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晚,我又做了一个美妙的梦:
忙忙碌碌中,感觉那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周日,我起了个大早,独自翻过两座山冈,在老家一个背风向阳的沟壑里,砍了一担沉甸甸的柴。
中午时分,当我汗流浃背地在家门口放下柴担,解开捆得严严实实的柴捆,分两铺均匀地晒在院子里温暖的阳光下,就坐在道地北侧茅房前的小竹椅上,翻开蔡老师前几天偷偷塞给我的小说《水浒传》,专心致志地看起来。当我被武松发配到孟州,路过十字坡,险遭孙二娘的毒手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时,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钻入我的鼻孔。原来是隔壁经常听我讲天文地理故事,在供销社烧饭的奶奶,给我端来了一碗鸡蛋、禾葱、腊肉炒年糕。那嫩黄的鸡蛋,泛着油亮,粘在细如面条的雪白的年糕上;肥白的葱头,嫩绿的葱叶,还有几根透着黑褐色的腊肉丝的点缀,那色,那香,令我迫不及待地提起筷子,夹起一大串年糕送入口中。这味道之鲜美,真让我有说不出的惬意。顿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田,我梦寐以求的鸡蛋炒年糕,真的让我吃上了!
连我的梦中都会演绎鸡蛋炒年糕的故事,可见,鸡蛋炒年糕,我情有独钟,甚至可以说是我小时候魂牵梦萦的美餐。
年少时期,老家所在的地方,是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半山半沿海地区。或许是因为东面是大海,是“讨海”捕鱼的地方。我们的居住地在海的西面,就理所当然地把我们这地方叫“渔西”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那时的渔西人,围绕着起伏不平的山湾底部居住。村里的耕地很少,除了田间地头的劳作以外,人们大多依托山海资源,以砍柴挖药捕捞海鲜为生。那时候,交通极为不便,前看是茫茫的大海,后看是环抱的大山,曾有“前面潮水白洋洋,后面茅柴平人长,有女难嫁渔西乡,番薯洋芋当主粮,翻山越岭过羊肠,隔江过海心透凉”的打油诗为证。
那时,村里还没条件也没想法去围海造田,生产队里仅有在山脚的冷水田种植水稻,收获的稻谷交了国家征收的公粮和余粮任务后,就所剩无几,每家极少分到稻谷。即使有稻谷可分,大多按照户均口粮和所得劳动工分总量,按四六开量化到户的分成。劳动力多的人家多分,劳动力少的人家就分得少。我家是“三属户”,父亲是国家户口,就我和母亲两人是农民户口,参加生产队的分配,每年分到的稻谷不到200斤,打成大米也不足150 斤。家里亲戚朋友多,每遇婚丧喜事,都要按照当地的习俗,送一斗小麦和一斗米(15斤)去打点人情。这样,分到的米,自然就被当作珍贵的食物舍不得吃,基本都储藏着应急用。我们只能以番薯、洋芋和麦类,来替代家里严重不足的食粮。好多家庭,因为小孩多,经常上顿接不了下顿,只得四处借米。借者没米,被借者也大多手头不宽裕,这样,借一斗的有,没得借了能借到一升(1.5斤左右)的也好。
我家也一样,尽管父亲是拿国家工资的,但是,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粮食。无论是粮食、布匹、猪肉,都必须凭国家定量的票据去购买。没有粮票,就买不到粮食。因此,家里上半年大多吃洋芋,下半年大多吃番薯。每餐都在番薯和洋芋锅里,炖一小饭盒粥。将外观光滑和质量较高的番薯和洋芋放在锅的上部,留给自己吃;将外观和质量较差的,放在下部,作为猪饲料。用餐时,舀一勺稀薄的粥汤和着番薯和洋芋吃,以解决难以下咽的问题。这样,一天两餐半的番薯和洋芋,就成了各家事实上的主粮。
番薯、洋芋吃没了,就拿出家里储藏着的番薯干来煮着吃。吃多了番薯和洋芋,就让人感觉到这番薯干干涩哽喉,这洋芋难以入口。长而久之,我一看到番薯和洋芋就反胃和难受。至今,每当妻子炒了洋芋、炖了番薯当菜吃时,我都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不想吃。
应该说,在六七十年代,是农村孩子最苦的时代。苦,就苦在沒饭吃,并且吃不饱也吃不好。
我是独子,加上父亲在公社工作,人们都羡慕我家境好,说我是享福的孩子。但是,我并没觉得自己幸福过。尽管从小学到中学读书期间,我因学习成绩不错,没有多大的精神负担,但我的生活是清苦的。母亲很要强,家里没劳动力,分配食物时,因为劳动工分少而分不到多少,就坚持天天去生产队参加那每天底分只有6分的生产劳动。母亲对我也一样严格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让我每周末和假期到生产队劳动,从一分八底分做起,直做到高中毕业的十分。那时,父亲每月四十元工资,除了每月十元的基本生活费,所余三十元钱基本存起来,以备人来客往和亲戚朋友的人情等用。家里每年养的一头猪和几十只鸡,就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猪养到过年时直接杀掉或者卖掉,以购置年货和衣服被褥等,余下的为改造旧房子或者将来新造房子,准备柱子、桁条、楼板和砖瓦等建材。家养的大多是母鸡,靠鸡蛋来换购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儿和学生的书簿纸笔。
那时,一个鸡蛋值5分钱,谁都舍不得自己吃。只有来了稀客,母亲才会慷慨地拿出三五个鸡蛋,给客人烧红糖鸡蛋茶。孩子们一年到头能够吃到鸡蛋的,就是隔壁邻舍或亲戚朋友嫁娶的日子,弄个红鸡蛋吃吃;或者家里来客了,烧给客人吃而客人没吃完的蛋茶。
小学一二年级期间,我经常跟着高年级的李姓同学屁颠屁颠地玩,拿着纸牌满地满山“抓特务”,提着麻绳绞成的鞭子抽着“打勿死”,趴在地上在五个新挖的泥洞间来回“打弹珠”,到溪坑里比用薄石片打水漂儿,还折个纸飞机到处去飞……玩累了,趴在门前的矮墙上打个瞌睡;玩饿了,跑回家从八仙桌的粥罩下拿块“胜利百号”品种冷番薯啃着。可是,老李不这样。他也是独子,但他爸爸在粮管所工作,家里条件好,他妈妈每天变着花样给他烧好吃的。米酒糊、山粉羹、砂糖麦饼、糯米圆,样样好吃。最让我们嘴馋的,就是那鸡蛋、腊肉、禾葱炒年糕。当老李每次把那盆年糕端到我们面前炫耀时,看那配搭得非常好看的色泽啊,真让人瞪起眼一直想看下去;那浓郁的香味啊,沁人心脾,让人禁不住揪动着鼻子去吸了又吸;那味道啊,一定绝好,要不是老李他人高马大,我真想扑过去一把抢过来独吃算了。
吃米酒糊、山粉羹、砂糖麦饼、糯米圆,我没兴趣,可这鸡蛋炒年糕的味道到底怎么样?我很想去尝尝。老李每炫耀一次这东西好吃,让我们就多挥洒几多口水,想吃的念头就越来越高。有一次,我斗胆跟老妈说要鸡蛋炒年糕吃,没想到老妈说:“这鸡蛋炒年糕有什么好吃的,一个鸡蛋拿到供销社可以卖5分钱,够买半斤盐,你拿去买一本小习字作业本还有剩。家里有生产队里分来的白蟹,我把白蟹籽挖下晒干了,炒年糕很香,你想吃就炒给你吃!”听了老妈的话,我悻悻然地回答:“不吃了!”
“不吃也好,吃了蟹籽,以后长大了不会算账了!”
其实,老妈也只是说说而已,根本舍不得将蟹籽炒年糕给我吃,她放着蟹籽以后还有大用场呢!
有一天,老妈要去宁海长街捉小猪(买猪仔),让我到外婆家过夜。外婆烧晚饭时问我喜欢吃啥,我又说起想吃鸡蛋炒年糕,没想到外婆刚卖了家里所有的鸡蛋。我当时一脸的沮丧和落魄呀,真是难以形容。我埋怨自己:“为啥不早一天到外婆家吃饭呢?要是早一天去吃,就能吃到鸡蛋炒年糕了!”
时过境迁,随着市场上商品的不断丰富,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吃不饱吃不好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同样,想吃鸡蛋炒年糕已经不再是困难的事了!况且,现在鸡蛋吃多了,会沉积胆固醇;年糕吃多了,对胃和肠道的消化不好。这样,鸡蛋炒年糕的美食,就自然而然地只能在心中想着,不想再去品尝了。
尽管这样,这鸡蛋炒年糕,始终是我埋在心中的一个难以磨灭的情结。没想到,这次在梦中竟然吃到了!
责任编辑:秀 丽
忙忙碌碌中,感觉那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周日,我起了个大早,独自翻过两座山冈,在老家一个背风向阳的沟壑里,砍了一担沉甸甸的柴。
中午时分,当我汗流浃背地在家门口放下柴担,解开捆得严严实实的柴捆,分两铺均匀地晒在院子里温暖的阳光下,就坐在道地北侧茅房前的小竹椅上,翻开蔡老师前几天偷偷塞给我的小说《水浒传》,专心致志地看起来。当我被武松发配到孟州,路过十字坡,险遭孙二娘的毒手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时,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钻入我的鼻孔。原来是隔壁经常听我讲天文地理故事,在供销社烧饭的奶奶,给我端来了一碗鸡蛋、禾葱、腊肉炒年糕。那嫩黄的鸡蛋,泛着油亮,粘在细如面条的雪白的年糕上;肥白的葱头,嫩绿的葱叶,还有几根透着黑褐色的腊肉丝的点缀,那色,那香,令我迫不及待地提起筷子,夹起一大串年糕送入口中。这味道之鲜美,真让我有说不出的惬意。顿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田,我梦寐以求的鸡蛋炒年糕,真的让我吃上了!
连我的梦中都会演绎鸡蛋炒年糕的故事,可见,鸡蛋炒年糕,我情有独钟,甚至可以说是我小时候魂牵梦萦的美餐。
年少时期,老家所在的地方,是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半山半沿海地区。或许是因为东面是大海,是“讨海”捕鱼的地方。我们的居住地在海的西面,就理所当然地把我们这地方叫“渔西”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那时的渔西人,围绕着起伏不平的山湾底部居住。村里的耕地很少,除了田间地头的劳作以外,人们大多依托山海资源,以砍柴挖药捕捞海鲜为生。那时候,交通极为不便,前看是茫茫的大海,后看是环抱的大山,曾有“前面潮水白洋洋,后面茅柴平人长,有女难嫁渔西乡,番薯洋芋当主粮,翻山越岭过羊肠,隔江过海心透凉”的打油诗为证。
那时,村里还没条件也没想法去围海造田,生产队里仅有在山脚的冷水田种植水稻,收获的稻谷交了国家征收的公粮和余粮任务后,就所剩无几,每家极少分到稻谷。即使有稻谷可分,大多按照户均口粮和所得劳动工分总量,按四六开量化到户的分成。劳动力多的人家多分,劳动力少的人家就分得少。我家是“三属户”,父亲是国家户口,就我和母亲两人是农民户口,参加生产队的分配,每年分到的稻谷不到200斤,打成大米也不足150 斤。家里亲戚朋友多,每遇婚丧喜事,都要按照当地的习俗,送一斗小麦和一斗米(15斤)去打点人情。这样,分到的米,自然就被当作珍贵的食物舍不得吃,基本都储藏着应急用。我们只能以番薯、洋芋和麦类,来替代家里严重不足的食粮。好多家庭,因为小孩多,经常上顿接不了下顿,只得四处借米。借者没米,被借者也大多手头不宽裕,这样,借一斗的有,没得借了能借到一升(1.5斤左右)的也好。
我家也一样,尽管父亲是拿国家工资的,但是,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粮食。无论是粮食、布匹、猪肉,都必须凭国家定量的票据去购买。没有粮票,就买不到粮食。因此,家里上半年大多吃洋芋,下半年大多吃番薯。每餐都在番薯和洋芋锅里,炖一小饭盒粥。将外观光滑和质量较高的番薯和洋芋放在锅的上部,留给自己吃;将外观和质量较差的,放在下部,作为猪饲料。用餐时,舀一勺稀薄的粥汤和着番薯和洋芋吃,以解决难以下咽的问题。这样,一天两餐半的番薯和洋芋,就成了各家事实上的主粮。
番薯、洋芋吃没了,就拿出家里储藏着的番薯干来煮着吃。吃多了番薯和洋芋,就让人感觉到这番薯干干涩哽喉,这洋芋难以入口。长而久之,我一看到番薯和洋芋就反胃和难受。至今,每当妻子炒了洋芋、炖了番薯当菜吃时,我都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不想吃。
应该说,在六七十年代,是农村孩子最苦的时代。苦,就苦在沒饭吃,并且吃不饱也吃不好。
我是独子,加上父亲在公社工作,人们都羡慕我家境好,说我是享福的孩子。但是,我并没觉得自己幸福过。尽管从小学到中学读书期间,我因学习成绩不错,没有多大的精神负担,但我的生活是清苦的。母亲很要强,家里没劳动力,分配食物时,因为劳动工分少而分不到多少,就坚持天天去生产队参加那每天底分只有6分的生产劳动。母亲对我也一样严格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让我每周末和假期到生产队劳动,从一分八底分做起,直做到高中毕业的十分。那时,父亲每月四十元工资,除了每月十元的基本生活费,所余三十元钱基本存起来,以备人来客往和亲戚朋友的人情等用。家里每年养的一头猪和几十只鸡,就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猪养到过年时直接杀掉或者卖掉,以购置年货和衣服被褥等,余下的为改造旧房子或者将来新造房子,准备柱子、桁条、楼板和砖瓦等建材。家养的大多是母鸡,靠鸡蛋来换购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儿和学生的书簿纸笔。
那时,一个鸡蛋值5分钱,谁都舍不得自己吃。只有来了稀客,母亲才会慷慨地拿出三五个鸡蛋,给客人烧红糖鸡蛋茶。孩子们一年到头能够吃到鸡蛋的,就是隔壁邻舍或亲戚朋友嫁娶的日子,弄个红鸡蛋吃吃;或者家里来客了,烧给客人吃而客人没吃完的蛋茶。
小学一二年级期间,我经常跟着高年级的李姓同学屁颠屁颠地玩,拿着纸牌满地满山“抓特务”,提着麻绳绞成的鞭子抽着“打勿死”,趴在地上在五个新挖的泥洞间来回“打弹珠”,到溪坑里比用薄石片打水漂儿,还折个纸飞机到处去飞……玩累了,趴在门前的矮墙上打个瞌睡;玩饿了,跑回家从八仙桌的粥罩下拿块“胜利百号”品种冷番薯啃着。可是,老李不这样。他也是独子,但他爸爸在粮管所工作,家里条件好,他妈妈每天变着花样给他烧好吃的。米酒糊、山粉羹、砂糖麦饼、糯米圆,样样好吃。最让我们嘴馋的,就是那鸡蛋、腊肉、禾葱炒年糕。当老李每次把那盆年糕端到我们面前炫耀时,看那配搭得非常好看的色泽啊,真让人瞪起眼一直想看下去;那浓郁的香味啊,沁人心脾,让人禁不住揪动着鼻子去吸了又吸;那味道啊,一定绝好,要不是老李他人高马大,我真想扑过去一把抢过来独吃算了。
吃米酒糊、山粉羹、砂糖麦饼、糯米圆,我没兴趣,可这鸡蛋炒年糕的味道到底怎么样?我很想去尝尝。老李每炫耀一次这东西好吃,让我们就多挥洒几多口水,想吃的念头就越来越高。有一次,我斗胆跟老妈说要鸡蛋炒年糕吃,没想到老妈说:“这鸡蛋炒年糕有什么好吃的,一个鸡蛋拿到供销社可以卖5分钱,够买半斤盐,你拿去买一本小习字作业本还有剩。家里有生产队里分来的白蟹,我把白蟹籽挖下晒干了,炒年糕很香,你想吃就炒给你吃!”听了老妈的话,我悻悻然地回答:“不吃了!”
“不吃也好,吃了蟹籽,以后长大了不会算账了!”
其实,老妈也只是说说而已,根本舍不得将蟹籽炒年糕给我吃,她放着蟹籽以后还有大用场呢!
有一天,老妈要去宁海长街捉小猪(买猪仔),让我到外婆家过夜。外婆烧晚饭时问我喜欢吃啥,我又说起想吃鸡蛋炒年糕,没想到外婆刚卖了家里所有的鸡蛋。我当时一脸的沮丧和落魄呀,真是难以形容。我埋怨自己:“为啥不早一天到外婆家吃饭呢?要是早一天去吃,就能吃到鸡蛋炒年糕了!”
时过境迁,随着市场上商品的不断丰富,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吃不饱吃不好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同样,想吃鸡蛋炒年糕已经不再是困难的事了!况且,现在鸡蛋吃多了,会沉积胆固醇;年糕吃多了,对胃和肠道的消化不好。这样,鸡蛋炒年糕的美食,就自然而然地只能在心中想着,不想再去品尝了。
尽管这样,这鸡蛋炒年糕,始终是我埋在心中的一个难以磨灭的情结。没想到,这次在梦中竟然吃到了!
责任编辑:秀 丽