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国际化崛起新时代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ling100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际环境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已经发生且正在发生着两大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一是全球化。到2007年以前,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和新自由主义的胜利,自由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银行国际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论资产规模、业务范围,还是全球化的程度)。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跨国银行遭受巨大损失,全球受挫。同时改革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呼声高涨,跨国银行经营模式及行为将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经济全球化、银行国际化趋势却不可逆转。
  二是大变局。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国家的经济金融遭受重创,国际地位下降,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开始崛起,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重心开始出现由西到东、由北到南的大变局趋势。
  2010年,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88.6%降至30%,金砖四国的贡献率由-0.6%上升至60%。
  回顾历史,这次大变局可以说是第四次大变局。清末,西方崛起,中华帝国主导东方世界的格局被打破。时有重臣李鸿章哀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谓是第一次;第二次大变局是“二战”以后,美国崛起,东西方冷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美国独霸,自由资本主义席卷全球。时有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宣称“历史的终结”;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衰落,东方开始崛起。立足中国视角,可谓世界经济正处于又一个“二百年大变局”的转折时代。
  从中国来看,自2001年入世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快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中资银行相继完成股改上市,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立,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客户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同业竞争国际化和监管要求国际化,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开始进入向国际化崛起的时代。
  但是,由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仍然有限,银行国际化人才、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足,国际形势动荡多变,银行国际化仍面临较大挑战,如何看待国际化、国际化需要什么条件、如何实施国际化、确保国际化成功等问题。这些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时代的呼唤和银行发展的现实要求。
  
  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
  从历史上看,银行国际化由来已久。自19世纪以来,世界银行业先后爆发了三次全球化浪潮,分别是19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其中领导者分别是英国银行、美国银行和日本银行、西班牙银行,各领风骚数十年,许多银行崛起为全球性大银行。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社会网络化、世界逐渐成为“地球村”的背景下,银行国际化已成为常态。各国银行国际化异彩纷呈,潮起潮落,有失败者,也有成功者;有规律性,也有特殊性,值得分析、思考和借鉴。
  从理论上看,银行到海外设立机构开展业务,与当地银行竞争,要实现大于成本的预期收益,要具备当地银行所不具备的某些特殊竞争优势。
  其中,国际化收益包括扩大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分散风险,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提高竞争力和收益等;国际化成本包括投资成本、跨国管理协调成本及各种经营风险。
  有关理论分析内容庞杂,中国古代哲学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来源于《易经》,博大精深,又大道至简,揭示了一个研究对象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时间、空间和人文环境三个不同的侧面和影响因素,可以借鉴运用于银行国际化崛起分析。
  其中,所谓天时是指银行国际化的时机、政治经济基础和氛围,对银行国际化扩张是否有利。具体包括:东道国外资政策放宽,为外资银行提供发展机遇;母国政治和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提高,经济全球化高涨,以及政府支持银行国际化,为银行国际化提供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母国货币升值,成为国际货币,银行国际业务增多,经营成本降低;母国银行业发达,资本市场活跃,使银行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融资优势。
  所谓地利是指银行对东道国市场较为熟悉,东道国拥有区位优势,经营环境有利,业务机会和增长潜力较大。
  所谓人和是指银行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内在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经营者衍生出来的核心能力优势,是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表现为战略决策能力、跨文化组织管理能力、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同时,银行特有的资源优势,如规模经济优势、客户关系优势、技术和产品优势、资金成本优势、品牌声誉较高等,尽管与天时条件有关,但却是银行长期经营发展的结果。因而也归为人和因素。
  从根本上讲,卓越的领导者、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有效的用人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国际化经验是“人和”条件的本源和最终决定因素。
  
  国际化的历史经验
  考察三次银行全球化浪潮中英国跨国银行、美国跨国银行、日本跨国银行、西欧跨国银行相继崛起衰落的故事,可见它们崛起的共同特点,即都属于发达国家银行的国际化,与经济崛起、国际影响力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各国情况不尽相同。
  其中,英国、美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全球霸主,其银行国际化崛起具有较充分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因而全球化水平最高,持续时间最长。
  如英国跨国银行在19世纪和“二战”以前,一直是全球跨国银行的领导者,直到“二战”以后地位下降,但跨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维持在40%左右;美国跨国银行自“二战”后崛起,1979年有跨国银行151家、海外机构1157个,均超过英国。20世纪70年代,多数银行海外资产占比和利润占比都达50%左右。20世纪80年代降至30%左右。而日本银行国际化崛起只有有限的天时(经济崛起和泡沫经济)和银行资源优势(客户关系和资金成本优势),随着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国际化衰退不可避免。1990年日本跨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升至34%,2000年降至27%。   西班牙银行国际化以周边国家和拉美市场为主,具有有限天时、充分的地利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取得了成功。2000年西班牙跨国银行海外资产占比达57%。
  
  潜力和不足兼具
  长期以来,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较低。除中国银行国际化水平超过20%之外,其他银行均为5%左右,与国际银行业40%的水平相差甚远,也可见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潜力。
  如前所述,近年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增多,开始进入国际化崛起时代。但具体分析这些条件,主要是部分“天时”和“人和”。其中,“天时”包括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面临大变局,西方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下降,而中国综合实力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全球化水平提高,客户国际化;人民币持续升值,并加快国际化;西方国家监管政策有所松动,许多银行对外出售资产,跨国银行收购成本降低;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人和”主要是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完成,有了部分竞争优势,还有客户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使银行有一定资源优势。
  但是,仍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与当年日本银行国际化崛起有很多相似之处,值得我们推进国际化时警惕。
  “天时”方面,中国综合国力仍然不强,面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积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型艰难,对银行经营发展影响较大;中国国际地位仍然不高,银行国际化仍面临较大的政治阻力,也缺乏有力的国际保障。西方继续主导国际秩序和规则,遏制中国崛起;国际局势风云多变,对外投资面临较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
  “人和”方面,银行海外机构较少,国际化经验和人才相对缺乏,对外实行大规模扩张的能力不足。当然,如前所论,基于有利的天时和资源优势,在银行内部能力优势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全球化收购扩张也可能成功,这取决于区位是否合理、整合是否到位、战略是否有效,能否培育和提升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危险在于,资源优势可能使银行像突然获得了一笔横财的暴发户那样肆意妄为,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导致有利条件不再时不堪重负,国际化失败。
  “地利”方面,仅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有一定地缘优势,不像英美西那样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或者盟国。
  政府方面,要高度重视银行国际化,创造有利的“天时”。主要是对内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确保经济可持续增长、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和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增强银行实力;对外大力参与国际博弈,推动国际政治、经济与货币秩序和规则的变革,按照对等开放、互利双赢的原则推动金融开放和银行国际化,维护我国的国际权益。
  银行方面,顺“天时”,应“地利”,强“人和”,稳步实现银行国际化崛起。
  具体包括:战略上,制定并实施稳健但不冒进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完善海外机构管理体制,形成境内外一体化经营格局,以及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
  区位布局上,根据东道国区位特征、客户国际化要求以及银行的资源优势,综合权衡,以周边国家和国际金融中心为重点,兼及其他,有重点有策略地推进国际化进程。随着国际化经验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实现由区域性银行到全球性银行的崛起目标。
  发展方式上,以新设为主并购为辅,稳步推进银行国际化发展。海外并购限于国际化天时、地利条件较为优越的国家和地区。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
其他文献
中国金融业深受大一统管理体制影响,这一体制造成高度的金融垄断、金融压抑和高度集中的金融监管,奠定了近30年来我国金融制度演进的内在基础。   中国入世后,我国金融业掀起新一轮横断层面的改革与对外开放。由于改革主线没有在纵向层面进行放权让利、打破金融垄断,而是中央金融部门进一步集中了各方面的金融资源,成为金融资源主要供给者和垄断者。   地方作为资金支撑项目的落脚点,金融资源稀缺进一步加剧,存在
期刊
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了柏林,结束了在欧洲战场的最后一役。5月8日,德军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夜空被发射的火箭弹照得雪亮。街上回响着轻武器发出的噼啪声,那是红军在庆祝他们的胜利。华沙劫掠之后,米沃什和一帮作家、艺术家躲到古老的克拉科夫城,在那里避难。  那是春日里美好的一天,米沃什和他的朋友们坐在一家波兰电影公司的房间里,讨论一部电影剧本。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院子的另一端,一座巨大的建筑已被改
期刊
M去年末今年初以来,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明显加速,包括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扩大、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启动、扩大QFII及RQFII额度等资本项目开放政策等陆续推出。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部分无可回避,其进程决定了债券市场的发展深度及广度,从而决定了中国金融资本市场,从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为主导转向直接融资为主导的发展进程。  2004年以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相对迟缓的。尽管如此,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
期刊
在过去几个月中,那些似曾相识的关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可靠性的问题,又开始浮出水面。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确如官方数字所示超过8%吗?月度工业产值和进口数据均显示出经济活动要弱得多。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数据的内涵,才能清楚理解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即使在经济健康的时候,如果我们要构建一幅中国经济的完整画面,这方面的知识也是必要的。  欧乐鹰(Tom Orlik)的新书《解读中国经济指标》,使这
期刊
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祭出的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在实现中国经济“V”型反转的同时,也带来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过快膨胀这一后遗症,2011年几起地方负债“违约风险”事件引发了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虽然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短期内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没有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但这种缺乏足够约束机制下形成的债务如同慢性病一样,带来的伤害将一直隐隐作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今年4月13日召开的
期刊
从目前来看,我们已经成功度过或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度过了欧元危机的前两个阶段——由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过度杠杆化而导致的银行业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欧元区政府信心的急剧丧失。  接下来,我们不得不面对此次危机中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最危险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解决欧元区南部和北部国家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先说说好消息:如今,人们对因欧洲银行陷入崩溃、惊慌失措的投资者拼命逃生而导致欧洲陷入大萧条的恐惧,似乎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公司频繁在美国遭遇挫折。  例如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认为华为和中兴通讯的设备可能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因此建议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禁止美国电信运营商采购华为和中兴的设备。又如三一集团的关联公司在美兴建风电场,地基都已打好,但CFIUS认为有碍美国国家安全,提交报告给奥巴马总统建议否决,奥巴马下令三一关联公司拆除设备走人。再如美国电动车电池制造商A123,本
期刊
金属货币约在2600年前起源于今天位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吕底亚国(Lydia);纸币则在1000年前起源于中国成都。在金融史上,纸币的创造是一个重要标志,表明货币化程度,交易手段的复杂性,纸张的发达,管理的细致,以及政府信用能力和社会繁荣状态。欧美国家都是在工业革命发生时的17世纪末才陆续使用纸币。中国纸币的早期应用和消亡便成为迷津一段。    宋朝960年建立,965年便吞并了蜀国。宋朝试图用铜钱
期刊
美国经济的药方开错了。决策者诊错了病,开出了未受过检验的实验性药方,这一药方的潜在副作用巨大。  病人是美国消费者,他们正陷入大萧条以来最痛苦的挣扎中。美国最新的消费数据令人极其沮丧:2012年二季度,经通胀调整的个人消费支出被向下修正了1.5%,如此看来三季度的数字也不容乐观。  病灶在于,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将一代美国消费者变成了经济僵尸。想想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及其企业僵尸吧。两场泡沫——地产
期刊
2012年3月1日,总部位于北京的金杜律师事务所与澳大利亚著名律师行万盛(Mallesons Stephen Jaques)之间的联盟正式生效。  此项合作不仅对中国法律市场影响深远,对全球法律服务业的意义也非同寻常:联盟后的金杜(King & Wood Mallesons)是总部设在英美之外的全球最大国际性律师行,并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在同一法律品牌下能够提供中国大陆、香港地区、澳大利亚及英国法律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