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只是亲历者才有创伤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nLoveR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人的灾后心理重建
  “他,一名部队大校,也是在2008年第一批到达汶川的部队救援人员,我们在震区相遇,我带着50多人的团队见到他,告诉他我是从广东过来专门做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的医生,他趴在我的肩头整整哭了半个小时,一名60岁的军人,就这么哭了半个小时。在灾区亲历太多,他需要一个情绪的发泄。后来他和妻子的关系很糟糕,经常吵架,这和目睹灾区的状况有关,毕竟冲击非常大。之后他也做了很多次心理干预,才慢慢修复起来。”
  “她,一个中学的女孩子,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奶奶,全家人只剩下她和弟弟。我见到她时,她只能抓住另外一个女孩子的手,一句话不说,我想去握她的手,她立刻弹开,极其惊恐。我花了很长时间,坐在她旁边,在灾区前后见了她三次,慢慢地,她愿意表达,开始讲话,最终嚎一般地哭出来,我才放心。我给她留了电话号码,让她可以随时找我,之后没多久,她短信我说想喝番茄蛋汤,我特别激动,赶紧让成都的志愿者朋友做了一大锅送来,毕竟那时物资还是很缺乏的,她喝到蛋汤,说道:生命还有希望。现在我们还有一些断断续续的联系,前几天还收到她的微信。她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她的男朋友也是经历过地震的,相对来说她的修复还算不错。”
  “我,经历过系统危机干预训练的心理学家。2008年在汶川,我待了40多天,还带了50多人的团队,要让大家安全地去还要安全地回来,压力很大。那一年,团队中真正系统受过危机干预训练的只有23个人,而我们面对的却是那么大的灾难。其实,心理学家,并不是心理强大到不为外界任何事物所动,我们自己也需要治疗。到汶川的第二天,我就几乎崩溃,看到听到那么多灾难细节,心理会被扰动,情感的代入是潜移默化的。有时看到摄像机的镜头就想砸,暴躁,经常莫名哭泣,这就是‘创伤体验’。好在我们有团队可以互相支持。50多人,每天晚上都会进行分享,这样才能感觉到支持和被人理解,救援者被救援,这是灾难后经常发生的事情。从汶川回来后,看到灾区的后续新闻都会哽咽,不敢看,有些采访也拒绝了,喜欢一个人呆着,见到人变得啰嗦絮叨,但是却不说在汶川的经历,想忽略掉它们,其实是需要一种挡控感。我可以自我修复,也会从身边的支持系统获取能量,即使这样,回来后,我也至少修复了两个多月。”
  胡慎之讲述着自己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所见所感,同时也思虑着现在云南灾区那些需要帮助的同胞。当然不止是云南鲁甸,空难,爆炸、地震,一个一个在心理上想被我们屏蔽的事件,近期却陆续爆发。说起生死,总是很沉。
  绝对不要说:“人都要面对死亡”
  BQ:近期灾难频发,很多人难过之后想到灾区援助,也有不少人想要屏蔽掉这些灾难信息,为什么有这种心态?
  H:都非常正常。当我们遇到意外,以及各种危机事件,有四种自然反应,战斗本能、逃跑本能、木僵、还有装死。那些想到冲到灾区的人就是战斗本能的体现,因为恐惧、无助,想用掌控的力量去应对这个危险,有些未知的事情令人害怕,把未知的事情就放在眼前,那种害怕就会消失,要做的就是“做就是了”,所以很多人愿意用做的方式,来应对心理的无力,恐慌和害怕。 有的人是逃避本能,比如看到这些灾难的新闻就想哭,睡不着觉,那么他们其实就是继发性创伤,呼吁电视机前的人应该适当回避过多的灾难新闻。
  BQ:看来面对重大灾难和危机,并不只是现场的人才是受伤和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
  H:危机事件直接创伤的是现场的人员,其次还有一些看到的人,听到的人,关联的人,这四个都是我们需要干预的群体。比如马航事件中,很多家属情绪崩溃,其实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每天应对这个情绪,也有心理创伤,还有整个航空领域的人,他们从事同样的事情,物伤其类的感觉会蔓延。
  BQ:很多人想把爱和关心带给受灾的群众,谁去灾区合适?
  H:从危机心理干预这一块来说,经过系统训练的人去是原则。2008年的汶川就有很多人想帮忙,但是有可能自己的创伤被激发了,去了灾区,反而添乱。
  BQ:创伤被激发,恐怕是很多觉得坚强的人不会想到的?
  H:也是一种物伤其类的感觉,就像有的人看到小狗被虐待,觉得自己也被虐待,可能源于他的童年有被忽略的感觉,所以代入感很强。某个情结被激发,某些情绪要表达,借助援助来修复自己,这样不能说不好,但是有可能引起其他方面的事故。一腔热血值得肯定,但是做的时候怎么做才是重要的,能不能做也是要问的问题。
  BQ:面对灾难,做危机干预,心理重建有哪些关键的时点,需要几个阶段?
  H:危机干预一般分四个阶段:灾难发生当时,帮助别人维护生命系统,比如提供食物被褥,人是恐慌的,如果能陪伴受灾的人,是很好的安慰。
  灾难后2-3天,情绪转向面对现实,危机带来的创伤严重就会体现。比如亲人离世,要告诉他可能面对的心理反应,接下来可能失眠,吃不下饭,暴躁,敏感等,两个多月后症状会慢慢减弱,那么当他出现这些症状时就不会那么害怕了,他知道这是创伤后遗症。
  灾难后一周,有些人会出现急性创伤障碍,一星期不吃不喝,面对亲人去世没有哀伤,必须把这些人筛选出来,单独辅导。关键是让亲历者把故事讲出来,有的人脑中只剩下碎片,比如只记得房子在摇晃,其他不记得了,以后再牢固的房子他都不敢进去,把碎片化的画面整合成完整的故事,并为接受这个故事做准备,让时间、内容、碎片联系起来,再接受,可能会很痛苦,但却很必要。
  灾难后一个月。对于一些有严重创伤的人员(亲人意外去世,本人因为灾难造成伤残,经历了极大的恐惧后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是需要长期的心理帮助的。关键仍然是接受和表达,发现过程中积极的因素,知道天灾后,要更加珍惜生命,还要告诉他身体会慢慢修复,心理上的伤口通过比较好的处理,也会逐渐修复。
  BQ:四步都做到应该很难,那么一个理想的完整的治疗需要持续多久?
  H:的确很难,第二、三步可以完成,但是第4步未必能完成,毕竟受灾人群太多。而第四阶段的心理干预时间可能相当漫长。我们有的汶川的受助人,现在还在治疗中。当然,即使只能完成两步,比完全没有干预是要好很多的。
  BQ:有没有一些方法进行自我疏导?
  H:恢复整体社交系统,同伴之间的支持很重要,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你可以啰嗦,不断讲故事,多讲一次可能就能修复一次,如果两个月以后还是没有办法消除的话,就需要专业辅导。
  BQ:专业辅导的核心是什么?
  H:尽情表达情绪,对接下来的情绪反应有预知。要让他们对自己好一些,尽量建立小团队,你会发现有些人快速地建立家庭,这就是一种社会支持,相互取暖比一个人接受恐惧要好很多。抑郁在悲伤中,不哭不表达,反而很可怕。
  BQ:你们会告诉他们接受现实,别太难过,人都要面对死亡吗?
  H:这种话绝对不可以说,那样说的人,是避免自己陷入其中,其实是最糟糕的方式。我会说,你现在非常非常难过,想哭就哭出来,我会陪着你,我懂得你。我想起电影《唐山大地震》,女主角怀孕后,坚决不肯打胎,她对自己的男朋友说:你不会懂,我是唐山人,我是从死人堆里活过来的。她经历过被母亲放弃的残忍,所以她不能放弃肚子里的孩子,因为那象征着她自己,她不会让自己的生命再一次被抛弃。
  BQ:你很少说爱、淡然等等心灵鸡汤的话?
  H:鸡汤有时喝多了会拉肚子。不过相互关心,不想物伤其类是本能,存在感是要在群居中寻找的。
  BQ:每一次灾难,都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同时也正视死亡,你怎么看?
  H:死亡是过程,回头看生活,要珍惜自己和身边的人,尽量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如何去面对,怎么面对,是对每一个生命的考题。
其他文献
宋正清,延庆辉煌假日酒店的副总经理。她的工作就在这里,在一个每逢节假日全北京人愿意开几小时车来放松自己的地方。宋正清热爱这个地方,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绵延的山体、国家4A景区野鸭湖、生态农庄和红酒庄园,更是因为这里有醉人的清新空气。在她看来,一家酒店,不一定要很梦幻,不一定要多特别,但一定得是个天然大氧吧。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宋正清  Q:促使你想去旅行的动力是什么?工作生活的繁忙
期刊
记者手记  采访前,翻阅陈学冬的资料,他的经历不多。在《小时代》之前,只有两个显著信息,一个是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剧,另一个是曾在韩国做过练习生。  两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容貌俊俏的大男孩,走在路上,或许让女孩子驻足多看几眼。但两年后,他已成了众人瞩目,拥有1000多万微博粉丝的人气明星。  而这一切,都因《小时代》而起。陈学冬在《小时代》里扮演偶像作者周崇光,据说这是郭敬明在写小说时着力最多的一
期刊
“很多人见过伏在球桌上的我,一定没有见过伏在书桌上的我。”潘晓婷笑着对记者说。没错,九球天后潘晓婷不是说着玩儿,她动了真格的,她的新书《停在最好的时光里》已经面市了。  “让自己面对被自己忽略的自己,让青春面对被青春遮住的青春,让自己看见在近处的远方和在远方的近处,让大家知道更多不为人知的我,知道更多不为人知的生活和可能。”有点绕,但她一定琢磨了挺久,晓婷说,这是她写这本书的目的。  她也笑言,自
期刊
我把我在杂志上看到的一张照片翻拍下来,发给远在国外的张先生。张先生收到之后不做声,我说,你谈谈感受。张先生说,“我不喜欢这风格”,后面还补充了一句,类似于“迷幻”之类的评价。张先生当然以为,这张照片里的人就是我。  哈哈哈,照片里的那位姑娘叫侣淼滨,是Esee的一位模特,目测也就二十岁出头!之前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叫做《双生花》,又名《薇诺妮卡的双重生活》,讲的是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子,一个生活在
期刊
相比于写实主义,王亚彬更喜欢意象性强、意识流感觉的文字。“我读文字的时候比较喜欢想象,脑海中会有画面和色彩,有时候甚至觉得像在跳舞,也会想如果换作舞蹈的形式,这样去表达文字的描述。”这可能跟她学古典舞出身有关。以前跳《扇舞丹青》,一个动作,只要蜻蜓点一下水,就能让人感觉到涟漪,充满想像力和韵味。  孙甘露的《忆秦娥》,格非的《人面桃花》,都是王亚彬喜欢的,但要说最中意的中国作家,还要数毕飞宇。王亚
期刊
海清去加拿大的时候,住的是加拿大班夫费尔蒙温泉城堡酒店(Fairmont Banff Springs),那个酒店坐落在落基山脉的班夫镇当中,坐落在森林里面,酒店特别像是一个神秘的城堡,而海清是在那个城堡里面搜寻宝贝的孩子。海清恋家,轻易不愿意离开家人的陪伴,而兹一离开家,她就要住进看得见风景的房子,换一个空间,那是为了窗外的风景。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海清  Q:你最注重酒店的什么
期刊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Jeff Fuchs  Q: 酒店和家对于你来说有何不同?  A:我这么多年一直生活“在路上”,经常对家里和酒店有种轻微的模糊感。基本上,我认为酒店应该是可以把人照顾的很好,同时也允许我离开以及备受启发。家是一个人的根基,未必会离开但是有一种亲密的依靠和纵容感。  Q: 你对酒店有什么样的要求吗?  A:我认为酒店服务应该是谨慎并非常专业的。小细节是需要被重视的,但
期刊
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的发生,让国人的视线从苏州昆山粉尘爆炸所造成的巨大伤亡事故中转移开去。  从2014年7月17日开始,人们看到了马航MH17空难、复兴航空GE222空难、阿尔及利亚AH5017空难、高雄燃气爆炸、印度山体滑坡、苏州昆山粉尘爆炸、云南鲁甸县地震,又有西非死亡率极高的埃博拉病毒可能失控,灾难来的就是这么快,快得足以让人失去刚刚经历过的刺激和悲痛。灾难又是来得如此之多,多得让人们已
期刊
这个周末逝去的生命,本来与每位生者一样,沐浴着阳光、憧憬着未来、打拼着人生、享受着生活,可是,他们却被无辜地卷入天灾人祸,带着不甘与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此情此景令人何其哀痛!  相比日本、智利等地震多发国家,发生在云南鲁甸的6.5级地震,造成的严重伤亡让各方瞩目。有评论指,鲁甸县近年发生多次地震,但相关部门对危房排查不作为,所以今次地震级别不高,却造成2000多人死伤,逾百万人受灾。  脆弱的保障,
期刊
越法混血设计师Barbara Bui善于从异国文化及音乐、艺术中汲取灵感,专注于演绎着其特有的优雅而不羁的摇滚精神。今季,法国奢侈品牌Barbara Bui全力以赴开展了一个名为“一天即一生”的慈善计划。而源于她与亚洲的不解之缘,作为启动“一天即一生”首次跨界合作的艺术家,正是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黄致阳。这位曾与全球十几位高定设计师联手出现在巴黎时装周上,一度被巴黎时尚圈连同艺术界众星捧月的艺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