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炒年糕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x542398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晚,我又做了一个美妙的梦:
  忙忙碌碌中,感觉那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周日,我起了个大早,独自翻过两座山冈,在老家一个背风向阳的沟壑里,砍了一担沉甸甸的柴。
  中午时分,当我汗流浃背地在家门口放下柴担,解开捆得严严实实的柴捆,分两铺均匀地晒在院子里温暖的阳光下,就坐在道地北侧茅房前的小竹椅上,翻开蔡老师前几天偷偷塞给我的小说《水浒传》,专心致志地看起来。当我被武松发配到孟州,路过十字坡,险遭孙二娘的毒手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时,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钻入我的鼻孔。原来是隔壁经常听我讲天文地理故事,在供销社烧饭的奶奶,给我端来了一碗鸡蛋、禾葱、腊肉炒年糕。那嫩黄的鸡蛋,泛着油亮,粘在细如面条的雪白的年糕上;肥白的葱头,嫩绿的葱叶,还有几根透着黑褐色的腊肉丝的点缀,那色,那香,令我迫不及待地提起筷子,夹起一大串年糕送入口中。这味道之鲜美,真让我有说不出的惬意。顿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田,我梦寐以求的鸡蛋炒年糕,真的让我吃上了!
  连我的梦中都会演绎鸡蛋炒年糕的故事,可见,鸡蛋炒年糕,我情有独钟,甚至可以说是我小时候魂牵梦萦的美餐。
  年少时期,老家所在的地方,是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半山半沿海地区。或许是因为东面是大海,是“讨海”捕鱼的地方。我们的居住地在海的西面,就理所当然地把我们这地方叫“渔西”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那时的渔西人,围绕着起伏不平的山湾底部居住。村里的耕地很少,除了田间地头的劳作以外,人们大多依托山海资源,以砍柴挖药捕捞海鲜为生。那时候,交通极为不便,前看是茫茫的大海,后看是环抱的大山,曾有“前面潮水白洋洋,后面茅柴平人长,有女难嫁渔西乡,番薯洋芋当主粮,翻山越岭过羊肠,隔江过海心透凉”的打油诗为证。
  那时,村里还没条件也没想法去围海造田,生产队里仅有在山脚的冷水田种植水稻,收获的稻谷交了国家征收的公粮和余粮任务后,就所剩无几,每家极少分到稻谷。即使有稻谷可分,大多按照户均口粮和所得劳动工分总量,按四六开量化到户的分成。劳动力多的人家多分,劳动力少的人家就分得少。我家是“三属户”,父亲是国家户口,就我和母亲两人是农民户口,参加生产队的分配,每年分到的稻谷不到200斤,打成大米也不足150 斤。家里亲戚朋友多,每遇婚丧喜事,都要按照当地的习俗,送一斗小麦和一斗米(15斤)去打点人情。这样,分到的米,自然就被当作珍贵的食物舍不得吃,基本都储藏着应急用。我们只能以番薯、洋芋和麦类,来替代家里严重不足的食粮。好多家庭,因为小孩多,经常上顿接不了下顿,只得四处借米。借者没米,被借者也大多手头不宽裕,这样,借一斗的有,没得借了能借到一升(1.5斤左右)的也好。
  我家也一样,尽管父亲是拿国家工资的,但是,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粮食。无论是粮食、布匹、猪肉,都必须凭国家定量的票据去购买。没有粮票,就买不到粮食。因此,家里上半年大多吃洋芋,下半年大多吃番薯。每餐都在番薯和洋芋锅里,炖一小饭盒粥。将外观光滑和质量较高的番薯和洋芋放在锅的上部,留给自己吃;将外观和质量较差的,放在下部,作为猪饲料。用餐时,舀一勺稀薄的粥汤和着番薯和洋芋吃,以解决难以下咽的问题。这样,一天两餐半的番薯和洋芋,就成了各家事实上的主粮。
  番薯、洋芋吃没了,就拿出家里储藏着的番薯干来煮着吃。吃多了番薯和洋芋,就让人感觉到这番薯干干涩哽喉,这洋芋难以入口。长而久之,我一看到番薯和洋芋就反胃和难受。至今,每当妻子炒了洋芋、炖了番薯当菜吃时,我都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不想吃。
  应该说,在六七十年代,是农村孩子最苦的时代。苦,就苦在沒饭吃,并且吃不饱也吃不好。
  我是独子,加上父亲在公社工作,人们都羡慕我家境好,说我是享福的孩子。但是,我并没觉得自己幸福过。尽管从小学到中学读书期间,我因学习成绩不错,没有多大的精神负担,但我的生活是清苦的。母亲很要强,家里没劳动力,分配食物时,因为劳动工分少而分不到多少,就坚持天天去生产队参加那每天底分只有6分的生产劳动。母亲对我也一样严格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让我每周末和假期到生产队劳动,从一分八底分做起,直做到高中毕业的十分。那时,父亲每月四十元工资,除了每月十元的基本生活费,所余三十元钱基本存起来,以备人来客往和亲戚朋友的人情等用。家里每年养的一头猪和几十只鸡,就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猪养到过年时直接杀掉或者卖掉,以购置年货和衣服被褥等,余下的为改造旧房子或者将来新造房子,准备柱子、桁条、楼板和砖瓦等建材。家养的大多是母鸡,靠鸡蛋来换购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儿和学生的书簿纸笔。
  那时,一个鸡蛋值5分钱,谁都舍不得自己吃。只有来了稀客,母亲才会慷慨地拿出三五个鸡蛋,给客人烧红糖鸡蛋茶。孩子们一年到头能够吃到鸡蛋的,就是隔壁邻舍或亲戚朋友嫁娶的日子,弄个红鸡蛋吃吃;或者家里来客了,烧给客人吃而客人没吃完的蛋茶。
  小学一二年级期间,我经常跟着高年级的李姓同学屁颠屁颠地玩,拿着纸牌满地满山“抓特务”,提着麻绳绞成的鞭子抽着“打勿死”,趴在地上在五个新挖的泥洞间来回“打弹珠”,到溪坑里比用薄石片打水漂儿,还折个纸飞机到处去飞……玩累了,趴在门前的矮墙上打个瞌睡;玩饿了,跑回家从八仙桌的粥罩下拿块“胜利百号”品种冷番薯啃着。可是,老李不这样。他也是独子,但他爸爸在粮管所工作,家里条件好,他妈妈每天变着花样给他烧好吃的。米酒糊、山粉羹、砂糖麦饼、糯米圆,样样好吃。最让我们嘴馋的,就是那鸡蛋、腊肉、禾葱炒年糕。当老李每次把那盆年糕端到我们面前炫耀时,看那配搭得非常好看的色泽啊,真让人瞪起眼一直想看下去;那浓郁的香味啊,沁人心脾,让人禁不住揪动着鼻子去吸了又吸;那味道啊,一定绝好,要不是老李他人高马大,我真想扑过去一把抢过来独吃算了。
  吃米酒糊、山粉羹、砂糖麦饼、糯米圆,我没兴趣,可这鸡蛋炒年糕的味道到底怎么样?我很想去尝尝。老李每炫耀一次这东西好吃,让我们就多挥洒几多口水,想吃的念头就越来越高。有一次,我斗胆跟老妈说要鸡蛋炒年糕吃,没想到老妈说:“这鸡蛋炒年糕有什么好吃的,一个鸡蛋拿到供销社可以卖5分钱,够买半斤盐,你拿去买一本小习字作业本还有剩。家里有生产队里分来的白蟹,我把白蟹籽挖下晒干了,炒年糕很香,你想吃就炒给你吃!”听了老妈的话,我悻悻然地回答:“不吃了!”
  “不吃也好,吃了蟹籽,以后长大了不会算账了!”
  其实,老妈也只是说说而已,根本舍不得将蟹籽炒年糕给我吃,她放着蟹籽以后还有大用场呢!
  有一天,老妈要去宁海长街捉小猪(买猪仔),让我到外婆家过夜。外婆烧晚饭时问我喜欢吃啥,我又说起想吃鸡蛋炒年糕,没想到外婆刚卖了家里所有的鸡蛋。我当时一脸的沮丧和落魄呀,真是难以形容。我埋怨自己:“为啥不早一天到外婆家吃饭呢?要是早一天去吃,就能吃到鸡蛋炒年糕了!”
  时过境迁,随着市场上商品的不断丰富,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吃不饱吃不好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同样,想吃鸡蛋炒年糕已经不再是困难的事了!况且,现在鸡蛋吃多了,会沉积胆固醇;年糕吃多了,对胃和肠道的消化不好。这样,鸡蛋炒年糕的美食,就自然而然地只能在心中想着,不想再去品尝了。
  尽管这样,这鸡蛋炒年糕,始终是我埋在心中的一个难以磨灭的情结。没想到,这次在梦中竟然吃到了!
  责任编辑:秀 丽
其他文献
现在,随着城区的扩大,舅舅所住的城东北六里以外的大官庄,基本上成了城区的边缘。  这天,八十六岁的舅舅坐着6路车从大官庄赶来。在中午的时候,他爬楼时用手抓住栏杆,像登山抓住一支支树杈,艰难地向上攀,一直攀到四楼我家的门前。这时是暮春的时节,他已大汗淋漓了。当我们把门打开时,舅舅已满脸热气、满脸微笑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我忙接过他肩上背的蛇皮袋,扶他进屋。舅舅喘着粗气,坐在沙发上。蛇皮袋里鼓囊囊的,不
期刊
每一场雪都是蓄谋已久的,这铺天盖地的表白,不可能是一个随来随去的念头,但不管是你,还是我,都很难搞懂一场雪的来意。一场来历不明的雪,把每一个人的梦乡搂在怀里,世界上就只有这么一种拥抱,能把你冻成寒冰,动作却那么煽情。  当所有的眼光,与一場盛大的惊喜相遇时,那种满满的获得感都是初恋般的晨光,雪光的界限彻底模糊了,我们只看到时光在纷纷扬扬。一切的空隙,都被一种原始的欲望填满了,世界就像一个处子的裸身
期刊
听风唱着天籁  行驶在内蒙古大草原的路上,客车司机播放了著名的民族风情音乐作品《我从草原来》,顿时车上的游客兴奋不已,有的跟着高歌。我的心,也随着大草原的渐近而兴奋,《我从草原来》的歌声就像潺潺的流水将人的思绪帶到了远方,又像从草原来的风吹动着我的心怀,吹来了层层的爱意。  这首歌令我着迷,这歌抒发了人与自然的不解情结,令我陶醉在大自然的无限情怀中。  “我立马千山外,听风唱着天籁”,“我放歌万里
期刊
在一场婚礼上,有一个醒目的老年人乐队。萨克斯的调子优雅明亮,我的耳朵越过嘈杂的声音在欢快喜庆的旋律中徜徉。一曲未终,我忽地看见了一个老人。不,他不是一个老人,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玉树临风的绅士。他正忘情地沉醉在萨克斯里,我的眼泪瞬间盈满了眼眶。那些烟波一样的往事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停在我的眉头上,胸口上,头发上。  这个老人是华的父亲,华是旧日同事,我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见到她了。华随夫君调去另一个城
期刊
我最难忘的午餐是在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吃的。  那年初夏的一个休息日,天出奇的晴朗,太阳早早跳出,晨光暖暖地塞满了我的卧室,晃在我那惺忪的脸上,把睡意赶得无影无踪。  起床后,我潦潦草草地吃了一点早餐,就按头一天计划好的,背着筐向山里进发了。路上遇到的人很多,大多数是到附近木材加工厂打工的,再就是一些和我一样进山采山野菜的。  我居住的这座小城,尽管四周都被连绵不断的山峦环抱着,可这里的节气还是要比
期刊
仿佛在一刹那,我的双胞胎女儿就从孩提、垂髫到了及笄之年。  她们已上高中一年级了,个儿头已高出了我,大长腿显得高挑,她们有盈盈眼波和挺直鼻梁,有乌黑亮丽的头发,嫣然出落得有青春少女的韵致。  然而,叛逆的血液在她们的体内汩汩流动,浑身散发着青春的嚣张芒刺。  她们不再如从前一样,每天回来会甜甜地呼唤我,然后争相拥抱亲吻我的脸颊;她们不再如少年时遇到学习上的难题那样,用仰望的姿势仰仗母亲的帮助;不再
期刊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为了家庭、子女打拼,为了衣食住行奔波。其间,我们得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会给各种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因此,我们会时不时地遭人背后议论,同时,也常常在背后议论别人,老话“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我有一位同学,是某个单位的小领导,他总在上级领导面前装孙子,唯唯诺诺,极尽讨好、谄媚之能事。上级的指示,不管错与对,一切照办。如果效果不好,事情办砸了,也要
期刊
周末,清晨,我冒着大雨匆匆地赶到单位。别人,或许还在睡觉,或者和家人一起共进早餐,共享快乐美好的晨光。我却挤着公交车来到办公室,等待我的是处理不完的公文、打字、档案,还有一个个接听不完的电话,没完没了的繁琐事务,令我沮丧而焦躁。  正当我埋头处理公文的时候,一声“您好”打断我手头紧张的工作,进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同事老李,他请了一个月的病假,今天是来续假的。  “小杨,工作着多好,多充实呀!”我被他的
期刊
沿着老浏河往东走,经过茶馆、杂货铺、商店,在一棵最大的柳树下,有三间飘着酒香的老房子,白墙黑瓦,古朴雅致,一处极其寻常的水边人家,静静地等着远客前来。这是小镇上生意最好的小酒馆。  老浏河流向长江,外来的船只循水而行,七弯八弯拐过来,锚在了岸边。鸟在枝头鸣叫几声,柳枝在水面摆动,一道道涟漪和船相碰,船和小镇一起在水上摇摆,一切都和谐自然。船上的人,仿佛是从远处的尘土里过来的,在船头掸一掸衣服,走过
期刊
高中毕业时,我从母校的苗圃带回了两株银杏树苗,种在村边的菜地里。母校校园中有一排参天的银杏树,据说是母校创办人宋焕枢当年手植。银杏树高大伟岸,树形优美,叶子和果实都可入药,是我最喜爱的树木。离开母校之际在家乡种下这两株银杏,我自感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两株树苗种下后,我时常浇水,拔草,驱虫。没多久,小树上长出新芽,两株银杏都成活了。这时,我也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上学离家前夕,我特地带领母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