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精华中的精华。但由于时代久远,文言文教学中受到文字、读音、文意(义)、句式、修辞、官名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言”,而忽视了“文”的解读,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高中文言文教学已经深深陷入文言文就是翻译的“泥潭”。从而,出现了“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的不正常现象,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而语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成了照本宣科的代名词,造成语文一直在各学科中处于尴尬地位。
作为青年教师,我一直想摆脱文言文教学不能进行改革的尴尬局面,为此,两年前,我默默开始了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下面,请允许我以《赤壁之战》为例,进行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关系处理的解读。
首先,导入学习,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只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备课时,我们为学生精心准备了视频资料《腾飞说三国》第23集。也就是说,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播放视频,以更加直观的艺术让学生去感受文本情节,并在腾飞的讲解中对文本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有的老师给学生播放《刘备摔子》进行娱乐,吸引学生。在这一环节,重在“文”的感知,“披文入情”。
其次,自主学习,学生自行解决文本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据此,我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能够熟练翻译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在文本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如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等。在这一环节,学生侧重于完成“言”,而非“文”。
再次,应用学习,巩固落实上一环节“言”的学习内容。导入学习部分给学生补充有关《资治通鉴》内容和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以及赤壁之战的背景介绍,开始接触“文”。自主学习部分重在文本基础知识的落实,将在上一环节中学习和整理的内容彻底落实到学案上,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另外,我还利用网络将历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有关本课的考点一一列举出来,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最后,合作学习,探究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会用历史观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科学的观点审视作品,准确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基于这一目标,我精心备课,悉心组织。一方面,要让学生有热情去投入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文本中具鲜明个性的鲜活人物。于是,我让学生聆听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感受三国时代的壮烈与豪迈!在此情景之下,让学生再次诵读文本,分角色朗读。由于前几节课的层层铺垫,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进行阅读。不言而喻,学生在分析其形象时就比较到位,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观点。
综合以上论述,我得出一个结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强大内心力量,就必须真正走近那个时代,走近作者,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沟通。所以我们要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努力探索和实践“新课标”。譬如学习《离骚》《屈原列传》,就要学习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宁赴长流而葬身鱼腹”也不“与世推移”的高洁品质;学习《游褒禅山记》,就要学习王安石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执着求真和“深思而慎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廉颇与蔺相如》,就要学习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深明大义、“怒发上冲冠”的智勇兼备以及廉颇的“负荆请罪”的知错善改的优秀品质。
这一切,都源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在精心设计导语,合理创设情境,加以必要的音乐机视频资料辅助教师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传统文化的传承水到渠成!再次强调,“言”是基础,“文”是必然!我想,只有我们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创新教学,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学生的潜能才能不断地被发掘!
作为青年教师,我一直想摆脱文言文教学不能进行改革的尴尬局面,为此,两年前,我默默开始了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下面,请允许我以《赤壁之战》为例,进行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关系处理的解读。
首先,导入学习,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只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备课时,我们为学生精心准备了视频资料《腾飞说三国》第23集。也就是说,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播放视频,以更加直观的艺术让学生去感受文本情节,并在腾飞的讲解中对文本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有的老师给学生播放《刘备摔子》进行娱乐,吸引学生。在这一环节,重在“文”的感知,“披文入情”。
其次,自主学习,学生自行解决文本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据此,我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能够熟练翻译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在文本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如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等。在这一环节,学生侧重于完成“言”,而非“文”。
再次,应用学习,巩固落实上一环节“言”的学习内容。导入学习部分给学生补充有关《资治通鉴》内容和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以及赤壁之战的背景介绍,开始接触“文”。自主学习部分重在文本基础知识的落实,将在上一环节中学习和整理的内容彻底落实到学案上,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另外,我还利用网络将历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有关本课的考点一一列举出来,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最后,合作学习,探究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会用历史观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科学的观点审视作品,准确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基于这一目标,我精心备课,悉心组织。一方面,要让学生有热情去投入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文本中具鲜明个性的鲜活人物。于是,我让学生聆听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感受三国时代的壮烈与豪迈!在此情景之下,让学生再次诵读文本,分角色朗读。由于前几节课的层层铺垫,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进行阅读。不言而喻,学生在分析其形象时就比较到位,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观点。
综合以上论述,我得出一个结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强大内心力量,就必须真正走近那个时代,走近作者,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沟通。所以我们要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努力探索和实践“新课标”。譬如学习《离骚》《屈原列传》,就要学习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宁赴长流而葬身鱼腹”也不“与世推移”的高洁品质;学习《游褒禅山记》,就要学习王安石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执着求真和“深思而慎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廉颇与蔺相如》,就要学习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深明大义、“怒发上冲冠”的智勇兼备以及廉颇的“负荆请罪”的知错善改的优秀品质。
这一切,都源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在精心设计导语,合理创设情境,加以必要的音乐机视频资料辅助教师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传统文化的传承水到渠成!再次强调,“言”是基础,“文”是必然!我想,只有我们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创新教学,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学生的潜能才能不断地被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