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我与青蒿素有不解之缘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01n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16时30分许,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瑞典王室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其他各界人士1300余人出席颁奖仪式。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颁奖仪式上,屠呦呦身着亮紫色长套裙,佩戴一枚充满中国古典韵味的银色胸针,与其他获奖者逐一登上用2万朵鲜花装饰的领奖台就座。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代表用瑞典语介绍了屠呦呦的获奖成就。随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屠呦呦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全场嘉宾起立致敬,现场回荡着持久的热烈掌声。
  在此之前,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屠呦呦发表了名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精彩演讲。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诺贝尔获奖者演讲台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科学家的身影,第一次响起了清正柔婉的中国女性的声音,第一次讲起了中医药的故事。
  求学岁月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屠家5个孩子,4个男孩,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取名之时,父亲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句,取“呦呦”两字,意为鹿鸣之声。后来,在屠呦呦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中,第一页就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蒿”即为青蒿。屠呦呦曾“开玩笑”说:“从我的名字上。就仿佛注定了与青蒿有不解之缘。”
  1948年,屠呦呦入读宁波效实中学,这是一所私立学校。其后,因效实中学学费昂贵,戴着眼镜、梳麻花辫的屠呦呦在高三时,转学至公立学校宁波中学。中学同学回忆,那时的屠呦呦并不引人注目。属于默默无闻型。但屠呦呦给同学们留下的深刻记忆是“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或许正困如此,屠呦呦后来在高三时急起直追,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并在1951年顺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药学系专业繁多,屠呦呦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选择了生物药学,这是在当时较为偏门的专业。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
  1959年到1962年,屠呦呦参加了为有西医背景的医生准备的中医培训班,这就是卫生部举办的为期两年半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之后,她成为中、西医药学兼通的医药化学工作者,这也为她在以后的日子里发现青蒿素,开启了一扇专业的大门。
  国家任务
  上世纪60年代初,美越交战。美国政府当时称,仅在1967-1970年期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达万人之多。为此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最终也未找到抗疟新药。与此同时,疟疾同样困扰越军,不同于美国自行研发,越南向中国提出请求,帮助越南解决因疟疾造成的队伍大量减员问题。
  面对越南方面的请求,毛泽东作出指示,“把解决热带地区部队遭受疟疾侵害,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影响军事行动的问题,作为一项紧急援外、战备重要任务立项。”周恩来随即下令,以军工项目的名义紧急研制“抗美援越”的抗疟新药。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由于是涉及到越南战争的紧急军工项目,为保密原因以开会日期命名,于是,“5·23”就成了当时研发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中国为此投入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共抽调全国60多个单位、超过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涉及中药部分的研究小组,尝试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上万种中药,但均未能对疟疾有效。
  屠呦呦是个兼通中西医的人才,在研究上有两项创新成果,曾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9年,39岁的屠呦呦接到命令,以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
  之前的课题组的研发并未取得有效进展,屠呦呦在进入课题组后重新思索。她走访老中医,并整理古代医学典籍,最终获得了640方中药抗疟单验方。在组织鼠疟筛选抗疟药物时,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对抗疟效果有限。实验几乎陷入停滞,为何历代名医称道的好药,今天却无明显疗效?为解决心中疑惑,她开始重读一本本中医古籍。屠呦呦后来回忆此事时说,“我就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我在《肘后备急方》看到有这么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用水泡了以后把汁挤出来,从这里面我就得到灵感。重新思考提取方法。”
  屠呦呦将实验对象锁定在青蒿上,但多次实验仍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她觉得,问题可能出现在“水煎”法,高温有可能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随后,她采取了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来提取青蒿的实验。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买几个大缸,先将青蒿洗干净,然后泡一段时间,再将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事实也证明只有新鲜的叶子里含有抗疟活性成分。
  1971年10月4日,这是一个屠呦呦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日子,这一天,屠呦呦的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无数次失败后的成功,让屠呦呦领导的课题组所有成员都非常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述。
  以身试药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抗疟药内部会议上,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代表,发表了以“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为题的报告,主要涉及到被称为“191”的中性提取物抗疟效果良好的内容,引起与会者极大关注,上级指令屠呦呦尽快进行临床工作。
  临床工作需要将药用于人体,屠呦呦却遇到了蹊跷之事。她的实验室莫名失火,许多设备被烧毁。随后有人贴出大字报,矛头直指屠呦呦,认为她的实验工艺有问题,青蒿提取物有毒,不可用于人类。更发生了为证实屠所提取的药物有毒,将不知名的东西拿给动物吃,并故意让军代表看到食用之后动物不良反应的模样。
  屠呦呦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直接找到上级,表示自己要亲身验毒,后果自负。但条件是:一旦证明此药无毒,临床的事情领导必须立即放行,否则就过了当年疟疾发病的季节。她住进了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以身试药。屠呦呦的举动,也使得其他两名同事一起向上级提出以身试药的请求。在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在人体实验中会出现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研制过程中,她和同事们先后都得了中毒性肝炎,肝功能曾经坏到蛋白倒置,满口牙痛,甚至松动脱落。但值得欣慰的是,屠呦呦及同事在试药之后安然无恙,没有人再质疑了,上级终于批准新药临床。不久之后,她带着青蒿素来到海南的疟区,并在海南昌江人民医院进行了半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在海南的时间虽短,但屠呦呦的临床获得了极大成功。
  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的关键作用,是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水煮法和乙醇提取部效果低且不稳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疟有效成分的瓶颈,并在公开会议上报告。之后,屠呦呦小组的钟裕蓉分离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体,对确定分子式、晶体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并于1984年,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据世卫组织2009年的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这一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国家任务,屠呦呦所带领的团队,将其转化为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无数生命。
  屠呦呦说:“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
其他文献
春光流韵,诚有幸会,不期欣遇,得王同仁先生人物画集,流遁往返,不忍释怀,曾醉心五代、宋元人物画经典之作,常叹古人简易通神,今人不复简古,今见先生笔墨,以肉眼之篙择,立画体之树骸;追生命之本真,成笔墨之峻骨,真可谓为当世梁楷,不畏言过,只恐未述精核!  飞动、凝重、简练;焦墨、重墨、枯墨;虚实、空间、飞白,些小的画面铭记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笔简形概,情真意远,通体灼光,赫然矗立的鲜明人物,构筑成王同
期刊
国人喜欢把工作说成“饭碗”,真是既朴实又形象,盖因民以食为天吧。而饭碗不过是吃饭的家伙儿,若仅具备端着饭碗的“才能”,那么即便金饭碗在手,也免不了吃穷。因为再好的碗也不能产“粮”产“饭”。有的人没了铁饭碗,又不肯择那泥碗、瓷碗,就只好坐在家里画”碗”充饥;有的人,从不在乎饭碗的“金属”成分,只用自己的手端自己的碗,自己找“饭”自己做“饭”。结果,不被看好的泥碗、瓷碗,端得满满当当、结结实实、长长久
期刊
1968年,当肯尼斯·库珀的《有氧运动》一书首次出版时,全美大约只有10万人进行慢跑锻炼。45年过去了,这一数字如今早已突破了3000万,由库珀所发明的“有氧运动”一词被正式载入《牛津英语词典》,而曾被《新闻周刊》誉为“保健圣经”的《有氧运动》一书也被翻译成41种文字,发行约3000万册。正是这本书,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健康革命。  周游50个国家“布道”  45年来,头顶“有氧运动之父”、美国前总
期刊
日前,武汉大学的微机电教室里,一名下肢残疾的少年,手扶轮椅端坐于教室,正用心地讲解着他刚刚设计好的电脑软件。屏幕上的软件设计精美、思路缜密,博得了师生们发自内心的啧啧称赞。1年前的高考期间,朱志强考出高出一本线122分,总分645分的罕见高分,成为当地学子中不折不扣的“轮椅学霸”。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妈妈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母子俩相依为命,用一双腿走出了两个人的精彩人生……  儿子罹患“脊膜膨出症”
期刊
阿尔法之父:杰米斯·哈萨比斯  被称作“阿尔法之父”的杰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是华人和希腊人的混血儿。英国《连线》杂志报道,这名颜值平平的英国人工智能工程师4岁时对父亲和舅舅玩的国际象棋产生兴趣,从而开始学棋。请看这名国际象棋神童华丽丽的战绩:5岁,参加英国国内比赛;6岁,伦敦8岁以下锦标赛冠军;9岁,英国11岁以下国家国际象棋队队长。英国当时在国际象棋领域的水平世界第二
期刊
记得第一次看毕淑敏的作品是《紫色人形》,在一块旧油布的中央两个紧紧依偎在一起的淡紫色人形,见证了一对重度烧伤夫妇用生命作为誓言的爱情。之后,陆续拜读了毕淑敏的《血玲珑》、《拯救乳房》,直到2012年,在东单三条协和礼堂,终于见到了这位普通得如同邻家阿姨般的著名女作家,那一次,她笔下人类祀病毒殊死抗争的《花冠病毒》的故事让记者忍不住落了泪。如今,年过花甲的毕淑敏又推出了新书——《非洲三万里》,用一场
期刊
近日,北京卫视热播剧《猎人》三位主创王思思、李依蔓、李晓峰来到西长安街街道社区,与社区观众一起聊剧情、做游戏,共同分享了戏里戏外的精彩花絮。作为女一号,王思思这次与“国民初恋”黄轩携手演绎情侣,王思总透露在剧中终于终结了黄轩的“炮灰”魔咒,感情有了圆满的结局,“在戏里跟他有对手戏的女演员都会被他迷倒。不仅如此,每天下午都是黄轩的笑场时间,我笑场的时候就会使劲掐自己的大腿,黄轩会扇自己耳光让自己忍住
期刊
3月18日,电影《洛杉矶捣蛋计划》在中国、美国同步上映。首映发布会上,首次触电大银幕的演员崔宝印表示,自己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正是他自己,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的北京“老炮儿”。  台下,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崔哥”。2009年,一段名为《劝你不要来美国》的视频蹿红美国,这段转发量过百万的脱口秀正是出自“崔哥”之手。视频中,“崔哥”操着一口地道北京话,头头是道地调侃着中美文化差异,而正是这种皇城根式的幽
期刊
年度大戏《芈月传》已于11月30日登陆北京卫视红星剧场、乐视网,每晚两集连播。该剧在北京卫视一经播出便成功问鼎收视冠军,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最火电视剧。12月13日,《芈月传》粉丝见面会长沙站火爆继续,主演曹征、殷旭、井星文亲临活动现场助阵。《芈月传》着重展现了楚秦燕三个国家的人文风貌,长沙有着“楚汉名城”之称,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楚文化底蕴,而剧中的第一段故事,就是发生在芈月的出生地楚
期刊
1944年,日本败局已定。毛泽东决定派一支主力部队南下,担当发展华南的任务。三五九旅旅长王震主动请缨。毛泽东对王震说:“如果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迅速胜利,蒋介石决不允许你们这把刀子插在他的咽喉,他会首先集中力量吃掉你们。这样,你们孤军深入,没有根据地,斗争将十分残酷,你们的处境会极其困难,甚至可能全军覆没,包括你本人在内。”王震当即表示:“有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坚决完成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