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兴趣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h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历来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來,教育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均表明: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素质教育的主动权;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奏响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凯歌。
  而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必定要有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它。诱思探究学科教学是一个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题,它确定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诱思探究教育教学思想,揭示了教学辩证法的真谛:“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它是一个具有理论超前性和广泛适用性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呢?”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课堂过程中诱思点的创设,下面我以自己在本校诱思探究活动中所上的公开课《每年一部“新词典” ——新词语》为课例来说说高中语文课堂诱思点的创设。
  一、激趣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曾专门研究过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最终证明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明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之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创造。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来看,兴趣是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有发展能力,才不至于对所学内容产生厌倦。学生自然地走进学习的情境之中,为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创造条件,如的情境设计:
  1.秀新语(自我介绍)
  {课件投影}我是一个奔奔族,每天都和新新人类打交道。平常喜欢在家当居里夫人,上网淘宝、偷菜。看我这把年纪,肯定是已婚,我的老公是IT一族,要问我的经济状况嘛,因为成天守着学生没时间消费,所以我还不是月光公主,挣的钱不够,所以只能当房奴。还好我家的潮宝,总能让我忘记生活的烦恼,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永远是个辣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的说开了,从中可以看出,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价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在其《诱思探究教学论》第二章中所倡导的教师引导作用的情感性、启发性等基本特征。
  在合作探究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探究的内容,同时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从文本来说,语文课探究的内容有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语言和艺术技巧等方面;从学生方面来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能力和情意发展的阶段,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从教师方面来说,设计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导向性信息要简洁明确,即要明确这一课或这一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分几步学,达到什么效果,应该是清楚明晰的,因为这个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活动和决定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技术和教师的智慧。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从以上教学流程可以看出,诱思探究教学法贯穿了整个课堂,诱思点的设置体现于每个环节,这样的课堂,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总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会学语文,热爱语文。
  作者简介:焦桂书(1969-12),女,本科, 吉林省梨树县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简单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浅谈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思考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机电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毕业后从事电气技术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为本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代课老师普
期刊
摘 要:高职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只有专业知识学好了,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够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提高高职中移动互联网专业学生学习的效率是重要的。本文主要探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移动互联网专业的人才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移动互联网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研
期刊
摘 要: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不少高校开始扩大办学规模,这就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少负担,而高校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教育管理工作,因此,加快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改革是目前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四个方面大致介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内涵,并对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期能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改革提供一点思路
期刊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
期刊
我们寄宿制学校是介于家庭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家庭式教育机构,承担着协助学生所在学校和家长做好对单亲、无亲、留守及农村学生的管理,教育和辅导任务。为此,我校以“先做父母,后做老师;先教做人,后教成才;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办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尽双重义务,履行双重责任  孩子们离开父母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既是管理者,又
期刊
摘 要:在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面临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在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中,最主要的就是单向灌输式教育以及主体间性教育,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已经逐渐被主体性教育所替代,从而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更好的法治教育。本文对高职院校中对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要想使我国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期刊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我们学校大部分的学生是单亲无亲家庭的孩子,还有父母出国或外出打工,家长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我就非常注重对孩子日常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我这段时间的做法和想法。  一、身教重于言传,正身以做表率  
期刊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纵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致使计算机教学效率低下,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因此,改革现行教学方法,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就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
期刊
摘 要:基于当前快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需求,本文提出了将比较影像学在其中应用的重要性。比较影像学不仅可以从多个角度对疾病进行比较和分析,而且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医学影像学知识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提升其临床认知水平,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比较影像学;重要性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也从传统X线诊断逐渐发展成为当今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改善经济条件,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所以他们只能将孩子留守在家里,由年事已高的祖父 母、外祖父母监管,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照看,甚至由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提高他 们心理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