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备课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k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理念,仅仅靠话语的传递是不够的,还需要具体的、生动的实际案例来说明. 有道是“一个好案例胜过一打套话”. 下面,我试以苏教版第二册“统计”一课为例,谈谈我对备课改革的一些想法.
  预 设
  为促进学生“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的生成,我想将例题“数一数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各有多少个”以动态形式呈现,即吃正方形、三角形饼干(掉下一个饼干吃去,再掉下一个饼干吃去……).
  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这三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多少呢?估计学生一下子想不到用记录的整理方法.
  (1)产生“有没有其他统计方法”的需要(目标之一). 让学生说说这三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多少. 估计学生会采用数一数的方法,但播放是动态的,很可能答案不唯一. 思考:怎样才能统计准确?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2)用各自的方法去统计(目标之二). 在学生想到用记录的整理方法后,要学生凭借各自的生活经验去统计.
  (3)更新、完善统计方法(目标之三).
  课堂状况回顾
  我教学的目标是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因而,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学生生成这一记录整理方法的状态. 当孩子们还没有生成时,我没有催赶,而是设置情境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 课后回想,播放“猴子吃饼干”的情境共有四次:① 出示问题时;② 当学生用数一数方法在“三种形状的饼干究竟各多少”上争执不休时,又一次播放了“猴子吃饼干”情境,让孩子们逐渐体会到在动态情况下数一数的方法不够好,产生“有没有别的整理方法”的急切需求;③ 孩子们找到了记录整理的方法后,播放第三遍,让孩子们用各自的记录方法去整理. 课堂上学生的记录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④ 在学生比较、体会、吸纳并选择了一种较好的记录方法后,播放第四次,让孩子们再用简单符号统计. 我认为这四次播放都是必要的,每一次都使孩子们的认识前进一步,有了这四次,才会使孩子们自己生成“符号记录”这一收集整理的方法.
  分 析
  从习惯的数一数方法到符号记录的整理方法,对于缺乏相关经验的孩子们来说,这中间有一个跃进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反映了课程具有历程性、过程性. 课程生成需要历程,需要过程(假如“猴子吃饼干”的情境仅仅播放一次,那么显然不可能使孩子们自己生成新经验),因而设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获得生成新经验的必要基础经验. 过程性目标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孩子们的生成进程,按着学生生成进程的变化而变化. 上例中教师做得很成功,虽然播放“猴子吃饼干”的情境一共有四次,但这四次并没有给人重复、多余的感觉,相反,它们恰恰是在学生经验变化、生成新经验的路上所需要的一个个过程、一个个情境.
  策 略
  课程作为过程,需要进程、运动和变化,而不是作为客观的目标或学习内容摆在学习者的面前,由学生自己去“内化”. 课程需要已有经验与新信息的不断作用才可能逐渐生成,而不是速成的. 因此,预设时要考虑怎样让学生走在过程中,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并设定过程性目标,当然这种过程性目标是暂时的、变化的,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经验交流中随时变化和修正,过程性目标的设定、调整、删除、增加都是为了课程的进行.
  以下是我的几点想法.
  1. 教学设计之定位:从“教案”走向“学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 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改变以往为“教”而“写” (教案)的潜在意识,将主要精力用于服务于主体学习的“学案”预设,在设计中“突显”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性环节:① 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本堂课学生要学习什么,学会后将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 ② 知识链接. 分析学习这节课知识需要哪些知识基础,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还需补充些什么. ③ 活动设计. 针对各知识点可准备或设计哪些相对应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探索、交流、体验的情境. ④质疑问难. 对于新知识,各类学生可能有哪些疑问,可怎样释疑,老师还应补充哪些问题. ⑤ 应用衍射. 生活中有哪些与新知对应的实际情景,课堂中可做哪些事情对学生进行渗透或暗示.
  2. 教学设计之着力点:从“框架设定”到“构建策略库”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教师教学的好坏,并非看他对既定的教案执行如何,而要看他能否根据具体情境快速调用与学生学习相匹配的教育策略灵活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要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这节课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进行什么环节,这一环节应如何过渡”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型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 包括:①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什么情境下适宜采用自学?什么情境下适宜采用小组学习?什么情境下适宜采用集体讲解?② 同一个问题,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太容易时,该怎样调整?如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太难时,又该怎样调整?③ 某问题是请一名学生回答,还是请几名同学回答?学生答对了怎么回应?答错了,可能是什么原因?怎样纠正?学生还没想好又怎么处理?④ 对于“特殊学生”采用什么方法能获得较准确的反馈信息?观察表情?个别提问?课堂作业?抑或上黑板板演?当然除了针对每一课中具体问题的应对措施外,策略库里还应包括每节课都得考虑的公共策略.
  3. 教学设计之价值指向:从“服务一课”到“服务终生”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总是非常明确地指向某一节课或某几节课. 因此,不少教师课上完后,常常教案一丢,如释重负,似乎课上完了,一切都结束了. 其实,新课程理念下的“写教案”,其功能不仅指向它所对应的某一节课或某几节课,更应指向今后所有的教学活动. 说明确些,就是我们写教案的过程实质上是以每节课的知识为载体,一次又一次地指向提高教师教学艺术的、对知识经验总结积累的过程. 因此,在课上完后,我们应对预定教案进行反思补充,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提升. “预案十反思”的二次备课形式应成为我们进行“终生备课”的重要模式.
其他文献
有理数加法运算对学好初一数学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各个版本的教材,大都采用这种方式和进程安排:先通过大量生活情境引入正负数的概念,然后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本文对学生在<材料力学>应力状态这一章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专题讨论与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摘 要】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  【关键词】数学 合作学习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2.144  组建学习小组
正1.课例背景时常听数学课,有种"赶"的感觉,一道题目刚出示,便催着学生说思路,有时学生连题目都没看清,就提问怎样解答,老师总想在有限的一节课里多讲一些题,更想让学生多练
【摘 要】梦想应当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能给人以力量,让人在瞬息万变的复杂局势中看到前进的方向。梦想不是飘渺悬浮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她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我们追寻探索之时,在暗中偷偷地向我们微笑;她有时就存在于我们的掌心间,心怀一分热爱,双手合拢就能感受得到;她有时就是简单朴实的生活,脚踏实地,坚守就能实现。我的梦想是什么?当然是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管理好我的班级!  【关键词】梦想
本文基于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探讨了二次曲线的以下几个存在条件:以一点为中心,且通过平面上另外三点能确定一条二次曲线;通过平面上三个点且以一条直线为渐近线,能确定一条二次曲
【摘 要】在中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产生直接影响,也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高低。而面对中职生学习态度普遍较差等问题,其班主任应重视、加强情感艺术的应用研究,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掌控,培养起养成良好学习态度与习惯。  【关键词】中职 班主任 情感运用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
在学完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专题课,让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四个问题:  (1)过平面上的n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过平面上的n个点,最多可以画几条直线?  (3)平面上n条直线,最多可有几个交点?  (4)由公共端点的n条射线可以组成几个小于平角的角?  (四个问题中,n≥2,n为整数)  结果答案都是n(n-1)[]2,这时大家都感
由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研究项目(CGSS2005)的调查数据提取社会支持网络的强关系支持因子、弱关系支持因子和工具性支持因子,对三个因子做性别比较,并把其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摘 要】作为中学整体工作中所包含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后勤管理工作是决定着中学学校其他部门是否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基石。然而,现在大部分的中学对于后勤管理工作的基础建设和关注程度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  【关键词】中学后勤 后勤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151  在現代中学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