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冷漠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悖论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w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五晚上,海鲜充足,谈话流畅。在源氏日本饭馆,张玛丽——她戴着大耳环,穿着紧紧的天鹅绒上装,化妆精致——正在谈论大家都在议论的一个泰国东海岸小岛。在那儿潜水棒极了,而且那儿中国人很多,根本不需要担心语言问题。她的朋友杨维基正在操作着借来的手提电脑,下载一个客户通过她的手机发来的电子邮件。作为一家咨询公司的审计,她今晚必须结束一个项目。就在她和一个同事电话时,小团体的话题又转向了滑雪以及各种iPod的性能比较以及中国新出现的信用卡业务……今天的中国青年比以往的任何一代都受过更好的教育,也更世俗化。他们从来不谈论政治和民主化等问题……
  这是《时代周刊》在2008年的封面文章《“我”一代》(The Me Generation)中所描述的80后的中国青年。如此描述80后一代的文章在西方媒体中比比皆是:比如《中国:新领导层会不同吗?》 (BBC, 2002),《文革一代娇宠下一代》(《华盛顿邮报》, 2004), 《准备好了,为了自己,开路!》(《石板周刊》,2008),《中国以“共产主义方式”赢得繁荣》(CBS,2008) ……等等。
  这些西方主流媒体或许并不自知,他们的报道,隐含着不自觉的逻辑链条,即中国青年适应市场经济,是西化改革的受益者——经济消费能力上升,敢花钱——中国青年世俗化,个人主义化,对政治冷漠。最近几年,面对80后青年一代的迅速成长,西方主流传媒的偏爱,就是塑造中国青年经济和生活方式的“白领小资神话”,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经济能力、消费欲望和时尚生活方式大加渲染。但当他们循着这条逻辑链条,认为80后的中国青年“政治冷漠”——“他们从来不谈论政治和民主化等问题”之时,在炸馆、撞机、“3•14”等事件中,中国青年的激烈表现,自然让西方世界瞠目结舌。因此,一方面,西方媒体以物质主义、自私自利来描述80后一代,以安于现状为理由,解释中国青年和上一代政治倾向的不同,渲染80后一代的政治冷漠;另一方面,面对80后在炸馆、撞机、“3•14”等等事件中的反应,他们则反复渲染同一群人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这应该引起西方社会的警觉。
  对于80后青年的民族主义,西方传媒上经常出现难以解释的矛盾——既然物质主义可以消解青年一代的政治热情,为什么物质主义没有消解他们的民族主义热情?这种自相矛盾,有时在同一篇文章里就会出现,比如《洛杉矶时报》(2008)的《中国的下一代民族主义者——他们富有、有教养,却敌视西方》一文,提到了中国青年偏好商科而轻视政治学,对民主自由理念缺乏兴趣: “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从来不讨论民主或者政治变革等问题。”但这种政治冷漠论的调子,很快转向了中国青年具有民族主义狂热的描述:“一有诸如西藏骚乱这样的火花,中国青年的民族主义就爆炸了。在北约误炸中国使馆后,中国青年的民族主义以暴力反美示威的形式爆发;即使是在“9•11”之后,尽管中美两国政府谋求更密切的双边关系,一些中国青年却以美国的痛苦为乐。一个中国青年甚至这样告诉中国的民调人员:当飞机撞进世贸中心时,我觉得很开心……在2005年的反日示威中,我当时恰在兰州,每天中国青年都在兰州游行,砸毁卖日货的商店,尽管这些都是中国本地商人开的商店。”
  这种自相矛盾之处散见于多处报道之中。比如Matt Forney在 《纽约时报》(2008)发表的《中国的忠诚青年》一文中,一方面说:中国青年的国族认同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经济增长的好处,可以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致富机会——“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乐观。为什么不?在他们的记忆里,经济一直以两位数高速成长,能说英文的毕业生就一定能有好工作。他们的父母拥有自己的房屋,他们自己也很快就会有自己的房产,甚至还有自己的车。手机,iPod, 都不是问题。”紧接着,又说中国青年的爱国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不谙世事,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所以不了解中国社会的黑暗:“生活经历,或者是缺乏生活经历,也使得中国青年不能发展出和政府不一致的观点。城市青年学习很刻苦,他们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志愿工作、体育、辩论队活动、音乐才能和其他课外活动都不在大学入学竞争中起作用,所以很少有人参加。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也意味着非政府组织很少……当然,中国青年的民族主义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软化。当他们参加工作并亲身体验政府的低效率之后,他们对政府的态度经常会变得更具批评性。但除非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经济状况发生重大改变,西方人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现中国青年是他们的同盟军。”
  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中国青年对政治是不是冷漠,而是在西方人所想象的“政治”方面,他们比西方人想象的冷漠。尤其是在将80后与此前的青年相比时,西方媒体感到特别失落:“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天安门一代的知识分子,深深为青年学生们对外国人和民主自由等理念的不屑而震惊”。(《中国的下一代民族主义者》)另一方面,中国青年的民族主义情绪,其实也未必就真的多么高涨,只是比西方人所能容忍的程度,要高涨了太多。西方传媒描述的中国青年的民族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把青年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对立于民主、自由等政治观念,对立于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同,并武断地认为80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例如《中国的下一代民族主义者》《年轻愤怒的中国网民》(CNN,2005);《中国的2008一代:在动荡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路透社2008);《愤青一代》(《纽约客》,2008);《中国的忠诚青年》(《纽约时报》,2008);《互联网给中国民族主义扇风》(《耶鲁环球杂志》,2005);《亲中国的青年令人忧虑的崛起》(《圣何塞信使报》2008)……等等。这种思路显然是偏颇的。当代中国青年虽然民族情绪明显上升,但这种民族情绪,并不包含普遍地否定西方政治观念、否定西方政治制度。或许有些“左派青年”对西方资本主义整体都取否定态度,但他们远远不是中国青年的主流。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的许多理念,包括对西方经济政治制度的肯定,在中国城市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几乎已成为基本共识。自中国入世以来,一切和国际接轨是主流口号,“融入国际主流社会”的心态,在当代青年中并不弱——媒体报道中的“小资现象”,也是明证之一。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观念,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不存在对立。
  那么,西方传媒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原因何在?很显然,按照他们的逻辑,中国青年在拥抱资本主义带来的优越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应当拥抱西方一整套的价值观,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带来的一套政治制度。当第一种期待如约而至的时候,后一种期待却没有成为现实。西方人以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却因为诸多社会事件的风声水起,意外地在中国的80一代中断裂开来。■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其他文献
金融危机与美国衰落    目前世界情况基本上是俄国——当然还有欧洲——的崛起与美国的衰落并存。美国的衰落是整体性的,也是必然的,判断依据如下:    第一,美国控制世界资源的能力下降。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其核心问题是资源危机。计算美国金融缩水是多少亿美元,其实,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支撑庞大的美元体系的实物基础是什么?是资源。美国是靠军事控制世界资源的,只要军事强有力,还能对世界资源有效控制,它
期刊
2008年11月5日,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后,次日的早晨,我在华盛顿一个宾馆的大厅等着观选团的其他成员一起去国会山庄拜会一位议员。大厅的电视墙上,四个不同的屏幕分别在回顾昨夜奥巴马的辉煌。镜头闪过,杰西·杰克逊、约翰·刘易斯们泪流满面。这时,一位黑人服务员欢快地哼着小曲走过来,对我说:“你知道吧?昨天中国人都庆祝奥巴马当选总统啦!”  我不禁产生疑问:奥巴马的当选对美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又意
期刊
一个世纪前,当美国人在迅速蹿升的经济力量支撑下穿巡于欧洲社会时,自以为文明的欧洲人无不讪笑戏谑:这帮美国土鳖,除了有钱,啥都没有。  上个世纪30年代,德、日崛起,后起的列强按照老列强的发家逻辑向现行的国际秩序发起挑战,要求重新分配势力范围和生存空间。世界陷入战争的深渊。  20世纪50年代,苏联崛起,它从一开始就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要用共产主义埋葬资本主义。苏联是一种新型普世主义意识形态的象征
期刊
从西方经典走向中国经典    究竟怎么来读中国的经典,我实在是没有什么资格来谈这个话题。自认读西学已经有二十来年的时间,而开始系统地看中国经典却只是近年的事。如果非要说些什么话,也只是一个仰慕者的门外感受而已。  研究西学的人怎么开始转而读中国的书?说起这还是有点故事的。大约八年前,每周几个朋友都会在一起念书,开始念的是西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的悲剧喜剧、奥古斯丁等等。在念的时候,也特别喜欢
期刊
背景介绍:一耽学堂——是致力于学习、体认和普及中国优秀文化的非营利性民间公益组织,它以“弘扬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改良社会风气,净化个体心灵,普及汉语基础,推介中文思想”为宗旨。2000年12月21日由北大、清华等6所院校30余名博士、硕士发起成立,发起人为北京大学哲学系2000届硕士逄飞。学堂从草根公益开始,发动高校有志青年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以尽义务、做义工的方式身体力行,一线实践,开创了“
期刊
《文化纵横》致力于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见证了财富的快速增长,市场社会在推动经济魔幻般增长的同时,也重塑了当代社会的各种关系。但人们发现,除了有钱,人生缺乏意义,社会缺乏文化,国民缺乏意识形态,民族缺乏精神。  面对自身,我们安身立命的道德伦理残破不堪,生活失去基本的是非标准;面对世界,中国人第一次让世界看作仅是赚钱的动物,缺乏文明人类的健全人格;面对历史,我们发现,这
期刊
编者按:打工青年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是由孙恒、许多等打工者组成的一支为打工者提供义务文化服务的演出团体。自成立以来,他们坚持“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的方式,从要为打工者发出声音的打工青年艺术团,发展成了为工友提供文化教育及权益维护的公益机构——工友之家,从分散在城市边缘的点滴活动,到建立了文化基地,创办打工文化博物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  在这条发展道路上,打工青
期刊
民意调查是一种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大范围民众看法的科学方法,尤其是在西方世界,它的客观性、真实性为各界公认,甚至有时被用作政府决策的依据。下面本刊依据一些权威的调查数据,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作了一个简单的描绘。这些调查表明,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生了一个转折性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在他们心目中中国的重要性显著提高。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形成了稳定的、分裂的两派,其
期刊
金融危机及其思想根源      《文化纵横》:晚近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以美国作为榜样,2008年的金融危机,揭示美国目前的资本主义模式不是完美的。美国经济,过去曾作为一个不假思索被模仿的对象,现在却出现了裂缝。人们除了继续等待美国的后续反应,除了寄望于政府的行动,似乎无以作出思想回应。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这一场金融海啸的?  黄宗智: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起因之一,无疑是人们对市场主义的过度迷信。在
期刊
2008年,世界上有两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一个是伊拉克,另一个是中国。伊拉克被认为是美国的大失败,表明世界上军事最强大的国家竟无力赢得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而中国,则被许多人看作是世界体系中正在崛起的力量。  这种看法与媒体在1989年对世界的看法截然相反。在1989年,苏联正走向崩溃,媒体都把美国视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霸权地位已是无可动摇。而在这一年,中国经历了天安门事件,被认为在政治上陷入风雨飘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