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与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无关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已经被越来越多地与心血管损害联系在一起。近期研究发现,打鼾本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独立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局部动脉创伤介导的。因此,英国牛津丘吉尔医院的Mason等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确定打鼾史是否为颈动脉狭窄的一个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在2013年版《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以下称“新版指南”)”0的整个翻译过程,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这一在前版指南中并未涉及的理念。笔者对2007年版指南坦。使用“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或“continuous improvement”或“quality improv
脑缺血后处理是指在脑缺血后再灌注早期实施的一系列间断性血流阻断,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由于其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对缺血后处理的神经保护机制做一综述。
大量饮酒一直被确定为是脑出血的一种危险因素。法国北里尔大学的Cordonnier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大量饮酒对脑出血时间轴以及长期转归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那些不嗜酒的人相比,大量饮酒者具有更高的脑出血风险,而且脑出血的发病年龄要提早近15年。
与其他研究相反,一项新的研究显示,饮食内的总抗氧化剂水平与卒中或痴呆风险无关。美国哈佛医学院的Devore指出,由于其他研究均提示抗氧化剂可能有助于防止卒中和痴呆,因此这项研究结果非常引人关注。有可能是个别抗氧化剂或生成这些抗氧化剂的主要食物有助于降低痴呆和卒中风险,而非饮食内的总抗氧化水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性因素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和发展.文章将从AD的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研究、影像学和遗传学等方面,对与AD有关的血管性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能通过血管性因素多视角地探讨AD的本质,为AD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寻找新的切入点.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脂蛋白(a)[1ipoprotein(a),Lp(a)]水平对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18~55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和Lp(a)浓度。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动
为了探讨男性巧克力摄人量与卒中风险之间的联系,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Larsson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访研究,并且对现有的前瞻性研究证据进行了一项汇总分析。该研究前瞻性纳入37103名瑞典男性,在基线时采用食物频率问卷评估巧克力摄人量,根据瑞典医院出院登记处确定首次卒中病例。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对颅内外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影响。方法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实施脑血管支架置入术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组(n=70)和对照组(n=70)。阿加曲班组从术前2d至术后3d连续接受阿加曲班静脉滴注治疗(20mg/d),对照组不接受阿加曲班治疗。6~9个月后住院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
目的探讨TOAST、ASCO和CISS分型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分型临床应用中的差异。方法连续收集167例首次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进行TOAST、ASCO以及CISS分型,比较其对各病因学亚型诊断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结果与TOAST比较,ASCO-1会显著性增高大动脉粥样硬化组(23.4%对19.8%;,=4.167,P=0.031)和降低小血管疾病组(32.9%对38.3%;x2=4.923,P
目的总结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关证据并等级分类。方法对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以前发表的推荐意见进行审查并作为当前流程的基础。在此这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以评估支持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证据。根据AHA卒中委员会和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提出的循证医学证据分级指南进行评估。对操作安全性、技术效果以及对临床转归的影响进行特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