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素养,尊重发展个性,培养健康人格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as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尊重发展个性,不断增强语文素质;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语文素质;尊重个性;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健康人格
  长期以来,在内地初中班学生教育中,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认为这些来自南疆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低,语言交流障碍,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低,故而认为抓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顺利通过文化课考试,完成向内地高中班输送高质量的少数民族生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至于其他方面,则可以次之。本人则认为文化知识学习提高固然重要,但“内初班”学习期间是学生身体、心理、思想初步成长的重要阶段。教书先育人,在倾心施教之时,更要以爱来关注他们的成长,尊重发展他们的人性与个性,不断增强个人素质,铸造健康的人格,使之成文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更为关键。
  如何既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又注重学生思想品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
  一、尊重发展个性,在语文学习中塑造健康人格
  这些内初班的孩子大多十二三岁,从小生活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由于地理、历史、科学、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对汉民族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了解不够,甚至完全不了解,这就给汉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就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采用更多、更优、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改变民族学生后天的不足。而要做到这些,前提是必须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不断增强素质,塑造健康人格,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无论是低层次的衣食住行、安全等生存的需要;高层次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还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的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都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语文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同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塑造了健康的人格,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中转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通过朗读,思索,讨论,写作,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找到真谛,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抵制人性之中的假恶丑,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使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课本中,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
  总之,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实用能力,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每一位学生得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张楚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3]《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北京教育》2003/3)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830000)
其他文献
本文所研究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将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际,针对因教育、制度、监督不到位和公务人员不能廉洁自律而产生的廉政风险,以防范廉政风险
两份日记:    天阴沉沉的,难道是因为他(张国荣)死了吗?我的心今天也阴沉沉的。昨天夜里我梦到了他,他在叫我,他叫我去陪他,自己最喜欢的人叫我去陪他,我是不是应该去?我想了一天,我应该去。对不起,爸爸、妈妈,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可我要先走了,我不能让自己最喜欢的人在天堂孤单,我要去找他……  鉴于隐私,就摘抄这段吧!这是任何一家媒体都未曾报道过的事实。在张国荣跳楼自杀的第二天,广州天河
期刊
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而旅游产业融合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切入点之一。   国内外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文
清华大学关心学生的老同事,希望我能对清华学生的学习,写一些具体的看法。因为我刚从台湾过来,对一些在中国内地已经习以为常的行为,不会视若无睹。的确,内地学生的行为和欧美甚至港台学生的行为大不相同。我们虽然不忍苛责,但是我们还是得认真研究,作为时代的见证。学生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状。我们当然理解,年轻人个人的问题,随着年纪的增长,一定会适当解决。而该思考的是,清华里学生的特殊现象,以及普遍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非常重视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吸引人才、管理人才、留住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
字词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情况:字词教学只是简单的重复、机械记忆、书写不规范,词意理解模糊,忽视字词的运用。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有
1 病例资料患者,男,22岁,以“反复咽痛、发热1个月,全腹胀痛15d”于2014年8月16日入院。入院前1 个月患者出现咽痛,伴咳嗽、咳痰、发热,体温波动于38℃,给予抗感染治疗,症状
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年代。每逢开饭,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有一次学校拖来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在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咯嘣,咯嘣”一片响声,结果全都
我在大学念书时,曾经选修过一位哲学教授的课.就像大家料想的那样,这门课程晦涩难懂,所探讨的问题同现实世界多半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因此,不难理解,很多时候教授在台上滔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