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iaoyonghe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为人师者在教学中应该把传授知识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求知、怎样思考作为一个整体任务来完成。在两课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将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学会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两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设疑、质疑、释疑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使学生不断“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所以,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两课教学应力求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处于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并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谈的“问题意识”。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就是在这种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调节和调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会获得成功的愉悦的一种教学法。
  
  一、设疑、质疑、释疑的教学方法
  
  设疑。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疑点,加深印象,增强记忆,启发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设疑”是“激疑”的有效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教学艺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设疑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变式。
  孔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概括启发式教学。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就是他们产生“愤”的心理。心理学称为“受激发状态”,是思维的最佳时刻。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只要略加点拨指引,学生即可意开词达,恍然大悟。设疑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达到“意开词达”的目的。中国有句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设疑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能将学生引入“疑无路”的境地,进而又能把握火候给予指点达到“又一村”的妙境。这说明设疑式教学艺术有极大的生命力。
  质疑。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质疑是一种手段,是探究真知的钥匙,是思考问题的先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敏捷地、主动地、灵活地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质疑”中猎取知识,驾驭知识。学习贵在多疑,有“疑”才能有“思”,有“思”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有“悟”。如此循环往复,不断积累知识成果——学问。“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发现问题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思维敏捷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执经问难,善于提疑发问。
  释疑。 就教学的全过程来说,使学生生疑、质疑不是目的,释疑解惑才是学习的归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进程,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
  
  二、设疑、质疑、
  释疑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两课教学中如何应用设疑、质疑、释疑教学法,笔者认为,要实施设疑、质疑、释疑法,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在设疑方面做到“三巧”,“四性”。
  “三巧”。其一,所设内容要巧。将疑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使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和听课。为学生掌握重点,攻克难点埋下伏笔,使学生不仅须思,而且欲思、可思。这样每设一疑就能使学生的智力有效地得到一次激发。其二,设疑方法要巧。讲课开头的方法很多,最有效莫过于巧设疑难,创设“心愤口悱”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渴望。有经验的教师,他的教学总是用问题引路,设计一个学生渴望知道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上课艺术,细腻绝妙,常常表现在开头。高尔基说,文章的开头为定调,一定要好。讲课也是这样,一开始就应以趣引人,诱导学生由疑到思,对所学的课题“入境”,像演员演戏一样,一开始就全神贯注进入角色。同时,设疑应使学生通过“须思”、“可思”、“善思”、“乐思”来提高学习兴趣。其三,设疑的时间要巧。教学的重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由始至终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教师适时的设疑,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四性”。其一,设疑要明确目的性。设疑是为了引导学生敲开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勤思、多思的欲望。因此,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形式,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有目的地设疑。也就是设疑一定要明确具体,是学生所能理解的,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或综合程度较大的问题,可分解为几个较小较浅的问题,启发学生循着一个个小问题进入大问题的中心。如关于“人性自私论”,可从“自私”的概念含义,观念产生,私有制社会和社会主义一些人大公无私的表现,自私与正当个人利益的区别,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私有观念的消除等方面设疑。其二,设疑要注意科学性。教师设疑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做到适度而有梯度。一是适度设疑,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可采用“分段”设疑,即有适当的难度,又有适当的坡度,设疑应设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开发区”,同时要注意形象直观。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这是认识的一般过程。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加之缺乏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要理解某些政治概念和原理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从生动的直观开始,才能达到科学的想像。比如讲“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说明机械运动的根本原因,可用同一个电吹风吹铅球、皮球、气球,哪个容易吹动一些?这说明了什么?二是兴趣设疑,即设疑要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联系起来,以提高其兴趣。如批驳“存在即被感知”的哲学命题,首先展示蒙眼人走向悬崖的漫画,然后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一个人只要闭上眼睛跳悬崖,是不是就没有生命危险了呢?在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看来,人只要闭上眼睛跳悬崖是不成问题的。从哲学上看,你认为他犯了一个什么样的原则性的错误?怎样来批驳他“存在即被感知”的哲学命题?三是难度设疑。对于不易掌握又易和其他概念混淆的难点,可采用难度设疑。只有注意设疑的科学性,才能使学生既开动脑筋,又可能由“已知”想“未知”,把“未知”变“已知”。其三,设疑要强调多样性。设疑切记千篇一侓,要灵活多样,纵可说古论今、引经据典;横可跨越国界、引文征理;小到寓言故事、校园文化,大至国内国际经济政治,都可以成为设疑的对象。其四,设疑要倡导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在无疑之处生疑,并有独到见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巧妙设疑,多样设疑。无论如何设疑,都要围绕教学重点,符合学生实际,且富有启发性。
  2.在质疑方面讲求“三问”、“四法”。
  “三问”,一是提倡“先思后问”。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思而后问,才能豁然开朗,才能理解详透,记忆深刻。二是鼓励“不耻下问”。有人对胜己者愿问,类己者可问,自以为不如己者就不屑一问,这是一种偏见。人各有所长,往往他人之长正是己所不足。所以,不懂不要装懂,要向一切人求教,“入泽问渔夫,进山问樵子”。只有不耻下问,才能从知识海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三是倡导“距师以问”。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不同见解,进行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独出心裁”不“唯书”、不“唯师”进行创造性思维。
  “四法”。一是启发。教师应为学生“质疑”创造环境,设置情境,启迪学生多疑好问。二是诱导。教师要把学生引进“质疑”的大问,诱发提问思路。三是鼓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学生说错或提“怪问题”出了“怪点子”时都应看成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不要训斥责备,需要热情诱导,以保护其积极性。四是表扬。教师对能提出一些不寻常或有创见性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予以表扬,还可将“质疑”次数多少作为评价学生的参考。
  3.在释疑方面要重视“四引”、“三因”。
  “四引”:第一、引导思维。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思维的活动,“疑”既是思维的结果,又是思维的起点。教师答疑,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结论而不再提问,而是应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所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尽量让他们探索归纳,教师只是释疑解惑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维,学生要做到查、议、试。教师要注意启、敲、点。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本笔记、课外书刊和有关工具书,找出正确答案。这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学的效率。议,疑难问题提出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自行解决。试,让学生独立尝试着去解答所提出的疑难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所做出的答案进行评析。启,就是学生提出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不马上讲解答案,而是把大题化成几个小题使问题具有层次性,然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到达释疑的目的。敲,有些疑难问题,教师若直接释疑,要么学生难以接受,要么显得索然乏味,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品质。这时教师不妨卖卖关子,旁敲侧击,让学生慢慢领悟接受。如唯物辩证法的两个特征是什么?为什么?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是什么?掌握它的意义如何等等。点,对问题教师只是适当点拨,不宜讲得太多。第二、引发深问。“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粗枝大叶,浅尝辄止,是不可能涉足学问深处的。因此,教师要热情开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索精神。要让学生知道:如果真想在学习上得到一些什么就得“打破砂锅问到底”不仅要知道怎么提出问题,还要知道怎样去论证问题;不但要知道问题的结论,还要知道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只有如此,才能掌握书中精蕴,在学习上才有长进。第三、引疏思路。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其独立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而应恰当引导,使其不盲目、不茫然。对学生来说,知道释疑思路,掌握思维方法,要比仅仅知道结论更为重要。所以,释疑一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思考重点,明确思考任务。同时还要为学生思考疏难解困,恰当点拨,排清障碍,疏通思路。第四、引发激思。学生学习带有情绪色彩,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情趣。要注意做到:(1)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习情趣。(2)竟争性。教师把评比精神贯穿到释疑中去,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3)创造性。注意引导学生求异思维,诱发多样性解答、多角度回答,唤起不同看法,不同见解,并对其创造性思考及独特见解给予适当评价。
  “三因”:第一,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辨别学生中的千差万别,根据其接受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特点,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不同的释疑。第二,因疑施教。根据疑难的深浅及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释疑方法。第三,因时施教,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理解疑难进程中的有利时机,进行适当点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根据实际情况设疑、质疑、释疑,我们不仅能够赢得学生在求知和思维能力方面的长足进步,而且能为进一步搞好两课教学开辟新的广阔的天地,使其焕发生机,增强活力,而这正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其他文献
同一份报纸在一天中却有七个不同版本,资讯刷新速度直追气焰旺盛的“第四媒体”——各大新闻网站。听起来这像是个天方夜谭,但它确实存在。当我们还在以日和周的出版周期为报
目前,大学教育正在逐渐由“专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何为素质教育?这需要从人的素质谈起。人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指个体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生理构造(形式)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是指态度、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心理品质以及个性心理方面的内容。社会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个体适应、自学、创造、交往、沟通
RAPD and RFLP analyses of double haploid lines which derived from hybridization between hexaploi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2n=42) and eastern gamagrass (Tri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当下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其中第三条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主体思想没能在观念上得到提升和发展,在这种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在新课程视野下,有效教学应呈现怎样的特征呢?这历来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应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六个“应”。    一、有效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
作为一名教师,从某种意义是上说,应该成为一个教育家——至少应该具备教育家的一些好的素质。教师除了应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巧,更应该具有比较完善的人格风貌。即在性格、气质、品德等方面,具有一种堪为学生楷模的总体人格特征,能给予学生一种美好的精神感染力。或如春风一样宽厚和煦,或如泉水一样简单明澈,或如哲人一样深刻睿智,或如严父一样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可师”、
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美国自19世纪后期起,开始实行教师证书制度,德国和日本也有与美国相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我国,教师资格认证申请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向社会开放,意味着教师岗位将实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标志着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开始。 我国教师资格认证主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开始,教师资格认证首先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一阶段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第二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许多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这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不同于生活中的谈心聊天。如何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探讨,以促进学校心理咨询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人格素
师生关系体现着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它不仅折射社会关系和教育理念,而且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传统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少民主,已成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藩篱。因此,重新建构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师生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师生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
自上世纪末,国家开始在中学进行历史科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教学观念变化的指导和带动下,国家教育部也放宽了在教材方面的束缚,先后出现了几个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还有一些地方性教材,使教材变得越来越丰富。教材的内容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前大学历史教材的缩写,变成了适应当代形势发展变化和中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新版教材。与大学历史系教材有了较大的差异。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