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地区(本文特指东北亚和东南亚)或许是当今世界对中国发展崛起所带来的国际影响感受最为直接和深切的区域。由于地缘临近的关系,更由于战略利益诉求、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影响的复杂多样,这一地区的众多国家对于正在不断扩大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中国有着深刻而不尽相同的认知与感受。2008年8月11日~12日,由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东亚面对崛起的中国”国际研讨会,邀集来自东亚主要国家的学术界人士,探讨了中国崛起对于各相关国家的意义和影响。这个会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部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感受、认知和对策。
表层次:民意反映与软实力的运用
总体来讲,中国在东南亚主要国家的民众中保有正面形象,其正面程度高于美国,但低于日本。英国诺丁汉大学王正绪博士等学者在大量的民意调查数据基础上所作的分析研究显示了这一点。研究结果还表明,越南、泰国的公众对中国的印象要好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在新加坡,讲中文的人群对中国的印象要好于讲马来语的人群。在越南,统一后出生的人群对中国的印象好于统一前出生的人群。研究者指出,影响外界对中国形象的正面因素包括,中国发展给相关国家带来的经济机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中国所具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正在承担的国际责任等,而负面因素则包括环境污染、能源安全、温室气体排放、政治治理,以及军事能力的迅速增长。
南洋理工大学李明江博士认为,中国在东南亚日渐增长的影响和该地区正在被消蚀的“中国威胁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中国对东南亚所采用的“软实力手法”(soft power approach)。软实力手法是对实力的软应用,而并非简单等同于软实力本身。具体到中国对东南亚的外交政策,其内涵主要包括自我约束,积极参与,照顾他国利益等。李明江对约瑟夫•奈的早期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评析,认为文化和价值观历来就是和外交政策不可分离的实力因子;文化也有强制性,文化也并非总具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这些所谓的硬实力,也同样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追捧和膜拜。如果这些硬实力应用于对外援助或救灾活动,同样可收软实力的功效。
意识形态和华人移民,曾经是塑造中国和东南亚安全关系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现在前者已经隐去,后者嬗变为积极影响中国与该地区经济联系和民意印象的因素。
深层次:对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冷静分析
普通民众对于中国的认知印象并非能够直接有效地反映在各自国家的对华政策上。对于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冷静分析才构成外交决策的基础。应当说,东亚国家普遍在经济上受惠于中国的快速稳步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弱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的受益程度也不尽相同,一些国家感受更多的则是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
1. 经济利益影响:喜中有忧
柬埔寨学者Eng Yeng认为,无论是从经济、地理,抑或是地缘政治上,柬埔寨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地区影响增长的显著受益者。柬中贸易在1995~2002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3%,2004~2007年则达到31%。两国农产品贸易为提高柬埔寨贫困农民的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中国还是柬最大的外援提供者。
新加坡学者Lye Liang Fook则把新中双方的贸易、投资、旅游和文化交往视为稳固两国关系的锚石。早在1997年,中国就取代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对外投资最重要的目的地国家。中国有13%的上市公司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资本占15%。近年访新的中国游客年平均量都在百万以上,是新加坡旅游市场的第二大来源国。
开放和不断现代化的中国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片乐土。自2004年起,中国就取代美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中国还是韩国最大的对外投资目的地国。韩国在对华贸易中享受巨额顺差已超过10年。目前在中国居住着60万韩国人和5.8万韩国学生,每周穿梭于两国的航班超过380次。
对于东亚国家来说,中国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者。泰国学者Pavin Chachavalpongpun引用前总理他信的话说,泰国在一些领域不得不与中国竞争,但竞争并非威胁。中国产品促使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变得更加高效,因此这是机遇而非威胁。印尼学者Syamsul Hadi则认为,印尼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远非易事。由于两国出口产品均为劳力密集型,因此中国成为印尼主要的对外贸易竞争者。除在能源领域外,印尼寻求增加中国投资的努力并未奏效。
2. 可仿照的经济发展模式?
越南学者Khong Thi Binh认为,越南把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视为可以仿效的模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到实践均可供越南借鉴。越南领导人、决策者和学术界一直注重中国在诸如发展私营经济、国企改革、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对外贸易等领域的研究,两国在各个层面上都保持着活跃的经验交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鲜则在经济改革的道路上裹足不前。日本广岛和平研究所Kim Sung Chull教授指出,尽管早在1983年,朝鲜领导人就开始注意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25年来也多次到中国考察、学习,但朝鲜从未真心实意地实践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应用中国经验方面仅进行了非常有限的开放试点。
3. 安全利益影响:喜忧参半意未定?
Kim Sung Chull教授认为,尽管朝鲜早已不把中国视为凝血盟友,但仍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现实关系,以维持获得与生存安全息息相关的能源和食品。崛起的中国对于朝鲜政权的生存仍然至关重要,但朝鲜也正在探索利用与美国新建立起的关系来审慎地抗衡中国的影响。
缅甸学者Tin Maung Maung Than认为,在中国庇护下,西方国家因为民主、人权和劳工问题对缅甸的制裁在很大程度上未达到实际效果。缅甸视中国为战略、政治和经济上可以依赖的重要盟友,并从缅中紧密的经济和外交关系中受益匪浅。但是由于缅甸强烈的自主、独立和民族自豪感,缅甸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卫星国。缅甸政府一直否认缅中战略同盟关系和中国在缅的军事存在,外界对此的猜疑也从未被证实过。事实上,由于中国对海外能源供应的依赖性,缅甸很有可能凭借其资源和地缘优势与中国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4. 领土争端
由于历史上中国曾卷入过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内部事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在安全问题上对中国的崛起和长久意图多少都存在着一定的隐忧和怀疑。菲律宾学者Renato C De Castro认为,菲曾视中国为长期的安全挑战。上世纪90年代围绕美济礁的争端出现后,菲方公开宣称美国在东亚的存在是对中国在南海扩张的威慑,于是中国迅速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并在双边和多边领域就南海领土争端问题提出了多个建立互信的倡议。
越南对于中国的崛起也不无疑虑。越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在南海的动向。2007年12月当中国宣布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建立三沙市时,引发了针对中国驻越外交机构的抗议示威。中国还试图阻止外国石油公司与越南合作勘探开发争议地区的油气资源,这更加增加了越南的担忧。
5. 以鹰制龙?
菲律宾自本世纪初即开始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开展等距离外交。一方面,菲律宾借中国90年代在南海主张领土权利和布什开展反恐战争的机遇复活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中获取了重大的经济和外交实惠。但菲学者认为,菲的这一策略恐难以长久维持,因为菲处于这个三角关系的最弱一边,国内又是一个弱势政权,随着中美关系的稳步发展,菲借以在中美之间渔利的空间将日渐狭小。
新加坡在大力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也在努力发展和维系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新加坡学者认为,新加坡与美、日、澳、英等大国保持战略关系,旨在维护小国成长与繁荣不可缺少的区域稳定。
中国的崛起可能是21世纪东亚地区意义最为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与既往历史不同的是,东亚势力均衡的转变是以渐进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并且不以美国的势力和利益为代价。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美国在东南亚影响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系教授T. J. Pempel认为,尽管美国不大可能出现像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从东南亚地区撤出那样的情景,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不可避免地趋于下降。中国已成功地向东亚国家表明,至少在未来的20年内中国都将怀抱着和平发展的意愿。尽管美国军方仍坚持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东亚无论何种安全构架都不可能实现,但Pempel相信,随着东亚地区的势力均衡(power of balance)日渐演变成势力协同(power of concert),东亚的区域合作最终有可能发展成为稳固、有效的安全机制。
除开对日关系的起伏跌宕外,中国的东亚政策是富有成效的。或许中国无法让所有的人都能卸去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疑虑,但如果外交软实力的运用能使这种忧虑无法演变成有形的政策反应,这就会为中国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作出很大贡献。诚如韩国学者Choo Jaewoo 教授所论,不管中国抱有何种动机,也不管“中国威胁论”能否被根除,甚至不管中国的和平发展能否被证明,只要中国坚持以多边合作原则来解决国际冲突,中国就能吸引更多的国家一道参与建立东亚地区新的权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