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的阅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o7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有四种解释: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关键之处、事故或意外。本文选取第一种解释。真正的语文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而形成的一个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问题意识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是要树立和弘扬“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又称“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指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而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构成语文阅读问题意识的基本要素是:(1)认知的不平衡状态。学生在阅读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2)质疑的思维品质。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它既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又反映了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3)学习的元认知能力。包括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现象与问题
  一篇课文的学习内容众多,包括情节内容、文章情感主题、文化底蕴和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又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习(习作)、写(写字)、语法、修辞等。这些内容演绎着千姿百态的学习现象。有的现象是学生理解的,有的现象是学生一知半解的,有的现象是学生疑惑的。后二者就构成了“问题”。
  产生阅读意向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阅读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没有问题,阅读就只能是消极被动,无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从客观现象中发现问题,才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条件。
  阅读中的问题不会自发形成,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强学生的怀疑意识。笛卡尔曾说:“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怀疑是发现问题的导火索。如果学生阅读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奢谈。
  2.问题与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首要条件,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一个问题,完成某一项任务。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留有名句:“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思维。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从而产生了思维的动机。问题就是思维的任务,思维就是为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究活动。问题解决了,也就实现了思维的目标。可见,问题意识是语文思维的动力,是语文创新精神的搖篮。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触动思维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也就不可能存在。基于问题和思维导向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
  所以说,阅读教学应该与问题相联,与思维相伴。对于学生的阅读,不思则浅,多思则宽,深思则远。
  3.思维与行动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思维中问题意识和质疑品质的培养,并付之于行动。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既高度评价质疑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和倡导读书的怀疑精神。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进一步对质疑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有问题就有思维,有思维就有阅读的自觉行动,阅读的过程才能充分展开。
  二、问题来源
  也许有人会说:阅读一篇文章,哪有那么多的问题。其实不然,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说处处有问题,时时有问题。下面对阅读中的问题来源做一个梳理。
  1.从提问的内容看
  对于一篇小学生的阅读课文来说,可以提问的主要方面是:
  文章题目的意思及表达特点。
  文章中的字、词、句及标点符号。
  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情节安排。
  文章的结构、层次及表达特点。
  文章的写作意图及写作风格。
  对文章的分析、推理及评价。
  文章渗透的历史、科学、文化性常识。
  学习提示、插图、小泡泡、资料袋等内容。
  当然,不同的学段,不同的阅读文章,其提问的重点及要求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2.从提问的时间看
  提问有时间要求。在不同的时段,提问的情形是不同。从课堂教学的时间角度看,笔者提出4种提问的样式:
  课始:预习性提问。尽管这种提问层次比较低,甚至有的有些幼稚可笑,但却真实地记载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是后期阅读教学的学情,是进一步阅读的基础条件,因而所提出的问题显得弥足珍贵,应加以重视。
  课中:探索性提问。这种提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阅读课文规定的重点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学内容。二是学生阅读的难点和疑点。三是文章内容和表达的特点之处。这是阅读提问的“主问题”。
  课尾:总结性提问。阅读是一个判断、推理、概括、抽象的过程,其中概括是一种总结性思维。只有对阅读文章进行总结性提问,才能提高对全局的概括水平。
  课后:反思性提问。这是一种学生的元认知。部分学生存在着读书不求甚解,对自己是否真正理解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教师在阅读教学后应鼓励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多提问,这样就能促使其反思自己的认知状态,并经常进行强化,这样,其元认知水平及反思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
  阅读过程中还有两种提问时间的要求:“第一提问时间”指的是提出问题后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提问时间”指的是回答问题后还要留出进一步思考的时间。许多有创意的观点都是来自于“第二提问时间”。   一般来说,阅读中提问的时间程序是:先学生提问后教师提问、先小问题后大问题、先浅问题后深问题。
  3.从提问的水平看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提问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提问,包括认知提问、理解提问和应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也是由阅读目标的层次性所决定的。
  为了加强提问的针对性,对于小学生的阅读,笔者提出3种提问层次:
  浅层提问。主要是关于文章中有关知识现象和语言现象的一些提问。这是感知性学习层次的表现。
  中层提问。主要是关于文章重难点、文化内涵的一些提问。这是理解性学习层次的体现。
  深层提问。主要是关于文章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的一些提问。这是巩固性和运用性学习层次的反映。
  4.从语言的提问看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的运用。为此,提问也要聚焦于语言及其运用。
  (1)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现象进行提
  问。这些语言现象,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鲜明的示范性。例如,课文中的中心词、中心句,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牵动上下文的过渡句、过渡段等。要引导学生以此为提问点,提出问题,展开学习。
  (2)对带有规律性的新的语言现象进行提
  问。这种新的语言现象,既适应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又可以概括、类化和迁移,学生学了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例如,新的构词方法、句式句型、語段结构等。要引导学生就此提出问题,作为阅读的突破口。
  (3)对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现象进
  行提问。这种语言现象往往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最感兴趣的疑点和最容易忽略的盲点。教师要选择这些点,让学生充分思考,质疑问难,提出富有高水平的问题,作为阅读的向导和探究的主体。
  三、问题教学
  基于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尝试提出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1.基于单元组文的问题教学
  (1)篇章页。
  这个单元是一个“提问策略单元”。它的篇章页从人文底蕴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明确提出本单元的3个阅读要求:一是质疑的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二是提问的习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三是“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所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围绕这三个要求,并达成这三个目标。
  (2)阅读群。
  这个单元由3篇精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和一篇略读课文《蝴蝶的家》,以及习作《小小“动物园”》和“语文园地”构成。以“提问”为线索构建了“阅读群”,提出本单元每篇课文的学习核心能力。最突出的是在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前都设有阅读提示。
  这4篇课文构建了一个很好的“提问”阅读群。这是一种集合的思维方式。从“提出问题”→“写出问题”→“问题分类”→“问题筛选”→“问题解决”。结构严密,层次推进,着眼于阅读整体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包括表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3)阅读重点。
  从阅读内容和情节的重点看,本单元主要学习植物、动物及科技的变化。涉及的植物有豆荚,涉及的动物有蝙蝠、蝴蝶等,涉及的科技有雷达等。
  从阅读课文的文体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童话故事,《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都是科普性说明文。
  从文章的文化看,本单元主要说明动物、植物与科技、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随着豌豆苗的生长,小女孩的病慢慢好转。《夜间飞行的秘密》则典型地说明了蝙蝠的特点与雷达发明之间的关系。《呼风唤雨的世纪》说明了科技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蝴蝶的家》是一篇追问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的说明文。
  从阅读方法和策略看,主要指向“提问”的问题教学,聚焦训练学生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三个要素:
  尝试性。本单元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及问题教学还只是初步的、基本的,带有尝试性质。此时与其判断提问的水平和质量,不如说是培养质疑的意识和提问的习惯而己。
  多元性。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力也不同,因而学生提问的角度、水平及其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各异的。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问题。只要不是恶意的提问,都是允许的。
  个体性。阅读中的问题有教师的问题、同学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才是学生阅读中的“真问题”。
  (4)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的“提问策略”除了课文教学外,还需要在多个综合性学习环节进行训练和落实。
  例如:本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栏目通过4人对话情境设计了关于“提问”的交流过程。
  又如,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栏目安排了“你发现了什么?”也是一种问题意识。
  还如,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栏目也提出了要求:“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再抄写下来。”这是一种对“问题”表述的训练。
  再如,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中编排了《尚书》、《礼记》、王充、韩愈、陆九渊关于提问、质疑的5句名言,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以增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有必要提示的是:本单元的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中也不要忘了质疑、提问、问题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2.基于单篇课文的问题教学   以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对提问策略加以说明。
  (1)提示问题。本单元作为一个“提问策略”的阅读单元,适时的阅读策略指导是必要的。在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前都设有阅读提示(如上述)。对于“阅读提示”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读一遍就过了,而应展开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的阅读提示这样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此处教学要留出时间,放慢速度,分层推进教学环节:
  第一步:默读。默读比出声读更有利于思考。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活动一般要安排默读。要留给学生自由而充分的默读时间,而且,一边默读,一边要圈画和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第二步:思考。想想这个阅读提示中的具体阅读要求:读课文、勤思考、提问题。
  第三步:叙说。让一位学生说说阅读的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最好是分点说明。
  第四步:修补。其他学生或教师修整或补充说明,使全体学生都十分精准地理解阅读的要求,便于后续的具体操作。
  (2)表述问题。这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明确要求:“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其实,这是一个表述问题的语言训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表达清楚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才是清楚的。对此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用口语叙说自己的问题。这是较为简单的,但宜少不贪多,建议每人一次提出一两个自己认为更重要的问题。
  第二步:用笔在学习单上或直接在课文的上下左右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问题。建议直接批注在书上,这样更快捷,更直观,也更有针对性。
  第三步:仔细检查自己写的问题。从内容意思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整理。建议对问题进行后续整理。
  (3)问题清单。在这篇课文后的思考题里提出了“问题清单”。“问题清单”是指把提出的问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列成表格。一般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步清单,把所能想到的问题全部列出。第二个层次是对問题分类后,列出问题清单。第三个层次是按照核心的主问题列出问题清单。
  问题清单是“提问”链式学习中的一个基本环节。问题清单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没有一个清晰的问题清单,就不可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列出问题清单的做法是让学生尽可能找出更多的问题。问题清单上的问题越多,对问题的认识才可能越全面。下面是教材上提供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后的小组问题清单的一个学习样式。
  问题清单的学习过程可以安排为:学生个人模仿课文上的问题清单提出“个人问题清单”→4人学习小组整理成“小组问题清单”→班级交流后汇总成“班级问题清单”。“班级问题清单”要用大字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张贴展示出来,供学生讨论。
  (4)“问题树”。“问题树”又称逻辑树,是一种以树状图形系统地分析提出的问题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它的原理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问题树能保证提问的完整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层次性。对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要进行判断、归类和梳理,画出一棵“问题树”:一般的问题是枝叶,核心问题是树干,而症结点是树根。班级阅读教学如果有了这棵“问题树”,就能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就可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有人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问题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和填空问。不少问题根本不需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如。表面上的热闹课堂,掩盖了学生的真思维。所以,阅读需要一个“主问题”。这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那些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而言的。“主问题”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关注、理解、探究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设计的主问题要能面面俱到,涵盖文本的所有问题,甚至认为一节课只能设计一个主问题。其实,在“主问题”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把若干个小问题提炼成大问题,创设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集中以一两个“主问题”研读和深究,获得“一课一得”的实际效果。
  3.基于单一质疑的问题教学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下面笔者提出解答这一问题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主题:基于“学生个体”的问题解答。
  过程:
  (1)批注课文,寻答案。这是一种学生自主式的“独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解答不要为问而问,为答而答,不必急于交流讨论,不能急于直接获得最佳结论。而应该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力求从文本的信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
  (2)结合生活,谈体会。这是一种学生交流式的“联学”。通过联系社会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种关联,是一种知识和问题的拓展和融合,是一种举一反三的学习“迁移”。
  (3)回顾过程,忆想法。这是一种学生反思式的“深学”。基于“深度学习”理念,要对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
  又如,《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怎样理解“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这一主问题,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进行阅读填空,以获得问题的答案。
  又如,《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怎样理解“如何从蝙蝠受到启示发明雷达”这一主问题,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解答。使用思维导图既系统,又简单,还直观,不失为解答问题的好策略。
  再如,《蝴蝶的家》一文的最后写道:“我却总没见到过下雨时的蝴蝶到底藏在哪里。谁要是能说给我,我就不着急了。”谁能解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引导学生想象、猜测、推理,更要有科学合理的解释。下面是美国马里兰大学昆虫学教授劳普(Michael Raupp)的解答:“下雨天蝴蝶要干的事不外乎躲雨。对于一只体重只有500毫克的大斑蝶来说,暴风雨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被一滴70毫克重的雨点击中,可能相当于两个小保龄球一样重的水球打在你我身上。暴雨还会妨碍蝴蝶的活动。为了准备飞行,这些空中特技飞行员须让阳光直接照射它们的翅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温暖它们的飞行肌(翅肌),而阴天遮挡了它们起飞所必需的太阳辐射。因此,乌云密布天色晦暗时,蝴蝶便会在栖息地寻找躲雨的地方:如高秆草或叶状植物之类可以遮风挡雨的场所。当太阳重新露出笑脸时,它们常常会在几分钟之内重返蓝天,四处寻欢作乐。另外,如果蝴蝶真的被雨水淋到您也不必担心,因为蝴蝶的翅膀是由几百片细小的鳞片组成的,和鱼身上的鳞片相似。下雨时还能遮挡雨水,使它们不会被真的淋湿……”相信你对这样的解答满意了吧?
  问题教学对教师的问题处置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包括4个方面的能力:(1)问题的设计力。在知识特点处设问,在思维训练处设问,在情感激发处设问。有时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却包含了丰富的大智慧。(2)问题的转换力。把很难理解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转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艺术。(3)问题的解答力。用多样灵活、充满情趣的方法解答问题。(4)问题的迁移力。把课堂教学所学的解答问题的思路、方法迁移到课外,尝试以此解答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逐步习得,并加以落实。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一      一九七六年七月的天气可谓真的炎热,毒辣的太阳烤得地面像要起火,热得能把一个摊在地面的鸡蛋给烤熟了,泥巴的裂缝能塞进一个手指头。也就在这个月,我的邻居胡伯伯从“南钢”光荣的退休了,“南钢”是南京钢铁厂的简称,厂址在大桥以北的大厂镇。从此,他再也不用每天蹬着笨重的“二八杠”往返于大江南北了,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他就像一架老机器,最终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于我们这群孩子来说,倒是得失各半
剧说绘本是用教育戏剧的模式、道具、肢体律动、角色扮演、情境想象、故事建构等手段来学习绘本。绘本作为一种图文兼美、深受儿童喜爱的教学载体,给了教育戏剧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表达空间。同时,教育戏剧让绘本找到了一个活力缤纷、有趣有味的表达方式。本文结合绘本与教育戏剧的特点,以教学实例阐述二者有机融合的价值。  一、多元解读:开启梦想潘多拉  日本著名绘本理论大师松居直给了绘本一个精确的阐述:绘本≠文字 图画
【问题与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本课要求认识14个生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大,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通过创设菜园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的体验。  2.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识字途径、认字活动,使他们能轻松地记住字形,乐于识字。  3.运用汉字学,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的效率高低,直接关乎阅读与习作的质量高低。因此,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一直是学者与一线教师探索研究的课题。  我观摩过吴琳老师的这节识字教学课,感受颇深。这节课的突出特点是运用构字理据讲授汉字,引发了学生对汉字的极大兴趣和热情。新课标要求低学段识字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
摘 要: 万红的形象成功地沿袭了严歌苓此前的众多女性形象特征,有着东方女性的生命韧性和生活信念。万红在守护英雄的过程中,自己也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新的英雄,本文探討了万红无言守护的原因及过程,即在坚定的信念的作用之下而完成的自身人格的飞跃,这使得万红的形象更为饱满。除此之外,作者删除张谷雨视角构筑的故事部分,而仅仅保留万红的视角为唯一的故事线索,这样的处理文本的方式其实是在形式上有助于超越万红作为一个
摘 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因为关系到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本文从德育工作的渐进性、完整性、实践性、多元性四个方面,探究中等职业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策略研究,对于开展科学育人,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民族伟大复兴、祖国繁荣发展,造就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德能 全員育人 全程育人 实践育人  道德教育是一种自然
摘 要: 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纪录片之一,《远方的家》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将中国不同风貌展现给全世界。字幕翻译对于外国理解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成语,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表达方式,其翻译如何对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表达作用显著。本文以《远方的家》之《长城内外》为例,将外宣纪录片中成语字幕翻译与对外文化传播及国家形象表达结合起来,从国家形象的体、魂、形、象四个方面探究成语字幕翻译的准确性,提出更加有利
一   如果不是腊八节,我不会与一个陌生女人同床。凡事就是这样,因果之间八竿子打不着,回头想来,却难脱干系。   坝上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个腊八尤其冷,我不出宿舍也知道冷。早十点,拉开古铜色窗帘,阴暗的屋子变得扎眼,书桌上,银色保温杯亮成一盏不合时宜的灯。日头偏在东南,一对日晕左右对称,如同两把寒光凛凛的杀猪刀,望一眼,眼球酸胀,脊梁骨起一层鸡皮疙瘩。   宣城的楼房不高,七高八低的屋
1   再次见到阿兰,是在父亲的葬礼上。那时候我站在父亲的棺材旁,有人给父亲磕头我就给那人磕头,按照叔叔的说法是“回礼”。我跪下后不能自己起来,得那人扶我起来,每到这时,叔叔就会介绍说这是谁,和父亲什么关系,我应该怎么叫。忙完这些,我随便找个位置坐下吃饭,谁知道才吃了几口,鞭炮就响了起来。我知道这是有人来给父亲磕头的信号,就扔下饭碗,走到父亲的棺材旁跪下。不知道过了多久,但我敢肯定这是我跪得最久的
摘 要: 黄孝阳的《众生·设计师》是其践行量子文学观的一部作品,小说通过对经典小说情节模式的解构,以细节化、陌生化的语言,将其对世界的概括力与洞察力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试从小说的文本结构、历史价值观的重写、及其在量子文学观背后所体现的价值立场出发,分析智行小说所具有的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 黄孝阳 《众生·设计师》 智性  初读黄孝阳的《众生·设计师》,一种目眩神迷的冲击感扑面而来,我承认从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