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两全”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两全”的实现,但长期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体育与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够,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不系统等问题,困扰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质量的提升,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应更加突出全面而精准的育人,同时更加强调系统而及时的行动。
关键词
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改革方向;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何去何从,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以体育人”的重要功能。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过程中,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应认真把握《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优化体育课程建设,改进体育教育实践,努力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达到综合育人目标,需要重新认识具有生命教育价值、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的最阳光的体育课程;需要依靠“体教融合”等政策引领,在体育与教育机构的通力合作下,更精准强化学校体育;需要用一体化的思路与推进方案尽快消除学校体育中的顽瘴痼疾;需要扬长避短、优化发展,树立我国学校体育在新时代应有的新形象、新地位。在新时代,学校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推陈出新的诸多挑战,面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思路、新方法,要凝心聚力,多维发力,优化学校体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担当使命,发挥重要作用。
一、学校体育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两全”的实现
“两全”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尤其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我国长期强调的教育目标。
(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始终强化“两全”
从追求公平的教育,到追求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再到追求公平有质量且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2001年美国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提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好的教育。2008年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宣言》中提出教育要使所有的澳大利亚青少年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和富有创造力的公民。2013年英国在《英国国家课程》中提出全纳性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挑战性目标,对每个学生抱有高期望,帮助每一个学生克服其学习方面潜在的障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在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办教育强国和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这就为新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方向,即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体育在“两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两全”起着关键性作用,不可或缺。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中,体育始终居于重要地位。1978年党的教育方针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身体好、学习好、品德好的“三好”教育;1987年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1999年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在哪个年代,体育都在实现全面育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全”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保障,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从“两全”的视角剖析并破解学校体育的关键问题,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二、学校体育的关键问题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还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核心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度不够,不利于全面发挥“以体育人”功效
对于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谈论更多的是“体教融合”问题,但实际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二是教育与体育的融合发展。尽管二者都是融合问题,但前者聚焦在如何强化专业运动员的人文素养问题,培养运动员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体育人;后者聚焦在如何提升普通学生的体育素养问题,落脚点是培养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的文化人。而体教融合的突出问题何在?产生根源有哪些?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教结合”,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实施人才培养,是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前,运动员在学校里读书只是挂名的,时间基本都用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全面教育。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提出了“体教融合”,即将体育融入教育系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应在“五育”并重的基础上,追求学生特长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其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教育熏陶和特长培养,达到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优秀运动员的目标。 在学校教育中,高考压力冲击着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时间,也影响其健康成长,大部分高中学生的睡眠时间都难以得到保障,用于运动的时间更是寥寥无几。初中阶段中考体育出现异化,功利性的“为中考而体育”,形成了机械的、畸形的体育教学,中考体育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导致了体育的“高分低能”。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综述》显示学生体质持续下降,[2]就此问题,很多学校所采取的措施是体质测试有哪些指标,体育课就练什么内容,学生的体能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教学一度提升,但是却很难让学生爱上体育、形成运动习惯,相反可能还会使学生反感体育、厌恶体育。教育的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个体差异在教育中不可忽视,因此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应拔苗助长、强人所难。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最快乐的记忆,一定是来自力所能及的、充满智慧的任务,是学生真的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运动的快乐、和同伴合作的快樂、比赛的快乐。
(二)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体育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科整合不足上。有学者曾提出全科教育概念,教育部也提出了学科整合要求,这些都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学科课程如何整合?这既是新问题,也是未来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体育教学的视角来看,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运动时,学生需要客观认识人体结构、功能及局限性,理解人体进行合理的关节运动的原理,这是生物学中的人体知识;运动时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力,掌握合适的运动方向、准确的用力大小,用于对抗自身的重力或外力(来自对手或器械),这是物理学知识;人体运动时的能量运输、气体代谢、物质代谢,运动前后营养物质的摄取,这是化学知识;运动时,穿着五颜六色、鲜艳漂亮的运动服饰,这是美学知识;运动后,要整理和清洁场地、器材,这是劳动素养的培育;学生为了取得团队运动的胜利,相互配合,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这是思想品德的培养;运动无国界,通过观看和学习国际比赛,可以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对世界文化的了解,这是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
学生在运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不是孤立的某一个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需形成合力,学生才能够活学活用,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育教学多年来和外在因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考评目标牵引力导向不精准,学科之间缺乏知识融合,导致体育教学一直处于被动学习、低级重复的状态,[3]究其根源,是因为缺乏体育学科发展的自身逻辑关系。
(三)学校体育课程不系统问题得不到解决,难以真正促进“两全”
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聚焦在体育课程的一体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突出表现在“学什么”缺乏衔接性与结构性,“怎么学”缺乏指导性与自主性,“学成什么样”缺乏规定性与驱动性。
首先,“学什么”主要是指学习内容。以往学习的内容存在不衔接、未呈现结构性的问题。其中,不衔接问题突出表现为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等,主要是哪个学段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缺乏合理设置;结构性缺乏问题主要是指体育学习内容不系统,仅仅注重单一学习某项技术,而忽略完整地学习某项运动并培养运动技能,最终导致体育核心素养缺乏。[4]
其次,“怎么学”主要是指学习方式。以往学习的方式缺乏指导性和自主性。其中,指导性不突出表现为教师教学单纯走流程,缺乏明确的学法指导,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全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性不突出主要是多数教学活动的安排大统一、一刀切,尤其是在各种练习环节,常常把全班学生当成一个学生来教,未能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适当让学生有自主性的锻炼,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还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最后,“学成什么样”主要是指学习评价。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规定性和驱动性,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学成什么样缺乏统一标准,学成了什么样缺乏评价,没有标准就难以衡量学业质量,没有评价就难以检验和激励促进发展的动力。大家通常有这样一个判断:很多学生学了12年,乃至14年的体育,却未能学会一项运动技能。实际上这样的判断是模糊的,既缺乏标准又缺乏客观、科学、具体的评价结果。
三、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要
明确方向把握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提出的要求越来越明确,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如何把握良机应对挑战,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体育发展,需要牢牢地把握改革方向、明确发展策略。
(一)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更加突出全面而精准的育人
无论是教育的改革,还是学校体育的改革,都共同指向更好地实现全面育人的改革。因此,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依然是以育人为主线,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始于育人又终于育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要既体现出全面性,又体现出精准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促进其全面发展,育体、育智、育心,实现综合育人,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四位一体的目标要求—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体育要培养的是幸福快乐的人、体魄强健的人、人格健全的人、意志坚强的人。所谓精准性,就是在人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补短板,学生有差异是绝对的,没有差异是相对的,因此,要尊重差异,关注差异,采取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有针对性且有效的学校体育活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更加强调系统而及时的行动
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并不等于一定能促进其发展,还要更加强调学校体育发展的系统性和及时性。所谓系统性,一是课内外的活动要优化,诸如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竞赛等;二是课内外活动要联合,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关联、相互促进的,就学、练、赛而言,课内强调学与练的同时,不能忽略赛,课外强调练与赛的同时,不能忽略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谓及时性,是指要有行动力、执行力,若想促进发展却不及时行动,改革方向再明确都难以达到预定目标。及时性既是一种观念的把握,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对于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改革所持的态度至关重要,是迅速学习跟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作好准备迎接改革的挑战,还是消极怠慢,守旧传统思想束缚不前,这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观念得到了转变,还要看能力高低,能否迎来更大的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环境强劲的保障力、体育教师教育教学促进质量提升的驾驭力等,都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最终影响“以体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综述. [EB/OL].(2014-07-20)[2020-12-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s7861/s8218/s8219/201407/t20140728_172387.html.
[3]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2):5-10.
[4]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12):51-58.
责任编辑︱何 蕊
“两全”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两全”的实现,但长期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体育与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够,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不系统等问题,困扰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质量的提升,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应更加突出全面而精准的育人,同时更加强调系统而及时的行动。
关键词
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改革方向;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何去何从,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以体育人”的重要功能。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过程中,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应认真把握《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优化体育课程建设,改进体育教育实践,努力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达到综合育人目标,需要重新认识具有生命教育价值、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的最阳光的体育课程;需要依靠“体教融合”等政策引领,在体育与教育机构的通力合作下,更精准强化学校体育;需要用一体化的思路与推进方案尽快消除学校体育中的顽瘴痼疾;需要扬长避短、优化发展,树立我国学校体育在新时代应有的新形象、新地位。在新时代,学校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推陈出新的诸多挑战,面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思路、新方法,要凝心聚力,多维发力,优化学校体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担当使命,发挥重要作用。
一、学校体育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两全”的实现
“两全”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尤其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我国长期强调的教育目标。
(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始终强化“两全”
从追求公平的教育,到追求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再到追求公平有质量且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2001年美国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提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好的教育。2008年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宣言》中提出教育要使所有的澳大利亚青少年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和富有创造力的公民。2013年英国在《英国国家课程》中提出全纳性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挑战性目标,对每个学生抱有高期望,帮助每一个学生克服其学习方面潜在的障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在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办教育强国和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这就为新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方向,即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体育在“两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两全”起着关键性作用,不可或缺。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中,体育始终居于重要地位。1978年党的教育方针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身体好、学习好、品德好的“三好”教育;1987年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1999年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在哪个年代,体育都在实现全面育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全”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保障,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从“两全”的视角剖析并破解学校体育的关键问题,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二、学校体育的关键问题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还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核心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度不够,不利于全面发挥“以体育人”功效
对于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谈论更多的是“体教融合”问题,但实际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二是教育与体育的融合发展。尽管二者都是融合问题,但前者聚焦在如何强化专业运动员的人文素养问题,培养运动员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体育人;后者聚焦在如何提升普通学生的体育素养问题,落脚点是培养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的文化人。而体教融合的突出问题何在?产生根源有哪些?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教结合”,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实施人才培养,是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前,运动员在学校里读书只是挂名的,时间基本都用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全面教育。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提出了“体教融合”,即将体育融入教育系统,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应在“五育”并重的基础上,追求学生特长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其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教育熏陶和特长培养,达到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优秀运动员的目标。 在学校教育中,高考压力冲击着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时间,也影响其健康成长,大部分高中学生的睡眠时间都难以得到保障,用于运动的时间更是寥寥无几。初中阶段中考体育出现异化,功利性的“为中考而体育”,形成了机械的、畸形的体育教学,中考体育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导致了体育的“高分低能”。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综述》显示学生体质持续下降,[2]就此问题,很多学校所采取的措施是体质测试有哪些指标,体育课就练什么内容,学生的体能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教学一度提升,但是却很难让学生爱上体育、形成运动习惯,相反可能还会使学生反感体育、厌恶体育。教育的起点不同,终点也不同,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个体差异在教育中不可忽视,因此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应拔苗助长、强人所难。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最快乐的记忆,一定是来自力所能及的、充满智慧的任务,是学生真的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运动的快乐、和同伴合作的快樂、比赛的快乐。
(二)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体育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科整合不足上。有学者曾提出全科教育概念,教育部也提出了学科整合要求,这些都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学科课程如何整合?这既是新问题,也是未来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体育教学的视角来看,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运动时,学生需要客观认识人体结构、功能及局限性,理解人体进行合理的关节运动的原理,这是生物学中的人体知识;运动时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力,掌握合适的运动方向、准确的用力大小,用于对抗自身的重力或外力(来自对手或器械),这是物理学知识;人体运动时的能量运输、气体代谢、物质代谢,运动前后营养物质的摄取,这是化学知识;运动时,穿着五颜六色、鲜艳漂亮的运动服饰,这是美学知识;运动后,要整理和清洁场地、器材,这是劳动素养的培育;学生为了取得团队运动的胜利,相互配合,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这是思想品德的培养;运动无国界,通过观看和学习国际比赛,可以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对世界文化的了解,这是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
学生在运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不是孤立的某一个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需形成合力,学生才能够活学活用,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育教学多年来和外在因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考评目标牵引力导向不精准,学科之间缺乏知识融合,导致体育教学一直处于被动学习、低级重复的状态,[3]究其根源,是因为缺乏体育学科发展的自身逻辑关系。
(三)学校体育课程不系统问题得不到解决,难以真正促进“两全”
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聚焦在体育课程的一体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突出表现在“学什么”缺乏衔接性与结构性,“怎么学”缺乏指导性与自主性,“学成什么样”缺乏规定性与驱动性。
首先,“学什么”主要是指学习内容。以往学习的内容存在不衔接、未呈现结构性的问题。其中,不衔接问题突出表现为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等,主要是哪个学段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缺乏合理设置;结构性缺乏问题主要是指体育学习内容不系统,仅仅注重单一学习某项技术,而忽略完整地学习某项运动并培养运动技能,最终导致体育核心素养缺乏。[4]
其次,“怎么学”主要是指学习方式。以往学习的方式缺乏指导性和自主性。其中,指导性不突出表现为教师教学单纯走流程,缺乏明确的学法指导,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全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性不突出主要是多数教学活动的安排大统一、一刀切,尤其是在各种练习环节,常常把全班学生当成一个学生来教,未能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适当让学生有自主性的锻炼,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还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最后,“学成什么样”主要是指学习评价。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规定性和驱动性,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学成什么样缺乏统一标准,学成了什么样缺乏评价,没有标准就难以衡量学业质量,没有评价就难以检验和激励促进发展的动力。大家通常有这样一个判断:很多学生学了12年,乃至14年的体育,却未能学会一项运动技能。实际上这样的判断是模糊的,既缺乏标准又缺乏客观、科学、具体的评价结果。
三、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要
明确方向把握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提出的要求越来越明确,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如何把握良机应对挑战,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体育发展,需要牢牢地把握改革方向、明确发展策略。
(一)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更加突出全面而精准的育人
无论是教育的改革,还是学校体育的改革,都共同指向更好地实现全面育人的改革。因此,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依然是以育人为主线,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始于育人又终于育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要既体现出全面性,又体现出精准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促进其全面发展,育体、育智、育心,实现综合育人,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四位一体的目标要求—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体育要培养的是幸福快乐的人、体魄强健的人、人格健全的人、意志坚强的人。所谓精准性,就是在人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补短板,学生有差异是绝对的,没有差异是相对的,因此,要尊重差异,关注差异,采取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有针对性且有效的学校体育活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更加强调系统而及时的行动
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并不等于一定能促进其发展,还要更加强调学校体育发展的系统性和及时性。所谓系统性,一是课内外的活动要优化,诸如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竞赛等;二是课内外活动要联合,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关联、相互促进的,就学、练、赛而言,课内强调学与练的同时,不能忽略赛,课外强调练与赛的同时,不能忽略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谓及时性,是指要有行动力、执行力,若想促进发展却不及时行动,改革方向再明确都难以达到预定目标。及时性既是一种观念的把握,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对于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改革所持的态度至关重要,是迅速学习跟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作好准备迎接改革的挑战,还是消极怠慢,守旧传统思想束缚不前,这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观念得到了转变,还要看能力高低,能否迎来更大的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环境强劲的保障力、体育教师教育教学促进质量提升的驾驭力等,都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最终影响“以体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综述. [EB/OL].(2014-07-20)[2020-12-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s7861/s8218/s8219/201407/t20140728_172387.html.
[3]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2):5-10.
[4]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12):51-58.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