凡无奇的淡蓝色信封。他拿着印刷品和热腾腾的豆浆油条回屋,碗筷摆开,先抓过报纸,就着油条往下读,那个不起眼的蓝信封就被丢到一边。  “福纸斯排行榜新富豪出现,身价xxxxx”  “大家一起晒幸福”  “专家称警惕过劳死”  还
期刊
摘要 “孤独”是卡森·麦卡勒斯几乎所有作品的主旋律,《心是孤独的猎手》一书表现尤为突出。作品中所有人物皆囿于孤独的泥沼无法自拔,人何以如此孤独?本文旨在以《心是孤独的猎手》为载体,探讨人类生存本身所投射的孤独根源,即人类生存的固有冲突与孤独的关系,实现对孤独本身的思考。  关键词:孤独 生存 固有冲突  引言  作为20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其短暂的生命里,用自己对孤独
期刊
摘要 “反英雄”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现代电影、戏剧、小说中的一种角色类型或写作手法。作者通过这类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反证”,标志着人们对传统信念的质疑、传统道德价值的衰微和个人主义的张扬。辛格小说里大量运用了“反英雄”手法,不仅给小说里的小人物以鲜活的性格和悲凉,也给了小人物以英雄式的结局。  关键词:辛格小说 “反英雄”手法 美国作家  “反英雄”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
期刊
摘要 自从《人性的污点》发行之后,取得了巨大的反响。评论家们针对小说的写作技巧、题材以及主题等各抒己见,评论不一。然而,针对《人性的污点》的研究很少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方面介入。本文将对《人性的污点》中科曼·希尔克的心理活动进行解读,分析其自恋心理,并且对这种自恋心理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人性的污点》 心理活动 科曼·希尔克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小说《人性的
期刊
摘要 结合对照与分析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代表作品《白牙》与《野性的呼唤》,本文认为,杰克·伦敦在达尔文所提出的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有着别样理解,也就是说,达尔文所提出的适者生存并不只是指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其实,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适应,即适应文明,而且在适应文明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有爱。  关键词:适者生存 《野性的呼唤》 《白牙》 文明 适应 爱  一 引言  无论人们对
期刊
摘要 在英国文学史上,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直被评为生态批评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其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将中心视角放在女性主义这一问题上,试图创作一个和谐的生态模式。这部作品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同时又对女性表示出尊重和理解。近年随着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蓬勃发展,人们愈加关注劳伦斯作品中的生态主义思想。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这一视角入手,尝试对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解构,并探讨女
期刊
摘要 超验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重要性,正如超验主义的倡导者,亦是超验主义领袖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言“相信你自己”。19世纪以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等人为代表的一群拥有独立思想和独立意识的人发起了一次“超验主义思潮”,其根本源于对社会的不满,美国受其影响遭遇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运动,推动美国思想文化达到繁荣的巅峰,随着思想的逆转美国文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促使美国文学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期刊
摘要 简·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充满了对父权文化的反叛和不满。本文以她著名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分析叙事策略、女性形象、父亲形象和婚恋观的解构与重构,为读者打开一扇重新审视和解读作家及其作品的阅读之窗。  关键词:解构主义 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父权文化  引言  简·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写作的先驱。其作品生动逼真地描写了保守和
期刊
摘要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不断,礼坏乐崩,孔子深感周礼不继,而“诗三百”却凭借其“思无邪”来教化世人的功用性,为此,孔子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的思想,即感发情志、观风知俗、和谐凝聚、怨刺上政等,以此方能达到治国安邦、礼仪教化的作用,成为中国古典文论的精髓。  关键词:兴观群怨 历史 《诗经》  一 “兴观群怨”说的背景探究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期刊
摘要 重唱是歌剧中最能体现音乐戏剧性并展现声部丰满和声的立体音响效果的声乐形式。本文着重研究朱塞佩·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艺术创作特征,遵循创作的原则,进行本源性分析,运用歌剧演唱及表演的分析研究,论证歌剧重唱在艺术创作及音乐戏剧的特征表演要求上最终达到的目的,归纳总结了歌剧二重唱的共性艺术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的理论研究与考证的对比研究方式,论证了二重唱在歌剧中的重要作用与其地位。  关键词:《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