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千难万险 初心坚如磐石

来源 :世纪风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毅元帅生前有诗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以此诗意境言项英、陈毅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的斗争精神,那是再贴切不过。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他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实现了党的战略意图,保住了革命火种,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可传可诵的一章。而这一切折射出来的,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牢记初心
  项英、陈毅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是指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等中枢机关,于1934年10月上中旬之际离开中央苏区,开始战略突围(即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以及地方武装、地下党组织(为行文方便,以下统称“红军游击队”,简称“游击队”)。其时,为了保卫中央苏区和土地革命胜利果实,也为了消减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引起的社会震荡、群众恐慌,先后成立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辦事处,以及以项英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央军区。同时留下了以红二十四师(只有2000余人)为主力的军地武装力量1.6万余人,连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伤病员,共约3万余人,归他们指挥和保护。而党中央交给项英他们的任务是:牵制国民党军,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保卫苏区,破坏进占苏区的敌人的统治,准备配合红军主力反攻,恢复失地。
  相对于各种力量都很强大的敌人,相对于肩上的担子,项英他们真可谓势单力薄,困难重重。加之随着国民党当局对根据地的反复“清剿”,红军游击队的生存和活动空间日渐萎缩;内部的失败情绪、逃跑和叛变现象频发,游击队的战斗力不断削弱;在最初的三个月里,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一些重大决策得不到党中央的及时指导和批准,使得项英他们更是难上加难,几陷绝境。
  正是岁寒而后知松柏。在如此困境险局下,项英、陈毅和游击队的大多数人牢记初心,坚持斗争,终于战胜了各种困难,战胜了敌人,战胜了自我的消极思想与情绪,迎来了胜利。这个初心,就是苏区时期党员入党誓词强调的“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誓词》宣示的:“我们是工农的儿子,愿来当红军,完成苏维埃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为着工农解放奋斗到底;我们是苏维埃柱石,誓以我们血与肉发展民族革命战争,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保障苏维埃,打倒帝国主义,争取中国解放,武装保护苏维埃完成革命,为社会主义前途斗争。”
  为着大家牢记初心,项英和陈毅牢牢抓住政治思想工作这个关键,不断对红军指战员、地方干部进行革命形势、革命前途、革命传统、革命气节的教育,引导、鼓励大家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越过黑暗、迎来曙光。
  1935年4月上旬,项英和陈毅在开启赣粤边游击区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时刻,在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召开了军政干部会议,进行动员与部署。项英在报告中首先强调要正确认识革命形势,反对失败情绪。他指出,中国革命正在新的条件下向前发展,苏区虽被失掉,但主力红军存在和游击战进行,不仅有新的发展,而且将推动新的形势到来。要反对一切悲观失望,坚决进行游击战,为恢复苏区而斗争。陈毅接着讲话,他首先针对盲目乐观情绪指出,大发展暂时做不到,红军必须接受中央苏区丢掉的教训,迅速转变战略思想和斗争方式,彻底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才能坚持下来。他着重针对悲观情绪指出,革命高潮必然要到来,因为形势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日益增长的民族矛盾,一个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迟早要到来。他为大家描绘了抗日战争爆发,红军大发展的光辉前景,预想了现在的几个人发展为几十人、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人的队伍的局面。项英和陈毅的言词中肯而富有激情,所说道理浅近而深刻,给大家以极大的教育与振奋。
  同年10月中下旬之际,已出任粤军少将“剿共游击司令”的原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制造了袭击北山游击区、致使我50多名游击队员和干部当场牺牲的“北山事件”。原来,龚楚与史犹生带队到了乐昌、宜章附近后,就带一营人叛变,投向广东军阀。为了邀功请赏,就带了粤军化装成红军,由仁到北山,企图捉拿阮啸仙、李乐天等,进而消灭该地区的游击队。为骗取游击队信任,他们先跟敌周文山部假装打了一下,并贴一些标语,欺骗群众说,他们是湘南来的红军,来这里找关系。这时正当游击队后方采买人员出来买东西,没有细察就带他们上了北山,终至游击队毫无防备遭受重大损失。项英、陈毅得悉后,十分震惊和悲痛。他们连夜研究,决定在党内和游击队内开展阶级教育与红军优良传统教育,赞扬为革命光荣牺牲,谴责为保命可耻叛变,加强说服教育,搞好内部民主,以防止叛变事件的再次发生。
  一次,陈毅在一支游击队了解到有个战士逃跑又回来的事,便趁机对全体队员进行教育。他恳切地说:“目前南方的游击战争非常艰苦,打死、病死、饿死随时都可能发生。身体弱的,跑不动的,不能坚持,可以自愿回家,我们发给路费。不过出去了,要站稳立场,不要叛变,不要去当反革命,不要翻脸为仇。不要不辞而别,要握手告别,后会有期。出去了,待不住,愿意回来的可以回来。”他当众表态:“你们别看我面黄肌瘦,长着满脸胡子,我是要在这个地方坚持斗争的,就是剩下我一个人还是要干,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他的话深深地感染了大家,队员们纷纷表示也要坚持到底,绝不动摇。
  稍后,项英在信丰县潭塘坑和担任警卫任务的战士谈心时,也进行了这样的气节教育。他说,现在我们处在最困难的时期,我们留在这里坚持斗争的同志有随时被打死、饿死、病死的可能,我们要有随时为革命而牺牲的准备。“但是,我们只要剩下一个人,也要顽强地坚持下去,共产党的红旗不能倒,游击队的旗帜不能倒,革命的火种不仅消灭不了而且还会燎原,燃遍万里江山,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必然会到来。当然,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总会有少数人经不起考验,开小差的、叛变的都有可能发生。不过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除掉了砂子,金子会更加闪闪发光。”1936年4月,项英还亲自起草了长达6000来字的《关于开展反叛徒斗争讨论大纲》,以中共赣粤边特委名义下达,在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中组织学习讨论,进行革命气节教育,开展反叛徒斗争。   永葆本色
  红军是工农武装,是工农子弟兵,和游击区的地方干部一样,他们都来自普通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有着天然联系、利益攸关。因而,他们素有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政治本色、阶级本色。
  项英、陈毅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身处强敌包围、封锁、“清剿”之中,只能柄身于深山老林。生命安全、疾病防治、糊口裹腹、御寒衣物、信息沟通、打击敌人等,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这使得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持政治本色、阶级本色的极端重要,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为此,项英和陈毅反复教育红军游击队战士,要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观念。陈毅常常对大家说,我们的全部地盘,就是这么几个“岛子”,但是我们有着浩瀚的海洋作依托,那便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没有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团结,要想坚持下来是不可能的。他以诗性语言深刻表达了革命者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项英和陈毅要求红军游击队时时、处处关心和维护群众利益,与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农忙时,要帮助群众收割、耕种。对欺压群众的保甲长,要设法规劝、警告,使其收敛。对群众痛恨的作恶多端的地头蛇,要坚决惩治,为民除害。对被国民党军抓去的群众,要设法营救。因而,游击队走到那里,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亲如一家,得到群众的保护与支援。拿粮食来说,敌人搞“移民并村”以孤立游击队时,群众就把大米、干菜等埋起来,告诉游击队去取。日子一久,群众怕游击队断粮,就去跟敌人闹,要进山种地打柴。敌人只好在每月初一、十五日开禁,用武装押送群众进山。群众趁机把随身带的粮、菜、盐丢在路旁,让游击队去“捡”。
  陈毅和项英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注意执行政策,宁愿自己多受苦,也不能加重群众负担。不能把游击战争变为单纯的打土豪筹款,以至将各个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土豪筹款上。打土豪,要严格执行阶级路线,决不能把富农当豪绅地主打,更不能损害中农利益,商人的合法利益也应保护。项英还及时总结红军游击队群众工作经验,编写了《群众工作必读》的小册子,详尽论述了群众工作的性质、方针和方法;指出群众工作做得好坏,是检验游击队工作的尺度。
  陈毅和项英以身作则,面对饥寒交迫依然乐观从容,身藏不少金条却坦然公开。“北山事件”发生时,项英他们为避开叛徒袭击,转移到一处森林隐蔽。这时什么东西都丢了,饭也没吃,饿到第三天连水都没得喝(山顶无水)。项英毫不气馁,鼓励战士们坚持下去,终于到达目的地。陈毅和项英身上都藏着组织上交给他们作为活动经费的金条,被少数战士发现后悄悄议论开了。两人为此商量后,决定把事情向大家讲明白。一天,他俩把金条、银元、钞票摊开在桌上,对大家说:“这是党的经费,党要我们保管,我们从来没有乱用过一分钱。发展党的事业,要靠这笔钱;发展部队,也要靠这笔钱。现在,形势越来越有些紧张,我们有责任通知大家,万一我们牺牲了,尸首可以不要,钱无论如何要拿走,这是党的钱,不能落到敌人手里。”项英、陈毅的坦荡心胸、廉洁风范,深深地感动、教育了战士们。战士们对领导同志更加信任、信服,对革命前途更有信心。
  像陈毅、项英这样身藏金条而不乱花的共产党人,还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1935年初,刘启耀在于都南部突围时被冲散,跟部队失去联系。他不敢回家,便隐姓埋名,在遂川一带行乞讨米。可是谁也不会料到,这个衣着破烂的乞丐,原来竟是堂堂省苏主席,且腰问缠着一大包金银。因为这包金银是他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刘启耀宁愿自己讨米度日,也不敢动用一丝一毫。他一边沿路讨米,一边串连散落在遂川、万安、泰和一带的革命同志。1937年初,刘启耀在泰和马家洲召集一批苏区领导干部开会,决定成立临时中共江西省委,这才将珍藏了两年的金银拿出来,用作省委办公经费。
  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牢记初心、坚守本色、坚决斗争的共产党人率先垂范,南方游击战争才能在群众支持下进行三年之久,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以致能够保存各游击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主要支点。
  百折不挠
  在强敌挤压、清除下长期坚持游击战争,有着许许多多想得到与想不到的困难,诸如随时可能被敌人发现、偷袭;随时可能出叛徒,被其出卖诱捕;没有粮食接济,要忍饥挨饿,三月不知肉味更是平常事;衣单被薄难以御寒,甚至在风雨中只能靠彼此抱团取暖;生病受伤却缺医少药,只有用土方草药对付,或者强忍久拖;还有讨厌的蚊叮虫咬,难耐的孤寂愁绪,失去上级指示的彷徨犹豫,等等。情况瞬息万变,前路茫然难料。陈毅、项英等以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经受住了敌人、疫病和自然环境给予的残酷考验,显示出他们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那些考验有多残酷,看看陈毅回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的一段话就略见一斑。他说:
  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艰苦的斗争。整年整月在山里睡,外面跑。春天雨水多,全身都是泥巴,两个多月没干过。吃的是野草、杨梅、笋子和蛇。根本不是过人的生活,像野兽一样。在那三年中,我只进过两次房子……三年看见四次山外的老百姓……这样的生活容易使人感到前途渺茫。再加上敌人经常不断地封锁、“围剿”,斗争就更加艰苦。因此,在游击队内部容易发生动摇、逃跑甚至叛变的情况。……由于环境的恶劣,战争的伤亡,死人的事天天有,加上得不到补充,原有一千五六百人的游击队,最后只剩下三百多人了。
  陈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右腿负重伤,红军主力长征前夕,他在周恩来的关心下开了刀,取出了体内一些弹片。但伤口一直未能愈合,时常流脓血,痛得他呲牙咧嘴。一天,他到林子里挤伤口的脓血,痛得没劲了,又叫警卫员接着用力挤。警卫员含着眼泪挤,竟然把上次手术未净的弹片挤出来了。没想到,陈毅的腿伤奇迹般痊愈了。
  对付孤独寂寞,陈毅、项英他们常用的办法,一是组织大家开会、学习,讨论形势,商量对策,学马列著作和苏区文件,以及自编教材。二是讲故事、说笑话,《三国》《水浒》《西游记》,甚至《红楼梦》里的故事、段子人人爱听。三是条件允许时,也就地观风赏景,吟诗作赋,弹琴下棋。总之,以充实精神来战胜孤寂。四是注重理想和前途教育,引导大家于黑暗中看到光明,透过敌人表面的强大,看到他们没落的下场,克服眼前困难,迎接胜利的到来。   面对敌人的进攻、“清剿”、诱降,项英、陈毅他们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能战则战,不能战也要尽力保存自己,积蓄力量再战,绝不屈服于敌人的软、硬两手。1935年春,赣南党政军机关率领独立六团,离开仁风山区突围时,遇到敌人的强势堵截,许多战士倒在血泊中。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多次负伤仍坚持战斗,子弹打光后被敌人捕去。在狱中,他严词拒绝了敌人的劝降,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上了年纪,体质又差,而且长期带病工作。当他走到牛岭,正指挥战斗时,一颗流弹击中他的胸口。他喘着气高呼:“为革命战斗到底!”后才缓缓倒下。何叔衡、贺昌、瞿秋白等留下打游击的苏区领导人,以及游击区县委书记曾纪才等,也是为了苏维埃、为了新中国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何叔衡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同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部长、内务部长等职,其时年近花甲。1935年2月,他在从瑞金向长汀转移途中,被敌人围困在山崖上。眼看脱身无计,为不连累同志,便高呼“我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纵身跳下山崖,壮烈牺牲。
  知错即改
  陈毅、项英他们在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过程中,由于对形势判断的失误,对内部离心倾向估计不足,对群众在敌人高压下产生的复杂心理分析不够,还因为情绪急躁、方法欠当等原因,也犯过大小不一的错误。但他们以革命事业、群众利益为重,不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知错即改,从而坚持了下来,取得了胜利。
  主力红军突围后的头几个月里,项英寄希望于野战军打胜仗,重返苏区,迟迟未能改变领导方式和斗争方式,也没有很好地准备转变,因而吃了亏,部队损失很大。1935年春,项英得到党中央从长征途中发来的指示后,痛定思痛,终于认识了先前的错误,进而和陈毅等一道,提出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游击战争方针。自此转入以游击战争为中心的思考与实践中去,开创了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他们还把游击战术编成歌诀:
  团结群众,配合行动;
  支配敌人,自己主动。
  硬打强攻,战术最忌;
  优势敌人,决战要避。
  敌人正面,力量集中;
  攻打费力,又难成功。
  敌人侧翼,力量虚空;
  集中兵力,坚决猛攻。
  驻止之敌,施行袭击;
  进行之敌,采用伏击。
  动作突然,敌难防范;
  不行火战,白刃来干。
  行迹飘忽,敌难追踪;
  死板不动,挨打最痛。
  胜利要快,进攻进攻;
  保守主义,革命送终。
  为着巩固内部,防止动摇逃跑现象发生,游击队曾经对此实行过严管、狠斗、追杀的办法,结果弄得互相猜忌、人人自危。陈毅、项英认为这样“巩固内部”不行,这是自乱阵营、自挖墙脚的做法,是帮了敌人害了自己,进而改用说服教育、革命自愿、民主管理、经济公开,领导带头艰苦奋斗,以及善待逃跑后又回队的人等举措,稳住了局面,安定了军心。
  在随时改正错误,维护党的形象和群众利益、革命事业方面,项英、陈毅等领导人做出了榜样。他们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跟自身、跟同志中存在的各种不正确、不健康倾向进行斗争,严于责己、宽以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他们善于学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且及时传达给大家,使之成为共同的精神财富。诚如陈毅在当年的《赣南游击词》中所言:“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
  (责任编辑:聶红琴)
其他文献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新疆罗布泊地区寂静的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接着伴随一声巨响,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大火球垂直跃上天穹,由红变黑,黑里透红,团团火焰和烟云翻滚着,同时一根粗壮的尘柱平地拔起,片刻后在空中翻卷的烟云开始转为雪白,地面上涌起的尘柱不断蹿高,最终烟云与尘柱连成一体,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冉冉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宣告了催人奋进的“59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工程
期刊
《贞观政要》中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如今铁路建设提速,地上地下,轨道不断伸向远方。当然,修建铁路是要花钱的。花香蝶自来,钱多诱惑多,为防手握重权的人贪腐,铁路部门的反腐倡廉抓得特别紧。江苏省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确实做到这样,警示教育不断搞,警钟常在耳边鸣。这还不够,他们特地让检察机关专人派驻,专职工程预防。这
期刊
转眼四秩光阴,  萦怀千般景象,  庆我祖国又换新天地!  欢呼九州潮奔,  喜迎万邦客来,  东方巨龙昂首正崛起!  乡村云锦焕彩,  城镇繁星腾辉,  盛世家园是处竞相丽!  伟人一声号召,  各族百姓拼搏,  春华秋实笑傲风雨里!  碧落有事敢问,  寰球無险可惧,  炎黄子孙满腔浩然气!  奇迹迭出频传,  佳梦高筑速圆,  中华儿女铁肩担大义!  昏霾时而蔽日,  银汉始终横空,  神圣
期刊
1953年初,中央决定在6月召开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掌握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第一手资料,毛泽东决定从武汉至南京进行沿江考察,沿途听取相关负责人的汇报和建议,并对海军提出要求: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做出“走水路,乘军舰去”的指示  在确定这次考察的行程时,毛泽东明确指示:“走水路,坐军舰去。”“走水路”是为了考察水利,“乘军舰”是为了视察海军。经过军地多部门协调,最终决定由华东
期刊
时光如梭,岁月飞逝。人们是否还记得60年前《解放军画报》封面上那位给孩子们讲述战斗故事的英雄,他就是江苏省沛县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张立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等战士勋章获得者,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等外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寒门志坚  1930年10月,张立春出生在微山湖西岸朱阁村(今属沛县胡寨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张立春兄妹9人,可渭人丁兴旺。但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给这
期刊
1941 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夏末,为了发展地方武装,牵制日伪,使主力部队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八路军二纵第十旅从旅部抽调25 名干部、战士充实地方。同年9 月,淮泗县成立便衣队,旅部通讯连连长陈世锦被任命为队长。刚成立时,便衣队只有8 个人,8 支短枪。其任务是:一、扩大便衣队;二、抓俘虏,搜集情报;三、插进敌人心脏,打击敌人。任务虽艰巨,但他们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 相信群众,
期刊
朱镜我,原名朱德安,又名朱雪纯、朱镜吾,左翼作家,新四军军部首任宣传部长。1901年,朱镜我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朱家峰一户乡村塾师家庭,童年生活虽说艰辛,但一家人在一起,还是幸福温馨的。在他10岁那年,不幸接踵而至,父母相继去世,家境日渐困苦,19岁的大哥、7岁的小弟和已出嫁的姐姐也先后夭亡。他和大2岁的二哥朱德和相依为命,只得投靠奉化县吴江泾的外祖母家。好在外祖母对他哥俩很好,支持
期刊
肖永银,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司号长,第三十军军部交通队排长,西路军总指挥部警卫连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连长,三八五旅第十四团营长、第十三团副团长、第七六九团副团长、第十四团团长,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
期刊
1958年,周恩来60周岁。这年的7月23日晚,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家中接待了家乡江苏省淮安县县长王汝祥。他拉着王汝祥的手说:“老王,你是‘父母官’,我的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你听听,你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激流中,把船划到了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又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六十耳顺”的周恩来人生道路上又遇到了一个拐点,刚刚起步的中国社会主
期刊
人民装甲兵是从我军步兵和炮兵发展起来的。它孕育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成长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培育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抗战爆发前, 毛泽东就开始关注装甲兵的人才培养  肩负民族解放和建设发展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20 世纪20 年代初建党以来, 始终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关注着坦克装甲车辆这一新式武器的发展与应用。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