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全球经济大融合背景下,所有事情也都是围绕市场经济展开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是教育界重点关注话题,尤其国际文化融合态势下,外语翻译应用型人才比较急缺,以高校外语翻译教学为根基,将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作为突破口,使外语翻译教学走创新路径是教育事业发展不二法门。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决定了我国外语翻译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予以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不但对实现有效教学大有益处,还是影响我国外语翻译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以外语翻译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应用型人才教学创新作为突破口,进行一系列全面、彻底的研究,结合我国外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方法与过程,最后对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构成进行研究,为我国外语翻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并可作为对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示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外语翻译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46-01
前言:外语翻译是我国教育系统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想将这一门功课教好,那么应用型人才教学创新将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应用型人才教学创新具体表现在把学与教的原理转化到教材中和课堂的计划方案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现科学化教学的潜在因素。然而,现阶段我国外语翻译教学存在严重的形式化、教条化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忽视应用型人才个体间的差异、忽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引导作用等现象。然而充分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减少或者避免以上所说的一系列教学漏洞的发生。
一、外语翻译课堂中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现状
翻译工作基本工作为雅达信,务必忠于原文,让人清楚明了并且尽可能使翻译作品让人赏心悦目。翻译人员翻译过程中以此三点作为准绳,将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等技能融会贯通,具备翻译素养,结合应用沟通熟练,且达到八级水平。通常所讲翻译工作并非单纯将一篇文本做死板翻译,还要能够在交谈过程中实时进行翻译,像领导人讲话时同声传译即为如此。对翻译人员应变能力要求是极高的,实时口语翻译并非将语言文字字面理解,还需要翻译人员掌握行业专业用语,对多国民俗文化有所了解,而并非由语意过渡翻译。翻译时,双语互译均会由于语言变化形成一定差异,所以应当以尊于原著基础上做适当创新,切忌不能死板。有些作品间隔一段时间便会有新的翻译作品出现,而目的旨在将新元素融入进去,给作品赋予源源不断生机与活力,推陈出新为翻译界亘古不变法则。
1.教材的空洞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语言大致可以给它概括为言语表达与书面表达两种方式,外语翻译知识内容一般是通过教材传递给师生的。教材内容的简略,导致了它有可能在某种程度对师生的思维予以限制,这就对教师在知识传授形式上提出了要求,教师可以建立在教材基础之上,用简明易懂的话语或者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给学生们传授知识,通过言传身教的表现形式,知识就会变得简单明了了。另外教学中也会涉及到一定跳跃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往往不易掌握,教师应当做好纽带作用,将学生与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在外语翻译课堂中,教师首要任务是将知识内容归纳总结,主要可以将知识归为一眼就能看懂显而易见的知识和被隐藏起来的知识。学生创新能力还没有形成,凭借现阶段的能力可能不易发觉被隐藏的知识,所以教师就应该做好学生们的指路明灯,使学生发掘出教材中所包含的全部知识内容。
2.教学内容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不符限制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外语翻译教学知识呈现了它独特的知识层结构,外语翻译老师应该全方位掌握它的独特结构。学生对于外事外物有其独特的观点,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也存在独特结构,但是这所谓的结构还不是很完善。当简单明了的外语翻译知识与学生不完善的思想结构相碰撞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势必会有所打击[2]。因此,结构上的差别,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针对教育现状提出解决对策
1.将知识衔接做个承上启下的铺垫
外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跳跃性的知识是通过教材呈现的,因而要让学生掌握好外语翻译知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对知识灵活运用,不要死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好学生们的指路人。此外教师可以将彼此之间有关联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只要学生掌握一个点,教师便可由点及面,在学生掌握了全部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了加强。
2. 将教材内容体系结构与学生思维进行有机结合
我们刚刚说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结构还不太完善,这就要求老师有义务对知识进行处理。人从呱呱坠地起便会学习,但是如果后天不正确引导,这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意识可能会逐渐淡化,甚至被遗忘。学生创新能力还停留在直观具体层面上,对于抽象事物还没有感官。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时,要基于学生之前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有个逐渐加深的过程,也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对知识掌握抱有主动权。
3.变复杂为简单,开拓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不是很高,往往会忽视教学内容复杂笼统的特点与学生对于抽象事物掌握的困难。如果老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且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最终学生可能会一无所成。对于外语翻译课程的复杂笼统要求老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务必讲求方式方法,根据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学生创新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结语:走向学科教学实践是外语翻译教学的理想结果,也是教育技术学学科真正促进教育工作的开端。对应用型人才教学的创新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培训,强化设计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在于教师与应用型人才共同的努力,不断强化教师素质与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以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162-163.
[2]黄映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06:78-79+9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外语翻译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46-01
前言:外语翻译是我国教育系统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想将这一门功课教好,那么应用型人才教学创新将占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应用型人才教学创新具体表现在把学与教的原理转化到教材中和课堂的计划方案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现科学化教学的潜在因素。然而,现阶段我国外语翻译教学存在严重的形式化、教条化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忽视应用型人才个体间的差异、忽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引导作用等现象。然而充分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减少或者避免以上所说的一系列教学漏洞的发生。
一、外语翻译课堂中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现状
翻译工作基本工作为雅达信,务必忠于原文,让人清楚明了并且尽可能使翻译作品让人赏心悦目。翻译人员翻译过程中以此三点作为准绳,将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等技能融会贯通,具备翻译素养,结合应用沟通熟练,且达到八级水平。通常所讲翻译工作并非单纯将一篇文本做死板翻译,还要能够在交谈过程中实时进行翻译,像领导人讲话时同声传译即为如此。对翻译人员应变能力要求是极高的,实时口语翻译并非将语言文字字面理解,还需要翻译人员掌握行业专业用语,对多国民俗文化有所了解,而并非由语意过渡翻译。翻译时,双语互译均会由于语言变化形成一定差异,所以应当以尊于原著基础上做适当创新,切忌不能死板。有些作品间隔一段时间便会有新的翻译作品出现,而目的旨在将新元素融入进去,给作品赋予源源不断生机与活力,推陈出新为翻译界亘古不变法则。
1.教材的空洞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语言大致可以给它概括为言语表达与书面表达两种方式,外语翻译知识内容一般是通过教材传递给师生的。教材内容的简略,导致了它有可能在某种程度对师生的思维予以限制,这就对教师在知识传授形式上提出了要求,教师可以建立在教材基础之上,用简明易懂的话语或者摆事实讲道理的形式给学生们传授知识,通过言传身教的表现形式,知识就会变得简单明了了。另外教学中也会涉及到一定跳跃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往往不易掌握,教师应当做好纽带作用,将学生与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在外语翻译课堂中,教师首要任务是将知识内容归纳总结,主要可以将知识归为一眼就能看懂显而易见的知识和被隐藏起来的知识。学生创新能力还没有形成,凭借现阶段的能力可能不易发觉被隐藏的知识,所以教师就应该做好学生们的指路明灯,使学生发掘出教材中所包含的全部知识内容。
2.教学内容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不符限制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外语翻译教学知识呈现了它独特的知识层结构,外语翻译老师应该全方位掌握它的独特结构。学生对于外事外物有其独特的观点,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也存在独特结构,但是这所谓的结构还不是很完善。当简单明了的外语翻译知识与学生不完善的思想结构相碰撞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势必会有所打击[2]。因此,结构上的差别,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针对教育现状提出解决对策
1.将知识衔接做个承上启下的铺垫
外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跳跃性的知识是通过教材呈现的,因而要让学生掌握好外语翻译知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对知识灵活运用,不要死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好学生们的指路人。此外教师可以将彼此之间有关联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只要学生掌握一个点,教师便可由点及面,在学生掌握了全部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了加强。
2. 将教材内容体系结构与学生思维进行有机结合
我们刚刚说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结构还不太完善,这就要求老师有义务对知识进行处理。人从呱呱坠地起便会学习,但是如果后天不正确引导,这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意识可能会逐渐淡化,甚至被遗忘。学生创新能力还停留在直观具体层面上,对于抽象事物还没有感官。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时,要基于学生之前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有个逐渐加深的过程,也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对知识掌握抱有主动权。
3.变复杂为简单,开拓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不是很高,往往会忽视教学内容复杂笼统的特点与学生对于抽象事物掌握的困难。如果老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且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最终学生可能会一无所成。对于外语翻译课程的复杂笼统要求老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务必讲求方式方法,根据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学生创新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结语:走向学科教学实践是外语翻译教学的理想结果,也是教育技术学学科真正促进教育工作的开端。对应用型人才教学的创新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培训,强化设计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在于教师与应用型人才共同的努力,不断强化教师素质与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以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162-163.
[2]黄映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06:78-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