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职业心态的思考与健全对策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由此可见,教师积极教育行为的重要性。积极的教育行为必须有积极的职业心态作保障,关注教师的教育行为,首先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
  
  困惑与抗争:当前教师职业心态的真实写照
  
  1.在职业地位与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方面的困惑与抗争
  随着时代发展,整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使其较一般行业具有更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远远谈不上令人所向往。教师一方面要维持“形象”,安贫乐教、无私奉献,同时又面临着经济社会的冲击,由于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偏低、专业性不强等客观原因,教师在社会压力中缺少职业选择的自信和自豪感。长此以往,必然在社会要求与个人需求中产生强烈的困惑感并不断地进行抗争。
  
  2.在职业角色与个人期待方面的困惑与抗争
  教师这个职业是人类生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担当多种角色。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而言,如教师要担当学生的“家长代理人”“学生的楷模”“知识的传授者”“严格的管理者”“心理调节者”“朋友和知己者”,因而教师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角色。当这些角色与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教师就会感到心理压力。
  
  3.在职业评价与个人发展方面的困惑与抗争
  学校教育本身对教师发展具有迟滞性影响。学生的纪律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成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使教师疲于应付,放弃创造性尝试,失去发展创造的机会,导致教师陷入对职业评价的不断抗争与个人发展的困惑之中。
  
  社会专业化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矛盾:教师职业心态失衡的深层思考
  
  为了提高教师职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多年来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运动。专业化理念要求师资管理政策和教师从业人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认为改善或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但是教师的职业是一个整体的终生发展的过程,不仅包括新教师“预期职业社会化”,也包括任教之后“继续职业社会化”和“教师教育终身化”。但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于新教师的职业社会化比较关注,而对中老年教师的在职进修、专业成长和职业生涯长远发展,还没有形成终生教育的进修制度。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在职教师不但要掌握基本的职业社会化服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新的职业技能和教育品质,为受教育者不断提供适应社会生活的新的服务知识和技能。这种高度专业化的进程与教师生活的鲜明对比,造就了教师心态的失衡。
  
  1.主观上的高期望与客观上的低定位
  一说到教师,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许多溢美之词:“文化的传承者,道德的表率”“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不管是言者出于敬仰或同情,后者却信以为然。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及学生充满过高期望,但现实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地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高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使人徒增烦恼。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又很高,特别是现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政策,并多次强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旦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有人便认为都是教师教育不好造成的。教师内心就会产生较严重的屈辱感和失落感,职业心态必然走向失衡。
  
  2.职业角色的多重性与职业成就的迟滞性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们心目中,教师就像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教师一般被认为应具有学生个性的塑造者、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的示范者、心理卫生工作者等特点,许多教师也都认为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因而,相对于从事其他事业的人,教师的成就意识更为强烈。他们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出类拔萃,将来能事业有成,自己的工作能受到家长、社会的赞许;他们希望自己教学论文能比较多的在报刊上发表,自己能被授予理想的技术职称,更希望成为名师,可是教育工作的长期性也就决定了教师成就的迟滞性,让老师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成了导致教师心态失衡的原因。
  
  3.经济收入的平民化与社会要求的完美化
  教师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生活并不富裕,仍有一定的经济压力,而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不高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提升。当走出“校园圈”,“无钱无势”的教师在社会上“求人难”“办事难”。形成心理落差。但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却在不断升高,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专门培养人才的职业——教师,也就成了全社会关注的对象,人们开始对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前面职业角色的多重性中就不难发现,其实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可教师终究是一个普通人,当经济收入与社会要求严重失衡的时候,心态的失衡也是迟早发生的事情。
  
  内外兼治:教师职业心态健全的保证
  
  面对深处社会变革漩涡中广大教师职业心态的转变,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对策也应有新的转变。一方面,必须继续发扬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重视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必须确立起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并紧跟社会变革的需要,逐步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师队伍管理的新对策,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共进。
  
  1.给予教师恰当的角色期待和社会期望
  教师角色只是教师个体多种身份之一,不能等同于教师个体的全部。目前在审视教师时,习惯于用教师角色代替教师个体,从而遮蔽教师个体本真的生活,把对角色的期望沿用于对个体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把想通过教育培养起来的所有优秀品质都强加在教师身上,视教师为完人,使为人师者不得不带上面具工作和生活,在角色冲突中挣扎,由此导致压力和厌倦。因此合理区分和评价教师个体的多种身份,尊重教师的其他角色和真实自我,接纳教师作为人的不完美性,使为人师者脱下面具,真实 体验职业生活,在从不完善趋向完善的积极发展过程中感受职业的快乐和成就,能较好的帮助教师健全心态。
  
  2.提高教师待遇,减少教师心理的不平衡感
  近几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逐渐与教师较低的经济地位形成反差,从事着人类“最崇高职业”的教师在生活中却并不富足,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很多教师一走下神圣的讲坛便滋生出自卑,难以对职业产生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法激发教师追求职业发展与成就的内在动机与热情。提高教师的待遇就是使教师的劳动付出与回报平衡,减少由此产生的压力与不平衡感,摆脱物质困扰,更安心地投入到职业活动中,追求职业发展与自我超越。
  
  3.努力在学校内部创设和谐、轻松、快乐的人际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是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优化学校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在教师中提倡中国知识分子知书达礼、互尊互谦的传统美德,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教师之间,无论是同级、同学科,还是不同级、不同学科,提倡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宽容与合作,工作中打好团体赛、接力赛,多补台,不拆台。教育学生尊重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让教师称心,学生欢心,家长放心。
  
  4.合理制定各种教育政策法规。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各种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其目的都在于推动教育发展,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但事实上有些政策与改革对教师群体而言存在着重义务轻权利,重“抑恶”轻“扬善”的倾向,将教师放在对立面,甚至牺牲教师的利益。限制太多,激励太少;提的要求太多,创设的有利条件太少,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使教师更多地是以工具角色被动适应,而不是主动谋得发展。有些教师甚至心灰意冷。因此有效健全教师职业心态就需要各种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教育改革。考虑到教师群体的需求和利益,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为教师的主动工作与发展提供条件和支持。
  
  5.构建人性化管理氛围,尊重教师自身发展权利
  就学校组织而言,一是要充分尊重并满足教师的各种合理需要,强化学校管理的“人性化”色彩。学校不仅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更应关注教师的高层次需要的发展与满足,通过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供更多的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给予更宽容、自由的职业空间,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创设良好条件,促成教师职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尊重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利。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确信他们能够参与学校管理时,其职业心态会更加积极。三是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探讨,深入研究本校教师职业心态,提出有针对性健全策略;四是构建维护教师身心健康的网络系统。
  教师的职业心态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保证,它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具备健全的心态。了解教师的职业心态,对领导来说,可以按规律办事,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做到事半功倍;对教师来说,可以根据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心态,进行自我分析,鞭策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其他文献
钱钟书被学人誉为“文化昆仑”。钱基博是这位“文化昆仑”的父亲,一个认真、勤勉、方正,且在文学上多有建树的老一代学问家、教授。读傅宏星编著的《钱基博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不仅为老先生渊博的学问所折服,也为他有趣的趣事所击节感佩——他一丝一毫不马虎,不徇情。考试60分及格,可就是差那0.1分,也不高抬贵手放学生一码。  刘衍文说:他给学生评分,常常是59.9分,不及格!学生与之
期刊
自上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来,高校贫困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扩招,高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各高校一直十分重视,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力争做到不使一名贫困生因经济问题失学。但另一方面,我们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追求统一化、专业化,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的发展。“大学就像一个工厂的流水线。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和程序完成了对大学生的塑造与加工,结果使得大学生的个性被同化,创造性的思维被扼杀,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如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样,成为缺少活力与激情的机械化产品。”新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学回应时代需求和引导社会进步必然选择。    一、当今大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
期刊
社团(commumty),又称“团体”。1998年10月25日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其界定是:本条例所称的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Ⅲ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学生社团除了具有一般高校社团的特征与功能外,在自身的发展
期刊
全球化是当代不争的事实,一句“地球人都知道”的流行语,生动地道出了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主线,也是全球化进程最基本的动因。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升级,它的影响早已不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扩散到人类的政治、文化、生活诸领域。全球化对我国高等学校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一方面,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现有校园文化环境造成冲
期刊
师范类教育在高中新课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一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如毕业生的素质、学校办学的就业率,和高中新课改建立了紧密联系的关系。师范类高校是“生产”高中师资力量的“生产工厂”,它通过自己的“产品”——毕业生。直接影响着高中新课改的成败;同样,普通教育新课改也为高等师范院校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能否迅速把握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脉搏”进行“对症下药”,以培养出新课标下的“教学能手”,是高等师范
期刊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万人,年均增幅27%,就业压力前所未有,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个人的可就业性差。    大学生可就业性差的原因    透视大学生就业现象,既能看出自主择业的喜悦,也能发现多数择业者的“求职恐慌”,说明部分大学生自己的可就业性不高。什么是“可就业性”?简单
期刊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否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关键取决于试卷质量。试卷既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的重要资料,因此,试卷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试卷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试卷管理的各个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不足。以往我们在试卷分析时仅仅是在对试卷上的考生成绩进行评定,找出优、良、
期刊
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    组织社会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1977年迈耶和罗恩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一篇题为《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化和仪式的正式结构》的文章开启了这一学派。  在讨论这一学派的观点之前,首先应对“制度”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新制度主义学派对我国而言是一个舶来品,“制度”一词是对英文“institute”的翻译,尽管这一翻译在我国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仍然有
期刊
从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形势相当严峻。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的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于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经济振兴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开展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人才的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