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胡德芳,女,中共党员,2005年毕业于四川省宜宾学院。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所写论文也多次在县、市获奖。
【摘要】:良好的习惯能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使人进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该做,为什么不该做。这也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养成教育 修养 人格 纽带 示范 事半功倍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能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使人进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该做,为什么不该做。这也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热爱学生,真诚相待
“情、爱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人有情感、爱和归属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活动、群体性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情感也是维系集体和谐稳定、团结进取的纽带。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成功的教育总离不开真情的付出。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真切的关怀就像阳光下的万物,雨露中的禾苗,是所有学生都渴望得到的。我在一所村小任教,孩子们的父母总是有忙不完的农活,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照顾。冬天孩子的小脸蛋皲裂了,我为他们擦上宝宝霜;没吃早饭的孩子和我一块吃面条;毫无怨言的为他们补习功课……学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满腔挚爱之情,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拥有了一席之地。这为他们接受我的教育和引导,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正如俗话所说“始乎情,方能入乎理”。情感沟通了,学生才愿意主动接受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尤其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用真诚的心去启迪,用挚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
二、讨论辨析,自我约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把管理权下放给学生,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任,易于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参与感,从而自觉地参加班集体的管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受种种错误认识的影响或业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惯性作用下,学生往往还不能认识到一些自身错误行为的存在。所以我就利用主题队会等形式,增强他们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一次队会上,我以《向不良行为习惯告别》为主题,让他们展开认真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迟到、抄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乱丢垃圾、上课不专心听讲……都属于不良行为习惯。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腐蚀着他们的上进心,而且阻碍着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同时,让他们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制定改正的方法。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也是达到了自我约束的目的。
三、建立班规,严格管理
教育心理学家宋月丽曾说:“学校群体心理气氛往往通过较为持久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作用影响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学习与工作的效果以及创造力的开发。”人的思想行为必须有一定的准则。对于少年儿童就应该明确地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如何去做,让他们有理可依。做了该做的,学生本人会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职责范围。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班集体这个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开学初,我先让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同讨论制定更具体化、更容易操作的品德、学习、劳动、卫生等行为规范要求及相应的奖惩制度,评比标准,并且用班会时间组织全班学习、再次讨论、补充并通过,然后依据管理,严格执行,比如在卫生方面要求他们不仅扫地时把地板拖干净,无明显灰尘(农村学校不可能做到一尘不染);雨天上学进教学楼前把脚上的泥洗干净……虽然这些话听起来好笑,但孩子们更容易做到,一学期以来,我们班上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做得比其他班级好,因此流动红旗也常常挂在我们班的门上。到了期末,我们班上选了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劳模之星……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满意的收获。
四、以身作则,正面引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一个人要具有亲和力,就必须以尊重和理解他人内心世界为前提,激起他们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老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日常行为表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老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在进行行为习惯教育中,老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强的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示范,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用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五、激励为主,批评为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自我激励对人的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而当他受得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加之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合理,要有激励性。把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志作为出发点,允许学生有适当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对待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上进意识,培养他们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意志和信心,使其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当然,教育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批评,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激发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在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行为习惯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老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真诚相待,同时通过讨论辨析,让学生自我约束,建立班规,严格管理并且以身作则,正面引导,采用激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摘要】:良好的习惯能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使人进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该做,为什么不该做。这也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养成教育 修养 人格 纽带 示范 事半功倍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能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使人进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该做,为什么不该做。这也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热爱学生,真诚相待
“情、爱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人有情感、爱和归属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活动、群体性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情感也是维系集体和谐稳定、团结进取的纽带。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成功的教育总离不开真情的付出。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真切的关怀就像阳光下的万物,雨露中的禾苗,是所有学生都渴望得到的。我在一所村小任教,孩子们的父母总是有忙不完的农活,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照顾。冬天孩子的小脸蛋皲裂了,我为他们擦上宝宝霜;没吃早饭的孩子和我一块吃面条;毫无怨言的为他们补习功课……学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满腔挚爱之情,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拥有了一席之地。这为他们接受我的教育和引导,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正如俗话所说“始乎情,方能入乎理”。情感沟通了,学生才愿意主动接受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尤其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用真诚的心去启迪,用挚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
二、讨论辨析,自我约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把管理权下放给学生,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任,易于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参与感,从而自觉地参加班集体的管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受种种错误认识的影响或业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惯性作用下,学生往往还不能认识到一些自身错误行为的存在。所以我就利用主题队会等形式,增强他们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一次队会上,我以《向不良行为习惯告别》为主题,让他们展开认真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迟到、抄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乱丢垃圾、上课不专心听讲……都属于不良行为习惯。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腐蚀着他们的上进心,而且阻碍着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同时,让他们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制定改正的方法。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也是达到了自我约束的目的。
三、建立班规,严格管理
教育心理学家宋月丽曾说:“学校群体心理气氛往往通过较为持久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作用影响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学习与工作的效果以及创造力的开发。”人的思想行为必须有一定的准则。对于少年儿童就应该明确地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如何去做,让他们有理可依。做了该做的,学生本人会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职责范围。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班集体这个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开学初,我先让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共同讨论制定更具体化、更容易操作的品德、学习、劳动、卫生等行为规范要求及相应的奖惩制度,评比标准,并且用班会时间组织全班学习、再次讨论、补充并通过,然后依据管理,严格执行,比如在卫生方面要求他们不仅扫地时把地板拖干净,无明显灰尘(农村学校不可能做到一尘不染);雨天上学进教学楼前把脚上的泥洗干净……虽然这些话听起来好笑,但孩子们更容易做到,一学期以来,我们班上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做得比其他班级好,因此流动红旗也常常挂在我们班的门上。到了期末,我们班上选了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劳模之星……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满意的收获。
四、以身作则,正面引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一个人要具有亲和力,就必须以尊重和理解他人内心世界为前提,激起他们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老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日常行为表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老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在进行行为习惯教育中,老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强的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示范,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用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五、激励为主,批评为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自我激励对人的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而当他受得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加之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合理,要有激励性。把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志作为出发点,允许学生有适当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对待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上进意识,培养他们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意志和信心,使其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当然,教育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批评,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激发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在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行为习惯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老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真诚相待,同时通过讨论辨析,让学生自我约束,建立班规,严格管理并且以身作则,正面引导,采用激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就一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