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学厨记:少女小当家的岁月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咦,你的手怎么感觉变小了,”朋友牵起我的手惊讶地问,“不过这才有点像女孩子的手嘛。改天带你去做美甲?”
  “嗯……”我低着头,不说话。
  这真的是最糟糕的评论了,简直比被说看起来胖了20斤更过分。我的手,最终也变成了美国大厨安东尼·波登在其自序里检讨的“自己柔软如婴儿的手”。
  只是,对于一个曾经的厨师、餐饮从业人士来说,可能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那些伤疤、砍伤、碰擦,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从身体上消逝。我试着撩起袖子查看自己的第一个伤疤,呼,还好,还在。烫伤真的蛮难愈合的呢。
  但正因为这些在身体上的印记,才让我又想起在美利坚的时候,在厨房里挥洒的每滴汗、嘶吼的每次“behind you”(美国厨房的规矩,站在人后面需要警示口号,防烫伤刺伤)、洗不清的每件白T、奉上的每道菜……
  我曾经也是一名热血的少女小当家呢!

烹饪军校


  大学毕业后两年,我踏上了留学的道路。与大多数人出国读研不同,我属于“降级”,前往了纽约州哈德逊河畔的美国烹饪学院,去念一个“专职”—烹饪。
  美国烹饪学院是美国排名第一、世界前三的顶尖烹饪学府,曾经是为了安置大量退伍老兵而设置的职业烹饪学校。但我与它结缘,完全是因为在《食物爱好者伴侣》中看到了这所学校。从小耳濡目染外婆的厨艺,我便对做饭颇感兴趣,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某生活杂志的编辑部,但因始终无法割舍对做饭的热爱,又不愿仅了解皮毛,便来到美国学习西式烹饪。
  傍着哈德逊河的仙气,学校的主校楼颇有些霍格沃茨的风范,加上它还曾登上过《寻鬼猎人》的节目,更是为校园带上了神秘色彩。
  撇开鬼故事的传闻,校内超过44个厨房教室里的课程,包办了从进货、整肉、整鱼分解、成本计算、运营对公众开放餐厅等环节。闲逛校园,周边飘出小牛高汤的香味。凌晨3点有早餐课,“起床气”在经过面包房时,便会烟消云散。
  而另一边的教室里,烘焙系的同学早已熬过了大半夜,静静等待面包“醒发”(整形后最后的发酵)完毕后能入烤箱,以便在早上7点前,摆在学校对外开放的咖啡店里。
  由于所有学生的三餐都是多多少少出自其他同学之手,所以大家对自己送出去的菜肴都不敢怠慢。谁都不想自己被其他班级的同学说:“这个班不行,出菜慢又不好吃。”
  我们学校是每三周入学一次,也就是说,每三周全校的菜会有一次轮回。就算在“随便什么都好吃”的学校,总会有“更好吃”的秘诀。比如,第一周K5的美洲料理最好吃,但要吃正宗的意大利披萨,还是要等到第二周,去拥有真正火炉烤箱的K17;偶尔想家了,可以去Chef Cheng的K9,蹭顿正宗的中餐;糟心的一天过去,还有高年级同学自酿的啤酒等着你……
  由于教学极为严格,最后共同毕业的通常都不是原来入学的伙伴,部分老师可能也因年事已高而驾鹤西归。虽略带伤感,但离别时,我还是随手捡了一片落叶,那颜色,好像第一天到校时令人震撼的哈德逊河上的夕阳。

  在他们看来,只有手下吃饱了,自己的责任才算尽到了。

我爱“大锅饭”


  员工餐有一个温暖的英文名:family meal。在宛如军队的餐厅环境中,前场后场,甚至各自档口之间,不免偶尔会出现剑拔弩张。但只要大家坐下来,共同进餐,便会感觉到,餐厅其实是个大家庭,无论兄弟姐妹如何性格不合,只要坐下来好好吃饭,一切都能化干戈为玉帛。
  通常,主厨和餐厅老板对员工餐都极为重视。主厨的催促仍印象深刻:“今日的员工餐怎么还没好?”“先吃饭再干活儿!”而主厨自己一般只是随手扒几口沙拉,就继续伏案写明后两天的菜单。你会感受到,员工餐已融入大家的血液。在他们看来,只有手下吃饱了,自己的责任才算尽到了。大家都是兄弟,兄弟需要照顾。
作者(左一)与同事们准备分解全羊

  当你感觉快撑不住了,去风房站一会儿,再回来继续战斗。

  员工餐可以是正规如以瓷盘银叉,一起在餐桌上慢慢享用,也可以是只用塑料容器装一大碗,蹲在风房门前独自享受5分钟的宁静。无论是工作了几年,还是仅仅为“见学”试做几天,员工餐餐桌边,永远有你的一个位子,就像外婆在家设宴时经常提到的,“无非就是多一双筷子嘛”。不管是由自己所属的餐厅包餐,还是从外面订餐,只要在厨房工作,一定不会少了你的口糧。
  我曾享用过和端上餐盘给客人别无两样的精致伙食,也曾在忙碌了十几个小时后,终于在客人全部散尽之时,才与其他餐厅的员工共同入座,吃上本日的第一口饭。我曾吃过因为点错人数,忘记算上我的份,大家一人一口“施舍”的真正“大锅饭”,也曾大口咀嚼凌晨两点之后的芝加哥热狗。
临走时,同事们准备的爱心早餐

  每一家餐厅的员工餐风格不同,但不变的是厨师们对伙伴们的关心。身为亚洲人,当你看到西班牙籍师傅顶着高帽卯足了劲,想要用铁铲在大铲锅内依样画葫芦地“炒”出今日员工餐的特殊炒饭,可能会觉得好笑。   但静下心来想想,当黄油 酱油 味啉 韩国大酱的组合一起出现,哪有不好吃的道理?就算是无国别的“泛亚洲”料理,又怎么样呢?“分量多,味道好”才是员工餐的王道。
  在西雅图Canlis餐厅实习期间,那是我吃过的提供最奢华员工餐的餐厅。用餐时,所有员工都必须来到平时只有私人包场才会使用的二楼,坐在桌布熨烫平整的餐桌前,打上一盘由餐厅所有厨师精心准备的员工餐。
  各类软饮自取,安安静静地享受这15分钟的平静。人人皆是,没有“工作没做完”的借口。按照在Canlis奉献了快十年的Chef Ellsworth的话,“如果你连15分钟都空不出来,那再给你15分钟,你的工作也做不完”。
  员工餐的内容每日不定。中午由早班的副厨自行发挥,但到了晚上,每个档口必须出1~2道菜。冷菜档口负责出沙拉,但酱汁风味内容需要天天不同。蔬菜档出蔬菜配菜及碳水类的菜肴,而肉档则负责每天出1~2个蛋白质为主的员工菜。甜点档口也不会闲着,除了每日的水果沙拉,甜点也需日日上新。
  这么高要求的员工餐,对于平时营业都怕无法保证的厨师来说,是否为额外的负担?
  恰恰相反,厨师们的兴致反而尤为高涨。在休息日,志愿来餐厅做员工餐的师傅比比皆是。Canlis的老板BC Canlis曾经斩钉截铁地对主厨说:“我们的员工餐一定要吃好!这方面的成本另外算!”

“厨气”长存


  无论是在学校里的“小打小闹”,还是正式工作时的“真枪实战”,在厨房里,以我为尊、单打独斗是赢不了的。
  厨房里,稍年长的Chef(厨师)手上的刺青,多数都有其特殊含义。如果没有那么热络,最好不要随便打听。所以,再傲娇的新人,只要看到主厨们手上褪了色的刺青,还是会咽下锐气,和Chef Kahlenburg名言说的那样—shut up and heads down(低头莫言认真干)。
美国烹饪学院的教学厨房

  但要更好地提高效率,也不是仅靠蛮力的。通力合作,扬长避短,厨房团队才能更好地表现。这并非偷懒,真正的厨房根本不是励志的肥皂剧。让女生扛几十斤的食材走几步,可能就会耗掉她80%的体力;同样,让一个从小没有吃过大闸蟹的老美用蟹叉挑肉,不如让他多切几把意大利芹来得更为爽快。
  厨房不是比武大赛,逞英雄是不会长久的。在一个直白得拔刀见血的环境,坦诚直接才最重要。毕竟所有人的目标,是让客人吃到最完美的一餐。个人主义是不会奏效的。
  随着餐厅越来越通透,客人与厨师间的交流越来越直接,中央监控探头越来越多。厨房的师傅们,个个都是热血方刚的青年,那如果在营业期间有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没关系,风房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一没监控,二温度低,如果你看到两名师傅单独在风房说话,劝你过几分钟再回来拿需要的东西,免得引火上身。大型冷藏库简直是解决问题的绝佳地点,可以在其中破口大骂也不被人听到(风房的冷风机通常声音都极响,平时在风房里说话也基本靠吼)。况且,在炎热的档口积攒着的火气,在进入风房的一刹那也就凉了一半。
  郁闷的厨师在稍微闲下来的空隙,也会来到风房宣泄自己。有狂灌牛奶的,有大啖生意大利面的,也有坐在角落任凭眼泪与空调的积水混为一体的……总之,风房是所有人最后的庇护所。当你感觉快撑不住了,去风房站一会儿,再回来继续战斗。
  回国后阴差阳错,我去了一家高级意大利餐厅做领班,空闲时翻译一些烹饪相关的书籍。虽然仍和烹饪有关,但我却远离了厨房。
  有人问我,花这么多时间学习却没做厨师,后悔么?
  的确,我有時会内疚,感觉背叛了自己的双手。但在我敲下这些文字之时,第一次杀面包蟹、第一次拖整个餐厅的地板、第一次一连喝五个shots但连下酒菜都没有、第一次得到升职、第一次对高过自己一头的白人男生发号施令……那些曾经奋斗过的场面,又一次次地浮现在眼前。
  虽然可能暂时放下了厨师刀,但厨房的“气”永远进入我的体内。我现在面对的每一位客人,讲解的每一道菜、每一款酒,翻译的每一篇美食文字,都会像时光机,带我重回以前的日子。那些经历,才是我学到的珍贵宝物。
  烹饪永不停歇,刀永远都需要磨练。磨刀的可以是石头,也可以是日日更新的知识。
  一朝料理人,终身料理人。
其他文献
“桑拿天”  2019年6月25日,法國巴黎,人们在特罗卡德罗广场的喷泉里避暑。6月份最后一周欧洲有7个国家最高温突破45摄氏度,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高温纪录。回到地球  2019年6月25日,载有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加拿大宇航员大卫·圣雅克和美国宇航员安妮·麦克莱恩的“联盟MS-11”号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脱离,并在距哈萨克斯坦杰兹卡兹甘东南148公里处着陆。这些宇航员在国际空间
达拉维是孟买最大的贫民窟  孟买有很多电影闻名于世。除了宝莱坞、世界建筑遗产,最为中国人所知的孟买标签,恐怕就是贫民窟(Slum)了。在中国人的印象里,贫民窟似乎是噩梦般的存在,肮脏、龌龊、丑陋,一贫如洗的人如同蝗虫般集聚在一起;由于缺乏教育、水、道路交通、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贫民窟只能维持简单的劳动力再生产。  实际的情况比上述认识要复杂许多。达拉维是孟买最大的贫民窟,也是名噪一时的电影《贫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与疫情抗争的日子里,总觉得这句话是最提气、最振奋的了。  可自打看了岩井俊二的老片儿《四月物语》(1998年3月在日本上映)后,提气之余,整个身心犹如《老残游记》里那句:“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治愈能量  学者余世存认为,当人真正感觉自己处在自然之中,而非自然之上或之外时,才会和自然
明清小说里的“雪”十分常见,作者往往以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风雪交加的时刻,总令人心怀怅惘,百转愁肠。  集大成的“四大名著”,著名情节和雪有关的不少。这些或紧张、或谐谑、或激烈、或浪漫的桥段,让人回味无穷。当又见雪花飘过,这些故事里的风雪也将伴随人们,一起体会曾经的人生际遇、命运转折。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的 “风雪山神庙”这一节,是入选了中学课本的,可见其经典。  水浒整个故事,突出的概念是“
3月24日,华盛顿潮汐湖畔樱花盛放  疫情中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呈现出二战时也没有过的奇特状态。春色满城之际,美国首都上演的是一出空城计。  我已经在华盛顿工作近20年,脑子里有过的最糟糕剧情来自作家戈尔·威代尔(Gore Vidal),他说这个城市可以构成“令人惊叹的遗迹”。华盛顿数十处大体量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遭到战争毁坏以后,的确将成为具备视觉冲击力的城市废墟,而目前的状况跟他的假想有可比之
自从新冠病毒于3月中旬袭击纽约州布法罗市以来,约翰·托马谢夫斯基(John Tomaszewski)博士每天工作16小时。虽然距离纽约的新冠流行中心有6小时车程,但布法罗及其周围县镇,都出现了病例的暴发式增长。  作为“卡莱达健康”实验室的负责人,托马谢夫斯基一直在做新冠病毒诊断测试。尽管如此,他的工作尚不能满足布法罗-尼亚加拉瀑布大都市区110万人口的需要。实验室每天的测试量增加到了300次,但
持续三年的立宪之争,削弱了王室贵族垄断政权的观念,为往后泰国政局中国王、军队、民选政府“三驾马车”的架构奠定了基础。  泰国政府10月15日凌晨宣布,曼谷进入“非常紧急状态”。总理巴育下令,将对妨碍王室活动和侮辱君主制的极端分子,采取严格措施。  美联社称,泰国示威者开始批评王室和君主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转折”。  后宫狗血大戏上演  最近,一个“泰国钮祜禄诗妮娜从甘露寺回来了”的段子,在中国社
随着简·奥斯丁去世20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英国各地都开始准备纪念活动。不过,这样一位受人喜爱的作者,身上却依旧有着许多秘密。  “通篇都是彻头彻尾的废话。”这是奥古斯塔·布莱姆斯顿夫人在看过《傲慢与偏见》后的评价,她是奥斯丁家族在汉普顿的朋友和邻居。1814年,简·奥斯丁出版了《曼斯菲尔德庄园》,一个关于爱与家庭的错综复杂的故事,不过布莱姆斯顿夫人认为奥斯丁应该放弃写作了,“她自以为自己已经经历过
孙越  俄国作家普宁(1870-1953)的小说和诗歌,在中国读书界走俏也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普宁在文学上有天赋,1901年便获得普希金文学奖。俄国大革命爆发后,普宁先是逃往君士坦丁堡,后又侨居巴黎。  他一生写俄罗斯故事,一生都在发现和赞美漂亮女人。普宁说,真爱可遇不可求。普宁心目中的美女标准是,双眸黑又亮,睫毛如蝶翅,红晕初上腮,肌肤如凝脂,纤手若柔荑,玉峰粉腿长……最终,普宁在巴黎结识比他小
《无泪而泣:奥斯维辛- 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  [ 以色列] 吉迪恩·格雷夫 著  曾记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 年12 月  要精准、连贯、真实地描述这些特殊囚犯的生活,是注定失败的,因为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里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工作队队员经常更换,进入集中营的人们又是来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工作队中的囚犯差异很大,各有特点,每个人的智力、道德观、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