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那么怎样“记”人,怎样“写”事。首先,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写作之源。其次,让文中的人物闪亮登场?。人物刻画对于表现人物个性,推动下文发展,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妙设“塞翁失马”的叙事效果。有时为了写作的需要就是特此把文章的内容写得曲折起伏,能够引发读者的关注。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总结,就会发现,万事皆有道,万难皆有法。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技法;写人记事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简单的说: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那么怎样“记”人,怎样“写”事,a是写好一篇记叙文的关键。下面就个人的语文教学经历谈谈初中记叙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与同行商榷。
一、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其实,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
积累素材,激发欲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爬山涉水,沐浴阳光,赏花观月,领学生去参观访问等。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陶冶了情操,又使学生掌握了较丰富的素材,作文内容有了着落。
二、让文中的人物闪亮登场
写文章如演戏,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是直面读者的第一个镜头。人物刻画鲜明,对于表现人物个性,推动下文发展,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特写式。这是一种被描写的人物从模糊到清晰,最后在一个特写镜头中突现出来的出场方式。《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作了三次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简到详。突出了他人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误会式。在《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正在为无落脚处而着急时,却意外地看到一座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小茅屋。我们水足饭饱之后,猜测小屋主人也许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一个须发白,肩扛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了。“我们”以为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不是,他说听人说主人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人物在误会中出场,使情节悬念叠出,波澜起伏,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3.烘托式。《在烈日和暴雨下》在不惜重彩浓墨描写日光之烈和暴雨之猛的情景中安排祥子拉车出场,以自然景物之恶劣来烘托人物命运的悲惨,暗示了主人公命运和生存环境的艰辛,真实地描绘了旧中国人力车夫为生计而劳碌的图景,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4.渲染式。《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于勒的出场做了恣情的渲染,先回溯于勒怎样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再描写“福音书”并且促进了二姐的婚事。经过铺陈和渲染,为于勒的出场形成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使故事情节转折,从而反衬主题。
5.先声夺人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出场下了很大的功夫。
三、妙设“塞翁失马”的叙事效果
有时为了写作的需要就是特此把文章的内容写得曲折起伏,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使之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故弄玄虚”。按写作顺序可分这样几步:
1.营造氛围,制造悬念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人物,渲染与本文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这种描写和渲染,必须兼有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的作用;必须能提出事件的矛盾焦点,引人关注;必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制造出强烈的悬念,能吊起读者的胃口。
2.张本蓄势,引而不发
“张”是铺陈,“本”是文章的本意(中心);“张本”就是围绕中心具体铺写。“蓄”是积聚,“势”指文章的气势;“蓄势”就是为表现中心而做好铺垫。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悬念,具体展开矛盾,为把“关子”或“包袱”的底子亮出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引而不发”就是说只集中写矛盾的展开,却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作坚实有力的铺垫,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达效应。另外,还有掌握好“引”的“火候”,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促使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引”就要适可而止,转入第三步。
3.水到渠成,点题明旨
水到渠成指的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转化)的条件时,得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圆满解决。“包袱”抖开,悬念冰释。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这个“结果”和“突出”, 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
以上写人记事的方法只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浅见,其实记叙文的方法还有许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总结,就会发现,万事皆有道,万难皆有法。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第四中学)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技法;写人记事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简单的说: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那么怎样“记”人,怎样“写”事,a是写好一篇记叙文的关键。下面就个人的语文教学经历谈谈初中记叙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与同行商榷。
一、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其实,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
积累素材,激发欲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爬山涉水,沐浴阳光,赏花观月,领学生去参观访问等。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陶冶了情操,又使学生掌握了较丰富的素材,作文内容有了着落。
二、让文中的人物闪亮登场
写文章如演戏,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是直面读者的第一个镜头。人物刻画鲜明,对于表现人物个性,推动下文发展,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特写式。这是一种被描写的人物从模糊到清晰,最后在一个特写镜头中突现出来的出场方式。《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作了三次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简到详。突出了他人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误会式。在《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正在为无落脚处而着急时,却意外地看到一座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小茅屋。我们水足饭饱之后,猜测小屋主人也许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一个须发白,肩扛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了。“我们”以为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不是,他说听人说主人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人物在误会中出场,使情节悬念叠出,波澜起伏,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3.烘托式。《在烈日和暴雨下》在不惜重彩浓墨描写日光之烈和暴雨之猛的情景中安排祥子拉车出场,以自然景物之恶劣来烘托人物命运的悲惨,暗示了主人公命运和生存环境的艰辛,真实地描绘了旧中国人力车夫为生计而劳碌的图景,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4.渲染式。《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于勒的出场做了恣情的渲染,先回溯于勒怎样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再描写“福音书”并且促进了二姐的婚事。经过铺陈和渲染,为于勒的出场形成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使故事情节转折,从而反衬主题。
5.先声夺人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出场下了很大的功夫。
三、妙设“塞翁失马”的叙事效果
有时为了写作的需要就是特此把文章的内容写得曲折起伏,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使之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故弄玄虚”。按写作顺序可分这样几步:
1.营造氛围,制造悬念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人物,渲染与本文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这种描写和渲染,必须兼有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的作用;必须能提出事件的矛盾焦点,引人关注;必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制造出强烈的悬念,能吊起读者的胃口。
2.张本蓄势,引而不发
“张”是铺陈,“本”是文章的本意(中心);“张本”就是围绕中心具体铺写。“蓄”是积聚,“势”指文章的气势;“蓄势”就是为表现中心而做好铺垫。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悬念,具体展开矛盾,为把“关子”或“包袱”的底子亮出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引而不发”就是说只集中写矛盾的展开,却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作坚实有力的铺垫,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达效应。另外,还有掌握好“引”的“火候”,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促使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引”就要适可而止,转入第三步。
3.水到渠成,点题明旨
水到渠成指的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转化)的条件时,得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圆满解决。“包袱”抖开,悬念冰释。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这个“结果”和“突出”, 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
以上写人记事的方法只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浅见,其实记叙文的方法还有许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总结,就会发现,万事皆有道,万难皆有法。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