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北京高校不同年龄段教职工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与可能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1年后的随访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清华大学832例教职工的颈动脉超声体检资料、其他相关病史资料及生化检查数据,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同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常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并且观察随访的体检人群其动脉硬化不同程度的进展情况。
结果(1)3年中共2 024例颈动脉体检人群,其中颈动脉超声复诊时间>6个月的教职工共8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517例,其中男289例(55.9%),女228例(44.1%)。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0~59岁、60~69岁、70~79岁分别是颈动脉单纯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狭窄或闭塞组的高发年龄段。(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独立的危险因素。(4)832例教职工平均一年的超声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单纯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狭窄或闭塞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发现高校男性教职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且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是教职工动脉硬化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段应采取对应的早期筛查或采用针对性干预治疗,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另外观察动脉硬化需要长期随访,短期内尚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